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中的廉文化的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9
红色廉洁文化红色廉洁文化,简称红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有机结合,是用以倡导廉洁、正直、公正、诚信等道德品质的文化理念,具有独特性、普遍性和时代性。
红文化,就是以党的先进性和优良传统为基础,以党的历史、革命、建设、改革等各个方面的典型事迹和个人为素材,形成一系列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典籍、诗歌、歌曲、影视作品、艺术作品等。
红文化的核心是对廉洁正直、公正诚信等道德品质的强调,这是由党的初心和使命所决定的。
党所倡导的廉洁文化,是对腐败现象的根治,它要求党员干部要反潜规则、主动担当,拒腐防变、自以为甚,始终保持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工作作风。
廉政文化不仅弘扬人们的廉洁思想和精神,而且使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历史,更大程度地体验红色事业的创痛与奋斗。
廉政文化从历史角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种种勇武,也观照着革命成功的人民决心、奋斗及过程,为新的廉洁事业起到规范性的作用。
在红文化的理念下,做一个廉洁高尚的人,应该由自己做起,从抵制腐败、反对浪费、降低消费等细节做起。
只有严守廉洁自律,才能驾驭时代的潮流,才能跟中国共产党外名善良的品质缔结无尽的情谊。
就如一名有家教的人总是能在遇事中自处得体一样,指引人们自由、安详、从容地面对生活与工作中的种种挑战。
总之,践行红文化,要求我们更高尚、更纯粹、更自律;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现在,尊重过去,去追逐、保护、沉淀并传承好与人民密切、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业、文化和历史。
廉洁文化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升华,更是对今后党员、干部们性空间的加油鼓劲,为国家、为人民建设充满正能量的生产力和智慧智能提供更坚实的精神引领。
挖掘地域廉洁文化元素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中, 廉洁文化元素一直存在, 重新认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地域特色的廉洁文化元素, 结合当今实际,进行反腐倡廉工作, 是一种可尝试的教育创新方式。
下面就如何发挥海南文化中的廉洁文化元素作用与海南电网公司反腐倡廉教育工作相结合做理论上的探讨。
一、别具特色的海南廉洁文化元素海南自古远离中原, 物质条件缺乏, 经济文化落后, 自然与人文环境的艰辛孕育了温良质朴、勤奋俭约、居安思危的民俗民风。
海南文化历来崇尚重诺守信、勤劳节俭、安分守法,踏实苦干, 这些传统对海南人民影响深远。
1史上清官海南历史上的清官,包括来琼和琼籍人士,不乏其人,都留下清廉事迹。
唐代的李德裕、北宋的苏东坡、李崇矩, 都以守正见称。
北宋的秘书丞张岐, 史书上称“民夷服其廉介”。
明崇祯年间的崖州知府瞿罕,也以廉民秉公著称,海南籍仕人里, 北宋年间的符确,是海南第一位进士, 他“平居常以天下事自任” ,为政清廉, 秉公办事, 明代海南文昌人邢宥, 刚正廉洁、秉公断案, 是史上著名清官。
同是明代的“岭南巨儒'海南三亚人钟芳, 一生为官清廉, 公正无私, 宽政爱民。
明代探花海南定安人张岳崧, 史称他“居官勤慎廉明, 悉心职事”。
最出名的当数明朝年间的海瑞, 史称海青天、南包公, 他的“刚峰气节” ,他的故事为后世传诵, 他的精神鼓舞着历代从政为官者, 已经成为清官楷模。
在海瑞之后,清代海南又出了文辞、政声俱佳的清官云茂琦,史称云青天, 是清代海南入选《清史稿》为数不多的人物, 他为自己定下“非义所入, 一毫不取”的座右铭,以“勤、廉、俭”著称。
海南籍人史上考取功名为官者不多, 但以清廉刚正、勤俭从政名扬千古者不在少数, 这也反映了海南的文化与精神传统, 廉洁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元素, 这些历史诸贤,高风亮节、洁己奉公、廉洁刚正, 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正是海南地域文化精神的体现,影响5"-- 代又广代的海南人,成为千古佳话,2民风民俗海南聚居着汉族、黎族、回族、苗族等民族。
家风廉洁文化研究报告《家风廉洁文化研究报告》一、引言近年来,我国社会风气不正,腐败问题严重。
在这种大背景下,研究家风廉洁文化对于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本报告旨在探讨家庭中廉洁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家风廉洁文化。
二、家风廉洁文化的重要性1. 对家庭成员的影响家风廉洁文化可以让家庭成员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他们不贪不占的品质,使他们能够远离腐败和不正之风,树立起勤俭节约的思想。
同时,家风廉洁文化能够教育下一代珍惜社会资源,传承家族美德,使整个家庭变得更加和谐幸福。
2. 对社会的影响家庭是社会基本单位,通过培养良好的家风廉洁文化,可以有效地影响整个社会。
当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廉洁文化的培养,那么社会上的贪污腐败现象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社会风气也会逐渐好转。
三、培养家风廉洁文化的途径1. 以身作则父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应该要起到榜样的作用。
带头崇尚廉洁,注意修身养性,不为个人利益而违反法纪,使家庭成员从小就受到正确的引导。
同时,家庭成员也要互相监督,及时指出家里任何不廉洁的行为。
2. 弘扬家庭传统文化家庭传统文化是历代家庭智慧的结晶,也是培养廉洁文化的重要途径。
家长可以通过故事、谚语、家谱等方式,将家庭传统文化融入家风廉洁文化的培养中,传承并弘扬家族美德。
3. 推行家庭廉洁活动家庭成员可以定期组织廉洁活动,如家庭会议、家风教育等,讨论家庭中的廉洁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共同维护家风廉洁。
四、结论家风廉洁文化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可以对家庭成员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进行深刻塑造,并通过家庭的影响作用,对社会风气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以身作则、弘扬家庭传统文化以及推行家庭廉洁活动等途径,可以有效地培养家风廉洁文化。
参考词汇:家风:family culture廉洁:clean and honest家庭成员:family members腐败问题:corruption problem社会风气:social atmosphere家族美德:family virtues家谱:family genealogy。
中国的廉耻礼仪廉耻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廉耻礼仪是一种道德规范,要求人们在言行举止中保持廉洁正直、谦虚谨慎的态度。
它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廉耻礼仪要求人们在公共场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
在中国文化中,谦虚是一种美德,人们应该谦虚待人、虚心学习。
在与他人交往时,要尊重对方的意见,不自以为是,不傲慢自大。
这种谦虚谨慎的态度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减少冲突和矛盾。
廉耻礼仪要求人们保持廉洁正直的品德。
廉洁是指不贪污受贿、不索取贿赂,保持清正廉洁的操守。
正直是指言行一致,不说谎、不欺骗他人。
这种廉洁正直的品德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人们互相信任的前提。
廉耻礼仪还要求人们在生活中注重细节,注意言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中,细节体现了一个人的修养和教养。
人们应该注意自己的仪表仪态,不随意吐痰、乱扔垃圾,保持公共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同时,人们还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辞和表达方式,不使用粗俗的语言,不侮辱他人,保持良好的社交礼仪。
廉耻礼仪还要求人们在处理事务时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则。
在中国文化中,公平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念,人们应该公正对待他人,不偏袒、不歧视。
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都应该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利用职权谋取私利,不欺压他人,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廉耻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人们在言行举止中保持廉洁正直、谦虚谨慎的态度。
廉耻礼仪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注重修养和教养,遵守廉耻礼仪,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还涵盖了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
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的基础。
下面将从五常道德、孝道、礼仪、忠诚、廉洁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强调五常道德。
五常道德即仁、义、礼、智、信。
仁即以仁爱为本,追求公正、和谐、关爱他人;义即遵循社会规范、尊重他人权益;礼即遵循礼仪,注重人际交往的礼貌和尊重;智即追求智慧和知识,弘扬文化传统,增强自身修养;信即坚守诚信,讲究信用和守信。
这五常道德体现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人们的思想行为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其次,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孝道即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侍奉。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孝道被赋予了很高的价值。
孝道不仅体现在子女向父母表达感恩和尊敬,还体现在尊敬长辈、关心弱势群体、奉公守法等方面。
孝道可以说是伦理道德的核心之一,它代表了家庭价值观和社会关系的基础,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至关重要。
再次,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礼仪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体现了中国人对他人的尊重和自我约束的追求。
礼仪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社会秩序、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
中国人讲究礼仪,从小就接受父母的教导,习得尊敬长辈、尊重他人和崇尚公共秩序的行为习惯。
礼仪不仅能够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还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
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伦理道德观念之一此外,忠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一种美德。
忠诚即对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忠诚。
中国人讲究“忠诚”二字,强调对祖国和事业的忠诚,对朋友和家人的忠诚。
忠诚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对于道德的坚守。
忠诚能够培养人们高尚的品质和责任意识,是一种重要的伦理道德观念。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廉洁的重要性。
端午节五一节廉洁谈话记录端午节和五一节是我国的重要节日,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广泛的社会影响。
为了进一步加强廉洁意识,树立廉洁形象,我们组织了一次主题为“端午节五一节廉洁谈话”的活动,并记录了谈话内容,以此来探讨如何在传统文化节日中体现廉洁。
一、端午节廉洁谈话端午节是我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是为了纪念屈原而设立的。
在这个节日中,我们不仅能够品尝粽子、赛龙舟等民俗活动,更能够体味到屈原为民请命、开诚布公的精神。
在活动中,我们就屈原的廉洁品质进行了探讨。
屈原是一位有着高尚品质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奋斗,但最终却遭到了流放和自杀的命运。
但他的精神却在世世代代的人们心中传颂。
谈话中,我们认为,现在的社会正面临着许多腐败和贪腐现象,而廉洁的品质为我们提供了正义和力量。
我们应该秉持屈原的精神,坚定不移地反对一切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并以屈原为榜样,把廉洁做到底。
我们也探讨了廉洁的实际意义。
廉洁不仅是一种道德和精神追求,更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我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我们应该积极地参与到反腐斗争中来,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断地强化自身的廉洁意识,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民众的利益。
二、五一节廉洁谈话五一节是我国的劳动节,是为了纪念全世界劳动人民在争取自己合法权益上所做出的伟大斗争而设立的。
在这个节日中,我们应该回顾过去的劳动斗争历程,缅怀为劳动事业献出生命的先烈,同时也要加强对劳动者权益的保护和维护。
在五一节的廉洁谈话中,我们重点针对在劳动领域中存在的腐败和不正之风进行了讨论。
作为广大劳动人民的代表,我们应该时刻关注和维护自身的权益,遏制一切不正和腐败现象,力图打造一个公正、廉洁的劳动环境。
我们也指出了现在的一些劳动领域中存在的贪污和腐败现象。
这些现象不仅会直接损害劳动者的权益,更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严重的影响。
我们呼吁广大劳动人民要积极参与到反腐斗争中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宣扬廉洁的精神和观念。
第1篇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一个崇尚道德、重视廉洁、弘扬文化的民族。
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道德观念。
知荣辱、明是非、崇尚廉洁、弘扬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一、知荣辱知荣辱,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古人云:“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这句话道出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道德。
在我国,知荣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儒家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强调“忠孝节义”,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文化则讲究“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
这些文化观念都强调了知荣辱的重要性。
知荣辱,就是要明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要学会辨别是非,坚守道德底线。
面对诱惑,我们要有“知耻而后勇”的勇气;面对困难,我们要有“知难而进”的毅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二、明是非明是非,是判断事物正确与否的能力。
古人云:“明辨是非,是君子之行。
”在我们的生活中,是非观念尤为重要。
只有明辨是非,我们才能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明辨是非,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明辨是非,抵制各种错误思想。
同时,我们要学会独立思考,不盲目跟风,不人云亦云。
在遇到问题时,我们要冷静分析,找出问题的本质,做出正确的决策。
三、崇尚廉洁崇尚廉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古人云:“廉者,民之表也。
”廉洁是治国安邦的根本,也是个人品德的体现。
在我国历史上,许多贤臣良将都以廉洁著称。
如包拯、海瑞等,他们清正廉洁,为民造福,受到了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崇尚廉洁,就是要坚决抵制腐败现象。
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自觉接受监督,做到清正廉洁。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严于律己,廉洁自律,不谋取不正当利益。
同时,我们要积极参与反腐倡廉斗争,为构建廉洁社会贡献力量。
四、弘扬文化弘扬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责任和使命。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
第1篇摘要:孝廉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教育价值。
本文以孝廉文化实践教学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在实践中传承和弘扬孝廉文化,以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一、引言孝廉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道德观念,强调以孝为先,崇尚廉洁。
孝廉文化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孝廉文化实践教学,对于培养新时代青年的道德品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孝廉文化实践教学的意义1. 培养新时代青年的道德品质孝廉文化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新时代青年的道德品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通过实践活动,青年人可以深刻理解孝廉文化的内涵,从而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崇尚廉洁,成为有道德、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2.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孝廉文化实践教学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青年人深入了解孝廉文化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3.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孝廉文化实践教学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在实践活动中,青年人可以学习到孝廉文化中的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培养良好的道德风尚,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三、孝廉文化实践教学的方法1. 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在孝廉文化教学中,教师应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课堂讲授,使学生了解孝廉文化的内涵、历史渊源等;同时,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如参观孝廉文化遗址、举办孝廉文化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孝廉文化的魅力。
2. 开展孝廉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开展孝廉文化主题教育活动,如孝廉文化知识竞赛、孝廉文化演讲比赛、孝廉文化摄影展等。
通过这些活动,激发学生对孝廉文化的兴趣,提高其文化素养。
3. 传承孝廉文化家庭美德家庭是传承孝廉文化的重要阵地。
家长要注重培养子女的孝道观念,以身作则,践行孝道。
当前廉政文化建设存在问题和对策的思考当前我们国家正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廉政文化建设,以提升全国人民的道德素质和公民意识,保障国家治理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但是,在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思考对策以更好地实现我们的目标。
问题一:传统文化不足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应该有很多廉政文化的内容可以参考。
但是,随着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们忽略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现在,很多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并不充分,特别是一些新生代的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这使得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着不小的困难。
对策一:弘扬传统文化建设廉政文化就是净化人们的心灵,让人们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遵守道德、守纪律、尊重他人、爱社会,追求诚信、公平、正义和法治,而在传统文化中,这些价值观念都已经被诠释得十分明确。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宣传和普及传统文化,让年轻人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达到传承、弘扬和创新的目的。
问题二:廉政教育不足廉政教育不足,无法起到良好的引导和激励作用,还会导致人们的公民意识低下,对法律法规的遵守程度差,逐渐形成一种“唯我独尊”的思想,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廉政文化建设。
对策二:加强廉政教育廉政教育不仅要融入到各种教育中,如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大学教育,更要强调全社会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学校、家庭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廉政教育体系,培养公民意识,推动打造全国执法教育体系和廉政教育体系。
问题三:制度建设滞后在现实生活中,灰色地带还是存在很多,刚性化的制度建设也相对滞后,对于违纪行为制定的惩戒措施也仍然不尽合理,这使得一些部门和企业得以利用缺少明确的法律条文规范进行腐败行径。
对策三: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可以规范公共行政权力的行使,确保公平、公正、公开的决策和程序,同时可以从法律层面上充分保护公民的利益和权利,也具有预防和惩治腐败的重要作用。
正常的润滑成分看做是一定的行为规范,需要配备一定的方位来保证行为的规范性和廉洁性。
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廉不言贫,勤不言苦】这句话是我们国家的一句古训,其内涵非常丰富。
廉不言贫,指的是廉洁自律,不贪图享受,不奢求富贵,不利用公权谋取私利。
而勤不言苦,则是指勤勉劳作,不怕艰难,不怨天尤人,不懈怠懒惰。
这句话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所积累的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具有深远的道德意义和社会价值。
廉不言贫,勤不言苦,既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处世之道,更是一种美德。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句话的内涵和意义。
廉不言贫,体现了一种廉洁自律的品格。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廉洁自律一直被视为一种高尚的品德。
廉洁自律是指不贪图享受,不奢求富贵,不用公权谋取私利。
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廉洁自律,那么他就不会因为个人私欲而去索取他人的利益,不会利用职权从他人身上谋取私利,能够为公共利益做出奉献。
廉洁自律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约束和规范,能够远离贪欲和享乐主义,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
廉不言贫,勤不言苦,要求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够保持一种廉洁自律的品格。
勤不言苦,强调了勤勉劳作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勤劳一直被看作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勤劳不仅仅是指从事体力劳动,更是指在任何工作和学习中都要有一种勤奋的精神。
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勤勉劳作,那么他就不会因为困难而退缩,不会因为失败而气馁,不会因为辛劳而抱怨。
相反,他会坚韧不拔,充满信心,努力奋斗,从而取得更大的成就。
勤不言苦,要求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都能够保持一种勤勉劳作的态度。
廉不言贫,勤不言苦,给我们树立了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个物欲横流,金钱至上的社会,人们往往追求金钱和享乐,忽视了精神境界和道德品行。
廉不言贫,勤不言苦,提醒我们要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要追求精神的富足和高尚。
一个人如果能在追求物质生活的还能保持一颗淡泊的心,追求精神的富足,那么他就不会因为贫穷而失去自信和尊严,不会因为辛劳而抱怨和抱怨。
相反,他会活的有尊严,有品位,有快乐。
廉不言贫,勤不言苦,提醒我们在生活和事业中要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最新资料推荐------------------------------------------------------传统文化中的廉文化的探讨传统文化中的廉文化的探讨一、我国传统廉文化的萌芽与兴起 1.召公德化为先。
召公是周文王的儿子,与武王、周公是兄弟。
他经历了文、武、成、康四世,为西周王朝的建立和巩固作出了重要贡献。
孔子在整理《诗经》时,将《周南》和《召南》列在国风开篇。
《召南》中有许多诗篇歌颂召公所推行的德政,如《羔羊》篇曰:召南之国化文王之政,在位皆节俭正直,德如羔羊也。
《甘棠》篇则歌颂了召公为了不打扰百姓,曾经在一颗甘棠树下处理事务的事迹,体现了人民对爱民如子、节俭廉洁的召公的无限敬爱和怀念之情。
召公的这种以德为先、一心为民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2.周公任贤勤政。
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是奴隶社会时期最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之一。
周公发展了盘庚重民用德的廉政思想,认为保民应从善体恤、慎罚、戒荒宁几个方面入手。
在任贤方面,周公认为,任人是否得当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问题。
衡量贤人和小人的标准,周公将其概括为三点:宅乃事,宅乃牧,宅乃准。
1 / 9周公认为要想真正理解稼穑之艰难,就必须深入生活,体察民情,体恤民隐。
3.吕尚厚禄养廉。
吕尚,字子牙,俗称姜太公,西周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
吕尚深知统治者的贪淫腐败是亡国之因,在帮助周文王推翻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建立西周政权的过程中,极力倡导清正廉洁的风气。
吕尚的廉政思想集中记载于《太公六韬》,主张廉洁爱民、尚贤举贤、考核人才等。
吕尚批判了国家兴亡是出于天命的思想,认为为政者与国家兴亡之关系极大,君不肖,则国危而民乱;君贤圣,则国安而民治。
福祸在君,不在天时。
吕尚在《大礼第四》中指出,作为国君,在听取意见时,勿妄而许,勿逆而拒。
许之则失守,拒之则闭塞。
这就是后人魏征所谓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思想的先声。
吕尚强调廉洁爱民者,厚其禄,是我国古代厚禄养廉思想的最早倡导者。
二、廉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主脉之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不断总结、概括、提炼社会生产生活经验,逐渐形成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推动民族发展的优秀文化传统。
---------------------------------------------------------------最新资料推荐------------------------------------------------------ 在这些优秀文化传统中,中华廉文化所倡导的节俭朴素、廉洁自爱、廉政勤政、爱国爱民等基本思想,一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内容,并随着中国历史的演进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构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主脉之一。
这个主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关于勤俭廉洁的思想理论始终一脉相承。
夏、商、周时期,民本思想、尚俭思想、任官以廉的思想开始陆续提出。
夏朝开国国君大禹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警戒自己。
商朝大臣尹伊告诫太甲必须慎守俭德:慎乃俭德,惟怀永图。
春秋战国时期,儒、墨、道、法等诸子百家发展和充实商周时期慎乃俭德和任官以廉思想,积极主张黜奢崇俭,大力倡导廉政。
一时之间,崇尚节俭成为普遍的社会思潮,倡导廉政成为诸子百家的共识。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俭朴被诸家公认为道德的基点、修身的基本方式。
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廉作为四维之一,被提升到了治国之纲的高度。
此外,管仲还提出:夫霸王之所以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
3 / 9发展了大禹的民本思想。
秦汉时期,统治者秉承韩非子明主治吏不治民的思想,强调吏不廉平则治道衰。
秦始皇对遴选官吏明确规定,凡为吏之道,必清洁正直,廉而毋刖。
文帝、景帝示天下以俭,主张以敦朴为天下先。
汉高祖要求举孝、廉必须德行高妙,志节清白。
隋唐,尤其是唐朝时期,是否节俭被上升到关乎国运兴衰的高度,廉政治国成为贞观群臣的共识。
桓范在《政要论》中说: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
唐太宗时时教育属下:为人臣受任,居高位、食厚禄,当须履忠正,蹈公清,则无灾害,可以长守富贵。
宋明一直到前清时期,一批思想政治家继续对先秦诸子百家的廉洁思想理论进行阐释、发挥,并付诸实践。
朱熹重廉介、讲名节,强调:士人要识个廉退之节,礼义廉耻是谓四维,若寡廉鲜耻,虽能文何用;某虽不才,深为诸君耻之。
朱元璋认为,奢俭关乎国家治乱兴衰,夫奢俭不同,治乱悬异。
他选官用官首重廉洁,因为惟中正之士,秉公正之心,励廉洁之---------------------------------------------------------------最新资料推荐------------------------------------------------------ 操,临民治政,国家才能稳定。
康熙尚俭去奢,以俭养廉,强调选官以公正清廉为首要标准,做官以节操清廉为最要紧。
他说:吏苟廉矣,则奉法以利民,不枉法以侵民;守官以勤民,不败官以残民。
民安而吏称其职也,吏称其职,而天下治矣,故吏尤以廉为贵也。
到了近代,国家虽深陷殖民主义侵略的泥淖,但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都以自己的方式传承着中华廉文化的血脉,并把它与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结合起来,赋予了中华传统廉文化新的时代要素。
晚清廉吏林则徐、曾国藩、左宗棠、张之洞等身处腐败的淤泥,但出淤泥而不染,孜孜不倦地秉承中华廉文化的主旨,清廉勤政,操行自守,希冀挽狂澜于既倒。
太平天国农民领袖在严厉谴责清政府腐败的政治基础上,构想了建立在绝对平均主义基础之上的廉洁清明的理想天国,寄托着他们对廉明政治的美好向往。
以康有为、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新兴资产阶级从西方搬来近代民主宪政理念,与中华传统廉文化进行整合,为中华传统廉文化注入了现代民主主义的因素。
2.关于护廉惩贪的法令制度始终不断完善。
中华传统文化既包含贪污受贿、以权谋私等腐败文化糟5 / 9粕,也包含清正廉洁、至公无私等廉文化的精华。
而从一开始,两种文化的较量就始终没有停止过。
正是在与腐败文化的这种对抗中,中华廉文化逐步丰富和发展起来。
先秦以来我国关于护廉惩贪的法令制度日臻完善的事实,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夏、商、周时期,已出现惩治官吏腐败的法律制度。
《夏书》规定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
商汤制《官刑》西周定《吕刑》。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更是指出实现廉政的根本在于法治。
管子认为,法乃天下之大道,极力主张严刑罚庆刑赏依法治国。
韩非子也认为:道私者乱,道法者治。
法家以法治国、以法治贪思想的提出,奠定了我国以法令制度保证廉洁政治的基础,为后来历代开明君主所奉行。
秦汉时期,秦朝秉承法家以法治国的主张,严惩官吏行贿受贿。
秦律规定:向官员行贿一钱者即应判处黥面;受赃不足一钱者与盗千钱同论,极有可能被处死。
这一规定在构建我国封建社会廉政法制的基本框架过程中体现了重典治吏的思想。
《汉律》继承《秦律》基本精神,有意识加大了对贪官污吏的惩---------------------------------------------------------------最新资料推荐------------------------------------------------------ 治力度,规定:凡贪污者、受贿者、私自挪用官钱者,皆处弃市,即死刑。
隋唐时期,反贪倡廉法律制度、对官吏的监察制度高度完备和成熟,达到了封建社会时期的鼎盛程度。
其完备和成熟程度为前朝所不及,也为后继封建王朝树立了样板,成为中华廉文化在隋唐发展到高峰的重要标志。
到了宋明、前清时期,朱元璋、康熙等封建统治者吸取隋唐廉政建设成果,对唐朝廉政制度继续完善、补充。
这为康乾时期清明政治的出现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
3.奉守廉政勤政的清官始终层出不穷。
从先秦到晚清,在思想家、政治家极力倡导、开明君主大力推行廉政勤政的社会氛围下,我国历史上涌现了一大批廉洁自守、至公无私、廉政勤政的明君、贤臣、政治家等。
如西周初年勤于政事,廉政爱民,为后代树立了夙夜在公标杆的周公旦,春秋时期为官 34年,临死毫无备葬家私的鲁国大夫季文子,战国时期任东吴郁林太守期满后用巨石压船返乡的陆绩,明朝两袖清风朝天去,免得阖闾话短长的于谦,清朝不畏人知畏己知的叶存仁。
他们清廉拒贿、勤政为民,这也正是中华廉文化的基本要求。
清官在中国历史上的延续,是中华廉文化传承、发展的又一脉络。
可见,自先秦以来,我国历史上从来就不缺清官。
他们是在中华传统廉文化的熏陶中成长起来的人物,又以自己的7 / 9言行忠实践行着中华传统廉文化的基本要求。
实行廉洁政治既是中国古代统治者维护自身统治地位的需要,也是广大民众的共同向往。
三、我国传统廉文化的批判与继承绵延数千年的中华传统廉文化,既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也存在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社会主义廉洁文化是传统廉文化的现代形态,是对传统廉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形成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1.扬弃为政以德的文化传统,把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结合起来。
在传统廉文化中,为政以德就是要求为政者和公共事业管理者首先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以德亲民,以德化民,兴民之利,除民之害,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
对官员的道德要求,不同的时代会注入不同的元素,官德的核心是权力为谁用,如何对待和运用权力是检验官德好坏的试金石。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为政以德就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法治观念,把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结合起来。
2.扬弃以民为本的廉文化传统,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
传统廉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将民理解为抽象的人民整体,不是关注每个具体的人,倾向于官员的为民做主,而不是把人民看作国家和社会的主人。
---------------------------------------------------------------最新资料推荐------------------------------------------------------ 在弘扬传统廉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时,要坚决摒弃传统文化中的尊卑等级观念,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届中纪委六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所强调的,继承以民为本的廉文化传统,就要与贯彻落实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结合起来,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3.扬弃崇清扬善的文化传统,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
继承崇清扬善的廉文化传统,应该摒弃明哲保身的思想观念。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面对腐败现象,缺少监督的意识和勇气,缺少斗争的精神和锐气,使腐败分子有机可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