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陇古道恭门河峪汉摩崖石刻考
- 格式:doc
- 大小:124.50 KB
- 文档页数:10
梁事明《汉三颂》题签:王增军,字秋元,号兰池,1960年生。
中国书法家协会隶书委员会委员,书法培训中心教授、导师工作室导师,中国书协“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师资培训“专家教师团”成员,北兰亭教授,河北省书协隶书委员会主任。
撰文:梁事明,斋号“墨茗草堂”、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石化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茂名石化书法家协会主席汉三颂(1)从狭义上讲,汉三颂指的是汉代石门颂、西狭颂及郙阁颂。
从广义上讲,大汉四百余年间,是隶书的鼎盛期,西汉以简牍帛书为胜,东汉以刻石为能,千秋各异,其长各善。
东汉石刻隶书又分碑刻和摩崖,每碑各出一奇,风格纷呈,百花绽放,成为百代顶礼膜拜的典范!叫人怎么不歌唱?叫人怎么不歌颂?三在古时为多的意思,故有此汉隶三颂!汉三颂(2)当代隶书大家王增军老师曾游剑阁,时感蜀道之难,更感剑阁之险。
然眼前天险形胜之剑山竟由巨不及拳之砾石所为。
砾!以其质坚,而身无棱角,屈一己而全众,卑己身而成山之崇高。
此情此景,先生心生温暖,感慨良多,遂挥毫写下“砾卑成山”四个隶字。
余闻之即有醍醐灌顶之悟,汉隶精神不就是“砾卑成山”吗?汉隶不就是一笔、一笔地写吗?千笔万笔而成汉隶正大雄浑,崇高阔远……汉三颂(3)先生叹曰:呜呼,剑阁之险,无如山之绝;山之绝,无如砾之卑哉!砾与隶同音,余歌之颂之为:书之绝,无如隶之卑哉!砾卑成山,隶卑成碑,大汉隶书之精神也!余学隶由张迁碑入手,喜称其为“迁碑”,迁碑乃“谦卑”也!余在《读迁记》中己有谈到,恰合“砾卑成山”之意。
地低成海,人低成王。
谦卑情怀,是写好千年汉隶之精神支柱。
汉三颂(4)在中国西部千年的南北往来间,秦岭与大巴山成了天然两道屏障。
两汉是穿越秦巴诸条要道的重要发展时期,不断有开凿“蜀道”筑路联系中原的壮举。
民间以摩崖刻书为地方廉吏立传,以歌颂朝廷功德,产生了汉三颂等摩崖书,形成了独特的“蜀道崖刻”文化现象,摩崖书置于崇山峻岭中,与天地融合,气势恢宏,天趣盎然,至今仍令人震撼迷醉。
隋唐时期实行两京制,不仅在长安建立都城,还在洛阳设置了陪都,尤其唐太宗、唐高宗、武后、唐玄宗时期,更是经常通过崤函古道往返于长安和洛阳。
崤函古道西起潼关,过秦函谷关,经陕州,过硖石关到今新安县东,出汉函谷关到洛阳,全长超过200公里,往返途中耗时较长,故在中间设立许多行宫。
关于崤函古道行宫的具体名称、数量和位置,文献记载不详,在学术界也颇有争议。
据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统计唐代设置在洛阳与长安两京道上行宫有15所;介永强先生《唐代行宫考逸》统计唐代行宫也是15所,但名称等与严先生有所不同;吴宏岐先生《隋唐帝王行宫的地域分布》统计隋时两京道上有行宫11所,唐时增至18所;严辉先生在《洛阳地区隋唐离宫遗址调查与考证》一文中认为隋唐在两京大道上设立的行宫大约共有17处;李久昌先生研究后则认为,隋、唐在该道沿线设置的行宫应为16所(《崤函古道交通线路的形成与变迁》)。
虽然以上著录中的行宫数量多少不一,但唐代绣岭行宫均在其中。
绣岭宫是唐代设置于崤函古道中崤文 图/燕飞 郑立超 杨海青唐代绣岭宫遗址考古调查记陕州八景之绣岭横云特别策划FEATURE43生出许多诗词与传说。
如唐代陆龟蒙《开元杂题七首·绣岭宫》:“绣岭花残翠倚空,碧窗瑶砌旧行宫。
闲乘小驷浓阴下,时举金鞭半袖风。
”崔涂《过绣岭宫》:“古殿春残绿野阴,上皇曾此驻泥金。
三城帐属升平梦,一曲铃关怅望心。
苑路暗迷香辇绝,缭垣秋断草烟深。
前朝旧物东流在,犹为年年下翠岑。
”李洞《绣岭宫词》:“春日迟迟春草绿,野棠开尽飘香玉。
绣岭宫前鹤发翁,犹唱开元太平曲。
”北宋李新《飞练歌呈宋豳州宏文》也有“穷源直上翠微峰,小段参差绣岭宫”的诗句。
元代耶律铸《绣岭宫》曰:“日射天门绮雾开,蕊珠宫阙照蓬莱。
霓裳动入青冥去,羯鼓声含白雨来。
六辔玉虬笼剑佩,九重花界映楼台。
惜无测术天公意,忍竭恩华养祸胎。
”明代蒋主孝《无题》:“凤辇朝游绣岭宫,村花野柳笑春风。
自怀白璧无田种,莫信蓬山有路通。
2024年陕西省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卷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8页。
全卷总分12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
3.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4.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和运用(共7小题,计24分)为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学校“视频号”要录制主题为“绘魅力陕西铸时代梦想”的四集专题片。
你作为文字编辑,需要完成下面的任务。
【自然性灵】下面是第一集《嵯峨》的片首语,请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
秦岭被誉为中华民族祖脉。
它以滂礴之姿,巍然于天地。
它自成气候,携着万千山河,横.贯东西,书写神话,见证历史,助力华夏以遒劲的姿态,漫溯.千年春秋,形成鼎盛之势……巍峨的太白、险竣的华山、厚重的骊山,不过都是秦岭涌起的浪花。
1.请确认片首语中加点字的读音。
(1)横.贯(A.hèng B.héng)(2)漫溯.(A.sù B.shuò)2.校对片首语时发现其中有错别字,请改正。
(1)滂.礴_________(2)险竣._________【人文气象】3.下面是第二集《神韵》的解说词,请补充完成。
漫游三秦,避近文人墨客,探访古今先贤,感悟人文情怀:(1)我们登上潼关古城,眺望群山,凝视黄河,张养浩笔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坡羊·潼关怀古》)的壮观景象浮现眼前;(2)与友人漫步西安古城墙,感受都市繁华,憧憬美好未来,吾辈坚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路难》其一);(3)远望古蜀之地,同挚友道别,一起为友情高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告别长安,坐高铁,穿秦岭,达汉中,拜谒武侯祠,诸葛亮出师北伐时铿锵的誓言——“攘除奸凶,____________,还于旧都”(《出师表》),依然萦绕在耳边;(5)“____________,再回延安看母亲!”(《回延安》)心中无数次默诵着贺敬之的诗句,乘飞机由陕南奔向革命圣地延安,畅饮延河水,拥抱宝塔山。
悲伤关山一在中国文人的心目中,翻越关山如同西出阳关、路过火焰山一样,凝滞,沉重,盈满泪水,充满悲伤。
一出阳关,就会有一种别情离绪袭上心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阳关三叠的惆怅之声,浸润着我们的血液。
火焰山横亘在新疆吐鲁番盆地中部,在古代诗人眼里,火焰山突兀、赤焰、酷热,地处荒蛮,望而生畏。
尤其是不朽的名著《西游记》,给火焰山披上了层层神秘色彩。
关山,横亘在我的家乡张家川县东部,亦是一个不朽的存在。
它的不朽,不在于拥有精致的庙宇,而在于它总承载悲伤的诗文,承载古老驿道的血雨腥风,承载一个民族的生命进程。
自先秦以来,它静静地躺在那里,目睹了多少世事沉浮、人间沧桑。
岁月如梦如幻,历史的变数抹不去人类千古的足音。
在老辈人的眼里,关山似乎是一个遥远而可怕的梦。
那时候,在闭塞的村子里,敢于走出去闯荡天下的人是最勇敢有本事的,他们的第一站是翻越关山,到关中做点小本买卖,抑或为陕西人割麦子,凭自己的力气,流血流汗,换来一些养家糊口的血汗钱。
在这里,关山已成为地理上的极限,过了关山,便意味着一种人生意义的翻越,意味着背井离乡的凄惨。
二历代诗人的山水情怀和千古诗句都与关山密不可分,古代文人上关山,自然十分艰苦。
他们只能凭着两条腿,爬山涉溪、攀藤跳沟。
当时的山,道路依稀,食物匮乏,文人学士都不强壮,真不知如何在山上苦熬苦捱。
一九九四年夏天,母亲患病住院,我回老家看望,病情好转时,足迹踏遍了关山。
这里恰好是陇人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改写中国历史的秦始皇的祖先正是从这里进入陕西,其后在不远的凤翔崛起,东进中原统一了六国。
这次探访为我探究这座蕴涵神秘色彩的大山,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
我是吟唱着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张衡的《四愁诗》上关山的。
我所思兮在汉阳,欲往从之陇阪长,侧身西望涕沾裳。
美人赠我貂襜褕,何以报之明月珠。
路远莫致倚踟蹰,何为怀忧心烦纡?这首诗写于东汉顺帝永和二年,张衡当年六十岁,正在任河间相的位置上。
河北永年朱山唐代石刻考察记
孙继民;郝良真;张士忠
【期刊名称】《文物春秋》
【年(卷),期】2003(000)006
【摘要】@@ 河北永年县城西北朱山上有一处唐代摩崖石刻,光绪三年刊本<永年县志>卷14<碑碣志>曾有著录,称:"娄山题名残石共四行[1],一日监军判官济阴郁久闾明达,一日侍御史鲁国郡,一日洺州刺史,一日范阳卢颁.余磨泐,不可辨.考宇文周建德六年改广平郡为洺州,郁久闾,柔然姓,隋唐以后此姓鲜矣.笔致姿媚,类赵吴兴,殊不似寻常北碑之狞劣也."
【总页数】5页(P48-52)
【作者】孙继民;郝良真;张士忠
【作者单位】河北省社会科学院;邯郸市博物馆;永年县文物保管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5
【相关文献】
1.河北省永年县标准件协会常务副会长单位河北永年县博龙标准件有限公司 [J],
2.河北省永年县标准件协会常务副会长单位——河北永年县博龙标准件有限公司[J],
3.琅琊山唐代石刻录释 [J], 韩传强
4.镌刻在巨石上的佛界众神——藏东芒康吐蕃石刻考察记之一 [J], 霍巍
5.访栈道摩崖遗迹探汉魏石刻书踪——石门遗址与汉中博物馆考察记 [J], 郭名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汉三颂》:汉隶传奇,大巧若拙!《金石索》有云:“就其山而凿之,曰摩崖。
”中国目前仅存于世的汉代摩崖颂碑的代表有三个,分别是《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合称“汉三颂”。
东汉的刻石,一般被认为最能够代表隶书的成就,“汉三颂”是东汉隶书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古朴自然,言简意远,驰骋八极,吞吐六合之大巧若拙的格调,足以让我们为之折服。
“汉三颂”位于陕西和甘肃两省西秦岭南坡区域,真实地纪录了西秦岭蜀道的发展历史,不仅是祖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还是中国古代开凿和修复道路的真实记录,是与地方交通史融为一体的文化史迹。
依刻制的时间排序,首先是《石门颂》,其次是《西狭颂》与《郙阁颂》。
NO.1《石门颂》《石门颂》整拓《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杨孟文颂碑》、《杨厥碑》。
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汉中太守王升撰文,为顺帝初年的司隶校尉杨孟文所写的一篇颂词。
全文共655字,全面、详细地记述了东汉顺帝时期司隶校尉杨孟文上疏请求修褒斜道及修通褒斜道的经过。
01《石门颂》原刻于陕西省襄城县(今汉中市汉台区褒河镇)古褒斜道的南端——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道的西壁上。
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
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
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现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02《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
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
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
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
030405060708091011121314151617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666768697071727374757677787980NO.2《西狭颂》东汉建宁四年(171),下辨道百姓为了颂扬太守李翕率民吏兴修西狭栈道、造福于民的德政,由当地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仇靖书丹,并于鱼窍狭崖壁镌刻《惠安西表》摩崖颂碑,俗称《西峡颂》。
石门颂《石门颂》全貌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
又称《杨孟文颂》。
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隶书。
《石门颂》原刻为竖立长方形,20行,行30、31字不等,纵261厘米,横205厘米。
全文共655字。
藏汉中博物馆。
它卷镌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上。
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
文辞为王升撰。
作品名称: 石门颂作品别名: 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创作年代: 东汉建和二年《石门颂》的艺术成就,历来评价很高。
其结字极为放纵舒展,体势瘦劲开张,意态飘逸自然。
多用圆笔,起笔逆锋,收笔回锋,中间运笔道劲沉着,故笔画古厚含蓄而富有弹性。
通篇看来,字随石势,参差错落,纵横开阖,洒脱自如,意趣横生。
《石门颂》为汉隶中奇纵恣肆一路的代表,素有“隶中草书”之称。
文中“命”、“升”、‘诵”等字垂笔特长,亦为汉隶刻石中所罕见。
《石门颂》对后世影响很大。
《石门颂》原刻于陕西省襄城县(今汉中市汉台区褒河镇)古褒斜道的南端——东北褒斜谷之石门隧道的西壁上。
此处是横穿秦岭、连接八百里秦川和汉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称褒斜栈道。
由于形势险峻、开凿困难,故历代文人歌咏、题刻者甚多。
1967年因在石门所在地修建大型水库,乃将此摩崖从崖壁上凿出,1971年迁至汉中市博物馆,保存至今。
现保存于汉中市博物馆。
地位该石刻刻于东汉永平九年,被书法界公认为是古隶中最早,占据首位的刻石。
《石门颂》摩崖是我国著名汉刻之一,他与略阳《郙阁颂》、甘肃成县《西狭颂》并称为“汉三颂”。
《石门颂》是东汉隶书的极品,又是摩崖石刻的代表作。
它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被人们称之为国之瑰宝,清代张祖翼评说:“三百年来习汉碑者不知凡几,竟无人学《石门颂》者,盖其雄厚奔放之气,胆怯者不敢学也,力弱者不能学也。
”解放前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辞海》封面“辞海”二字,就取自于《石门颂》。
该刻被称为草隶[1]鼻祖和楷模,大气磅礴,挥洒自如,既整齐规范,又富于变化,富含感情,不拘一格,不拘绳墨,笔势纵放,奇趣横生,笔画粗细虽区别不大,但每一笔画却变化多端,用笔挥洒自如,不作修琢,有自然豪放意趣;字画瘦硬,结构疏朗,飘逸有致,笔隶中带篆、带草、带行,被书家称为“隶中之草”。
对山西忻州、雁门关和临近省区多代长城的考古新发现此文获2019年10月由忻州市长城学会和代县旅游开发投资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首届“雁门杯”长城研究有奖征文活动优秀奖一、赵武灵王长城不是从宣化经大同、朔州北面的兴和、察右前旗、卓资一线,而是从蔚县经雁门关、静乐、岢岚、兴县一线近些年专家们诠释标画战国赵武灵王长城,都是由今宣化、怀安、张北一带经大同、朔州北面的兴和、察右前旗、卓资一线向西延伸的。
而《史记·匈奴传》中却记载着:“晋北有林胡(《正义》:《括地志》云:'朔州:春秋时北地也’。
如淳云:'即澹林也,为李牧灭’)”。
按此记载,今山西朔州在赵武灵王筑赵长城时还是林胡之地,至赵武灵王筑长城以后八十年左右赵国末期的李牧才夺取过来。
李牧被赵王迁中秦将王翦反间计冤杀(前229年)后仅七年(前222年),赵国就灭亡了。
那么,此前八十年前的赵武灵王,又怎能去朔州林胡和雁门关北大同一带匈奴的北面去修筑什么赵武灵长城呢?所以,赵武灵王时期的赵国北界和战国赵长城,都并不是在今大同和朔州北面的宣化、兴和、卓资一线,而是在今大同、朔州以南的雁门关、静乐、岢岚、兴县一线上的。
这也是有诸多史志都明确记载着的。
如《史记·赵世家》就记载着赵武灵王前的其父赵肃侯十七年(前333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按:赵长城从蔚州(今蔚县)北,西至岚州(今岚县)北,尽赵界]”。
“岚州北”即今山西省吕梁市岚县北,而并不是今朔州北。
《史记·赵世家》还记载着赵武灵王时“西有林胡、楼烦、秦、韩之边[《正义》:'林胡、楼烦即岚(今岚县)、胜(今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之北也(也就是说林胡在今岚县北,楼烦在今十二连城北)。
岚、胜以南石州、离石、蔺等,七国时赵边邑也’(明崇祯二年《山西通志·卷六十·古迹四》:'忻州:静乐县:楼烦王城:距县百里,马家庄之东,址存……赵武灵王城,南三里,天柱山左,东南北俱跨山,西临汾水。
新玉门关位置再考所谓新玉门关,即东汉中期以迄唐代的玉门关,笔者曾撰《唐玉门关究竟在哪里》,对其位置进行了考证,考得关址应位于今甘肃省安西县(现改名为瓜州县)东约53公里处的双塔堡一带口]。
其中还有一些重要问题需作进一步展开,故撰此文,以就教于学界。
为简约起见,笔者以下将新玉门关简称为玉门关。
一“玉门关在(晋昌)县东二十步”之说不确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卷40“瓜州晋昌县”条记:“玉门关,在县东二十步。
”晋昌县(瓜州州治)故址,笔者考得为今甘肃省安西县桥子乡南约8公里的锁阳城,这一结论得到大家的普遍认同。
对于《元和郡县图志》这条记载学者曾多有疑义,大多认为玉门关不可能距晋昌县城(瓜州城)如此之近。
清人张驹贤对该书的《考证》日,“二十步”,恐误,王琦引作“二十里”。
事实上对照唐代有关典籍,“二十里”之说亦不准确。
向达等先生于1944年曾来这一带实地考察,其后发表《两关杂考――瓜沙谈往之二》,亦认为此条记载“疑通行本《元和志》或有讹误也”。
但也有学者肯定此记载,李正宇先生《新玉门关考》即以此记载及其他一些材料为据,考得新玉门关为安西县桥子乡西北15公里马圈村西的一座小城(东西长68米,南北宽60米),小城西南30米处另有一座大城(东西220米,南北260米)为唐之晋昌县城。
唐玉门关果在晋昌县东20步吗,玉门关距县城果有如此之近吗?玄奘弟子慧立、彦惊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第一记,玄奘法师西行求经于贞观三年(629)九十月间抵达瓜州城,在当地询问西行路程,“或有报云:从此北行五十余里有瓠瓜庐河,下广上狭,洄波甚急,深不可渡。
上置玉门关,路必由之,即西境之襟喉也。
关外西北又有五烽,候望者居之,各相去百里,中无水草。
五烽之外即莫贺延碛,伊吾国境”。
玄奘遂在瓜州找了一位胡人向导,“于是装束,与少胡夜发。
三更许到河,遥见玉门关。
去关上流十里许,两岸可阔丈余,傍有梧桐树丛。
胡人乃斩木为桥,布草填沙,驱马而过”。
关陇古道东汉河峪摩崖石刻考释李翀(张家川县博物馆)内容提要:东汉河峪摩崖石刻,位于甘肃省张家川县恭门镇河峪村,主要记述了汉阳太守刘福生平政绩,以及主持修复陇道的事迹。
该摩崖石刻是研究秦汉史、古代交通史以及羌、汉民族关系史的重要资料,本文在重新校释刻文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做了进一步的分析探讨。
关键词:河峪;东汉;摩崖石刻;考释古关陇道由东向西,沿着陕甘交界的关山山岭、峡谷,逶迤穿过。
河峪摩崖石刻,位于关陇道要地恭门镇河峪村,西距恭门镇14公里、张家川县城25公里,现被列为甘肃省第八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照1)摩崖略呈不规则梯形状,崖面打磨不甚平整,高大约200厘米,宽处大约150厘米,距地表65厘米。
额刻仅存一“汉”字,字形相对较大,正文阴刻十五行,字径约6厘米。
因光照、淋雨,风化的影响,崖面上半部分字迹漫漶不清,不能全部释读。
底部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受损严重,起壳脱落,并伴有开裂,除十几字可辨认外,大多数字已不可见。
总体而言,文字可释读者约三分之一强,历史信息的完整性受到不同程度破坏。
最遗憾的是其释文未录入早期的金石文献,以致长期埋没,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
九十年代以来,陆续有零星录文和释文见于书刊,[1] 但都未做深入的研究。
有鉴于此,笔者尝试对刻文重新进行校释,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探析,希望有助于解读该文化遗存所隐含的历史信息,旨在引起对其更多的关注、保护和研究,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释文与校记考察刻文,第一行12字,第二行至十四行字数不清,根据刻面整体情况,以及每字所占的空间计算,则满行18字,第十五行应为撰文者和建造者信息,建造者信息清晰可见,撰文者信息已脱落,最少6字以上,总共260字左右。
目前,所见论著中的释文,不尽理想。
现根据原石刻及拓片(图1),释文如下(括号中的字,则为笔者所补):漢[一]和平元年歲庚寅□□□□□□[二]故漢陽太守劉君諱福字伯喜【常山真定人也】[三]其先漢景帝少子封昴畢野君□□□□浮【陽】[四]令幽州刺史所在賓濟民之□□□□□寬仁[五]有慮深遠之羌導爾難迨□□□□□□得萌[六]忿瑕荒之不柔數離怨曠□□□□□□不修[七]乃睠西顧命君守之於是□□□□□□□□[八]術懷遠人歲豐積爾有□□□□□□□其後[九]吏民追思渥惠□□□□□□□□□□□□[十]伊君德詢絕旅播□□□□□□□執以懷遠[十一]合功實配往古勒□□□□□□□□□□□□□□□□□□□□□□□□□□□□子□□□□□□□□□□□□□□公素儉約□□□□□□□□□□□□□□財費 邽[十二]……陽趙億建造[一] 刻额,目前仅存一“汉”字,见(照一)。
题字的上部,尤其是“汉”字两边,似早有损毁、刻面脱落的现象,甚至对两边严重部位,用水泥进行了人为的修补,故对额刻有待于进一步考查和释读。
[二]“和平元年”,东汉桓帝刘志的年号,和平元年即公元150年,公元151年改元“元嘉”,即汉代“和平元年”仅此一年,距今一千八百多年。
[三] “故汉阳太守刘君……”“古、故也。
”[2] 古,引申为古旧,汉代史籍、碑碣、摩崖中常用来称呼离任的原官宦。
“故太(泰)山太守应中远,北面称弟子何如? [3]汉故益州太守杨府君讳宗字德仲墓道” [4] “汉”字,前人均释读为“阿”字,误也。
阿阳,汉代县名,东汉属汉阳郡,因郡守方可称为太守,故此处应为“汉阳”。
太守的姓氏,前人都作□处理,根据原有残字推断应为“刘”字(图2)。
根据文献和上下行文关系判断,这行后面残缺的文字,应为刘福的籍贯郡望,据《汉书·诸侯王表》记载:汉景帝封少子刘舜为常山宪王,刘舜后,其长子刘勃嗣王位,因触犯刑法,徙往汉中郡房陵县;其次子刘平在真定嗣王位,也就是后来的真定国,建武十三年(37年),省真定国隶属常山国;其少子刘元被封为泗水王。
随着王莽篡权和东汉鼎革,刘氏后裔的命运多舛,真定王一系,曾一度活跃于光武前期政坛,但很快以“期服既疏,不当袭爵为王”为由,降为候,[5] 逐渐失于史载。
根据后面残字、述祖到刘舜,以及汉代人对门阀观念的重视,推测刘福为刘平的后裔,故残缺部分应为“常山真定人也”,例如:刘虞为东海恭王之后,文献记载为“刘虞字伯安,东海郯人也。
”[6][四] “其先汉景帝少子……浮阳令”。
“昴毕野”(图3、4、5),《说文》:“昴,白虎宿星,从日,卯声”。
[7] 又《尔雅》曰:“月在甲曰毕”。
[8]同样《诗》:“有捄天毕”,朱熹注曰:“天毕,毕星也。
”[9] 《汉书》记载:“保障氏掌天文,以星土辩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视吉凶。
……昴、毕,冀州。
”[10]即古代天文学有二十八宿,昴与毕为其中两宿,同属白虎七宿,且古人以“昴毕”为冀州的分野。
“,通野,字出秦《绎山碑》,其篆作‘’,汉《居延简》有此字”。
[11] 汉代常山隶属于冀州,故以“昴毕野”,代称刘舜的封地常山国。
“君……浮阳令”,根据“浮”字,推断应为“浮阳”,秦置县,两汉沿置,为渤海郡治所在地,隶属于冀州,故此残句的意思是刘福曾经做过浮阳县令。
[五]“幽州刺史所在宾济民之……宽仁”(图6、7、8、9、10)。
这行主要叙述了刘福还做过幽州刺史部僚属官,具体职位不明,据《后汉书》记载:汉桓帝时,幽州“连岁荒饥,灾异数见,……当今之忧,不在于货,在于民饥”。
[12]故刘福在幽州任职时,不管是出于上面的旨意,还是自我的意识,都能从大局出发救济百姓,施行仁政。
[六“有虑深远之羌导尔难迨……得萌”(图11、12、13、14、15)。
羌,“会意兼形声字,从人,从羊,羊矣声,表意偏旁人是人体之象,表示羌的本意与人有关。
” [13]据文献记载,西羌所属无常,逐水草而居,其种族经常活动于深山峡谷之中。
[14] 故有深远之虑,成为后汉边防之大患。
“《集韵》:氓,通萌”。
[15]又《说文》:“氓,民也。
”[16]即萌为民。
“羌患”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大痛苦,引起了老百姓(萌)极大的怨忿。
[七]“忿瑕荒之不柔数離怨旷,……不修”(图16、17、18、19)。
“,通荒。
” [17] 汉武帝时,“更置凉州,以地处西方,常寒凉也,”[18] 即凉州之名源于此。
又《孔子家语》:“南山有竹,不柔而直”,[19] 柔,通揉,使木弯曲变直的工艺叫做揉。
这里指政府对西羌战略政策的失败,致百姓妻离子散,激发民怨。
[八] “乃眷西顾,命君守之,于是……”(图20、21)。
“乃眷西顾”,语出《诗经》[20] 。
眷同睠,该句常被引用于碑碣、石刻中,予以说明仍然眷恋关怀着某一地方。
“巴蜀作寇,侵我边疆,乃眷西顾,董统雍凉。
”[21]“魏武君臣失和,乃睠西顾。
太祖清扫关辅,以俟銮跸。
[22]“宣宗启运,乃睠西顾。
太保东归,□平之义。
河西克复。
”[23] 故此行说明凉州虽处暇荒,饱受兵祸之难,但朝廷也非常关注凉州状况,因而调刘福到汉阳,处理羌患及其他郡内事务。
[九] “术怀远人,岁丰积而有……其后”(图22、23)。
术,同述,“共术韩君德政,《隶释》云:‘以术为述’,按:《礼记·祭义》‘结诸心诸色而术者省之。
’郑玄注:‘古文述者皆作术。
’” [24]引申为“申述,叙述。
”[十] “吏民追思渥惠,……”。
渥惠,深厚的恩惠,《汉书》载有:“蒙圣皇之渥惠兮,当明之盛明。
”颜师古注:“渥,厚也。
”[25]这句和前句主要追述刘福调任汉阳太守后,汉阳出现百姓丰积而安乐景象。
[十一] “伊君德,询绝旅,播……执以怀远”(图24、25、26、27、28)。
“伊君德”见《武斑碑》:“伊君遗德,亦孔之珍,故立石铭碑,以旌明德焉。
”[26] 意思是饮水要思源,刘福的恩德必将会永远流传下去,以旌其德。
[十二] “……,财费邽”(图29、30)。
“,同因,古文之大部,隶变多有譌作土者。
”[27]如:“君讳宙,字周南,其先出自有殷。
乃迄于周,……,□□氏。
”[28]“钦春飨,导物嘉会,述修壁雍,社稷品制。
”[29]“邽”,《史记·秦本纪》记载:“(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
” [30]对于邽地,《清水县志》“清水”条下云:“桓王十四年,秦武公伐邽戎,取其人来,因名邽县,汉武帝始名清水,属天水郡。
” [31] 邽县有古城遗址,在今张家川县恭门城子村一带,1953年前,恭门属清水县管辖,故有“清水之说”。
二相关问题探析1. 汉阳太守刘福。
“刘”字已残缺模糊,仅见其名。
徐日辉疑为《西狭颂》中提到的“李翕”,依据是《西峡颂》与河峪摩崖石刻年代相差不远,但李翕字与石刻中的“伯喜”不一致,基本排除了李翕的可能性。
梳理文献,名“福”且与和平元年相近者,为贾福,即永和六年:“罕种羌千馀寇北地,北地太守贾福与赵冲击之,不利,”[32] 且文献中贾福的史实仅此一条。
汉阳乃当时防卫诸羌、拱卫京畿之要地,贾福以太守之职平调汉阳的可能性很大。
况且是凉州内部的调任,例如李翕,桓帝时,任张掖居延太守,灵帝时调任武都,这样事例比较多,但是考察石刻姓氏残字,不可能是“贾”字,也排除了贾福的可能性。
另与和平元年相近,且任汉阳太守者,乃汉桓帝之际的张贡与张惇,即“护羌校尉赵冲与汉阳太守张贡击烧何羌于参,破之。
[33] “张惇,敦煌渊泉人,盖顺之际,任汉阳郡太守。
”[34] 从这两条史料归纳出:公元143年张贡任汉阳太守,第二年调任护羌校尉。
接着张惇于(144-146)年任汉阳太守,此后汉阳太守之人未见于史传,严耕望先生力作《两汉太守刺史表》也空缺未载。
再从上下行文关系来看,第二行后仅六字脱落,从逻辑上来说不可能转述到另外一人。
再与第三行“其先汉景帝少子”相比较,这两行主要追述汉阳太守的郡望门阀,这在汉代碑刻中很常见,“君讳成,字伯盛,山阳防东人也。
其先出自豳岐,周文之后。
”[35]“君讳全,字景完,敦煌效谷人也。
其先盖周之胄,”[36]刘舜为汉景帝少子,封为常山国,即今天的河北石家庄附近。
随着汉末王莽篡位,东汉鼎立,刘舜的后裔逐渐退出政治舞台。
但随刘舜后裔人数增多,可能为普通百姓,也可能为拥有少数土地的封君,所以从上下文关系以及残留姓氏字体来看,此处应该为刘福更合情合理。
关于刘福的事迹,由于石刻残缺严重,据残留的文字推测,曾经做过渤海郡浮阳令、幽州刺史的僚属官,在任职期间,为政宽仁,赈灾济民,颇有政绩,故调任汉阳太守一职。
对于刘福失于文献记载,我认为理由如下,其一,从政治层面看,汉景帝时采取打压异姓王,封宗亲为诸侯王的政策。
为了防止“七国之乱”的历史重演,汉武帝推行“推恩令”,削弱诸侯王国的势力。
随着政权的交替、鼎革,东汉时刘舜的后裔在政治上的影响越来越小,也就失去了政治话语权,无异于普通人,不见于史载也就不足为怪,毕竟古代的历史是帝王将相的历史,普通人成为配角也极其奢侈。
其二,从人的发展轨迹看,刘舜的后裔经历了一段政治沉落期,客观上增加了造就政治能人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