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不足及完善
- 格式:pdf
- 大小:335.94 KB
- 文档页数:4
第l3卷第1期 V0I.13Ⅳ0.I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UANGHE S&T UNIVERSITY 2011年1月 Jan.2Ol1
・法学研究・
浅析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不足及完善
张晓红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郑州450006)
摘 要:在现代信息社会中,传统隐私权不断向网络领域延伸,侵权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强化对网络空间的个人数据和隐 私权的法律保护,已成为国际社会网络立法的当务之急。特别是针时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不足,加强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和 正确实施,尤显得必须和紧迫。 关键词:隐私权;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424(2011)O1-0120-04
隐私权,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
信息依法受到保护,而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
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
展,隐私权的客体内容不断扩展。在现代信息社会
中,传统隐私权不断向网络领域延伸,并增加了新的
实体内容。追求商业利益最大化的经营者,往往对
公民的个人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并应用于以营利为
目的的经营活动中,侵犯了消费者对于其个人隐私
所享有的隐瞒、支配、维护及利用权。种种违法现
象,亟待法律予以规范。
网络隐私权并非一种完全新型的隐私权,它是
传统隐私权在网络空间环境下的延伸和体现。这一
概念是随着互联网这种新型的信息和资料传递手段
的出现而产生的。虽然网络隐私权有自身的特点,
但它与传统隐私权仍有重叠的部分:主要是指公民
在网络中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 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复制、公
开、传播和利用的一种人格权;也指禁止在网上泄
漏某些与个人有关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实、图像及
评价等。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积极
意义上,用户依法享有保护个人的生活安宁,保护个
人信息秘密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 公开;二是在消极意义上,用户能够自由决定个人生
活和个人信息的状况及范围,并能够对其进行利用,
即个人对于其个人隐私应有主动积极控制支配的权
利。 一、我国对隐私权及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及存
在问题
(一)我国对隐私权及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体系
缺失
1.我国现行立法没有把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
人格权加以保护
与国外相比,我国的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直至
20世纪70年代末方开始起步;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和
法律生活逐步走上正轨,隐私权及与之相关的一系列
权利开始规定于我国的宪法和其他法律部门中。然
而,目前我国现行法律仍没有将隐私权作为公民一项
独立的人格权利加以保护,只是简单地规定了与公民
的隐私有关的权利(如肖像权、名誉权等),而且对公
民隐私权的立法规定,仅见于宪法、民法、刑法、民事
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相关的司法解释
中。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
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40条规定:“以 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
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
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追究民
事责任。”这是一个对隐私权保护的重要的司法解释。
再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
的解释》亦明确指出:“对未得他人同意擅自公布他人 隐私材料,或者以书面、口头形式宣扬他人隐私,致他
人名誉受到损害的,按照侵害他人名誉权处理。992001
年,最高人民法院在颁布的《关于确立民事侵权精神
收稿日期:2010一l1一O8
作者简介:张晓红(1976一),女,河南睢县人,讲师,法学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民商法学。 张晓红:浅析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不足及完善 12l
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虽隐含了关于隐
私权保护的内容,但仍未从法律上明确隐私权作为一
项独立的民事权利地位。
在实践中,我国通常把隐私权纳入名誉权的范畴
予以保护,对隐私权采用的是间接保护方法,所以,当
公民的隐私权受到侵犯时,受害人不能以侵犯隐私权
作为独立的诉因诉诸法院请求法律保护与救济,而只
能以其他诉因提起诉讼。这种将隐私权归入名誉权
加以间接保护的方式,在诉讼上极为不便,也不利于
受害人隐私的保护。名誉权所关注的是与民事主体
名誉有关的事实表述是否真实及评价是否适当,而隐
私权所关注的则是民事主体的私人生活安宁及私人 信息秘密不被侵犯。同时,侵犯隐私权行为的构成要
件与侵犯名誉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也不尽相同,若对侵
犯隐私权行为的构成以是否给名誉权造成侵害为前
提,则会出现很大一部分侵犯了他人隐私权,但并未
对他人名誉权造成侵害的行为难以受到应有处罚的
状况发生,从而降低了民法保护隐私权的效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把隐私
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在法律上加以规定,在隐私
权的保护方面也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仅在司法实践
上确认将隐私权归于名誉权中加以保护,或作为一般
人格利益的内容之一。不对隐私权进行专门立法保 护,无法解决我国在隐私权保护传统领域的难题(如
隐私权保护与名誉权保护的交叉、与言论表达自由和
新闻出版自由的界限等),更无法面对信息技术的高
速发展和电子产品的广泛应用对网络空间个人隐私 权提出的挑战。
2.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几成真空,亟待完善
在隐私权保护法律基础与社会环境都还相当薄
弱的中国,更谈不上对网络空间的个人隐私权进行完
善的法律保护。同时,由于网络本身的开放性、全球
性、不完善性,以及人们隐私权法律意识的淡薄,加之
对隐私权侵权案件的侦查、起诉、取证、审判等方面都
存在困难,使公民个人的网络隐私权无法得到基本的 法律保护 j。就我国的现状而言,网上消费者既无专
门的网络隐私保护的规定可供适用,也无法求助于传
统隐私权的保护手段进行救济。
为了规范我国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发展,有关部门
曾相继出台了一些规定,其中也涉及到网络空间个人
隐私权的法律保护问题。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计 算机信息网络联网管理暂行规定实施办法》第l8条 规定:“用户应当服从接入单位的管理,遵守用户守
则;不得进人未经许可的计算机系统,篡改他人信息;
不得在网络上散发恶意信息,冒用他人名义发出信
息,侵犯他人隐私……”《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安
全保护管理办法》第7条也规定:“用户的通信自由和
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 规定,利用国际联网侵犯用户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
密。”2005年1月,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全国人
大常委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规定:利用互联
网侮辱他人或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及非法截获、篡改、
删除他人的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数据资料,侵犯公民通
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可以构成犯罪,依刑法追究刑
事责任。笔者认为,上述规定都是原则性的,太过于
笼统,不便于实际操作,根本无法为网络隐私权提供
充分的保护。也就是说,虽然上述有关规定为保护网
络隐私权奠定了一定的法律基础,但由于缺乏明确、
具体的规定,也未专门涉及网络隐私权的问题,所以
对我国的网络用户而言,在法律上既没有新的网络隐
私权保护的规定可供适用,也不能求助于传统隐私权
的保护手段来保护个人的网络隐私权;若一旦出现网
络服务提供商或其他的主体通过网络非法搜集网上
个人用户的隐私资料,并用作对当事人不利的方面,
网络用户就容易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若听任这种现 状持续发展,在网络用户的切身利益遭受直接损害的
同时,反过来又会对我国的整个因特网和与之相关的
产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因
此,构建我国公民的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就显得
十分必要。
(二)我国对网络隐私权保护行业自律标准的缺
失
1.对整个互联网行业而言,通过对《中国互联网 行业自律公约》和《中国电子商务诚信公约》两大公
约中有关网络隐私权保护具体规定的分析,我们不难
看出,这些内容十分粗略,并没有对网络隐私权进行
详细的界定,也缺少网络隐私权和网络隐私侵权及网
络消费者信息和资料的具体内容等。另外,两大公约
也没有规定对侵害网络隐私权的网站进行何种惩处,
操作性不强,很难真正确保网站能够保护网民的网络
隐私权 o
2.对单个网站而言,对网络隐私的保护仅仅限
于国内一些网站形同虚设的隐私保护声明,但这些隐 私政策公告大多内容简单,
且不涉及对个人资料的使 122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
用说明及相关的安全保证;相反,还附上了许多免责
条款,其目的是保护网站而非网民,其效果可想而知。
尽管网络隐私可以作为传统隐私的一种新的补充和
扩展形式,但没有特别针对网络个人资料的保护和利
用的法律规定,仅仅依靠过去的一些立法来保护一般
民众的网络隐私权与个人资料是远远不够的。
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的缺失,使得网络运营者在
面对侵权时缺少应对措施,主要是尚未建立规范的行
业自律标准。网络运营者应该如何规范自己和他人
的网络行为,防止侵权的发生,如何保护他人的基本
权利,这些都需要网络运营者在法律规范相对滞后的
情况下,建立网络行业的自律标准 。
二、建议和对策
(一)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网络隐私权立法模式
目前,从国外的立法趋势来看,网络隐私权的法
律保护主要有行业自律模式和立法规制模式的取舍,
而这两种模式各有利弊。单纯的立法规制模式难以
胜任对网络经济的调整,僵化的立法可能会束缚我国
网络电子产业的发展,妨碍技术的进步,挫伤行业的 积极性,把电子网络产业扼杀于摇篮之中;而单纯的
行业自律模式也不可能,行业自律缺乏有力的执行措
施和保障手段,没有强制力,使企业可能会毫不顾忌
地侵犯用户的网络隐私权。事实上,对两种不同模式
的选择是基于个人隐私利益和行业利益选择的不同。
美国由于注重维护网络信息产业发展,明显倾向于行
业自律模式;而欧盟注重对于个人隐私权益的充分保
护和尊重,自然主张立法规制模式。
在立法模式的选择上,我国的网络隐私权立法必
须依据中国国情,在国家利益、用户个人隐私利益和
行业利益之间寻求合理的平衡 。我们不能一味采
用较高标准的立法予以规制,虽然那样做可以达到保
护用户网络隐私权的目的,但结果则可能会抑制网络
电子产业的发展,不利于我国的长远利益;然而如果 完全依赖行业自律而对之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则会
导致网络隐私侵权事件的频频发生,使广大用户对网
络电子商务失去信 tl,,同样最终会导致阻碍网络电子
产业发展结果的产生。因为用户才是网络电子产业
的服务对象和利益的最终来源,失去了广大用户的支
持,网络电子产业也就难以存续。因此,又必须采取
必要的立法方式对网络电子产业予以必要的规制。
鉴于我国的法律体制和一贯的法律传统,我国在
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模式之选择上,应采用立法、技 术和行业自律相结合的综合模式,既要加强立法,也
要从行业、技术等多个角度去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
权。具体来说,即由行业自律组织制定出保护消费者
隐私权的行业规范,把该标准作为最低的法定标准;
如果经营者遵守该标准,就可以认为是合乎法律规定
的,可以免责。采用行业自律,一是可以充分照顾不
同行业的特点,适应网络技术的发展,克服法律的僵
化;二是它可以实现双重监督,即行业的规范与法律
的监督。另外,法律是权利救济的最后手段,它可以
使消费者在个人隐私遭受到侵害时,有寻求保护救济
之途径,避免出现申诉无门之局面的出现,从而克服
行业自律无强制力的缺陷。
(二)建立和完善网络隐私权相关立法
隐私权保护的立法依据缺失,以及网络立法上的
规定较为笼统,直接导致目前我国对网络隐私权法律 保护基本上处于一种无法可依的状态。因此,我们应
在考虑本国国情、比较考察世界先进发达国家有关网
络隐私权相关立法基础上,从中汲取可行的经验措
施,形成我国网络隐私权立法的一般方式和原则。
具体来说,首先,应从法律上明确隐私权作为一
项独立的民事权利的地位,进而尽快制定隐私权保护
法,加强对传统隐私权的法律保护;其次,应重视对信
息时代下网络隐私权的调整,尽快制定保护网络隐私
权的专门法规,建立一套完整的网络隐私权保护的法
律法规体系,进一步强化个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
护,为网络电子产业的发展开辟一条更为坦荡的道
路。由于我国网络电子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网络经济
还是一个新生的事物,其发展处于初级阶段,它需要
的是支持而不是阻碍 ]。具体来说,建立和完善网络
隐私权立法应做好以下几点:一是在立法上明确隐私
权的法律地位。前文已提到,由于目前我国法律还没
有将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加以规范,而是采
用间接保护方式来对公民隐私权加以保护,这种保护
模式具有很大局限性,因此,我们应改用直接保护模
式,加大对隐私权侵害的救济,并在立法机关立法时,
在法律上对隐私权独立的法律地位予以明确规定。
二是在法律条文中应明确网络隐私权的范围。有效
保障网络隐私权,就要建立我国隐私权保护的立法体
系,明确隐私权的独立地位,把它与名誉权、通信秘密
与自由、言论表达与自由,甚至是新闻出版自由这些
已有权利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界定清楚,把它在人格权
中的地位界定清楚。这样作为隐私权网络延伸的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