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中的旗袍文化

  • 格式:docx
  • 大小:29.56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服饰中的旗袍文化

11文化产业管理17号郭竞红

旗袍美吗?这种被称为“中国国服”的服装,几乎受到各国人士的一致赞誉。以致说起旗袍,无人不把他当作中国服饰文化的代表。

现代政治舞台上,受世人尊敬的宋庆龄女士,凡出席重要会议特别是外交场合,总要郑重地穿上旗袍,使得旗袍和盘发髻成为中华女性的典型服饰形象,永远优雅大方,光彩照人。

也许有人会说,如今旗袍已不再那么受人尊重,因为什么?实际上中国高层妇女不再穿旗袍,而旗袍只留给演艺界与餐厅引导员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尽管这样,旗袍,严格地说是改良旗袍,并不会因此光彩皆无。相反,以改良旗袍所修饰的东方女性,其优雅与贤淑之风是很难以其它服饰所代替的。

旗袍的最初形式

从内蒙古白音尔灯荣宪公主墓出土的文物分析可知,出土的衣物中有一件上衣精工巧绣。其型——圆领,右衽,窄身,下摆宽大,似呈A行。其色——一反明代浓重艳丽的官服色彩,日趋调和与素雅。这明显是受南方地主文化的影响,以士大夫阶层的鉴赏为标准,在审美观点上对清初,乃至一个世纪产生着的支配性的影响。其饰——采取动静结合的手法,纹样变化丰富多样。。

总之,清初满族妇女服饰体制严格,宫廷富贵,民间朴素无华,简约适度。

旗袍的演化轨迹

旗袍,隶属袍服,袍服应最迟追溯到汉代。她是在深衣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李季·丧大记》中规定:“袍必有表”。有人解释为凡穿袍,外面都要加罩衣服。可是汉代妇女平日穿着时,根本不加罩衣,所以经常在领、袖、襟、裾等部位点缀以花边,一些妇女还在袍上施以重彩(浓重的颜色),绣上各种各样的花纹。后来,这种边缘有各色花线绣制的袍子曾成为宫廷和民间女子的婚服,也就是成为礼服了。

早期袍子袖大而宽,对于地处寒冷地区的民族不合适,于是有了紧裹双臂的窄袖。同时袍身直而长,一些民族服饰中以腰系绸带使之利落并起到保暖作用。这种少数民族的服饰很快被中原的汉族人吸取采用以致流行。只不过,因汉族人认为上衣下裳是最正规的服装,所以皇帝冕服和女子常服仍然以裳和裙为主。

旗袍,是旗人的袍子。“旗”原是满族内部的军制,红、黄、蓝、白、镶红、镶黄、镶蓝、镶白八旗旗帜,代表八支部队。因此,汉族人曾将满族人笼统成为“旗人”,满族女性长穿着长袍,也被成为旗袍了。

清初旗袍实物,在内蒙古白音尔灯荣宪公主墓中出土两件保存完好的。荣登公主是康熙皇帝的第三个女儿,随葬旗袍保留着鲜明的民族与时代风格:通身用绸缎制成,上施彩绣。式样的圆领、窄袖、衣襟右掩、腋部收缩,下摆宽大;领口镶着一条狭窄的黑边,所绣的纹样都是典型的传统题材。由于普通满族妇女穿的旗袍,长度只到脚面,露出双脚,旗人福晋(太太)、格格(小姐)要穿木高跟旗鞋,旗袍要盖住双脚,也就以常服和礼服的形式丰富了旗袍的造型。当年,满族人旗袍和汉族人大袄互相渗透、接近、融合,特别体现在边缘装饰上。如衣

领、袖口、前襟及所有下摆边缘都要绣上图案或镶上“直道儿”、“狗牙儿”。乾隆以后,北京城的妇女时兴过“十八镶滚”,就是十八道花边紧紧挨着,甚至连袖口处的衣里部分也绣上花朵。

辛亥革命(公元1911)后清朝灭亡,满族皇帝退位。清代纯满族式男服已无人再穿,但满族女式旗袍却被汉族妇女接受,并成为与袄裙并行不悖的一种服饰了。20世纪20年代起,这种旗袍不绣或少绣花纹,衣身有意缩短。据说一批上海女学生所穿蓝布长袍,为旗袍改进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至20年代末期,西式服装风格对中国服装的影响愈益明显,古老的旗袍也产生了惊人的改进。长度再缩短,并开始收紧腰身,两边开衩,这时的旗袍应该称作改良旗袍了。它是一种中西服饰优点完美结合的产物。

20世纪30年代,旗袍进入辉煌的阶段,领、袖、襟的变化日新月异。入关以后的旗袍多无领,故而宫廷女性在室内也常围一条小围巾。改良旗袍的领子曾越来越高(领口有纽襻),待高到双颊时,转而又以低领为时髦,低到不能再低时,又将衣领加高。袖子也如此,长时遮住手腕,短时露出肘部。下摆忽而长可曳地忽而短至膝间。发展到30年代后期,有的旗袍索性剪掉了袖子,成为无袖长袍;40年代后期起,旗袍衣衩越开越高,到50年代,香港女士将两侧的衩口上升到胯间,使穿着高统丝袜的玉腿隐约袒露。中国改革开放后曾又一次兴起旗袍,90年代初最流行的袖子长度是及肘,而开衩在胯下膝上,既不呆板,也不轻飘。

旗袍发展的现状

对旗袍发展现状的举例,我们这里就暂且以影响最大的近、现代影视歌星为例。

中国的几部文学巨著。《水浒传》、《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和巴金名著《家》、《春》、《秋》爱情三部曲,曹禺名著《雷雨》、《日出》、《北京人》等。这些名著都已先后被搬上电影银幕或戏剧舞台,帮助现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纪初二三十年代生活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当今这些巨著又频频在电视荧幕上再现,人们重读这些有分量、有深度的佳作,不但能领略其深邃的内涵,还可提高艺术修养和欣赏水平,确是受益匪浅。

中国旗袍伴随着世纪初的这些名著,对反映巨作时代特征,表达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均起到了积极作用。袍装在历史剧作中,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和美好的印象。由于这些名作人物的着装,使观众的视野大开。

《雷雨》中的繁漪、周朴园、周萍和鲁贵;《日出》中的方达生、胡四、顾八奶奶和翠喜;《北京人》中的曾司懿、愫芳、曾文清等等。他(她)们身穿着各种花色、各种形式的旗袍、长衫。这些人物的着装和装饰,都深深地烙下了民国初年旗装简化后的印痕,既区别于满清时期,又区别于后来的服装。从那时旗袍在襟头领边所特有的镶色滚边装饰,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些戏剧人物所着的袍装具有的时代年轮标记。着装为了烘托戏剧主题思想,对剧中任务的社会地位、职业、年龄、性别、性格,都形象地进行了刻画。中国人看到它,无不自豪地说:“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外国人看到它,也会脱口而出“那是中国的”。

影、剧中出现的旗袍人。从这些影剧中,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的生活情景:一些人生活悠然自得,节奏缓慢,一派平淡如水的闲适心境。那却是旗袍在中国近代服装史上最辉煌的一刻。

近代中国旗袍有明显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