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学生孔子文章演讲稿

  • 格式:docx
  • 大小:24.26 KB
  • 文档页数:1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中学生孔子文章演讲稿

孔子因材施教

——高二(9)欧阳羽欣

今天我要讲的是《孔子因材施教》中的第三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 请益。曰:"无倦。"

这一则非常短小精炼,此篇目可概括为:子路问孔子从政的道理,孔子告诉他:一个是"先",一个是"劳",再有是"无倦".

所谓"先",就是一切要为人之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个"先"的观念,即从《论语》这里来的。中国政治哲学解释"先"字,多半用老子的话"外其身而后身存".在为政、处事之中,作为领导者,应当站在别人面前。这是领导者以身作则的体现。只有为人先,才能带动其别人一起行动,使其别人勤劳。因此,"先"是"劳"的前提。

第二点,"劳之".这个和我们一般的理解不太一样。为政应让百姓安闲享乐,而为何要"劳之"呢?左丘明的《国语》一书中,有一篇《敬姜论劳逸》,叙述鲁大夫公父文伯的母亲——敬姜,对儿子的一番教训,她说人必须要接受劳苦的磨练:"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人应该在劳苦中磨炼;一个人环境好,什么都安闲,就非常容易堕落。国家、民族也是这样。因此,纵观长远格局,领导者纵容百姓享乐,不如拥有"忧患意识",从自己开始"劳",带动别人勤劳、向上、奋进,而不单单安于现状,做到"先

之""劳之".

然而子路还不满足。孔子又说 "无倦",这两个字在文字外表上看起来就是不厌倦,不松懈;说人话就是,自己不要"懒得做"."无倦"这一点在我看来其实是最难的。"先之""劳之",可能只是一时之为,而"无倦"则强调的是,要把"先之""劳之"作为习惯,持之以恒。这需要领导者拥有极大的责任心和耐心,但是一旦做到,一定会得到"治之至"的效果。

可以看出,短短的"先之""劳之""无倦"这三点,却涵盖了身为领导者应当做到的三个重要的原则。而我们的学习、生活之中,也可以与之类比,受益匪浅。

那么,孔子为什么对子路作这样的答复?这一篇为何放在《孔子因材施教》中,而不列为《孔子论政》?

这就要说到因材施教:孔子根据不同的问政之人,不同的性格、不同的情况来提出不同的建议。

纵观《孔子因材施教》中,有关孔子论政的三篇,分别是齐景公、季康子、子路三人向孔子问政。

先谈本篇。子路的个性伉直好勇、直爽、有侠气,但是他脾气一来,要么"算了!"或者"干吧!",要么不做,要么就冲动做事。因此,孔子教诲子路,从政时,要秉持子路伉直好勇、敢为人先的个性,要"先之",进而"劳之".我想,正是因为子路认为,自己能够做到以身作则,为人之先,因此他继续发问。而孔子这次提出的是要子路"无倦",不放弃,持之以恒。这一点对于子路而言,有实际的改良意义,因

此他不再发问。我们即可以看出,孔子从子路的性格特点出发,先对于其伉直好勇提出从政的原则,然后根据其不足之处,再提出进一步"无倦"的从政原则。

而对于齐景公、季康子,孔子根据齐景公内宠甚多,政治凋射,君臣父子之道大坏,因而提出要"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因为季康子为诸臣之首,带头欺君,导致鲁国政局混乱,上下弥漫不正之风,而孔子教诲他为政者要"正".试想孔子用其中任何一个人的答复去答复其别人的问习题,都是解决不了发问者疑惑的,因此,孔子才真正做到了,根据不同的学生的性格、处境,因材施教,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法。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主张因材施教,而这篇《孔子因材施教》即是最好的体现。如此的教学,也不愧被称为"万师之表".而身为如此良师的学生,又怎能不受益匪浅呢?

其实我非常喜欢子路的个性。他曾经是个粗人,但在孔子面前,敢说、敢做,性格直爽。我觉得他和教师孔子的关系,更像是互相促进的朋友,在孔子窘迫,周游列国的时候,子路也一直陪伴着他。而子路,最后惨死在了官权争斗之中,得知子路死讯后,孔子悲痛十分,我想,这样的悲痛,更是失去挚友的一种无奈与悲悼。

《佝偻承蜩》

高二(7)班李芳涵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痀偻承蜩这篇文章,首先我们来看下痀偻承蜩的字面解释:眼睛只盯着蝉的翅膀,其他什么都不看;用来比喻做事专注、全神贯注。

接着我们来分析一下文章大致构造。在这篇文章中,文章语言简洁、脉络清晰,可以根据段落将文章分成三层:在第一段中,作者交代了文章的主要人物及故事的由来;第二段是文章的主体,作者以孔子的一问与老者的一答阐述了承蜩犹掇之道;最后第三段总结归纳全文,点明寓意。

那么我们详细分析第二段也就是第二层的论证构造。"痀偻"一词勾画了捕蝉老人的特殊形象。开头写道"子巧乎!有道邪?"这是孔子在见识了老人高超的捕蝉技巧后所发出的赞赏,后句询问,由此引出老人的大段阐述。对于孔子的疑问,老人先作一个总的答复:"我有道也。"详细阐述苦练捕蝉本领的全过程。"道"是什么呢?先"累丸ニ",再"累三",最后"累五",而结果是什么呢?由"失者锱铢"到"失者十一"到"犹掇之也".如此反复苦练,终于游刃有余,百步穿杨了。以三个分句构成的一组排比体现了技艺逐步提高的三个阶段,生动地说明老人高超的捕蝉技艺是苦练得来的。要想掌握一门技艺,即便像捕蝉这种小技艺,也非得下苦功不可。由此可知,苦练基本功就是承蜩犹掇之"道".但此"道"不单单是如此,老人接着说:"吾处身也,若厥株拘;吾执臂也,若槁木之枝。"这里连用两个比喻,描述承蜩时身体丝毫不动,以示用心专一。"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三句,先将天地大、万物多与蜩翼之小形成鲜明的比照,这里用了一个宾语前置的句式来强调自己不受外界事物千拢,只关注蝉翅的专心致志态度。"吾不反不侧,不以万物易蜩之翼,何为而不得!"三句,是对上述七句的总结归纳,突出了形神专一,全神贯注的重要性,很

自然得出"何为而不得"的结论。最后老人以反问句介绍自己的阐述,充满了其对自己技术的自信和骄傲。而在听完老人的陈述之后,孔子被其精神所感动,就用他的事例来教有学生。孔子对弟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其痀偻丈人之谓乎!""用志不分"即用心专一,"乃凝于神"即精神高度集中,这八个字概括了全文的中心,点明了这则故事的寓意。"丈人"是古时对老人的尊称,"其痀偻丈人之谓乎",句中宾语前置,表达了孔子对痴偻老人的敬重和赞扬。

总结归纳一下文章的主旨:即使先天条件不足,但只要心无旁骛,抵抗诱惑,压制欲望,勤学苦练并持之以恒,一定能到达出神入化的境地。说到这里,大家不难会想到我们重点初中时所学的卖油翁沥油数十年才能滴油入壶而一滴不漏的故事,卖油翁的"道"是由不断苦练的"技"而来的,而在痀偻承蜩中另外强调了"用心专一"对于得"道"的重要性。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文章的出处,痀偻成蜩出自庄子的《外篇·达生》。"达"指通晓、通达,"生"指生存、生命,"达生",就是通达生命的意思。那么怎样才能"达生"呢?本文讨论的就是谈论修心养生的道理。在《庄子·达生》中开篇晓明主旨,"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达命之情者,不务命之所无奈。"通晓生命真理的人,不会去追去于生命没有益处的东西;通晓命运天理的人,不会去追求于命运迫不得已的事情。"夫形全精复,与天为一。"身体得以保全,精神复归本原,天人合一,生命与自然融为一体。如何理解这句话呢?即在芸芸众生中,受各种杂念驱使,起心动念,耗尽了精力,大多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