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温习[宝典]

  • 格式:doc
  • 大小:13.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温习[宝典] • 从距今约八千年前开始,中国各地陆续进入新石器时代。与旧石器主要靠打制完成不同,新石器的制造还普遍采用磨制法。新石器种类很多,如主要用于加工木器的锛、斧、凿、用于农耕的刀、镰、磨、盘、用于狩猎的矛头,镞弹丸等。

• 仰韶文化彩陶,仰韶文化1921年首先发现于河南渑池的仰韶村。

• 马家窑文化也有多个类型,先后有石岭下、马家窑、半山、马厂四个类型。• 红山文化玉器里最受推崇的作品是玉龙。

• 琮形外方而中有圆形孔洞,是良渚玉器中的典型器物,其造型、装饰远比其他器物精细考究,这应与被用于礼仪、祭祀有密切联系。

• 青铜一般是红铜与锡的合金,但也常含有少量的铅。

• 至春秋晚期,又出现了以失蜡法为代表的新铸造方法。

• 从迁殷肇始的商晚期,中国的青铜艺术则进入了第一个高峰。

• 司母戊方鼎是现存中国古代最大的青铜容器。

• 从西周中期开始,中国的青铜器也走下了第一个艺术高峰。

• 商周青铜器种类繁多,他们大体可分为礼器、乐器、工具、兵器、马车器、杂器。(礼器是祭祀用的)

• 一直到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最重要的装饰题材是兽面纹。

• 窃曲纹由兽面、夔龙、鸟纹变化而来,其形象卷曲,如一横向的S,但中央有目。• 公元前6世纪后期,中国的青铜艺术由此走上了第二个艺术高峰。• (失蜡法是用调入油脂的蜂蜡制成内模,在内模上敷泥浆等,预留孔洞,制成外范,待外范干燥,高温焙烧,内模融化成液,由孔洞排出,外范内形成和内模一样的空腔,再从孔洞注入铜液,冷却后,剥去外范,即得与内模相同的铸件。)

• 《考工记》是我国已知的第一部系统的古代手工业技术著作。此书的撰著并非一时一地一人,而最终成书在战国时代的齐国。

• 今存的《考工记》全文7100余字,书中,先简述百工定义及其制作特点,再以主要篇幅分述当时官府、民间手工业的重要工种,原本叙述的工种有30个,今存25个。• 古人把颜色分为正色和间色,正色为青、黄、赤、白、黑五种,间色是2种正色调和出的。• 夹纻胎,后世又称“脱胎”,纻即麻布。做法是,以木或泥做成内胎,再以涂漆灰的麻布等裱糊若干层,干实后,去掉内胎,最后在麻布壳上髹漆。这种轻巧的胎体初见于战国,秦代尚不多见,两汉中期以后逐渐流行,成为最普及的制胎方法。

• 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组成的四神或四灵是重要的汉代纹样。• 周代的玉礼器基本为壁、琮、圭、璋、琥、璜,此即所谓六器。

• 马钧--改革绫机。

• 魏晋南北朝丝绸以至工艺美术装饰重要的变化是:1、联珠纹的出现2、植物题材的增多3、纹样的写实。这集中表现在6世纪以来的南北朝后期。

• 京绣、粤绣、蜀绣、湘绣和苏绣,后四种还被称作“四大名绣”。

• 在元代棉布成了平名百姓主要的服用面料。

名词解释

绞缬:是古代民间常用的一种印染方法。做法大体同于今日的扎染,即以线等在织物上钉扎出各种形状,然后入染。被钉扎的部分不易受色,故能大体形成色地、织物原色花的效果,花纹的边缘有晕染的效果。

唐三彩:是一种低温的铅釉陶器,胎料多系白色瓷土。他们采用二次烧成法,即先烧胎,温度在1500?C左右,然后施釉再烧,温度约900?C。唐三彩的主要特点是釉面的彩色斑斓。

青花:是种釉下彩绘瓷器,它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坯体上绘画图案,罩釉后,高温烧成,器物呈白地蓝花或蓝地白花的效果。

明式家具:指明至清康雍时期,以硬木家具为代表的优质家具。他们材料精良,品类繁多,做工考究,装饰古雅,造型洗练,尺度合宜,风格典雅,是古典家具的光辉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