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思考

  • 格式:pdf
  • 大小:300.35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绵城市建设管理思考

发表时间:2018-11-15T10:12:07.79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0期作者:唐胜文

[导读] 本文作者简单介绍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管理,并提出了建议。

合肥工大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合肥 230009

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内涝问题突出,雨水得不到有效的回收利用。海绵城市的提出是雨洪利用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新时期治水思路的丰富和完善,对于解决城市水问题意义重大。本文作者简单介绍了海绵城市的建设管理,并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海绵城市;重点;机遇

一、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必要性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过程中,我国传统城市建设模式在应对城市内涝以及水污染等问题上的弊端不断显露。在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中,城市排水主要依靠工程管道、管渠等基础工程设施,对于城市的防洪规划和排水工程规划相对滞后,对雨水资源的再利用意识薄弱。这种粗放式的建设模式忽视了自然的力量,不可避免的带来了诸如城市内涝、水资源污染、水生态破坏等水资源问题。纵观过去几十年城市建设相关规划编制,我国各大城市普遍缺少对城市雨洪控制利用的专项规划,仅在城市排水、防洪、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规划中对雨水问题有所涉及。同时,在进行城市排水规划编制时没有确定雨水的资源地位,主要以排放为主,涉及雨水再次利用的部分少之又少。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正是在这一系列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城市建设思路,通过国际上已有的成功案例借鉴,结合我国国情解决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二、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现状

1、国民对海绵城市的认知度不够

我国虽然地大物博,但仍然是一个缺水的国家。人们在承受雨水带来灾害的同时,并没有意识到雨水的再利用价值,对待雨水仍然停留在快速排放的认知上。因此,政府及相关新闻媒体应承担起宣传海绵城市建设这一社会任务,使雨水变害为利的思想在社会中普及。

2、粗放式城市水利建设依然大行其道

中国经历了三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整体城市规划的步伐相对滞后,缺少全局意识,往往是哪里发现了问题就提出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并收得成效的办法或措施,未能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真正融入到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致使建设区域内水生态遭受巨大破坏,绿色海绵体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的健康发展。在中央提出发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倡导后,部分城市进行了突击式的建设,诸如将城市道路绿化带改造成海绵体、将人行道改造成下渗式路面等,这些做法缺乏真正的理论支撑,地域局限性较大,属于一种粗放式的建设模式。

3、缺少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撑

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起步较晚,相较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在法律法规层面缺少对海绵城市建设的支撑,目前我国的海绵城市建设尚处在摸索实验阶段,需要在建设过程不断总结和分析,并适时调整。因此,缺少专项法律法规的支撑,再加之没有形成过硬的行业标准,在建设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定的混乱和无法可依的情况,因而影响建设力度和成效。

4、针对海绵城市建设的科研相对滞后

虽然在中国古代对于建设城市有自己独特的规划理念,对于城市雨洪的管控也有自己的特色,但是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也不能用来指导现代化的城市建设。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城市的发展速度日益加快,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绩,但是在城市健康发展等方面的理论体系建设逐渐跟不上城市发展的节奏,出现了诸如城市内涝、水资源污染、水生态破坏等水资源问题。《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颁布,给我国海绵城市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科研前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重点

1、要扭转观念,遏制城市无限制硬化趋势。传统城市建设管理模式,处处是硬化路面。每逢大雨,主要依靠管渠、泵站等“灰色”设施来排水,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往往造成逢雨必涝,旱涝急转。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应统筹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统性,协调给水、排水等水循环利用各环节,并考虑其复杂性和长期性。根据《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今后城市建设将强调优先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绿色”措施来组织排水,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设计理念。

2、要积极实施城市生态修复。从现在起,试点城市要有步骤地开展城市生态修复工作,推进截污、控污工程,建立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开发、改造城市社区建筑物、道路、绿化带、停车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蓄留雨水的生态功能。尽可能恢复城市原有河道、湖塘、沟渠,减弱城市热岛效应,提高城市雨水渗透率。重视城市地下管网的普查、检测和修复工作,防止城市地质灾害。海绵城市技术普及以后,原有城市生活污水量会大大减少,雨水进入污水管道的情况会逐步改善,污水处理厂处理污水的能力与效益均会提高,污水直排进入河道、土壤和地下水的状况也会得到改善。

3、要高度重视水资源战略规划,将水资源及生态环境规划纳入城市发展战略规划,支持、鼓励公民和社会组织参与和监督水生态规划的制定和实施过程。确立水生态规划在城乡规划中的基础地位,充分认识和利用水资源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注重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在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历史文化价值,培育和引导亲水产业健康发展。

4、要建立科学的流域管理行政体制。充分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与流域上下游地区发展之间的内在逻辑,任何城市开发措施都要照顾到本地区和上下游地区人民的合理诉求,积极参与流域地区的环境与发展对话,制定流域治理行动计划及时间表。

5、要兼顾历史文化和普通居民的利益。建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低影响开发模式,保护原有水生态系统,恢复被破坏水生态。有关专家同时指出:可以把海绵城市与智慧城市结合起来,把各种各样的分布式的能源、绿色设施和海绵设施协同起来,促进智慧排水、雨水收集、管道检测以及反应和水循环利用、地表水污染的实时监测和反应、暴雨预警和水生态、水系统的智慧应对。

6、要构建完备的水资源法律和政策体系。将立法先行与政策配套相结合,积极开展水生态法律和政策调研工作,认真总结实践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