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易错题(解析版)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6
哲学错题整理1.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
会上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从1971年的“一个不少,两个正好,三个多了”,到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从单独二孩政策顺利落地,到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我国的生育政策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始终在实践中不断调整和完善。
这说明:A.人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C.政策调整是对以前政策的全面否定D.制定政策要一切从实际出发2.国企高管的改革,乃至国企的改革,其方向何在一直充满争议。
是去行政化,取消高管们行政级别的同时保留其优厚的薪资激励,还是去企业化的待遇,但保留高管们的高官待遇?对改革产生争论是因为: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②事物本质的暴露和展现需要一个过程③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是不同的④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A.①③B.①②C.②③D.①④3.“感冒了,多喝点水吧。
”在生活中,当我们不小心伤风感冒时,总是会听到医生给出这样的建议。
但澳大利亚的医学家们近日指出,对于某些特定的呼吸道疾病来说,多喝水甚至会对身体有害。
这说明:①医学家和患者对真理的认识是不同的②真理与谬误的界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③任何真理都有自己特定的条件和范围④真理与谬误是相伴而行,相互转化的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某著名企业家指出,生意越难做越是机会,关键是你的眼光。
你的眼光看到今天,你做今天的生意;你的眼光看到10年以后,你做10年以后的生意。
这个观点体现:①机遇和挑战相互依存相互贯通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③聪明的人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④办事情要善于把握事物的规律A.①②B.①④C.③②D.③④5.“duang”的一声,重要的事情说三遍,说三遍,说三遍:“2016已经来了,我一定要出去看看!”......不知从何时起,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流行用语了,它们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
1、关于哲学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C.真正的哲学可以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哲学是智慧之学,掌握了哲学就可以做好一切事情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B.哲学就是世界观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D.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B.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哲学的进步推动着具体科学的发展C.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完全可以取代具体科学D.哲学总是为具体科学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③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④意识与物质的关系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B.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就是指思维与存在谁为第一性的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6、下列不属于...唯物主义的观点的是()①气者,理之依也②理生万物③我在故我思④我思故我在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7、下列观点不正确...的是()A.唯物主义发展中主要有三种基本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但它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C.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德漠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其典型代表D.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物质世界的基本规律,反映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8、下列不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的是()A.存在就是被感知B.世界是绝对精神(绝对理念)的外化和表现C.物是观念的集合D.心外无物9、哲学上的两个对子是指()①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②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对立③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④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正确反映B.真正的哲学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C.哲学可以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D.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易错知识点——哲学前言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3、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发展而发展。
4、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5、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7、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8、马克思主义思想产生之后,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9、哲学基本问题的全部意义就在于明确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重要标准问题。
10、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1、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2、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3、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4、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主观自生的。
5、意识的能动作用就是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直接的推动作用。
6、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只有正确的意识才对事物有反作用。
7、正确意识的反作用大于错误意识的反作用。
8、正确的意识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
9、人类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需要去改造自然。
10、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11、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12、因为规律是客观的,所以我们必须把规律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13、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改造和消灭,是永恒不变的。
14、解放思想就是打破一切传统观念的束缚。
15、克服主观主义的错误必须使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保持一致。
1、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2、人们只有在失败后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3、真理是标志客观与主观相一致的哲学范畴。
4、矛盾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
5、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6、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是认识的重要来源。
7、正确的认识只有在同错误的认识的不断斗争中才能获得。
8、错误的认识不是来自实践,只有正确的认识才是来源于实践。
2014届高三哲学易错点(7-12课)1、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联系是有条件的)2、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创造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3、世界上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
(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有联系,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4、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二者都是客观的。
)5、整体就是指由事物的各个要素相互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还包括其发展的全过程)6、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部分有序形成整体才会使整体的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7、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在一定条件下)8、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并非任何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进步的变化才是发展。
)9、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判断新事物的标准三个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
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10、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一帆风顺的。
(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11、事物发展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
(事物发展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总趋势是前进和上升。
)12、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发展是向上的质变)13、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增减引起质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14、量变必然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总和。
(量变必须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15、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双方既对立又统一)16、统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
)17、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不能将两点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18、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
(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普遍性与特殊性相联结、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19、矛盾具有普遍性,因此是永远不以解决的。
哲学生活错题汇编26.冯友兰先生说:“哲学的用途乃无用之大用”。
这是因为①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②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③哲学既是高度的抽象又是丰富的具体④哲学揭示了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7.2015年春节期间,一位大学博士生的返乡笔记引起舆论的关注,文中提到“知识的无力感十分强烈”引起热议。
要使知识“有力”,必须①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②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知识③把科学理论作为行动的依据④在实践中不断追求和发展真理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天下难事,必作于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下列成语与之蕴含哲理完全相同的是A.夙夜在公 B.瑕不掩瑜 C.绳锯木断 D.一叶知秋25.我国古代哲学思想中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说法,认为“道”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
下列与之最一致的观点是A.气者,理之依也B.天下万物之理不外乎吾心C.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D.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27.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认识经济新常态,适应新常态。
新常态,需要智慧的耐心,不头脑发热、按捺不住,也不做木头人、无所作为,贻误了宝贵的发展契机。
这种“智慧”表现为A. 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B. 对未来充满信心,促进新事物成长C. 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质变创造条件D.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30.2014年9月,教育部出台新高考方案,实现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
一种是技术技能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为技能加文化知识;一种是学术型人才的高考,考试内容与现在的高考相似,将两类高考分开。
“两种模式高考”的方案,体现了A.实践和认识的辩证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统一31.《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为“土豪”添加新的释义:“旧时地方上的豪强,即农村中有钱有势的恶霸地主,今也指富有钱财而缺少文化和正确价值观的人。
哲学错题集(一)1.哲理小说越来越受读者的喜爱,其中重要原因就是,那些人生哲理是如此贴切地表述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经历,自己的精神家园……哲理小说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表明A.哲学是一种智慧,是美好生活的向导B.哲学是对人生的一种本质的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C.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民族精神的凝聚D.哲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来源于生活2.人总是按照自己对周围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做人做事。
有人认为命由天定,因而身处困境是消极等待,逆来顺受;有人认为人定胜天,因而在困难面前积极,不屈不挠。
以上材料说明A.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B.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C.哲学不等于自发产生的世界观D.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3.哲学总揽一切,综括一般,仰观宇宙之无穷,俯究万物之运动,“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这段话表明A.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B.哲学把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C.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综合性科学D.哲学从一般规律中概括和总结出各种特殊规律4.一个民族的进步,不能没有哲学社会科学;一个民族的兴盛,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
我们要促进哲学的繁荣发展,是因为①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②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③哲学能为我们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④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来看,“杞人忧天”也有合理之处。
其合理之处表现在A.预见了外部世界的发展趋势 B.看到了天地万物的变化趋势C.触及了思考世界、思考人生与世界的关系问题 D.认识到人类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6.汶川、舟曲地震的发生,引发了对地震预测的涂探讨。
要准确预测地震的发生,需要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的指导下,发展地震科学,深入研究地壳运动规律。
这是因为A.具体科学是哲学产生和发展的基础B.哲学能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指导C.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进行科学实验的基础D.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指导7.古代中国人对天地的理解是:天在上,地在下;天为阳,地为阴;天为金,地为土;天性刚,地性柔。
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知识点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并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不能取代具体科学)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3、哲学可以为人们解决问题提供具体的方法。
(×)(不能)4、哲学是对某一具体领域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6、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的标准(×)(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的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7.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概念等)夸大为世界的本原( √ )8.哲学的基本派别是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9.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意识是大脑的机能(×)(人脑)10.物质和意识不可分(×)(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的)1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个别属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12、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形而上学,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唯心主义。
(×)(离开物质谈运动会导致唯心主义。
离开运动谈物质会导致形而上学)1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14.意识具有客观物质性,直接现实性。
(×)(不具有。
实践才具有)15.意识能改造客观世界。
哲学生活易错点、易混点第一课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是“科学之科学”,是“具体科学之和”3、哲学是一门包罗万象、囊括万物的综合性科学。
4、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和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5、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6、哲学的任务≠哲学的功能第二课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2、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于意识。
3、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
4、唯物主义坚持可知论,唯心主义坚持不可知论。
5、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6、物质的决定作用与意识的能动作用同等重要。
7、物质与意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第三课1、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都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2、哲学≠真正的哲学≠科学的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或: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发展观出发,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离不开精神的支撑和推动。
第四课1、世界的本质问题(即本原)≠哲学的基本问题。
2、物质≠物质的具体形态。
3、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
4、人类可以克隆羊等生物,说明物质是可以创造的。
5、物质的本质属性是运动。
6、物质是可以被创造、消灭和改变的。
7、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一个特性。
8、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客观实在性。
第五课1、规律是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的。
2、人必须遵循规律,所以,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3、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4、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5、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是永恒不变的。
6、有人脑就有意识。
7、意识是人脑的产物。
8、电脑也有意识。
9、意识的内容来自于人脑。
10、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都是正确的,意识是对物质的正确反映。
11、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1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原原本本的反映。
13、宗教观念、对未来的预测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14、鬼神观念是人脑自主产生的。
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a.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强调了理性认识的可靠性
d.否认了理性认识的作用
这道题发现大家都选的是B,这肯定是不对的。
因为客观唯心主义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由自己以外的某人、某物的意志控制、支配的(比如上帝),这跟经验论是没什么关系的。
答案应该选D,经验论的错误在于过于强调感性认识(经验),而忽略和否认理性认识(从经验中提炼出来的规律)的作用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认识中内容和形式的关系B.认识中“源”和“流”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实践和理论的关系答案应该是B,二者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两条途径,两者是源与流的关系。
人的认识从整体上都起源于直接经验,因此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人,他的认识大量
来源于间接经验,不过即使是间接经验的东西,在整个人类仍是直接经验,所以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
例如,我们的知识大部分来源于课本,而课本上的知识又是其他人通过实践总结而来的,所以,知识的来源归根到底是直接经验。
2023届政治高考《哲学生活》易错点解析<(▰˘◡˘▰)1.真正的哲学就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点拨】“高明认识”、“巧妙办法”,都会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但并非都(直接)属于哲学智慧,哲学也不提供具体问题的解决办法,哲学智慧是“高明认识”与“巧妙办法”中蕴含的、自觉的或不自觉运用的最一般本质和最普遍规律,往往需要“提炼与概括”、“抽象与升华”。
该观点认为真正的哲学就是“高明认识”和“巧妙办法”,扩大了哲学的外延。
2.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
【点拨】人的意识因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所以才能能反映事物本质。
该观点错误的理解了意识的主动创造性及其表现之间的逻辑关系。
3.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点拨】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
客观存在的多样性从根本上决定了意识的多样性。
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其多样性更多的受到主体因素的影响,如生活经验、认知结构、价值取向、审美趣味等因素,会具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个性特征。
4.意识具有能动性,人们可以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
【点拨】①人能够通过意识的能动性在“主观世界”中创造(想象)出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这里一定要强调是在“主观世界”中创造(想象)出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即“虚构”,而不是“在想象中创造出现实世界”,因为意识本身不可能直接创造现实世界,要创造出现实世界,亦即将“观念”存在变成“现实”存在,必须要通过“实践”来实现。
5.科学认识具有主动创造性,能够化害为利。
【点拨】科学认识具有主动创造性,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
科学认识通过指导实践活动“化害为利”。
6.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是真理性认识。
【点拨】①从根本上讲,认识源于实践;②从“直接来源”上讲,有的认识,尤其是有些思想理论,既有“实践来源”(如人民群众的实践或亲身参与实践活动而获得直接经验),也有“认识来源”(如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③但无论是源于实践的认识,还是源于直接经验的认识,要判定和确认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直接经验属于认识范畴,认识不能检验认识。
哲学判断题练习(解析版) 第一单元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易错点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解析:错。首先哲学不是一门具体科学,其次哲学有科学(正确)与非科学(错误)之分。应改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2、(真正的或科学的)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 解析:对。但若“真正的或科学的”去掉,则是错的。还有最好表述为“强大的精神武器”。 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解析:错。“科学” 去掉。 4、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 解析:错。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即共性的概括和总结。两者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不是整体个部分的关系。 5.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 解析:错。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 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解析:错。对整个世界。 7.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解析:错。去掉“科学”。 8.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解析:错。哲学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具体规律 9.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解析:错。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0.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解析:错。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请区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与“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11.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解析:错。不可知论包括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也包括否认彻底而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1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展开的。 解析:错。.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分歧是围绕哲学的基本问题中的物质和意识何为本原的问题展开的 13.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解析:错。从根本上来说,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就具体而言,都有正确与错误。 14.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解析:错。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15.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解析:错。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只能判断其为唯物主义的观点。不能判断其是何种唯物主义的形态。 16.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 解析:错。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的两个派别,但不是基本派别,而且从属于唯物与唯心。 哲学第二单元易错题 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解析:错。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和本质特征(即共性)。 2、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解析:错。物质和物质具体形态是共性(一般、矛盾普遍性)与个性(个别、矛盾特殊性)的关系 3、物质与意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 解析:前半句错,后半句对。物质与意识不是相互依赖,物质独立于意识而存在,意识依赖物质。但两者相互制约(即相互之间有作用,有影响,有联系)。 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解析:错。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5、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属于相对主义和诡辩论观点。 解析:错。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6、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解析:错。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离开运动谈物质才是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7、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解析:错。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也是客观的。(只要是规律都是客观的) 8、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 解析:错。规律的存在和发挥作用都是有条件的,因为规律是一种联系,而联系还有条件的;规律不是永恒不变的,因为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出于运动变化发展之中的,规律只是相对稳定的联系。 9、规律是客观的,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解析:错。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10、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 解析:错。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不能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因为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11、意识是客观存在在大脑中的反映。 解析:错。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因为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 12、人脑是意识的来源(源泉),有了人脑就有意识。 解析:错。物质是意识的来源(源泉),有了人脑不一定就有意识。 13、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 解析:错。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14、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解析: 错。正确(科学、先进)意识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促进作用。 15、意识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变化。 解析:错。意识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引起客观事物变化。是间接作用。 16、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解析:错。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即客观事物、客观规律)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17、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解析:错。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18、读书学习也是认识的来源。 解析:错。认识的来源有且仅有一个,即实践。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大个:实践和学习。读书学习也是认识的途径,而不是来源。 19、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解析:错。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其中一个途径,但不是唯一的。 20、认识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错。正确认识(即真理)才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错误认识(谬误)没有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1、由于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人们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一定不同。 解析:错。由于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人们对同一个确定对象的认识可能不同。 22、任何真理都是客观和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解析:错。任何真理都是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因为客观决定主观。 23、真理是客观的、无条件的。 解析:错。真理是有条件的具体的。从真理的基本属性看,真理是客观的,但从真理的本质说则是主观的,属于认识范畴。 24、真理和谬误总是相伴而行。 解析:对。教材原话: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 25、没有永恒终极真理,真理性的认识总是包含着谬误的成分。 解析:前半句对,后半句错。没有永恒终极真理,因为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但真理与谬误有严格的区分。 26、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之一。 解析:错。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7、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说明人们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真理。 解析:错。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但不意味人们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真理。 28、认识的运动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 解析:错。认识的运动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 哲学第三单元易错题 1.联系是普遍的,任何两个事物都是彼此联系的。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 解析:错。联系是普遍的,是强调任何事物都处于一定的联系中,总与世上的某一个有这种或那种联系。 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但不是任何两个事物都是彼此联系的,也不说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因为联系是有条件的。 2、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解析:错。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有条件的。 3、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新的具体联系。 解析:错。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联系。“根据自己的需要”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嫌疑。 4、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解析:错。整体功能不一定部分功能之和。只有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方式形成整体(即系统)是,整体(系统)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则小于。 5、 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立足部分,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 解析:错。立足整体。因为整体处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 6、 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解析:对。 7、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解析: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不一定系统与要素的关系。 8、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促进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解析:对。 9、运动变化就是发展,发展就是运动变化。 解析:错。运动变化不是发展,发展是运动变化。“就是”意味着一样,“发展”与“运动变化”有区别有联系的,不能混为一谈。 10、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解析:错.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客观规律,有远大前途和强大生命力的事物。 11、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解析:错。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但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2、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解析:前半句对。后半句错,质变不一定是发展,质变只是强调性质的变化。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质变才是发展。 13、量变必然引起质变。 解析:错。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也就是说量变到质变是由条件的。 14、量变是质变的必然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实现一次量变和质变,就是事物发展过程的完结。 解析:前句对。后句错。实现一次量变和质变,事物发展过程并没有完结。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新的量变…… 15、任何事物都存在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即包含优点和缺点。 解析:前半句对。后半句错,这两个方面不一定是优点和错点。 16、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 解析:错。矛盾是事物内部的,不是事物之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