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90.50 KB
- 文档页数:8
南方医科大学本科专业教学大纲口腔组织病理学Oral Histopathology适用专业: 口腔医学专业(五年制本科)执笔人:李伟忠审定人:吴补领学院负责人:耿仁文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二○○六年十二月一、课程简介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编码B090033)是口腔医学中的重要的基础学科,是口腔专业临床与基础医学之间的桥梁课,是口腔医学专业学生从普通医学过渡到口腔医学中的必修课程,它在口腔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是临床医师对疾病作出正确诊断、治疗的基础,对正确认识、理解和掌握口腔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至关重要。
本课程采用课堂讲授、实验室阅片,并充分利用图谱、标本、模型、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和电教教材,使学生能形象地掌握本课程的知识。
Oral histopathology, one of the essential disciplines of stomatology, is a required course bridging the clinic practice and the basic theory learning which a student of stomatology must take in the progress from general medicine to his or her specialty. It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stomatological training, because it will enable a stomatologist to have a good understanding and command of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oral diseases and to make a correct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oral diseases in clinic. This course is to be taught in forms of classroom lecture and laboratory examination and by a variety of teaching methods, such as graphs, specimens, sections, models and multimedia techniques, so that students can common the knowledge and skills of the course in a vivid and directly visual way.二、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口腔组织胚胎学第一章口腔颌面部发育掌握:面部、腭部的正常发育过程要点及主要发育畸形。
口腔组织病理学(一)口腔颌面部发育1.神经嵴的分化、鳃弓及咽囊的发育2.面部发育过程及发育异常3.腭的发育过程及发育异常4.舌的发育过程及发育异常5.唾液腺发育过程6.下颌骨、上颌骨及腭骨的发育(二)牙的发育1.牙胚的发生和分化概述2.成釉器的发育3.牙乳头、牙囊的发育和牙板的结局4.牙本质、釉质、牙髓、牙根的形成5.牙根及牙周支持组织的形成6.牙的萌出过程、乳恒牙交替(三)牙体组织1.釉质概述、理化特性、组织结构、表面结构及临床意义2.牙本质概述、理化特性、组织结构、反应性改变3.牙髓概述、组织结构、增龄性变化、临床意义4.牙骨质概述、理化特性、分类、组织结构、临床意义(四)牙周组织1. 牙龈概述、表面解剖、组织结构2. 牙周膜概述、组织结构、功能、增龄性变化3. 牙槽骨概述、组织结构、生物学特性(五)口腔黏膜1. 口腔黏膜上皮、固有层、黏膜下层2. 咀嚼黏膜、被覆黏膜、特殊黏膜(六)唾液腺1. 唾液腺分泌单位、肌上皮细胞、皮脂腺、结缔组织2. 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小唾液腺(七)牙发育异常1. 釉质结构异常概述、先天性梅毒牙、氟牙症、釉质形成缺陷症2. 牙本质形成缺陷症II型3. 牙变色概述、四环素牙(八)龋病1. 龋病的三联因素学说2. 釉质龋、牙本质龋、牙骨质龋(九)牙髓病1. 牙髓病概述2. 牙髓充血、急性牙髓炎、慢性牙髓炎3. 牙髓变性(十)根尖周炎1.根尖周炎分类2. 急性根尖周炎3. 根尖周肉芽肿、慢性根尖周脓肿(十一)牙周组织病1.牙龈病概述2.慢性龈炎、龈增生3.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浆细胞龈炎、剥脱性龈病损4.牙周炎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十二)口腔黏膜病1.口腔黏膜病基本病理变化2.白斑、红斑、口腔黏膜下纤维化、扁平苔藓、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天疱疮、良性黏膜类天疱疮、复发性阿弗他溃疡、念珠菌病、结节病、肉芽肿性唇炎、舌淀粉样变、口腔黑斑、艾滋病的口腔表征(十三)颌骨疾病1.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慢性骨髓炎伴增生性骨膜炎、慢性局灶性硬化性骨髓炎、结核性骨髓炎、放射性骨髓炎2.纤维结构不良、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巨细胞肉芽肿(十四)颞下颌关节病滑膜软骨瘤病、弥漫性腱鞘巨细胞瘤(十五)唾液腺疾病1.慢性唾液腺炎、慢性硬化性唾液腺炎2.坏死性唾液腺化生、舍格伦综合征、良性淋巴上皮病变3.唾液腺肿瘤的组织学分类、组织发生理论、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4.多形性腺瘤、基底细胞腺瘤、Warthin瘤、腺泡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多形性低度恶性腺癌、恶性多形性腺瘤、淋巴上皮癌(十六)口腔颌面部囊肿1.口腔颌面部囊肿分类2.含牙囊肿、萌出囊肿、腺牙源性囊肿、根尖周囊肿3.鼻腭管囊肿、鼻唇囊肿、球状上颌囊肿、下颌正中囊肿4.表皮样囊肿、鳃裂囊肿、甲状舌管囊肿、黏液囊肿、舌下囊肿(十七)牙源性肿瘤和瘤样病变1.成釉细胞瘤、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牙源性腺样瘤、牙源性角化囊性瘤2.成釉细胞纤维瘤、牙瘤、牙源性钙化囊性瘤、牙本质生成性影细胞瘤3.牙源性纤维瘤、牙源性黏液瘤、成牙骨质细胞瘤4.骨化纤维瘤(十八)口腔颌面部其他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1.乳头状瘤、乳头状增生、牙龈瘤、血管瘤、嗜酸性淋巴肉芽肿、口腔黏膜色素痣2.鳞状细胞癌、疣状癌。
组织设计口腔组织病理实验教学教案首教案题目:口腔组织病理实验教学一、教学目标:1.理解和掌握口腔组织病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学会正确收集、保存和处理口腔组织标本;3.掌握常见口腔组织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标准;4.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研究能力。
二、教学内容:1.口腔组织病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a.口腔组织标本的获取和处理方法;b.组织切片制备和染色技术;c.组织标本的显微镜观察和分析方法。
2.常见口腔组织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标准a.口腔肿瘤的病理特征和分类;b.口腔炎症和感染的病理变化;c.口腔溃疡和变色性病变的病理特征。
3.口腔组织病理实验的实施步骤和操作技巧a.标本取材和保存;b.组织切片和染色;c.组织切片的显微镜观察和分析。
三、教学方法:1. 理论授课:通过教师讲解、PowerPoint演示和视频展示等形式,介绍口腔组织病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讲解口腔组织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标准。
2.实验操作: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包括组织标本的获取和处理、组织切片制备和染色、显微镜观察和分析等。
3.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提问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和教师之间的讨论和互动,加深对口腔组织病理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四、教学流程:1.导入环节:通过一个口腔病例或病理切片的观察,引起学生对口腔组织病理的兴趣,预热教学氛围。
2.理论授课:a.口腔组织病理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方法;b.常见口腔组织疾病的病理变化和诊断标准。
3.实验操作:a.组织标本的获取和处理:学生在实验室中观察和收集不同类型的口腔组织标本,并进行正确的保存和处理。
b.组织切片和染色:学生使用显微切片仪将组织标本制备成薄片并进行选择性染色。
c.显微镜观察和分析:学生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切片,分析其病理变化并与理论知识进行对照。
4.讨论和互动:a.学生小组内和大组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共同探讨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组织病理变化。
b.学生提问和教师解答,澄清和深化学生的疑问,加深对口腔组织病理实验的理解和掌握。
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口腔病理学2. 学时:32学时3. 学分:2学分4. 适用专业:口腔医学、口腔医学技术等相关专业5. 教学目标:- 掌握口腔病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 了解口腔病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口腔疾病病理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实验技能。
二、课程内容安排1. 第一周:绪论- 课程简介- 口腔病理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口腔病理学的发展历程2. 第二周至第四周:口腔病理学基础- 细胞、组织的形态学观察- 口腔组织的病理学特点- 病理学基本技术3. 第五周至第八周:口腔常见疾病病理学- 口腔黏膜病病理学- 牙体牙周病病理学- 口腔颌面肿瘤病理学- 口腔颌面部感染病病理学4. 第九周至第十二周:口腔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 口腔病理诊断的基本原则- 口腔病理鉴别诊断- 口腔病理诊断与临床联系5. 第十三周至第十四周:口腔病理学实验- 实验基本操作- 口腔病理切片观察- 实验报告撰写6. 第十五周:课程总结与复习- 课程重点内容回顾- 学生提问与解答- 课程总结三、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结合多媒体教学,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病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口腔病理学的应用。
4.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掌握口腔病理学的基本操作技能。
5. 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四、考核方式1.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参与、作业、实验报告等(40%)。
2. 期中考试:检验学生对口腔病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30%)。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学生对口腔病理学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0%)。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口腔病理学》(第X版)2. 教学参考书:《口腔病理学实验教程》3. 教学课件、视频等网络资源4. 实验器材:显微镜、切片、染色试剂等六、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期中考试成绩、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方案研究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为了提高学生的病理学阅片能力和临床诊断水平,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方案。
本教学方案将有效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具体方案如下:一、教学内容的设置1. 口腔组织病理学基础知识的讲授:口腔组织的结构与功能、细胞与组织学基础知识、常见口腔病变等。
2. 口腔病理学疾病分类与病机:包括牙周病理、颌骨病理、牙源性病理、口腔粘膜病理等。
重点介绍与口腔疾病相关的组织学变化、病因和发病机制。
3. 口腔病变的临床病理对照:通过临床与病理的对照,让学生学会诊断和预测口腔疾病的展望。
4. 组织病理学阅片讲解:选取典型的口腔病理切片,通过讲解的方式教授学生如何观察和诊断口腔病理。
二、教学方法的运用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教学授课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讲授口腔病变的分类、病理变化等内容。
2. 案例讨论:选取一些典型的口腔病理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口腔疾病的认识和理解。
3. 临床观摩:将学生带往临床科室,观摩真实的临床病例,与医生进行交流和讨论,提高学生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
4. 实践操作:学生进行组织病理的实验室操作,包括切片染色、镜检等,熟悉常见的组织病理学技术和方法。
5. 病例报告:要求学生针对口腔疾病的病例进行报告,展示他们通过阅片和观察掌握的病理诊断方法。
1. 课堂测验:每个章节的学习结束后进行小测验,测试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掌握程度。
2. 课堂讨论:通过学生的课堂讨论和问题解答,了解学生对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考试评估:设立期中和期末考试,测试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
4. 实验操作评估: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考察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细致程度。
通过以上的教学方案,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口腔组织病理学理论基础的培养其观察、分析和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提高其临床实践能力,并为将来成为一名合格的口腔医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方案研究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科,它研究口腔组织的病理变化及其与口腔疾病的关系。
为了提高口腔医学学生对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理解和诊断能力,我们制定了以下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1. 理解口腔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掌握口腔疾病的发病机制。
2. 能够对口腔组织标本进行正确的处理和分析,掌握常见口腔疾病的病理变化及其特征。
3. 培养临床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病理诊断。
二、教学内容1. 口腔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牙齿结构、牙周组织、黏膜组织等。
2. 口腔疾病的病理变化:包括龋齿、牙周病、口腔黏膜病等常见口腔疾病的病理特征及其发病机制。
3. 口腔组织标本的处理和分析:对口腔组织标本的取材和固定方法进行介绍,教授口腔病理标本的切片制备和染色方法。
4. 病理诊断能力的培养:通过病例讨论和实际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对口腔疾病的病理诊断能力。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1. 前沿讲座:邀请口腔组织病理学领域的专家进行前沿讲座,介绍口腔组织病理学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
2. 病例分析:教师提供真实的口腔病理病例,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锻炼临床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实验操作:在实验室中进行口腔组织标本的取材、固定、切片和染色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 小组讨论:组织学教师将学生分组,每组分析一个口腔疾病的病理变化,进行分组讨论和展示。
四、教学评价1. 期中考试:考查学生对口腔组织病理学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和讨论总结: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后,撰写实验报告,对口腔病理病例进行分析,并进行小组讨论总结。
3. 期末考试:综合考查学生对口腔疾病的病理变化和病理诊断能力。
通过以上教学方案,可以提高学生对口腔组织病理学的理解和诊断能力,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实践操作的参与度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能力,使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更加实用和有效。
口腔组织病理学口腔组织病理学 ORAL HISTOLOGY AND PATHOLOGY供口腔医学专业用大连医科大学2004年9月前言教学大纲是各门课程进行教学工作的具体依据,是实施专业培养计划、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指导性文件。
它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等基本要求。
是编写选用教材、指导组织课堂教学、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和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
为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需要,加强学科建设,规范教学秩序,学校2004年对我校本科各专业的全部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制定或修订。
新大纲的编写体现改革精神,突出体现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思想的转变。
贯穿“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要求。
教师应按教学大纲的要求组织教学,并以教学大纲为标准检查教学,考核学生学习成绩。
为了保证专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得到贯彻和实施,并且保证大纲的时效性,我们按专业、学期,统一印发,请教务部门、各院系部、教研室、教师、学生认真执行和监督。
2004年9月1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大纲一、前言口腔组织病理学是适用于口腔医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
其目的基于在一般胚胎学、组织学的病理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阐述与口腔颌面部相关器官的胚胎学、组织学的病理学方面的知识。
主要内容包括口腔颌面部发育、牙的发育、牙体组织、牙周组织、口腔粘膜、涎腺、龋病、牙髓病、根尖周炎、牙周组织病、口腔粘膜病、颌骨疾病、涎腺非肿瘤疾病与涎腺肿瘤、口腔颌面部囊肿、牙源性肿瘤和口腔颌面部其它组织来源的肿瘤和瘤样病变。
该课程的主要任务,介绍口腔颌面部各器官的发育,正常组织结构、功能以及在疾病情况下这些细胞所发生的病理改变、发病原因及发病机理,为向临床课程过渡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课程通过多媒体、CPC等教学手段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再通过实习、讨论、自学等方式进一步巩固它。
从中培养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未来世界探索的兴趣。
本课程选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卫生部规划教材,总授课为90学时。
《口腔组织病理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632009本文由【中文word文档库】收集,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教育、学习、政策、报告、范文和理财类word文档。
课程名称:口腔组织病理学英文名称:Oral Histology and Pathology课程类型: 必修课、专业基础课总学时: 68 讲课学时: 32 实验学时:36学分:3.5适用对象: 口腔专业5年制本科生先修课程:《系统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病理学》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口腔组织病理学》是口腔基础医学中的重要课程,是口腔医学生必修的核心基础课之一,也是联系基础医学和口腔临床医学的桥梁课程,对正确认识口腔疾病的本质,从而正确诊断和治疗疾病有重要的意义。
《口腔组织病理学》与人体组织学及病理学互相关联,均属形态科学范畴。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认识和掌握口腔各部位正常组织器官的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口腔颌面部及牙齿的发生、发育、发展规律及相关畸形的形成机制、口腔常见病的疾病本质和发生发展的规律,为学习口腔临床课奠定良好基础。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关于《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学习口腔颌面部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形态功能变化过程,深入探讨口腔颌面部疾病的发病机制,为口腔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同时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基本要求认识和掌握口腔颌面部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形态功能变化过程,深入探讨口腔颌面部疾病的发病机制,为口腔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并为学习口腔临床课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本课程的教学包括理论讲授和实验教学。
理论讲授主要通过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介绍《口腔组织病理学》的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
实验教学采取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观察标本、模型及自学等方法,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
同时适当结合一些临床病例讨论以增强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并结合科研适当介绍本学科国内外的发展动态与学术前沿。
要求学生掌握口腔病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常见病的形态、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了解病因与发病机制。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内容包括口腔组织学、口腔胚胎学和口腔病理学三部分。
口腔组织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口腔各部位细胞、组织、器官的微细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的学科;口腔胚胎学则是研究口腔颌面部及牙齿的发生、发育、发展规律及相关畸形形成机制的学科;口腔病理学研究口腔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学科。
本大纲所列教学内容按要求程度的不同,分为“掌握内容”、“熟悉内容”和“了解内容”三级。
掌握内容为重点内容,学生必须通过反复学习与思考达到牢固掌握,熟悉内容要求学生熟练描述、准确指认并能联系实际应用,了解内容则要求学生达到一般的认识和了解。
大纲中未要求的内容属参考内容。
一、口腔组织学部分第一章牙体组织学习要求:1.釉质•掌握:釉质的组织学结构,包括釉柱的走行及排列、釉柱横纹、釉柱形态的光镜所见及超微结构,釉质生长线、釉板、釉从、釉梭及釉牙本质界的光镜所见及成因。
•熟悉:釉质的无机物及有机物,无釉柱釉质的分布,釉质的裂沟形态,釉小皮及釉面横纹。
•了解:釉质的代谢。
2.牙本质•掌握:牙本质的组织学结构,包括牙本质小管及成牙本质细胞突起;间质的结构有小管间牙本质、小管周牙本质、前期牙本质、小球间牙本质、生长线、托姆斯粒层、罩牙本质。
•熟悉:牙本质的增龄和反映性变化,包括继发性牙本质、修复性牙本质、透明牙本质及死区。
•了解:牙本质的神经分布与感觉;牙本质的无机物与有机物。
3.牙髓•掌握:牙髓细胞(成纤维细胞)、成牙本质细胞形态(包括超微结构)及分布,牙髓中胶原纤维和嗜银纤维的分布。
•熟悉:牙髓的生物学特性。
•了解:牙髓中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的分布;组织细胞和未分化间充质细胞的形态和分布;牙髓中的基质的致密的胶样物。
4.牙骨质•掌握:牙骨质细胞的形态,无细胞牙骨质及细胞牙骨质的分布,穿通纤维,牙骨质层板,类牙骨质,釉牙骨质及牙本质牙骨质界。
•熟悉:牙骨质的生物学特性。
•了解:牙骨质中的无机物及有机物。
第二章牙周组织学习要求:1.牙龈•掌握:牙龈表面解剖,包括游离龈及龈沟、附着龈、牙间乳头和龈谷;组织结构包括牙龈上皮、龈沟上皮、龈谷上皮、结合上皮结构与牙体的附着关系及增龄的变化;牙龈纤维束有龈牙组、牙槽龈组、环形组、牙骨膜组及越隔组务组纤维的分布及功能。
•了解:牙龈血液供给、淋巴管及神经的分布。
2.牙周膜•掌握:牙周膜的主纤维束及牙槽嵴组、水平组、斜行组、根尖组及根尖间组的改变及功能,牙周上皮剩余的形态、分布及意义,成牙骨质细胞、成骨细胞及破骨细胞的形态及分布。
•熟悉:牙周膜的功能、形态与功能的关系;未成熟弹力纤维的形态及在牙周膜的分布;牙骨质小体的分布及来源。
•了解:牙周膜的血管、淋巴管及神经的分布3.牙槽骨:•掌握:固有牙槽骨(即筛状板或硬骨板)的分布、结构;束状骨的分布。
•熟悉:如何在镜下辨认骨的新生与吸收;牙槽骨是人体骨各种最活跃的部分,影响牙槽骨新生和吸收的规律、增龄的关系。
•了解:牙槽骨的密质骨及松质骨的结构及分布。
第三章口腔粘膜学习要求:•掌握:口腔粘膜的定义、基本组织结构(上皮、固有层、粘膜下层)、咀嚼粘膜和被附粘膜的区别和各部位口腔粘膜的结构特点。
•熟悉:口腔粘膜的功能及组织结构特点的临床联系。
•了解:口腔粘膜的增龄变化。
第四章涎腺学习要求:•掌握:涎腺的基本组织学结构和各大涎腺的组织学特点。
•熟悉:腺泡细胞及肌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涎腺的功能。
•了解:涎腺的增龄性变化。
二、口腔胚胎学部分第一章牙的发育学习要求:•掌握:牙胚的组成,各部分的来源及所形成的组织;成釉器的蕾状器、帽状器及钟状器的结构;牙乳头及牙囊的结构;牙本质的形成、釉质的形成、牙髓的发生、牙根的形成和牙周组织的发育;牙齿萌出的过程。
学过后应该能叙述从牙板至萌出、乳恒牙交替的牙发育全过程。
•熟悉:牙板的发生、结构及结局;上皮剩余的来源,侧支根管如何形成,牙颈部牙本质暴露如何形成;乳恒牙交替的过程。
•了解:前庭板的发生及如何形成口腔前庭;硬组织矿化及成熟机制;牙齿萌出的次序和时间。
第二章口腔颌面部发育学习要求:•掌握:常见的面部发育异常、腭部发育异常、舌的发育异常发生的原因(突起发育及其融合过程异常)及发生的大概时间;掌握先天性耳前窦道或瘘管、颈部先天性窦道或瘘管及相关的囊肿形成的原因。
•熟悉:来自与神经嵴的面部各种组织;面、腭、舌、涎腺及颌骨的发育过程。
•了解:口腔粘膜和颞下颌关节的发育。
三、口腔病理学部分第一章牙发育异常学习要求:•掌握:牙内陷、畸形中央尖、釉质发育不全、遗传性乳光牙本质、氟牙症和四环素牙的病理特点。
•熟悉:先天性梅毒牙、其它牙形态异常的形态特点。
•了解:与牙发育异常有关的综合征。
第二章龋病学习要求1.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掌握:菌斑的形成过程、结构及和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熟悉:龋病是由细菌、食物和宿主三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产生的;变形链球菌与龋的关系,变链能产生葡萄糖基转移酶,将蔗糖转化为细胞外多糖葡聚糖。
•了解:酸原学说、蛋白溶解学说及蛋白溶解一螯合学说。
2. 龋病的组织病理学•掌握:釉质龋肉眼所见;釉质龋分为透明层、暗层、病损体部及表层,各层的结构;釉质龋的超微结构;牙本质龋未成洞前的病理变化;牙本质龋成洞时有五层变化即坏死崩解层、细菌侵入层、脱矿层、透明层及脂肪变性层,各层的病理变化;牙本质龋的超微结构、牙骨质龋的病理变化。
龋的再矿化。
•熟悉:窝沟龋及釉质龋发展的特点。
•了解:慢性病、急性龋及静止性龋。
第二章牙髓病根尖周病学习要求:•掌握:牙髓充血、各型牙髓炎的病理变化,牙髓坏死的病理变化;急性根尖周炎、慢性根尖脓肿、根尖肉芽肿、根尖囊肿的病理变化。
•熟悉:各种牙髓变性的形态学特点,牙齿内吸收及外吸收镜下所见;根尖肉芽肿的发展变化,根尖周炎的免疫病理。
•了解:牙髓炎的病因,牙髓充血及各型牙髓炎的临床表现;根尖周炎的病因,各型根尖周炎的临床表现。
第四章牙周组织病学习要求:•掌握:慢性龈炎和龈增生、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及剥脱性龈病损的病理变化。
牙周炎的病理,包括牙周炎的发展过程、牙周炎活动期的病理变化、牙周炎修复期的病理变化;牙周变性的病理变化;牙周创伤和牙周萎缩的病理变化。
•熟悉:慢性龈炎和龈增生、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龈炎的病因。
牙周炎的病因及发病机理•了解:以上三种牙龈病的临床表现、牙周炎的分类及临床特征;系统病再牙周组织中的表现。
第五章口腔粘膜病学习要求:•掌握基本病理变化、白班、扁平苔藓、慢性盘状红斑狼疮、复发性口腔溃疡、天疱疮的病理变化•熟悉类天疱疮、、肉芽肿性唇炎、口腔粘膜下纤维化、粘膜良性淋巴组织增生病的病理变化•了解AIDs的口腔表现,常见粘膜病的临床表现第六章骨关节病学习要求:•掌握:各型颌骨骨髓炎的病理变化;骨纤维异常增生症、家族性巨颌症、组织细胞增生症X(朗格罕细胞增生症)的病理表现;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症的病理变化。
急性及慢性涎腺炎、慢性复发性腮腺炎的病理;涎石病的病理及涎石形成的过程;舍格林综合征及变性型涎腺肿大症的病理所见。
•熟悉:颞下颌关节的正常结构;颌骨骨髓炎的病因。
涎腺发育异常及异位;各型涎腺类的病因;舍格林综合征及变性型涎腺肿大症的发病因素。
•了解:上述颌骨及关节病的临床表现。
涎腺炎、舍格林综合征及变性型涎腺肿大症的临床表现。
第七章口腔颌面部囊肿学习要求:•掌握:牙源性角化囊肿、含牙囊肿、萌出囊肿、鼻腭管囊肿、腮裂囊肿、粘液囊肿及舌下囊肿的病理变化。
•熟悉:牙源性角化囊肿易复发的原因及组织来源;含牙囊肿、鼻腭管囊肿、腮裂囊肿的组织来源;粘液囊肿的发生过程。
•了解:口腔颌面部囊肿的分类;牙源性角化囊肿、含牙囊肿、鼻腭管囊肿、腮裂囊肿、粘液囊肿及舌下囊肿的临床表现。
第八章牙源性肿瘤学习要求:•掌握:成釉细胞瘤、牙源性腺样瘤、牙源性钙化囊肿的病理(肉眼及镜下)及生物学特征。
•熟悉:成釉细胞瘤、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牙源性腺样瘤的组织发生。
•了解:牙源性肿瘤的组织学分类;成釉细胞瘤、牙源性钙化上皮瘤、牙源性腺样瘤颌牙源性钙化囊肿的临床表现。
第九章涎腺肿瘤学习要求:•掌握: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恶性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及粘液表皮样癌的病理及生物学特点。
•熟悉: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腺样囊性癌及粘液表皮样癌的组织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