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_百度文库.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有感

通过学习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节选这篇文章,我了解

到了这篇文章写于 1845年秋— 1846年夏, 1924年用俄文发表。其在马克思主义

思想发展史上, 是一部里程碑式的重要著作。在文章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基本上完成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 以唯物主义观点批判了黑格尔体系的唯心主义理论并阐述了共产主义理论, 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思想, 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最伟大的革命变革, 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 揭示了社会发展

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 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

意识形态表现为具有理解性的想象(包括思想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多方面。这篇文章写作的主旨在于通过批判地分析费尔巴哈等旧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从而确立自己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目的在于阐述自己的见解与德国意识形态见解是对立的。文章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对唯物史观的科学阐释。

黑格尔——绝对精神; 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 费尔巴哈——抽象的人; 马克思和恩格斯——现实的个人及其物质生产; 现实的人:处于一定生产关系中从事活动,

进行物质生产的人。现实的个人的物质生产 :人是什么样的, 这同他们的生产时一

致的, 既和他们生产什么相一致, 也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因而个人是什么样的, 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其二, 历史活动的四个方面。满足生活需要

的物质资料的生产; 为满足新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 人口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其三,对人的本质的科学阐释。费尔巴哈——人是感性的存在, 主张从人的自身寻找人的本质; 马克思和恩格斯——人是由人的活动创造的存在; 人的自然属性——指

人的肉体特征和生理特征; 人的社会属性——指人们基于社会实践结合中的依赖性, 以及人与人, 社会集团与社会集团之间生存和发展的相互制约性。其四,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物质生活条件; 社会意识对实

现社会生活过程的反映; 确立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其五,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

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历史冲突的根源。其六,分工的产生及其影响。

下边我着重就《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中“分工”这一知识点说一下我的

看法:最初的分工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到了后来,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需要的增长以及体力、需要、偶然性等原因,分工进一步扩大。但是,只有当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开始分离的时候, 才产生真正意义上分工。对于某些名族而言, 名族内部的

分工首先引起了工商业劳动和农业劳动的分离, 从而也引起了城市与乡村的分离。如此一来, 在农业劳动生产粮食的基础之上, 工业劳动生产产品并由商业劳动来流

通和交换, 人们就很便利的获得了自己需要的产品。这样, 生产力就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业、工业、商业的兴旺发达, 导致了整个社会的繁荣。分工是私有制、国家和阶级斗争的前提。分工包含着生产力、社会状况和意识等矛盾, 而且又是

以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分工和以社会分裂为单个的、互相对立的家庭这一点为基础的, 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 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 因而产生了所有制。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在这种形式下进行着各个不同阶级间的真正的斗争。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了他们的“分工”思想。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分工是联结生产力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的中介和纽带。一方面,生产力决定分工 , 分工的本质是生产力发展的合理逻辑结果 , 分工又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 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程度的评价标准; 另一方面 , 分工制约着生产关系的发展 , 制约

着所有制形式的更替 , 而生产关系又对分工起着反作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必然引起分工的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 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 因而产生了所有制, 它的萌芽和最初形式在家庭中

已经出现,在那里妻子和女儿是丈夫的奴隶。”正式这种不平等的“分配” ,使每个人所拥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必然要产生差异, 贫富差距不可避免。伴随着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 私人占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差异越来越大, 贫富差距也就越来

越严重。但这在某种意义上是有先进作用的。分工使人类社会走向了繁荣。在古代,人们群居而生活、共同劳动、共同利用物品。这虽然有利于人们抵御野兽的攻击, 有助于生命的延续, 但这没有一种竞争的精神动力。大家都知道,人因为有理想、有目标、有抱负,生命才会更有

动力。从而艰苦奋斗、奋勇向前,在标新立异的社会生活中不断去充实自己、丰富自己、完善自己, 以便很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而分工为社会的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随着分工的出现,奴隶制也随之出现,分工出现了贫富差距,这是社会向前迈进的表现。人们为了让自己的社会地位提高, 不得不努力奋斗, 成为奴隶主。而那些懒惰、无知、不学无术的人就成为了奴隶。其实,奴隶制的出现,就如“先富带后富,共奔富裕路”的目标和愿望。奴隶主就是先富起来的人,奴隶主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向前,谁不想当奴隶主呢!就如现在这个时代, 谁不想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有个好的社会地位。而这一目标的实现, 就需要人们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努力完善自己各个方面的能力。每个人都这样去追求, 那么对祖国输入的“新鲜血液”其质量将会是很好的。那社会会不向前发展吗! 会不成为世界大国吗!

分工使生产过程更加专业化。俗话说“尺有所长,寸有所短” 。分工的出现, 人们各自所从事的活动也就不一样了, 生产活动更加专业化。比如, 从事农业的人们, 就会细心去关注农产品的生长过程, 其所适应的生长环境, 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从事技术工的人们,会不断总结工作经验,以提高工作效率。等等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在当今的中国社会,要彻底地消除贫富差距是不可能的。由于“分工”所造成的这种贫富差距, 如果能够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能够调动人们生产的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然,这种差距不能过大,否则会引起和资本主义社会那样尖锐的社会矛盾。

我们要理性看待“分工” 这一问题, 把社会的贫富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的目标。集结大家的力量, 共同为建设我们的祖国献出自己的绵薄之力,我们的祖国将会更加的美好,从而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