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词的立功报国情结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辛弃疾词的立功报国情结

摘要: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伟大词人,是南宋时代的一位民族英雄,他的爱国词更是畅响南宋文坛,表达了不甘忍受民族压迫的人们深厚的爱国情感和反击侵扰、统一中原的强烈愿望,他处于南宋的战乱时期,奸佞当道的严酷现实与其眷恋祖国的赤子之心格格不入,他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忧患意识刻骨铭心,可最后却是壮志难酬的悲剧命运,他的词是英雄的爱国悲歌。

关键词:辛弃疾爱国词立功报国

Abstract:XIN Qi-ji was the great poet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 national hero . His patriotic words words more smooth sound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literary. Expressed deep patriotic feelings of the people unwilling to endure national oppression and counter harassment, the strong desire of the heartland. He is in the Southern Song times of war. Crafty power the harsh reality of their love of the motherland Santa Claus out of tune He has the ambition to make contributions. Sense of urgency unforgettable Can end the tragic fate of aspirations blighted. His word is the hero of patriotic elegy.

Key words: XIN Qi-ji; patriotic words;Meritorious service to serve the country

绪论:辛弃疾是中国文学史上爱国词人的杰出代表,生活在宋金对峙的南宋。那是一个充满矛盾充满斗争的乱世时期,十二世纪二十年代的“靖康之变”,犹如一块里程碑,划定了北宋的终结,南宋的起始。出现了南宋和金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辛弃疾生活在这一特殊时期,他的词中充满了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一生忧国忧民,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不仅抒发了上层社会抗战派的抗金要求,而且也反映了广大人民抵御侵辱,保卫家国的共同愿望,成为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爱国诗篇。

一、金戈铁马下的英雄

辛弃疾南宋爱国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被金兵占领。21岁时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于南宋。一生主张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其词抒写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和苦闷,对当时南宋执政者的屈辱求和竭力谴责,辛弃疾时代,是反民族压迫的斗争风起云涌的时代,金贵族残暴的民族压迫和军事掠夺,激起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广大人民的强烈反抗,1161年,辛弃疾率领2000多家乡父老兄弟起义抗金,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

“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1](P21)这句话出自辛弃疾的《水调歌头》,词中写了辛弃疾在耿京领导的北方农民起义军在扬州以北地区和金兵进行艰苦的战斗,以昂奋的义气书写了驰骋杀场的雄壮场面,为了国家利益,人民不再遭受金军得得侵略,驰骋沙场,充分显示了青年时期的辛弃疾机智、勇敢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打击了金军的嚣张气焰,增强了人民抗击金军的自信心,振奋了军队的士气。

辛弃疾他属于那个时代,时代赋予她艰巨的使命,在金军的压迫下,人民饱受煎熬,而辛弃疾从小受到祖父的影响,看到了金军残酷统治下人民的苦难生活,所以他的词中多伴随着雄浑壮志的爱国情结,驰骋杀场展现报国壮志,罗曼·罗兰在《母与子》中说:“一切能永存的艺术作品,是用时代的本质铸成的,艺术从来不是独自一个人进行创作,他在创作中反映了他的同时代人的心情,整整一代人的痛苦、热情和梦想”[2]辛弃疾词的词抒写的爱国情结和救国抱负,就是他那个时代的特殊形式形成的,他是整个时代人抗金的共同梦想。

二、悲痛沉郁之志

国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如果一个民族连国都没有那就只能收到奴役,找不到一个遮风避雨的港湾,更不要说一个安安稳稳的家了,辛弃疾就处于国破家亡的时期,南宋遭到侵略,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他是那个时代的一员,国家需要他,人民也需要他,他义无反顾、雄心壮志的参加抗金起义军,然而,他

的壮志却没有得到实现,南渡后,辛弃疾又不断向南宋统治者请求驰骋杀场、立功报国的机会,希望在战争中展现自己的雄心壮志。“马革裹尸当自誓”[1]“南都四十多年,他梦寐以求的就是渴望能指挥百万雄师,跃马挥戈,奔赴沙场,杀个淋漓酣畅”[3]虽然没有能实现自己立功报国的伟大愿望,可是辛弃疾并没有放弃,甚至在睡梦中都还要指挥抗金部队英勇杀敌,“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1](P77)这首词中,辛弃疾用雄快酣畅的笔墨,描写了自己想象中的为国杀敌立功,驰骋疆场的战斗生活和英雄事业,这是他毕生的梦想,然而由于南宋政府主和派的阻扰,只能在幻想中去拼杀,到最后也只是“可怜白发生”

[1](P77)的感叹。

“辛弃疾胸怀爱国之心,匡复之志,经纶之才。沙场之略,却不能居其位、有其职、尽其才、有其功,只能老死于泉林之下,饮恨终生”[3]辛弃疾的爱国词章,英雄悲慨,抒写其一生的雄心壮志,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对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怀抱着深情的关切和如焚的忧心,正如杜甫在《春望》中的感叹“国破家河在,城春草木生,……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首词唱出了多少人的心声,报国之志,忧国忧民,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他们总能走在人民的前面,当报国无门,徒留泪痕满襟裳时,只能用雄劲的笔墨抒写自己内心的豪情壮志,在诗词中叹息当年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阔场面,沉痛抒发壮志难酬的悲愤,他的词描绘了遭受金军蹂躏的中原河山,表达了抗击侵扰,恢复故土的强烈愿望,而且慷慨悲歌地倾诉了主战派壮志难伸、报国无由的深沉悲愤,字里行间贯注着辛弃疾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三、山水田园之情

辛弃疾是“‘沙场秋点兵’的抗金部队的指挥者,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老将,是要用‘倚天万里’的‘长剑’扫荡敌人的壮士,是念念不忘‘西北望长安‘的爱国者”[3]这些都是他心中的英雄,在他南渡的四十多年里,有近二十年的时间都是罢官归隐,他在归隐田园之后,寄情于山水田园之间,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辛弃疾受到东晋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