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机器人发展趋势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23
机器人技术发展趋势作者:JimPinto, 圣地亚哥,美国中部.美国谈到机器人,就如同科幻一般。
但是,仅仅因为机器人在过去几十年里没有辜负自己的承诺,并不表示它们不会早到或者迟到。
事实上,一些先进技术导致的机器人的时代更近更小、更便宜、更实用、更具成本效益。
肌肉,骨骼与大脑任何机器人都有三方面:∙肌肉:有效联系物理载荷以便机器人运动。
∙骨骼:机器人的物理结构与决定于其所从事的工作; 考虑到有效载荷这就决定了机器人的大小和重量。
∙大脑:机器人智能; 它可以独立思考和做什么; 需要多少人工互动。
由于机器人已经被描绘于科幻世界,许多人期望机器人的外表更人性化。
其实机器人的外表决定于它的功能和任务。
不少机器,一点也不像人也明确地列为机器人。
同样,有些像人的机器人也脱离不了机械结构或者玩具。
起初的机器人是又大,又只有很小的力。
老水流动力机器人被用于三D环境:阴暗、肮脏、危险。
由于第一产业的技术进步,已经完全改进了机器人的能力、业绩和战略利益。
例如,80年代机器人由水流驱动过渡成为电力驱动单位。
改进了性能和准确性。
工业机器人已在工作在当今世界机器人数量已接近100万,有将近一半的在日本,仅有15%在美国。
数十年前,90%的机器人用于汽车制造业,通常用于做大量重复的工作。
今天只有50%用于汽车厂,而另一半分布于工厂、实验室、仓库、发电厂、医院和其他许多行业。
机器人用于产品装配、危险物品处理、油漆喷雾、切割、抛光、产品的检验。
那些被用于各式各样的任务的机器人数量,例如下水道清理,查找炸弹和操作日趋复杂的手术,在将来将持续上涨。
机器人智能即使原始的智力,机器人已经被证明在生产力、效率和质量方面能够创造良好收益。
除此之外,一些"聪明"机器人没有用于制造业; 他们被用于太空探险、外科遥控,甚至宠物,就像索尼的Aibo机械狗。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些其他应用表明机器人可能的用途,如果生产厂家认识到,工业机器人并不是要局限于一个方面,或者受限制昨日机械概念。
2024年消防机器人市场调查报告引言消防机器人是一种应用于消防领域的机器人技术,可以在火灾等危险环境中执行救援任务。
本报告旨在对消防机器人市场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以了解其市场规模、发展趋势以及可能的机会与挑战。
市场规模根据调查数据显示,消防机器人市场正在快速增长。
据统计,全球消防机器人市场在2019年的总产值达到X亿美元,并预计未来五年内将以每年X%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这一增长主要受到对自动化和智能化消防救援技术的不断需求推动。
市场分析消防机器人类型消防机器人市场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空中消防机器人:具备飞行能力,可在高空进行火灾监测和物资投送。
2. 地面消防机器人:主要用于危险地带内的火灾扑灭和人员救援。
3. 水下消防机器人:主要用于水下火灾的扑灭和救援任务。
4. 人形消防机器人:模拟人体形态,可在火灾现场执行各种任务。
市场应用领域消防机器人市场的主要应用领域包括: - 建筑物火灾救援:消防机器人可以进入被火灾包围的建筑物内进行搜索和救援工作,减少人员伤亡。
- 工业火灾:工厂火灾是一种常见的危险情况,消防机器人可以在火灾现场进行灭火和探测,保障工人安全。
- 交通事故救援:消防机器人可以在交通事故现场执行救援任务,如剪断车身、救援被困人员等。
市场机会与挑战消防机器人市场存在着一些机会和挑战: - 机会:随着科技的发展,消防机器人的功能和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将为市场带来更多的机会。
此外,政府机构和消防部门对消防技术的重视也将促进市场发展。
- 挑战:高昂的研发和制造成本、技术难题以及法规和安全标准等方面的限制,是消防机器人市场面临的主要挑战。
市场前景与趋势随着消防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加,预计消防机器人市场有望继续保持良好的增长势头。
未来,市场将呈现以下趋势: 1. 智能化程度提升:消防机器人将更加智能化,通过先进的传感器和算法,实现自主导航和智能救援。
2. 多样化应用场景:消防机器人将应用于更多不同的场景,如油田、航空航天、海洋等,扩大市场规模。
第3卷第3期2021年3月Vol.3No.3Mar2021智能建筑与工程机械Intelligent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Machinery工程机械与智控焊接机器人应用与发展超势研究林森,厚俊臣,金子旭,岳宗言,瞿红,史丽翠(哈尔滨工业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0)摘要:随着机籌人技术在各舒业中的迅猛发展,以及人工费用的逐年提高,机器替换人类工作已成为促进社会离速发展的必然趋势。
为促进焊接机器人在焊接领域实现优质、髙效、成本低廉的自动化、柔性化及智能化焊接JOL,同时适应未来发展需求本文结合最前沿科技,综述了国内外堺接机器人技术应用柢况玖及烬接机器人的未来发展方向,以供參考。
关键词:焊接机器人;技术;智能;发展方向中图分类号:TP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6903(2021)03-0046-030前盲焊接工作是一项工作环境恶劣、工作强度大、专业技能要求严格且对操作人员会产生潜在危害,但在制造领域又不可或缺的工作山畫在此背景下焊接机器人应运而生,其出现有效解决了这种供需矛盾,并且可以节省大量人力、物力,使操作者投入到更具创造力的工作叭从20世纪60年代研发并逐渐投入使用幵始,其关键技术也得到不断提升,使其具备工作稳定性能、加工精度高、生产效率高等优点。
可代替工人在情况复杂和未知的环境下工作,基于此特点,焊接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得到推广和应用。
1焊接MS人需求分析目前世界拥有80余万台工业机器人,焊接机器人占比可达40%以上。
焊接工艺被作为工业生产的“裁缝”,是工业生产中非常重要的手段,根据CRIA公布的2019年中国机器人的市场数据显示,2019年国产焊接机器人的销量约3765台,焊接和钎焊机器人是国产机器人应用的第二大领域,销量同比增24.5%,约占总销量的16.9%。
另外70%以上的市场麵依然被国外品牌占据。
目前中国投入使用的焊接机器从要产自日本、欧洲和国内。
机器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正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
军事领域作为科技创新和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也积极探索和应用机器人技术。
机器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不仅可以提升军队的作战能力,还能减少对人员的伤害和避免军事冲突的升级。
本文将从机器人在军事作战、情报侦察、救援任务等方面的应用入手,探讨机器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一、机器人在军事作战中的应用在现代战争中,机器人技术的应用为作战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
机器人战士可以承担一些危险、高风险的任务,例如侦察、炸弹拆除和攻坚等。
机器人作战系统可以装备各种武器和传感器,具备强大的火力和作战能力。
例如,美军的“捍卫者”无人地面车辆就可以承担火力支援、目标锁定和阻击等任务,减少士兵的伤亡风险。
此外,机器人还可以根据精确的算法进行自主决策和执行任务,提高作战效率和精度。
二、机器人在军事情报侦察中的应用军事情报侦察是军队获取战场信息、探测敌方情况的重要手段,而机器人技术在这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机器人可以携带各种传感器和侦察设备,具备高精度的情报收集能力。
无人侦察机、无人潜水器和无人水下航行器等机器人在情报侦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这些机器人可以进行隐蔽、长时间、大范围的侦察任务,获取敌方的情报,并将数据及时传回指挥部,为军队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三、机器人在军事救援中的应用在灾难和战争中,军事救援是保障人员安全的重要任务,机器人在这方面的应用也愈发重要。
机器人可以应对各种危险环境,例如火灾、核辐射等无法人类直接处理的场景。
机器人可以携带救援设备,例如搜救器械、医疗器械等,在紧急情况下进行救援行动。
此外,机器人还可以用于物资运送和通信中继等任务,提高军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救援效率。
四、机器人在军事领域的发展趋势机器人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其发展趋势也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 智能化发展:机器人将逐渐实现智能化,并具备自主感知、自主决策和自主执行任务的能力。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四自由度机械臂的运动规划和物体搬运系统一、设计四自由度机械臂的意义尽管对于机械操作臂的研究已不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但是,如何在机械手臂高位置精度的条件下,尽可能地降低制造成本和缩短制造周期,这仍是值得不断探索的问题。
传统工业机械臂,其设计方法多为串联形式,即通过将驱动与传动元(如电机、减速器等)直接安装在转动副附近,这样的设计虽然简单直接,但是由于驱动件自身成为了机械臂负载,能大大减少机械臂的有效载荷,同时也会产生振动等不良影响降低机械臂定位精度。
为此提出了利用钢丝传动机构来实现驱动件到末端负载的动力传递,这样的设计可以最大程度减小驱动件本身对于机械臂负载能力的影响,同时由于钢丝本身的弹性也使得机械臂具有一定柔性,实现一定的自适应功能。
由于传动件的位置调整,所以在控制系统的设计中,要求能够对于机械臂最终的末端位置准确地进行反馈控制。
四自由度的关节式机器人在当今工业界有广泛应用。
它分别由四个旋转轴进行操纵,其末端可以灵活地在三维空间中运动。
根据旋转的方向不同,旋转轴分为平行于连杆和垂直连杆的两类关节。
题目中所给出的简化机械臂模型可以归类为由步进式电机进行操纵的设备,这种操纵的优点是稳定而可靠,但是缺点在于步长是离散化的,可能会对精度造成影响.题目要求为这类机器人设计一个通用的算法,用来计算执行指定动作所要求的指令序列.二、机器人的国内外研究状况1、机器人的国内研究状况我国有组织有计划地发展机器人事业.应该说是从“七五”期间的科技攻关及实施“86期划”开始的。
经过十几年来的研制、生产、和应用,有了长足的进步。
目前在一些方面,如喷涂机器人、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搬运机器人、装配机器人、特种机器人(水下、爬壁、管道、遥控等机器人),已掌握了机器人的设计制造技术,解决了控制、驱动系统的设计和配置、软件的设计和编制等关键技术;还掌握了自动化喷漆线、弧焊自动线(工作站)及其周边配套设备的全线自动通信、协调控制技术。
仿生四足机器人的研究:回顾与展望摘要:本文侧重于仿生四足机器人。
在这一领域的主要挑战是如何设计高动力性和高负载能力的仿生四足机器人。
本文首先介绍了仿生四足机器人,尤其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足机器人的历史。
然后回顾了仿生四足机器人驱动模式的现代技术。
随后,描述了四足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基于仿生四足机器人的技术现状,简要回顾了四足机器人的技术难点。
又介绍了山东大学研制的液压四足机器人。
最后是总结和展望未来的四足机器人。
一、导言代替人类在复杂和危险的环境中工作的移动机器人的需求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如煤矿井下,核电站,以及打击恐怖主义的战争。
一般移动机器人可分为三种类型:空中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和地面机器人。
地面机器人的开发主要是运用轨道或轮子。
轮式和履带式机器人可以在平整地面工作,但大多数是无法在凹凸不平的地面上工作。
换句话说,现有的地面机器人只能在部分地面工作。
与轮式和履带式机器人相比,腿式机器人有可能适应更为广泛的地形,就像如同有腿的动物,几乎可以行走在所有的地形。
例如,羚羊具有很强的运动能力,即便在高度复杂的环境中也一样。
因此,近些年人们积极地投入腿式机器人的研究中。
腿式机器人可以去动物能够到达的地方,应该要构建并运用于实际。
尽管机器人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腿式机器人仍然远远落后于它们的仿生学 [1,2]。
基于机械结构,腿式机器人可分为步行机器人和爬行机器人。
与爬行动物的机器人相比,步行机器人几乎与躯干垂直的腿被认为更适应载重。
步行机器人可以有效地承受更大的载重。
具有联合执行机构的步行机器人具有良好的行走速度和运输能力。
因此,基于哺乳类动物的仿生机器人的研究已成为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现已有一、二、三、四甚至更多条腿的腿式机器人。
最普遍的是具有高效率步态和稳定性能的偶数条腿的腿式机器人[3]。
在腿式机器人中,四足机器人具有良好的机动性和运动稳定性,而典型的双足机器人,缺乏运动的稳定性。
从系统和控制器的设计上来看,四足机器人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机械CAPP试卷1、简述机械制造系统的概念2、简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含义3、CAPP系统的发展趋势如何4、简述CAPP在CIMS中的地位与作用5简述CAPP系统的工作原理6、CAPP对硬件系统的要求与CAD/CAM对硬件系统的要求有什么不同?7、工程数据库的发展趋势如何?8、简述工艺设计标准化的概念9、工艺设计标准化的内容有哪些?10、CAPP输入信息由哪几部分组成?11、正向和反向推理技术的特点是什么?比较他们在CAPP系统中的应用12、简述CAPP系统的设计步骤。
机器人技术试卷:1、国内外机器人技术的发展有何特点?2、请为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机器人下个定义3什么是机器人的自由度?试举出一、两种你知道的机器人的自由度数4什么是机器人的工作范围?其影响因素有哪些?5、试述智能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要求包括最新智能机器人的介绍,不少于500字)。
6试述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要求包括最新工业机器人的介绍,不少于500字)。
:机器人技术机器人技术是涉及机械学、传感器技术、驱动技术、控制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一门综合性高新技术,既是光机电软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又是光机电软一体化技术的典型代表。
其产品主要有两大类,即以日本和瑞典为代表的一系列特定应用的机器人,如弧焊、点焊、喷漆装备、刷胶和建筑等,并形成了庞大的机器人产业。
另一类是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智能机器人开发,由于人工智能和其它智能技术的发展远落后于人们对它的期望,目前绝大部分研究成果未能走出实验室。
机器人系统集成技术也是由几个主要发达国家所垄断。
近年来,机器人技术并未出现突破性进展,各国的机器人技术研究机构和制造厂商都继续在技术深化、引进新技术和扩大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国外机器人技术现状及发展为了使机器人能更好的应用于工业,各工业发达国家的大学、研究机构和大工业企业对机器人系统开发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在美国和加拿大,各主要大学都设有机器人研究室,麻省理工学院侧重于制造过程机器人系统的研究,卡耐基—梅隆机器人研究所侧重于挖掘机器人系统的研究,而斯坦福大学则着重于系统应用软件的开发。
生物仿生技术及其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对于生物仿生技术的研究日益深入,这种新兴的技术受到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青睐,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
本文旨在介绍生物仿生技术的基本概念,探讨其应用领域,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生物仿生技术的概念生物仿生技术,简单地说就是人们利用自然界中生物存在的各种特殊现象和机制,将其应用到工程技术领域中来。
具有仿生学特征的技术主要包括仿生材料、仿生机器人、仿生传感器等。
这种技术旨在借鉴自然界的样本,让工程技术更加高效、可靠、人性化。
二、生物仿生技术的应用领域1.仿生材料仿生材料是指以自然界的材料为蓝本,通过化学和物理等手段,制作出具有类似特性的人造材料。
目前,仿生材料已经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如生物医学工程、航空航天、运动装备、计算机科学等。
例如,仿生材料可以制作出类似鲨鱼皮肤的材料,可以用于减小水流阻力和提高运动器具的速度;仿生材料还可以仿造蝴蝶的翅膀,在太阳能电池片中得到应用。
2.仿生机器人仿生机器人是指通过仿造自然界中动植物的行为和结构,制造出类似生物的机器人,以实现人类的工业、农业和医疗等多种用途。
由于仿生机器人可以对复杂环境进行高效的响应和适应,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地质勘探、矿山勘探、安防监控以及测量和控制等领域。
例如,仿生机器鱼可以用于检测和清除水下污染物,仿生机器人还可以用于高度危险场所的探测和救援。
3.仿生传感器仿生传感器是指受到自然界中某些生物特征启发而制造的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可以感测环境中的各种信息,以实现对于某些物质的检测和控制。
仿生传感器广泛应用于电子、生命科学、医疗、环境监测等领域。
例如,仿生嗅觉传感器可以检测人在体内制造的不同类型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以检测出某些疾病的存在;仿生电压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高压线路的电流大小,并提供相关的警告信息。
三、生物仿生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生物仿生技术,并试图将其运用于更广泛的领域。
搬运机器人设计开题报告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4-DOF搬运机器人的结构设计专业名称飞行器动力工程班级学号 08033101学生姓名指导教师填表日期 2012 年 3 月 12 日说明开题报告应结合自己课题而作,一般包括:课题依据及课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发展趋势(含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及实验方案、目标、主要特色及工作进度、参考文献等内容。
以下填写内容可根据具体情况适当。
各专业修改但每个专业填写内容应保持一致。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传统的工业机器人常用于搬运、喷漆、焊接和装配工作。
工业现场的很多重体力劳动必将由机器代替,这一方面可以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另一方面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搬运机器人是可以进行自动化搬运作业的工业机器人。
最早的搬运机器人出现在1960年的美国,Versatran和Unimate两种机器人首次用于搬运作业。
搬运作业是指用一种设备握持工件,是指从一个加工位置移到另一个加工位置。
搬运机器人可安装不同的末端执行器以完成各种不同形状和状态的工件搬运工作,大大减轻了人类繁重的体力劳动。
目前世界上使用的搬运机器人逾10万台,被广泛应用于机床上下料、冲压机自动化生产线、自动装配流水线、码垛搬运、集装箱等的自动搬运。
部分发达国家已制定出人工搬运的最大限度,超过限度的必须由搬运机器人来完成。
搬运机器人是近代自动控制领域出现的一项高新技术,涉及到了力学,机械学,电器液压气压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单片机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等学科领域,已成为现代机械制造生产体系中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优点是可以通过编程完成各种预期的任务,在自身结构和性能上有了人和机器的各自优势,尤其体现出了人工智能和适应性。
应用搬运机器人进行工作,这是直接减少人力的一个侧面,同时由于应用搬运机械人可以连续的工作,这是减少人力的另一个侧面。
因此,在自动化机床的综合加工自动线上,目前几乎都有搬运机械手,以减少人力和更准确的控制生产的节拍,便于有节奏的进行工作生产。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新趋势研究作者:朱旭义来源:《数字化用户》2013年第17期【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也出现在我们的视野当中,并且其应用的领域也在不断的扩宽。
特别是工业机器人的出现,为我国的工业自动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我国工业的发展。
本文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的趋势,希望能够给以后的研究带来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发展与应用新趋势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
它可以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现代的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
工业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能代替人做某些单调、频繁和重复的长时间作业,或是危险、恶劣环境下的作业,例如在冲压、压力铸造、热处理、焊接、涂装、塑料制品成形、机械加工和简单装配等工序上,以及在原子能工业等部门中,完成对人体有害物料的搬运或工艺操作,它的应用十分广泛。
本文将主要对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分析。
一、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工业机器人在许多生产领域的使用实践证明,它在提高生产自动化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以及经济效益,改善工人劳动条件等方面,有着令世人瞩目的作用,引起了世界各国和社会各层人士的广泛关注。
在新的世纪,机器人工业必将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和更加广泛的应用。
(一)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发展和进步,工业机器人必将朝着运动速度快、操作精度高、重量小、安装方便、占用空间少的标准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世界各国已经在研究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比如他们将机器人的功能部件和模块组合分别进行标准化生产,然后再将不同的标准化组建进行组装,组装成机器人,从而降低制造成本,提高精准度和可靠性。
比如他们研究的手臂、手腕、机器人的机身、臂升降轴、臂俯仰轴、固定台身、机座、移动轴等都进行了标准化的生产,所以以后工业机器人必将朝着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中南大学网络教育课程考试复习题及参考答案机器人学导论一、名词解释题:1.自由度:2.机器人工作载荷:3.柔性手:4.制动器失效抱闸:5.机器人运动学:6.机器人动力学:7.虚功原理:8.PWM驱动:9.电机无自转:10.直流伺服电机的调节特性:11.直流伺服电机的调速精度:12.PID控制:13.压电元件:14.图像锐化:15.隶属函数:16.BP网络:17.脱机编程:18.AUV:二、简答题:1.机器人学主要包含哪些研究内容?2.机器人常用的机身和臂部的配置型式有哪些?3.拉格朗日运动方程式的一般表示形式与各变量含义?4.机器人控制系统的基本单元有哪些?5.直流电机的额定值有哪些?6.常见的机器人外部传感器有哪些?7.简述脉冲回波式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8.机器人视觉的硬件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9.为什么要做图像的预处理?机器视觉常用的预处理步骤有哪些?10.请简述模糊控制器的组成及各组成部分的用途。
11.从描述操作命令的角度看,机器人编程语言可分为哪几类?12.仿人机器人的关键技术有哪些?三、论述题:1.试论述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趋势。
2.试论述精度、重复精度与分辨率之间的关系。
3.试论述轮式行走机构和足式行走机构的特点和各自适用的场合。
4.试论述机器人静力学、动力学、运动学的关系。
5.机器人单关节伺服控制中,位置反馈增益和速度反馈增益是如何确定的?6.试论述工业机器人的应用准则。
四、计算题:(需写出计算步骤,无计算步骤不能得分):1.已知点u的坐标为[7,3,2]T,对点u依次进行如下的变换:(1)绕z轴旋转90°得到点v;(2)绕y轴旋转90°得到点w;(3)沿x轴平移4个单位,再沿y轴平移-3个单位,最后沿z轴平移7个单位得到点t。
求u, v, w, t各点的齐次坐标。
xyzOuvwt2.如图所示为具有三个旋转关节的3R 机械手,求末端机械手在基坐标系{x 0,y 0}下的运动学方程。
关键词:水下机器人、智能水下机器人、智能体系、运动控制、通讯导航、探测识别、高效能源 随着人类海洋开发的步伐不断加快,水下机器人技术作为人类探索海洋最重要的手段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发展。作者对水下机器人进行了定义与分类。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水下机器人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重点针对智能水下机器人的主要关键技术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 地球的表面积为5.1亿km2,而海洋的面积为3.6亿km2。占地球表面积71%的海洋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四大战略空间——陆、海、空、天中继陆地之后的第二大空间,是能源、生物资源和金属资源的战略性开发基地,不但是目前最现实的,而且是最具发展潜力的空间。作为蓝色国土的海洋密切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进入21世纪后,人类更加强烈的感受到陆地资源日趋紧张的压力,这是人类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海洋即将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是人类未来的希望。水下机器人从20世纪后半叶诞生起,就伴随着人类认识海洋、开发海洋和保护海洋的进程不断发展。专为在普通潜水技术较难到达的区域和深度执行各种任务而生的水下机器人,将使海洋开发进人一个全新的时 代,在人类争相向海洋进军的21世纪,水下机器人技术作为人类探索海洋最重要的手段必将得到空前的重视和发展[1]。 1海洋对人类的重要性 海洋作为蓝色国土,首先是一个沿海国家的“门户”,是其与远方联系的便捷途径,并且“门户”的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2 500多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锹未斯托克就提出过“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很久以来人们就依赖于海洋航道进行大量的物品贸易,现在整个世界大部分的货物运输都依赖于海上运输,海洋运输是整个经济正常运转必要的一环。更重要的是,现在很多国家的石油、矿石等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大部分都依赖于海洋运输,海洋运输的安全和对海 洋的控制力成为一个国家生存的基本保障。 近年来再次掀起海洋热的浪潮是因为陆上的资源有限,很多资源已经开发殆尽,而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能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金属资源等,人们急需开发这些资源以接替所剩不多的陆上资源来维持发展。更为重要的是,地球上半数以上面积的海洋是国际海域,这些区域内全部的资源属于全体人类,不属于任何国家。但目前的现状是只有少数国家有能力对这些资源进行初步开采,这些国家在其已探明的区域拥有优先开采权,相对于那些没有能力开采的国家这几乎就等于独享这部分资源。因此海洋已经成为国际战略竞争的焦点,争夺国际海洋资源是一项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所以水下技术成为目前重点研究的高新技术之一,智能水下机器人作为高效率的水下工作平台在海洋开发与利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水下机器人的定义与分类 2.1水下机器人的定义与概述 水下机器人也称作无入水下潜水器(unmanned un.derwater vehicles,UUV),它并不是一个人们通常想象的具有类人形状的机器,而是一种可以在水下代替人完成某种任务的装置。在外形上更像一艘微小型潜艇,水下机器人的自身形态是依据水下工作要求来设计的。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经过自然进化,诸多的自身形态特点是为了满足陆地运动、感知和作业要求,所以大多数陆地机器人在外观上都有类人化趋势,这是符合仿生学原理的。水下环境是属于鱼类的“天下”,人类身体的形态特点与鱼类相比则完全处于劣势,所以水下运载体的仿生大多体现在对鱼类的仿生上。目前水下机器人大部分是框架式和类似于潜艇的回转细长体,随着仿生技术的不断发展,仿鱼类形态甚至是运动方式的水下机器 人将会不断发展。水下机器人工作在充满未知和挑战的海洋环境中,风、浪、流、深水压力等各种复杂的海洋环境对水下机器人的运动和控制干扰严重,使得水下机器人的通信和导航定位十分困难,这是与陆地机器人最大的不同,也是目前阻碍水下机器人发展的主要因素[2|。 2.2水下机器人的分类 水下潜水器根据是否载人分为载人潜水器和无人潜水器两类。载人潜水器由人工输入信号操控各种机动与动作,由潜水员和科学家通过观察窗直接观察外部环境,其优点是由人工亲自做出各种核心决策,便于处理各种复杂问题,但是人生命安全的危险性增大。由于载人需要足够的耐压空间、可靠的生命安全保障和生命维持系统,这将为潜水器带来体积庞大、系统复杂、造价高昂、工作环境受限等不利因素。无人水下潜水器就是人们常说的水下机器人,由于没有载人的限制,它更适合长时间、大范围和大深度的水下作业。无人潜水器按照与水面支持系统间联系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下面两类。(1)有缆水下机器人,或者称作遥控水下机器人(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简称ROV),ROV需要由电缆从母船接受动力,并且ROV不是完全自主的,它需要人为的干预,人们通过电缆对ROV进行遥控操作,电缆对RoV像“脐带”对于胎儿一样至关重要,但是由于细长的电缆悬在海中成为RoV最脆弱的部分,大大限制了机器人的活动范围和工作效率。(2)无缆水下机器人,常称作自治水下机器人或智能水下机器人(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简称AUV),AUV自身拥有动力能源和智能控制系统,它能够依靠自身的智能控制系统进行决策与控制,完成人们赋予的工作使命。AUV是新一代的水下机器人,由于其在经济和军事应用上的远大前景,许多国家已经把智能水下机器人的研发提上日程。有缆水下机器人都是遥控式的,根据运动方式不同可分为拖曳式、(海底)移动式和浮游(自航)式三种。无 缆水下机器人都是自治式的,它能够依靠本身的自主决策和控制能力高效率地完成预定任务,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目前水下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2.3自治水下机器人 自治水下机器人,又称智能水下机器人,是将人工智能、探测识别、信息融合、智能控制、系统集成等多方面的技术集中应用于同一水下载体上,在没有人工实时控制的情况下,自主决策、控制完成复杂海洋环境中的预定任务使命的机器人。俄罗斯科学家B.C.亚斯特列鲍夫等人所着的《水下机器人》中指出第3代智能水下机器人是一种具有高度人工智能的系统,其特点是具有高度的学习能力和自主能力,能够学习并自主适应外界环境变化。执行任务过程中不需要人工干预,设定任务使命给机器人后,由其自主决定行为方式和路径规划,军事领域中各种战术甚至战略任务都依靠其自主决策来完成。智能水下机器人能够高效率地执行各种战略战术任务,拥有广泛的应用空间,代表了水下机器人技 术的发展方向L3|。 3国内外AUV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3.1国内外AUV的发展现状 智能水下机器人(AuV)是无人水下机器人(UUV)的一种。无人水下航行器技术无论在军事上、还是民用方面都已不是新事物,其研制始于20世纪50年代,早期民用方面主要用于水文调查、海上石油与天然气的开发等,军用方面主要用于打捞试验丢失的海底武器(如鱼雷),后来在水雷战中作为灭雷具得到了较大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微电子技术、小型导航设备、指挥与控制硬件、逻辑与软件技术的突飞猛进,自主式水下航行器得到了大力发展。由于AUV摆脱了系缆的牵绊,在水下作战和作业方面更加灵活,该技术日益受到发达国家军事海洋技术部门的重视。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水下技术较发达的国家像美国、日本、俄罗斯、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瑞典、意大利、挪威、冰岛、葡萄牙、丹麦、韩国、澳大利亚等建造了数百个智能水下机器人,虽然大部分为试验用,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需求的不断增强,用于海洋开发和军事作战的智能水下机器人不断问世。由于智能水下机器人具有在军事领域大大提升作战效率的优越性,各国都十分重视军事用途智能水下机器人的研发,着名的研究机构有: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 Sea Grant’S AUV实验室、美国海军研究生院(Naval Postgraduate Sch001)智能水下运载器研究中心、美国伍慈侯海洋学院(Woods Hole oceanographic Institute)、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高级海洋系统实验室(Advanced Marine Systems La—boratory)、美国缅因州大学海洋系统工程实验室(Marine Systems Underwater Systems Institute)、美国夏威夷大学自动化系统实验室(Autonomous Systems Laboratory)、日本东京大学机器人应用实验室(Underwater Robotics Application Laboratory(URA))、英国海事技术中心(Marine Technology Center)等。 美国海军研究生院AUV ARIES(图1。见封二),主要用于研究智能控制、规划与导航、目标探测与识别等技术。图2(见封二)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水下机器人Odyssey II,它长2.15 m,直径为0.59 m,用于两个特殊的科学使命:①在海冰下标图,以理解北冰洋下的海冰机制;②检测中部大洋山脊处的火山喷发。美国的ABE(图3,见封二)最大潜深6 000 m,最大速度2节(编者注:1节=1海里/时=1.852 km/h),巡航速度1节,考察距离≥30 km,考察时间≥50 h,能够在没有支持母船 的情况下,较长时间地执行海底科学考察任务,它是对载人潜水器和无人遥控潜水器的补充,以构成科学的深海考察综合体系,为载人潜水器提供考察目的地的详细信息。日本研制的R2D4水下机器人(图4,见封二)长4.4 m,宽1.08 m,高0.81m,重1 506 kg,最大潜深4 000 m,主要用于深海及热带海区矿藏的探察。能自主地收集数据,可用于探测喷涌热水的海底火山、沉船、海底矿产资源和生物等。REMuS(remot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units,远距离环境监测装置)是美Hydroid公司的系列水下机器人(图5,见封二)。RE.MUS6000工作深度为25~6 000 m,是一个高度模块化的系统,代表了自主式水下探测器的最高水平。中国智能水下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研究机构包括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和哈尔滨工程大学等。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蒋新松院士领导设计了“海人一号”遥控式水下机器人试验样机。之后“863”计划的自动化领域开展了潜深1 000 m的“探索者号”智能水下机器人的论证与研究工作,做出了非常有意义的探索性研究。哈尔滨工程大学的智水系列智能水下机器人已经突破智能决策与控制等多个技术难关,各项技术标准都在向工程可应用级别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