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建交
- 格式:pdf
- 大小:373.86 KB
- 文档页数:2
资料:中国的对外关系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与各国扩大共同利益,妥善解决分歧。
一、中美关系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双方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标志着中美两国20多年相互隔绝状态的结束。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政府同时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关于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公报》。
美国政府在联合公报中接受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同台湾断交、撤出军队和设施、废除美蒋条约。
两国从1979年1月1日起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是两国关系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重大转折,中美关系从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中美外交关系的建立,为两国间的交往和合作开辟了道路。
30多年来,中美关系虽然经历了不少曲折和起伏,但总体上是向前发展的。
中美保持了领导人的互访和高级官员的磋商,两国在经贸、科技、文化、教育、军事等各个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不断取得进展。
中美两国都是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双方在经贸、安全、公共卫生、能源、环境保护等众多领域和重大的国际和地区问题上拥有重要的共同战略利益。
特别是在互利双赢的中美经贸合作,不仅造福两国人民,促进了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经济增长,而且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础。
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
中国领导人一再向美方指出,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中国的核心利益。
中国的鲜明立场使美方进一步理解了台湾问题的敏感性,多次重申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遵守三个联合公报,不支持单方面改变台湾现状和宣布“独立”的言行。
2006年4月20日,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美国总统布什会晤时,布什总统明确表示,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立场没有变化。
美国坚持一个中国政策,理解中方在台湾问题上的关切,不希望看到台湾当局单方面改变台海现状的行动损害中美关系。
二、中俄关系1949年10月2日,中国与苏联建交。
1991年8月苏联解体,12月27日,中俄两国签署会谈纪要,解决了中国与前苏联的外交关系。
分重点讲述;以小组讨论、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时期我国外交方针调整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历史阐释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最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理解当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与国内外环境、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感受我国外交成就的取得来之不易,体会中共党人的外交智慧、和合天下的初心、与时俱进的精神,体会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渗透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分析】(一)课标要求:了解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二)核心素养:1.按照时间线索梳理新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引导学生以时间轴、表格等形式整理新中国外交的成就等史实,把中国外交放在世界范围的时空内进行准确理解,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通过文字、图片材料分析当代中国外交政策变化的背景,中美关系改善的原因和意义,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主次矛盾的关系,培养学生的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3.知道建国初期三大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不同时期外交方针的内涵及外延,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核心素养。
4.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建国初外交起步时的艰难及中共党人的奋发图强,理解今天中国的外交继承并发展了以往的外交智慧;让学生体会当代中国外交对中国及全人类发展的贡献与价值,增强“四个自信”。
教学重点和难点(一)教学重点:不同时期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成就。
(二)教学难点:不同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理解因时因势而变,因变而新;外交体现的基本理念。
教学资源和教学方法(一)教学资源:视频、历史图片、文献材料、多媒体设备、课件(二)教学方法:学案导学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史料研习、课堂讲授与教材阅读相结合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1901年,晚清政府被迫签下屈辱的《辛丑条约》;2021年,中美战略高层对话,中国代表霸气回怼:“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同中国讲话,中国不吃这一套!”。
印度尼西亚对华反倾销的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摘要】印度尼西亚作为中国的重要贸易伙伴,近年来频繁对华发起反倾销调查。
本文通过分析印度尼西亚对华反倾销的现状以及成因,提出了应对策略,包括加强贸易合作和建立互信机制。
在缺乏互信的情况下,反倾销可能带来贸易摩擦和损害双方关系。
建立互信机制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加强贸易合作可以带来双赢局面,推动经济发展。
目前,印度尼西亚对华反倾销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未来双方应继续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推动双边贸易关系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对华,反倾销,现状,成因分析,应对策略,加强贸易合作,互信机制,重要性,未来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印度尼西亚对华反倾销的现状成因及应对策略引言印度尼西亚作为东南亚国家,与中国有着长久的贸易合作关系。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国际贸易的增加,印度尼西亚对华贸易规模逐渐扩大,双方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贸易摩擦的增多。
印度尼西亚对华反倾销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华出口产品遭到中国的反倾销调查和制裁。
许多印尼企业因为涉嫌在出口产品中存在倾销行为而面临中国政府的处罚和限制。
这对印度尼西亚的出口企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导致经济损失和就业问题。
针对这一情况,印度尼西亚政府需要认真分析反倾销的现状和成因,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以保护本国企业利益、促进经济发展,同时维护与中国的友好合作关系。
在全球化背景下,印度尼西亚对华反倾销问题的解决势在必行,这不仅对双方经贸合作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地区和全球经济秩序稳定发展至关重要。
1.2 问题提出印度尼西亚在实施反倾销措施时,往往过度依赖单一的手段,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
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对华贸易关系的紧张和不确定性,对双方经济发展不利。
印度尼西亚在制定反倾销政策时,往往缺乏客观和公正的立场,存在一定的政治和经济考量。
这种做法容易引发贸易争端和国际纠纷,影响双方经济合作的积极发展。
如何有效解决印度尼西亚对华反倾销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合理的应对策略,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中国与世界各国建交的顺序 亚洲:国名建交日 阿富汗 1955.1.20 亚美尼亚 1992.4.6 阿塞拜疆 1992.4.2 巴林 1989.4.18 孟加拉国 1975.10.4 文莱 1991.9.30 柬埔寨 1958.7.19 朝鲜 1949.10.6 东帝汶 2002.5.20 格鲁吉亚 1992.6.9 印度 1950.4.1 印度尼西亚 1950.4.13 伊朗 1971.8.16 伊拉克 1958.8.25 以色列 1992.1.24 日本 1972.9.29 约旦 1977.4.7 哈萨克斯坦 1992.1.3 科威特 1971.3.22 吉尔吉斯斯坦 1992.1.5 老挝 1961.4.25 黎巴嫩 1971.11.9 马来西亚 1974.5.31 马尔代夫 1972.10.14 蒙古 1949.10.16 缅甸 1950.6.8 阿曼 1978.5.25 巴基斯坦 1951.5.21 巴勒斯坦 1988.11.20 菲律宾 1975.6.9 卡塔尔 1988.7.9 韩国 1992.8.24 沙特阿拉伯 1990.7.21 新加坡 1990.10.3 斯里兰卡 1957.2.7 叙利亚 1956.8.1 塔吉克斯坦 1992.1.4 泰国 1975.7.1 土耳其 1971.8.4 土库曼斯坦 1992.1.6 阿拉伯联合酋长国 1984.11.1 乌兹别克斯坦 1992.1.2 越南 1950.1.18 也门 1956.9.24 非洲:国名建交日 阿尔及利亚 1958.12.20 安哥拉 1983.1.12 贝宁 1964.11.12 博茨瓦纳 1975.1.6 布隆迪 1963.12.21 喀麦隆 1971.3.26 佛得角 1976.4.25 中非 1964.9.29 刚果(金) 1961.2.20 刚果(布) 1964.2.22 科特迪瓦 1983.3.2 吉布提 1979.1.8 埃及 1956.5.30 赤道几内亚 1970.10.15 厄立特里亚 1993.5.24 埃塞俄比亚 1970.11.24 加蓬 1974.4.20 加纳 1960.7.5 几内亚 1959.10.4 几内亚比绍 1974.3.15 肯尼亚 1963.12.14 莱索托 1983.4.30 利比里亚 1977.2.17 利比亚 1978.8.9 马达加斯加 1972.11.6 马拉维 2007.12.28 马里 1960.10.25 毛里塔尼亚 1965.7.19 毛里求斯 1972.4.15 摩洛哥 1958.11.1 莫桑比克 1975.6.25 纳米比亚 1990.3.22 尼日尔 1974.7.20 尼日利亚 1971.2.10 卢旺达 1971.11.12 塞内加尔 1971.12.7 索马里 1960.12.14 南非 1998.1.1 苏丹 1959.2.4 坦桑尼亚 1964.4.26 多哥 1972.9.19 突尼斯 1964.1.10 乌干达 1962.10.18 赞比亚 1964.10.29 津巴布韦 1980.4.18 欧洲:国名建交日 阿尔巴尼亚 1949.11.23 安道尔 1994.6.29 奥地利 1971.5.28 白俄罗斯 1992.1.20 比利时 1971.10.25 波斯尼亚和黑塞哥 1995.4.3维那 保加利亚 1949.10.4 克罗地亚 1992.5.13 捷克 1949.10.6 丹麦 1950.5.11 爱沙尼亚 1991.9.11 芬兰 1950.10.28 法国 1964.1.27 德国 1972.10.11 希腊 1972.6.5 匈牙利 1949.10.6 冰岛 1971.12.8 拉脱维亚 1991.9.12 列支敦士登 1950.9.14 立陶宛 1991.9.14 卢森堡 1972.11.16 马其顿 1993.10.12 马耳他 1972.1.31 摩尔多瓦 1992.1.30 摩纳哥 1995.1.16 黑山 2006.7.6 荷兰 1972.5.18 挪威 1954.10.5 波兰 1949.10.7 葡萄牙 1979.2.8 罗马尼亚 1949.10.5 俄罗斯 1949.10.2 圣马力诺 1971.5.6 塞尔维亚[1] 斯洛伐克 1949.10.6 斯洛文尼亚 1992.5.12 西班牙 1973.3.9 瑞典 1950.5.9 瑞士 1950.9.14 乌克兰 1992.1.4 英国 1972.3.13 塞浦路斯 1971.12.14 美洲:国名建交日 安提瓜和巴布达 1983.1.1 巴巴多斯 1977.5.30 玻利维亚 1985.7.9 巴西 1974.8.15 加拿大 1970.10.13 智利 1970.12.15 哥伦比亚 1980.2.7 哥斯达黎加 2007.6.1 古巴 1960.9.28 多米尼克 2004.3.23 厄瓜多尔 1980.1.2 格林纳达 1985.10.1 圭亚那 1972.6.27 牙买加 1972.11.21 墨西哥 1972.2.14 秘鲁 1971.11.2 苏里南 1976.5.28 特立尼达和多巴哥 1974.6.20 美国 1979.1.1 乌拉圭 1988.2.3 委内瑞拉 1974.6.28 大洋洲太平洋岛屿:国名建交日 澳大利亚 1972.12.21 库克群岛 1997.7.25 斐济 1975.11.5 密克罗尼西亚 1989.9.11 新西兰 1972.12.22 纽埃 2007.12.12。
建国以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建国以后我国外交政策的演变经济管理系2010级工商管理专业姓名薛哲浩学号1070405016【摘要】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按照《共同纲领》规定的“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建立了相应的外交战略。
【关键词】外交政策外交战略国际形势关系恐怖主义【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中国政府充分展现了自己的组织能力和多边外交能力,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越来越大。
我国的外交政策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一、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中期的外交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和中国民主革命几十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中国将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其基本方针是:第一,“另起炉灶”。
即不承认国民政府建立的一切旧的屈辱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关系。
第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即首先是清除帝国主义在我国的残余势力,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然后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问题。
第三,“一边倒”。
也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在当时世界分为两大阵营的特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下,中国政府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将发展与苏联和人民民主国家的外交关系放在第一位。
根据上述基本方针,建国之后,我国的外交工作逐步开展。
一是与苏联、东欧及亚洲人民民主国家建立外交关系;二是积极同邻近国家和新型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并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三是同美国的侵略政策和侵略行径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如在朝鲜战场上给美国以沉重打击,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就是典型例子;四是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解决了印度支那地区的发展前途问题;五是参加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联系。
第14课当代中国的外交【课程标准】了解当代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及主要成就。
【核心素养】1、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新中国不同时期外交政策的变化。
2、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
【教学重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主要成就难点:建国初三大外交方针的内涵意义课前案有效预习一、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前提:新中国的成立。
2.特征:平等、互利、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3.内容:1949年上半年,毛泽东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条方针。
(1)“另起炉灶”的核心就是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外交关系,要在新的基础上经过谈判同外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就是有步骤地彻底地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控制权,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
(3)“一边倒”,就是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使新中国在保障人民革命胜利成果、捍卫和平以及维护独立与主权的斗争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
4.成就(1)新中国成立之初①中国首先与苏联建交,接着与保加利亚、朝鲜、越南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以及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瑞典、丹麦、瑞士、芬兰等国建交。
②1954年6月,中国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准则。
③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中国提出“求同求异”方针,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
④到1956年,中国又与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尔、埃及、叙利亚、也门等国建交,同英国、荷兰建立了代办级外交关系。
(2)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①中国对外关系史上出现了以与亚非民族独立国家建交为基本特点的建交高潮。
②中国逐步冲破西方国家的封锁。
1964年,中国与法国建交,实现了中国同西方大国关系的突破。
(3)20世纪70年代①自1970年起,中国先后同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希腊、联邦德国等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中英、中荷关系也升格为大使级。
中共党史研究2018年第11期!"#$%&'()*+,-./01231953419555梁 志 〔摘要〕虽然缅甸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非共产党国家,但总的来说,1949年至1952年的中缅关系是冷淡而疏离的。
1953年,中国与缅甸的外交政策均出现转向,两国启动经贸往来。
次年,由于缅甸政府努力加强同中国之间的信息沟通与政策协调、中国希望发展同亚洲国家关系以及中印关系取得明显进展,周恩来与吴努实现了互访,双方关系迅速转暖。
从国际史的视野观察,中缅关系的改善带来了多重影响:引导中缅双方继续调整对外政策,导致中国因素在更大程度上主导美缅关系的走势,促使吴努成为中国与美国跨越太平洋的独特沟通渠道,推动亚洲在国际社会获得更大发言权。
1953年至1955年中缅关系演进的历史过程清晰地显示出地缘政治对两国关系的影响是复杂而多变的,而双方的意识形态差异也并非完全不可超越。
〔关键词〕中缅关系;周恩来;吴努;美缅关系;中印关系〔中图分类号〕D829.337;K2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3815(2018)-11-0087-14TowardPeacefulCoexistence:ImprovementsinSino MyanmarRelationsandTheirImpact(1953—1955)LiangZhiAbstract:AlthoughMyanmarwasthefirstnon CommunistcountrytorecognizeNewChina,ingeneralSino My anmarrelationsfrom1949to1952werecoldandestranged.In1953,theforeignpoliciesofbothChinaandMy anmarchanged,andthetwocountriesbeganeconomicandtradeexchanges.Inthenextyear,astheMyanmargovernmentstrengthenedinformationalcommunicationsandpolicycoordinationwithChina,andChinadesiredtodeveloprelationswithotherAsiancountriesandsignificantprogresswasmadeinSino Indianrelations,ZhouEn laiandUNuvisitedeachother,andrelationsbetweenthetwocountriesquicklywarmed.Fromtheperspectiveofinternationalhistory,theimprovementinChina Myanmarrelationshadnumerouseffects,suchasguidingChinaandMyanmartocontinuemakingadjustmentsintheirforeignpolicies,toagreatextentleadingtotheChinesefactordominatingtrendsinUS Myanmarrelations,andgivingAsiaagreatersayintheinternationalcommunity.ThehistoricalprocessintheevolutionofChina Myanmarrelationsfrom1953to1955clearlyshowsthatthegeopo liticalinfluenceontherelationsbetweenthetwocountrieswascomplexandchangeable,buttheideologicaldiffer encesbetweenthetwosideswerenotcompletelyinsurmountable. 20世纪50年代中期前后,与印度、缅甸和印度尼西亚的关系成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平共处的三大典范。
【国名】 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国旗】旗面由上红下白两个相等的横长方形构成,长与宽之比为3∶2。红色象征勇敢和正义,还象征印度尼西亚独立以后的繁荣昌盛;白色象征自由、公正、纯洁,还表达了印尼人民反对侵略、爱好和平的美好愿望。
【国徽】由一只金色的鹰、一面盾和鹰爪抓着的一条绶带组成。鹰象征创造力。鹰两翼各有17根羽毛,尾羽8根,这是为了纪念印度尼西亚的独立日——8月17日。鹰胸前的盾面由五部分组成:黑色小盾和金黄色的五角星代表宗教信仰,也象征“潘查希拉”——印尼建国的五项基本原则;水牛头象征主权属于人民;榕树象征民族意识;棉桃和稻穗象征富足和公正;金色饰环象征人道主义和世代相传。盾面上的粗黑线代表赤道。鹰爪抓着的绶带上用印尼文写着“异中有同”。
【独立日】8月17日(1945年) 【国庆日】8月17日(1945年) 【国家政要】总统苏西洛·班邦·尤多约诺(Susilo Bambang Yudhoyono),2004年10月当选,2009年10月20日,苏西洛宣誓就职,连任总统;副总统优素福·卡拉,2004年10月当选。 前总统苏哈托病故 【自然地理】位于亚洲东南部,地跨赤道,与巴布亚新几内亚、东帝汶、马来西亚接壤,与泰国、新加坡、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隔海相望。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17508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约6000个有人居住。陆地面积为1,904,443平方公里,海洋面积3,166,163平方公里(不包括专属经济区)素称千岛之国。北部的加里曼丹岛与马来西亚接壤,新几内亚岛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相连。东北部面临菲律宾,东南部是印度洋,西南与澳大利亚相望。海岸线总长54716公里。热带雨林气候,年平均温度25-27℃。印尼亚是一个火山之国,全国共有火山400多座,其中活火山100多座。火山喷出的火山灰以及海洋性气候带来的充沛雨量,使印尼成为世界上土地最肥沃的地带之一。全国各岛处处青山绿水,四季皆夏,人们称它为“赤道上的翡翠”。 印度尼西亚:消失的岛屿 泗水-马都拉大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