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完整版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1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少年犯罪问题研究

胡云萍

【摘要】众所周知,当前我国社会犯罪中,青少年犯罪已成为一个令人关注的社会问题。不仅青少年违法犯罪比例有所增加,而且犯罪性质呈现暴力化、违法犯罪低龄化、团伙化,在校生明显增加等一些新特点。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命运和前途。违法犯罪行为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青少年犯罪严重危害社会治安和社会秩序,也给青少年自身和家庭带来灾难和不幸,这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原因预防措施

【目录】

引言

一、青少年犯罪概述

二、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原因分析

三、青少年犯罪问题的解决方案

结论

参考文献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转折点重要时期,也可以说是人一生的危机时期,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上都处于过渡阶段,作家柳青说过:人生道路漫长,但紧要之处只有几步。随着当今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心灵感受着时代的变化,同时青少

年也在慢慢的发生重大的变化,比如青少年犯罪越来越多,见多识

广、早熟、早知、思维活跃。青少年的犯罪率居高不下已不是什么新鲜问题了,但这仍而是当今社会最普遍、最严峻的问题之一。未成年人在法律上的含义是指已满14周岁又未满18周岁的人(只要未满十八周岁就是未成年人,相对于犯罪来说,十四周岁到十八周岁需要承担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十四周岁以下不承担刑事责任。但不能把未成年人的范围定义在已满十四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群体),未成年人是未满十八周岁的人,他们正在逐步走上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之路,他们刚刚走上生理和心理的成熟之路,初步具有形成辨别是非的能力。但也仅只限于“初步”,这种能力并不牢固,所以他们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往往容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已满18周岁,未满25周岁的人则属于青年范畴,他们的是非观、世界观较之未成年人已大大成熟,但仍处于一种很不稳定的状态,需要进一步加以巩固。容易走上犯罪的

道路,因此青少年犯罪问题我们应该加以重视。

一、青少年犯罪概述

(一)概念

青少年犯罪泛指青少年这一特殊主体所实施的犯罪,亦即主体由儿童向成年过渡这个特定年龄段(一般指进入青春期及青春期结束)的主体,由于主客观原因而实施的各种犯罪的统称。

中国的青少年犯罪主要是指已年满十四周岁至未满二十五周岁的人触犯了刑事法律而应受到法律规定处罚的行为。按照中国法律规定,未满十八周岁的人为未成年人,已满十八周岁的为成年人。所以青少年犯罪既包括未成年人中的少年犯罪(已满十四周岁至未

满十八周岁),也包括成年人的青年犯罪(已满十八周岁至未满二

十五周岁)。但中国的少年司法制度主要是办理已满十四周岁至不满十八周岁的少年刑事案件的法律和制度,其中包括立案、侦探、强制措施、检控、审理、判处刑罚、矫正与康复等。

(二)特点

1、越来越年轻的年龄结构

在2001-2003年罪犯构成情况进行调查中发现,30岁以下罪犯和20岁以下罪犯在犯罪总数中所占比例:2001年为80.1%和22.4%,2002年为82.4%和26.2%,2003年8为3.3%和23.7%。从数字上可以看出,青少年罪犯在罪犯总数中所占的比例,存在着逐年增加的

趋势,其中20岁以下罪犯已达到罪犯总数的三分之一强。

2、青少年犯罪主体上存在较低的知识层次

在对36名青少年犯罪进行调查了解到,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8.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2.2%,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8.4%、文盲占31.6%。36名青少年罪犯在校时绝大多数是成绩差的学生,多数有学业失败的经历,57.1%的人学习成绩中下或者根本跟不上,50.3%表示很少或从未受过老师的表扬,这些原因造成他们中的部分人破罐子破摔,部分中途辍学,在社会上受到不良影响之后就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在这些未成年人罪犯中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排在前三位的是小学肄业、文盲和初中肄业,他们占总数的91.7%。

3、犯罪年龄呈低龄化、作案成人化

首先是犯罪逐渐低龄化,几年前,青少年犯罪平均年龄还在17岁以上,而今青少年犯罪的平均年龄只有15.7岁。其次,团伙犯罪案件增多。青少年在学校形成“小团体”,只要其中一人有犯罪意识,就容易相互影响,形成共同犯罪。再次,暴力抢劫犯罪比例居首,根据国家公布的统计数据和调查获取的比例显示未成年人主要以财产犯罪为主,排在前五位的犯罪类型依次是:抢劫、强奸、盗窃、故意伤害致人死亡、杀人。在调查中还发现未成年罪犯对自已的犯罪行为似乎有着清醒的认识,甚至自认为经验丰富,在犯罪过程中,目的性、预谋性更加明确。最后作案方式“成人化”。青少年犯罪以往多属偶发性,作案前很少进行密谋。而近一年多来,大部分青少年抢劫案作案前均有严密策划、分工。以2001年的一起故意伤害案为例,16岁的女生津津(化名)去与男生李某发生口角,随后便叫来3名同学替自已“报仇”,将李某带进楼群殴打后抢走人民币50元,并扬言还要进行第二次敲诈。李某回到家与父母商量报案。类似的校园抢劫案还时有发生。

4、青少年犯罪中一部分具有极强的随意性

在对上述36名青少年罪犯调查访问中得知一部分在做案前很少有明确的目的,往往是在闲逛,喝醉酒后过程中,由于一时的冲动,身不由已,别人以纵恿等原因而作案或是正在做某事的过程中,见有机可乘,突然改变计划而作案。

5、以物质享受为目的,为了得到超过正常生活水平的物质享受而走上犯罪道路也是青少年犯罪的一大特点

作为青少年在思维方面存在一定的片面,容易形成和别人攀比的心理,别人吃的比自已强,穿的比自已好时,心理就有平衡,久而久之得不到很好的引导和教育,就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还有就是一些贪图享受的青少年以“吃”“穿”“玩”为自已的人生目标,好吃懒做,在没有充分的物质基础情况下,便会挺而走险、误入歧途,而玩更是成为青少年消费的主要方面,通过抢劫、盗窃等不正当手段得到的钱财中有很大一部分挥霍在舞厅、游戏机、台球等游戏上。

二、青少年犯罪问题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犯罪与其他犯罪一样,也是社会各种消极因素在个别青少年中身上的集中反映,既有青少年自身心理、性格等方面的主观原因,也有外因各种复杂的客观因素,下面首先谈谈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为青少年犯罪推波助澜。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对每个人的一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可能是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可能是负面的消极的影响。一般而言,良好的家庭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不良的家庭不仅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还常常成为导致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除了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外,不良家庭因素是导致子女犯罪的直接原因。①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直线上升,家庭结构残缺,使孩子的成长环境先天不良,孩子失去家庭温暖和有效的家庭教育,一遇不良习气和坏人引诱就容易走上邪路,缺乏父爱母爱是导致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诱因。另外不良的家庭教育往往使孩子养成好逸恶劳、贪图享受、自私自利、专横霸道的恶习,一旦个人欲望得不到满足就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高压型”的家庭奉行棍棒政策,在这种高压下,极易造成孩子的人格自卑和逆反心理,这样的孩子一旦犯罪,便会凶恶地报复社会,危害性极大;“放任型”的家庭教育,对孩子无力管教或放任不管,使他们失去家庭温暖,造成孩子的性格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