第四章 种群生态学

  • 格式:docx
  • 大小:28.02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种群生态学

1 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1.1种群的概念;

种群(population)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抽象:探讨一般规律时,泛指该种的任一种群。

具体:具体研究时,种群是具体的,有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定。

自然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

空间特征:即种群具有一定的分布区域。

数量特征:每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量(即密度)是变动的。

遗传特征:种群具有一定的基因组成,即系一个基因库,以区别于其它物种,但基因组成同样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种群统计学特征:

种群是由个体组成的,由个体演变来的特征:

基本特征:密度和大小(单体—群体)

基本参数:(初级种群特征,决定种群的大小)

出生率、死亡率(生、死)

迁入率、迁出率(行为)

次级种群特征:性比(性别),年龄结构(年龄),种群增长率(繁殖能力),种群分布型(空间位置)

种群新特征(综合性特征)

种群的数量变化(年和季节)及其自我调节能力。

种群的质量变化(进化)及其与环境的关系(自然选择)

种群对环境的适应----生态对策

社群关系(其它种内关系):等级制、利他行为、领域性、集群与分散、婚配制度、密度效应、性别生态学、通讯等。

种间关系:种间竞争、他感作用、食草、捕食、寄生、共生等。

种群生态:就是研究环境(主要是理化因子)对这些群体特征的影响,以及种群(特征)对环境的适应。

1.2 种群动态;

研究种群数量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变动规律。

有多少?(数量和密度);哪里多、哪里少?(分布);怎样变动?(数量变动和扩散迁移);为什么这样变动?(种群调节)。

种群的大小和密度

种群的大小(size):是一定区域种群个体的数量,也可以是生物量或能量。种群的密度是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个体的数目。

绝对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实有个体数。

相对密度:表示种群数量高低的相对指标。

种群的数量统计

标记重捕法:用于不断移动位置直接记数很困难的动物。在调查样地上,随机捕获一部分个体M进行标记后释放,经一定期限后重捕n个个体,其中标记的个体数为m 。

原理:N : M = n : m 样地上个体总数N

缺陷:①捕获过的动物较难或更易捕获;②标记动物不均匀分布;③标记方法不当,标记动物死亡率高。

种群统计学

包括基本特征(密度)、初级种群特征(包括出生率(Natality)、死亡率(Mortality)、迁入(Immigration)和迁出(Emigration)和次级种群特征(如年龄结构、性比、种群增长率、分布型等)。

出生率

出生率:单位时间内平均每个个体产生(繁殖)新个体(后代)的数量。

最大出生率:是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出生率。

生态出生率(实际出生率):特定环境条件下的种群实际出生率。

特定年龄出生率:在单位时间内特定年龄组个体的出生率。

影响出生率的因素:性成熟速度、繁殖力、繁殖次数、胚胎期、孵化期、繁殖年龄长短等。

死亡率

死亡率:单位内死亡个体的数量除以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平均大小。

最低死亡率:指种群在最适环境下由于生理寿命而死亡造成的死亡率

生态死亡率:种群在特定环境下的实际死亡率。

迁入:是个体由别的种群进入领地。

迁出:是种群内个体离开种群的领地。

年龄、时期结构和性比

年龄结构(时期结构):种群内各年龄群(龄期)数量与整个种群数量的比率。

年龄锥体:以不同宽度的横柱从下到上配置而成的图,横柱的高低位置表示从幼年到老年的不同年龄组,宽度表示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或在种群中所占的百分比。

(1) 钟型锥体:稳定型种群。

(2) 壶型锥体:下降型种群。

(3) 典型金字塔型锥体:增长型种群

时期结构:昆虫等发育时期是离散的,每一时期的个体数量,即为时期结构。

作为构件生物,植物的年龄结构,是由年轻的、正在生长发育和参与繁殖的部分与衰老的部分组成的。

在许多植物种类中,个体大小,如质量、覆盖面积或树木胸高直径(DBH),在生态学研究中可能比年龄更有效。

性比(sex ratio)指的是种群中雌雄个体的比例。大多数动物种群的性比接近1:1。有些种群以具有生殖能力的雌性个体为主,如轮虫、枝角类等可进行孤雌生殖的动物种群。还有一种情况是雄多于雌,常见于营社会生活的昆虫种群,如蜜蜂等。有些动物有性转变的特点,如黄鳝,幼年都是雌性,繁殖后多数转为雄性。同一种群中性比有可能随环境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如盐生钩虾在5℃时,雌雄性比为1:5;23℃时,雌雄性比为13:1。

生命表、存活曲线和种群增长率

1.生命表:用来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一种有用的工具。

生命表的编制方法:首先划分年龄阶段,记录各年龄级开始时的种群数量,据此计算各年龄级死亡率、存活分数、平均寿命等。

动态生命表:记录同一时间出生的种群存活(死亡)过程的生命表。个体经

历了相同的环境条件。适于寿命较短的种群。又称同生群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水平生命表。

静态生命表: 根据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种群进行年龄结构的调查所编制的

生命表。各年龄的个体经历了不同的环境条件。适于稳定的种群和寿命较长的动物。特定时间生命表,垂直生命表

有的生命表中除l x栏外,还增加了m x栏,描述了各年龄的出生率,这样的生命表称为综合生命表。常用的还有图解生命表等。

K-因子分析

根据观察连续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看出在哪一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出哪一个关键因子(key factors)对ktotal

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称为K-因子分析(K-factor analysis)。

存活曲线

存活率随时间(年龄)的变化曲线称为存活曲线(survivorship curve)。

以n x或lgn x栏对x栏作图即可得存活曲线。X可采用相对年龄(如寿命的

百分数, X/X L 100%。X L为寿命)。

种群增长率r 和内禀增长率r m

种群的实际增长率称为自然增长率,用r来表示。自然增长率可由出生率b 和死亡率d相减来计算出。r可按下式计算:r = ln R0/T

式中T表示世代时间(generation time),它是指种群中子代从母体出生到子代再产子的平均时间。用生命表资料可估计出世代时间的近似值,即:

内禀增长率(innate rate of increase)rm。rm是具有稳定年龄结构的种群,在食物不受限制、同种其他个体的密度维持在最适水平,环境中没有天敌,并在某一特定的温度、湿度、光照和食物等的环境条件组配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

率。

影响r m的因素:①繁殖次数(每世代内)②窝卵(仔)数③初次繁殖年龄

生殖价

是指某年龄雌体平均能对未来种群增长作出的贡献。

x龄雌体的生殖价就是从x年龄和以后各年龄(到停止生殖为止)的各年

龄别出生率与各年龄别存活率乘积之总和。

种群的增长模型

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模型:一个以内禀增长率增长的种群,其种群数目将以指

数方式增加。尽管种群数量增长很快,但种群增长率不变,不受种群自身密度变化的影响。这类指数生长称为与密度无关的种群增长(density-independent growth)或种群的无限增长。

种群离散增长模型:世代不重叠的离散型种群在无限制的环境中,表现为几何级数增长。

周限增长率(λ)和世代增殖率(R0)的意义相同,所以,

λ> 1,则出生率>死亡率,一个世代后种群数量

增殖R0倍(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