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落的结构》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07.00 KB
  • 文档页数:1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3《群落的结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识别群落,说出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2.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3.尝试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群落的结构特征。

2.教学难点:从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角度描述群落的结构特征。

三、课时安排:

预计3课时,总16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

(一)结合“某个池塘中生活的部分生物”图(书71页)

教师:引导学生看图,完成讨论题。

1.这个池塘中至少有多少个种群?

提示: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肉食性鱼、植食性鱼等举例。

2.假如池塘中的肉食性鱼类大量减少,池塘中的种群数量将会出现什么变化?

提示:池塘中的肉食性鱼大量减少,一些小鱼等小型水生动物因天敌减少,数量会大量增加,池塘中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以及其他一些水生植物数量会大量减少。随时间推移,植食性鱼类等生物也因食物来源减少而数量减少。

教师过渡:通过池塘实例分析,共同生活在一个地区的生物,具有一定的组成和结构,其中的各种生物相互制约,又相互依存。

活跃课堂气氛:“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手牵手,肩并肩,共度余生”。

(二)群落的概念及实例判断

1、教师: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注意:根据学生的归纳情况,突出“同一时间”、“一定区域”、“各种生物种群”等判断要点【例1】:判断:下列描述属于群落的是

(1)一个池塘中的鱼类(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

(2)一片森林中的各种植物(既不是种群,也不是群落)

(3)一片草地(生态系统)

(4)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真菌等全部生物(群落)

【例2】:森林生物群落不包括

...森林中的()

A.细菌和真菌B.所有植物C.所有动物D.落叶和土壤

(三)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导入语:回顾上一节在种群研究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哪些?

提示:出生率、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种群数量的变化等

提问:群落水平上,我们研究的问题又有哪些?

让学生阅读课本71页

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

(1)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书71页旁边)

①群落的物种组成有哪些,不同群落在物种组成上有哪些差异?

②群落中各生物的种间关系是怎样,主要有哪几种类型?

③群落的空间结构是怎样

④群落的变化是怎样(群落的演替)等。

(2)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

(四)群落的物种组成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群落的物种组成。

请同学们观察(书72页展示我国武夷山森林群落和新疆北部常绿针叶林群落两幅图片)并比较图中两种群落的不同之处。

1:提问:两个群落的物种组成怎样?

书72页相关信息:西伯利亚梅尔半岛冻原上,只有670种低等植物、139种高等植物、近1000种动物,福建武夷山共有低等植物840种、高等植物2888种,已知动物约5000余种,其中脊椎动物570余种)

师:不同的群落的物种组成是有差异的,既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既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丰富度也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减少;综合理解就是生物群落的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越丰富,反之则越少。

【例3】下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动物数量

易变程度及冬眠动物比例在不同类型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趋势。代表动物物

种多样性程度和数量易变程度的曲线依次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①

解析:热带雨林的物种多样性最大,北极苔原的物种多样性最小,所以代表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的是曲线①。热带雨林中动物数量易变程度最小,北极苔原中动物数量易变程度最大,所以代表动物数量易变程度的曲线是③。故选C

【解题归纳】热带雨林由于温度较高,雨水充沛,因此动植物都异常丰富,多样性最大,丰富度最高。

(五)种间关系(重点、难点)

导入语:在分析种群的概念时提到,种群中的个体不是机械的集合在一起,而是相互联系的。同样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并不孤立存在,而是通过各种关系联系在一起,

例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二虎相争 必有一伤;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阅读P72倒数第一段到P73,完成资料分析的“讨论”。

提示1.在合适的条件下,大草履虫和双小核草履虫均能正常生长繁殖。由于这两种草履虫具有相似的生活习性(尤其是能以同一种杆菌为食),当它们被放在同一个容器中培养时,起初两种草履虫的数量较少,而食物(杆菌)数量较多,因此表现为两种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均增加。但是,随着两种草履虫数量的增加,相互之间对食物的争夺表现为大草履虫处于劣势,双小核草履虫处于优势。随着双小核草履虫数量的增加,争夺食物的优势越来越大,最终大草履虫失去了食物来源而灭亡。两种草履虫没有分泌杀死对方的物质,进一步证明了该实验结果缘于两种草履虫争夺资源,这就是竞争。

(1)竞争

① 概念: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

② 特点: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死亡,在数量上竞争关系的两种生物呈现出“你死我活”的变化。

③ 实例:牛和羊;田里的水稻和杂草等 ④ 数学坐标图

提示2.901845年到1855年间,猞猁数量的增加导致雪兔减少;而雪兔的减少,又会造成猞猁减少,之后雪兔又大量增加。从多年的调查看,雪兔和猞猁相互制约,使它们的种群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波动。

★竞争实力相当时相互抑制 (牛与羊)

生物A

生物B 时间

生物数量

生物

时间

★竞争实力悬殊时

(大草履虫与双小核草履虫)

C 代表共同的生活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