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周测试卷()及答案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清溪中学七年级周测自查题

语文试卷(三)

班别:姓名:成绩:

一、基础(45分)

1、根据拼音写汉字。(10分)

①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qiè ér bù shě( )。

②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kāng kǎi lín lí( )。

③shensui( )的眼睛略带灰色,有一种凝重不可逼视的光。

④女佣略一chóu chú( )后,走上前去引起他的注意,可是他的表情是不耐烦的。

⑤他时而激情满怀,时而yìfèntiányīng( );有时热烈激动,有时雄辩过人。

2、诗文默写。(每空2分,共20分)

①此夜曲中闻折柳,。(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②,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

③江山代有人才出,。(赵翼《论诗》)

④有约不来过夜半,。(赵师秀《约客》)

⑤,青山独归远。(刘长卿《送灵澈上人》)

⑥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弗罗斯特《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⑦《木兰诗》中,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句子是:,。

⑧《江南逢李龟年》诗中写现在之衰,抒发无穷感慨的诗句是:,

3.下列对病句修改有误

..的一项是()。(5分)

A.我们努力倡导读书之风,希望看到同学们课余不会只是无聊地说笑,学校里到处是琅琅的书声。(“学校”前应添上“听到”)

B.整栋教学楼的灯都亮了,隔壁班却还是一片漆黑。(在“还是”前加“几乎”)

C.城市景观花卉的装饰逐渐成为评价一座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综合素质。(在“综合素质”后加“的标志”)

D. 唐诗之所以受到人们长期的喜爱,与其特有的文化内涵是分不开的。(把“长期”移到“受到”前面)

4、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10分)

手机作为现代通讯的重要手段,日益走进普通百姓的生活,渐渐成为了人们联络感情、互通信息的必需品。中学生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手机也悄然走进校园,成为了中学生的喜爱品。据调查,目前有60—70%的中学生佩带了手机,80%多的中学生主张带手机。那么,中学生究竟应不应该带手机进入校园,成为我们青少年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针对这种现象,某中学初一(1)班召开了主题班会,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为了让同学们对能否将手机带入校园有个清醒的认识,请阅读下面两则材料,用一句话概述你提取的信息。(4分)

【材料一】

【材料二】

据了解,北京市一所中学曾做过一个调查:在学生发送接受的手机短信息中,70%是与正常学习和生活无关的信息,10%以上是黄色短信息,部分学生甚至把相互转发“黄段子”当作一种时尚。学生攀比成风。每到课余时间或放学以后,一些学生就会围在一起,相互“切磋”手机的款式和功能。校园里的手机越来越多,档次也越来越高,对那些没有手机的学生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不平衡。今年全国人大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市外国语学校副校长任美琴代表建议:国家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禁止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带手机进入校园。

答:用一句话概述你提取的信息:

(2)据统计,80%以上的老师和家长认为中学生不应带手机进入校园。针对这种情况,请结合实际,发表你的看法。(80字以内,6分)

答:

二、阅读(55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22分)

未几,夫齁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尽而已。

1.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

..的一项。()(5分)

A、手有百指./ 不能指.其一端B、京中有善.口技者/ 择其善.者而从之

C、众妙毕.备/ 群响毕.绝D、满坐.寂然/ 口技人坐.屏障中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6分)

(1)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译文:

(2)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

译文:

3.理解选文,用原文词句填空。(每空2分,共6分)

文段中描写火烧之声的句子是:。众人灭火之声的句子是:

。这两类声音是同时发出的,从文中“”一词可以看出。

4、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5分)

A、本文描述了民间艺人高超的口技。为表现口技表演者的高超技艺,选文采用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B、“无不变色离席”中的“变色离席”与“几欲先走”不矛盾是因为“变色离席”是写神态,“几欲先走”是写心理,这两句是说吓得想逃走而未走的神态与心理。

C、本文运用了正确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写口技人的表演内容,属于正面描写;而宾客们的表情动作,属侧面描写。宾客们“几欲选走”情形,烘托了口技艺人的高超。

D、本文既可以当作场景描写的记叙文来读,也可以作为摹写口技特色的说明文来读。文章结尾处道具的重现,强调其表演工具的简单,突出其技艺在“口”,点明题意。

(二)(20分)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

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仆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公仆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

他,是行的高标。

1、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和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是怎样对待“说”和“做”的?(4分)

答:

2、段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6分)

答:

3、请简要概括

....闻一多先生的形象。(5分)

答:

4、下面对课文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5分)

A、文章开头引用闻一多先生的话起笔,直接点题,采用这样的方法起笔,不仅开门见山,而且引起悬念。

B、文章最后“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两句话总结了全文,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这两句话各自独立成段不能合为一段,因为一方面强调闻一多是卓越的学者,优秀诗人,革命烈士,另一方面也突出闻一多是言行一致的伟人。

C、选文中“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句中运用了外貌描写,描写了闻一多先生大义凛然的气概,表达对闻一多先生的颂扬与景仰之情。

D、《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一篇构思精巧、主题深刻的记叙性散文。这篇文章文章从两个侧面来表现闻一多的形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其实有着同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革命斗争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

(三)(13分)

他拿走了她几乎所有的旧东西——旧衣服、各种各样的物品、狐皮大衣,卖了七百卢布。他把这笔钱都给了他的教子,吃利息去了。他的教子是个做水果生意的犹太人。他丧失了最后一点儿廉耻心,吝啬到了疯狂的程度。

他几乎寻遍了以前的每一个老朋友,逐一向他们诉苦、乞求,说孩子弄得他一文不名,行行好吧,给点钱!他利用人家以前对他的尊敬,弄了一大笔钱,他拿着这一把大票子,像逗小孩似地在外祖母鼻子尖儿前晃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