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机会成本
- 格式:doc
- 大小:271.00 KB
- 文档页数:8
经济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汉漢▼
显示↓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
经济学
隐藏▲各地区经济
各国经济列表 非洲经济 · 北美洲经济 南美洲经济 · 亚洲经济 欧洲经济 · 大洋洲经济
经济学分支
微观经济学 · 宏观经济学 经济思想史 经济学方法 · 非正统经济学思想
经济学方法
数理经济学 · 计量经济学 实验经济学 · 国民收入
学科分支 行为 · 文化 · 演化 增长 · 发展 · 经济史
国际 · 经济体系 货币和金融经济学
公共和福利经济学 健康 ·
劳动 · 管理 商业
· 信息 · 博弈论
产业组织 · 法律 农业 · 自然资源 环境 · 生态 城市 · 农村 · 地域
经济学列表
期刊 · 出版物 目录 · 主题 · 经济学家
显示▼经济制度和类别
显示▼经济意识形态
显示▼其他经济形态
经济学主题首页
本模板:查看 • 讨论 • 编辑 • 历史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中一门研究人类在“稀缺”问题下作出选择的科学。在经济学上“稀缺”属相对性的概念,当价格等于零,人对一物品或服务的需求量大于它的供应量,该物品或服务就存在着“稀缺”问题。当“稀缺”问题出现时人就要在选择之间作出取舍,在被放弃了而又价值最高的选择就是在该决策中的“机会成本”。因为一切涉及“稀缺”问题的人类行为都在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内,而“稀缺”问题都暗示行为附带有“机会成本”,所以经济学研究都离不开成本。
目录
[隐藏]
• 1 简介
• 2 起源及沿革
o 2.1 亚当·斯密
o 2.2 卡尔·马克思
o 2.3 约翰·凯恩斯
• 3 学科分支
o 3.1 经济学分支
o 3.2 西方经济学
o 3.3 经济学学派列表
o 3.4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4 经济学概念
• 5 其它相关的话题
• 6 经济学家
• 7 外部链接 [编辑] 简介
一般学者会把研究范围归纳入“微观”或“宏观”层面。“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或个体与其他个体间的决策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了经济物品的消费、生产过程中稀缺资源的投入、资源的分配、分配机制上的选择等等。“宏观经济学”则以地区、国家层面作为研究对象,常见的分析包括收入与生产、货币、物价、就业、国际贸易等问题。基于宏观分析只是微观层面的整合,有一部分经济学者认为这种分类并不存在有学术价值的分别,但大多数学校仍然沿用这种分类法。
一般情况下,经济学理论建基在理性的“极大化”这假设之上,每个人都会在局限下选取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在经济学理论中的假设真假并不重要,只要假设推论出来的可被验证含意,能够解释及推测现实世界,我们就接受这个理论。但是奥地利经济学的理论是建立在人是有目的的行动的行动公理基础之上。其学派旗帜鲜明的反对把理性状态和极大化作为经济学的逻辑前提。
凡是有解释能力的理论,都一定有被事实推翻的可能性(refutable by facts),但未被事实推翻。 我们永远不能证明一个理论,因为下一次的事件总会有机会推翻该理论。
日常中经济问题主要分为两点:
1. 研究人预期在不同的选择下“将会怎样”;
2. 探讨人在选择下“该要怎样”。
前者称为“实证经济学”,后者称为“规范经济学”,而日常在学校教授的经济学课程属于“实证经济学”。 !
[编辑] 起源及沿革
在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观点是:政治学、伦理学、政治经济学三位一体,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说道:“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学科曾经认为是伦理学的一个分支。”
[编辑] 亚当·斯密
英国人亚当·斯密(Adam Smith)是公认的“经济学之父”,于1776年著《国富论》一书(全名《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国富论》是近代经济学的奠基之作,也是资本主义自由经济的理论基础。亚当·斯密提出“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概念,即市场自动调节资源的分配。同时主张政府无作为,不干涉经济发展。 在《国富论》的指导思想下,早期资产阶级国家政府为本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空间。近代资本主义借由新兴工业革命的技术和航海术的进步,从而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编辑] 卡尔·马克思
《国富论》之后的100年,自由主义经济繁荣的背后渐渐显露出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必然和社会财富分布不均、贫富悬殊的弊端。德国人卡尔·马克思认为一个国家的经济的代表是其劳动力,而自由资本主义经济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为目的。为了达到此目的,资本家极度地苛刻工人以降低生产成本。马克思在其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中提出“资本主义原始积累”和“剩余价值”等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发展中的阶级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他预言资产阶级将会被无产阶级取代,国家的概念将会消失,社会各层面革新和资源重新分配,最终出现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
[编辑] 约翰·凯恩斯
进入20世纪,亚当·斯密所主张的自由资本主义已呈现出种种的病态和危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导致商品的生产过剩,破坏了经济的供需平衡关系。垄断的资本主义企业为了保持利润从而大幅度地削减工资,甚至裁员。这一举措施直接导致工人、同时也是消费者的收入下降,对商品的需求更为紧缩,最终导致供需关系的崩溃。20世纪初的美国大萧条就是典型的例子。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他主张国家应在宏观上采取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使用调节利率,税率以及增加政府开支等方法平衡供需的结构。凯恩斯主义打破了“看不见的手”的教条,成为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的主流。而凯恩斯本人也被誉为“战后繁荣之父”。
[编辑] 学科分支
[编辑] 经济学分支
• 发展经济学(Development and growth economics)
• 经济制度(Economic systems)
• 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 环境经济学(Environmental economics)
• 金融经济学(Financial economics)
• 博弈论(Game theory)
• 讯息经济学(Information economics)
• 劳动经济学(Labour economics)
• 法律经济学(Law and economics)
• 管理经济学(Managerial economics) • 公共经济学(Public economics)
• 福利经济学(Welfare economics)
• 国际经济学(International economics)
• 社会经济学(Social economics)
• 货币经济学(Monetary economics)
• 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ics)
[编辑] 西方经济学
• 微观经济学-相关主题列表
• 宏观经济学-相关主题列表
• 计量经济学
• 经济学方法
• 经济学史
[编辑] 经济学学派列表
• 重农学派
• 李嘉图学派
• 马歇尔学派 - 新古典学派 - 新剑桥学派 - 凯恩斯学派 - 新凯恩斯学派
• 德国历史学派
• 奥地利学派 - 新奥地利学派 - 货币学派
• 供给学派 - 供给面学派
• 一般均衡学派
• 芝加哥学派
• 公共选择学派
• 美国制度学派
[编辑]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o 资本主义部分
▪ 世界经济学
o 社会主义部分
[编辑] 经济学概念
• 劳动价值
• 剩余价值
• 博弈论
• 边际效用 • 均衡价格论
• 有效需求
• 理性预期
• 货币主义
• 马克思主义
• 凯恩斯主义
• 古典经济学
• 制度经济学
• 外部效应
• 圣彼得堡矛盾
[编辑] 其它相关的话题
机会成本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機會成本)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是指被放弃而价值最高的选择,又称为“替代性成本”,就是俗语的“有得必有失”[1]。例如在选择了甲项社会福利政策后,受到固定资源的限制,便失去选择国民住宅政策的机会,则选择国民住宅政策的机会即为选择甲项社会福利政策的机会成本[2]。
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是可以用货币来衡量的。例如,如果农民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鸡,则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养鸡的机会成本便会是放弃养猪的收益。但有些机会成本往往无法用货币衡量,较主要是心理上的感受,例如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选择。
被舍弃掉的选项之价值或喜爱程度改变时,并不会令机会成本改变。作出选择时,应该要选择机会成本最低的选项,即失去越少越明智[3]。 目录
[隐藏]
• 1 机会成本的计算
• 2 概念要点
• 3 生产可能性曲线
• 4 参考资料
• 5 外部链接
[编辑] 机会成本的计算
以上面的例子作为计算例子:
• 农民在获得更多土地时,如果选择养猪就不能选择养其他家禽,养猪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养鸡的收益。假设养猪可以获得10元,养鸡可以获得12元,那么养猪的机会成本是12元,同样的,养鸡的机会成本则为10元。
• 在图书馆看书学习还是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之间选择。那么在图书馆看书学习的机会成本是少享受电视剧带来的快乐,享受电视剧的机会成本是失去了在图书馆看书学习所得到的东西。
• 假若一人拥有一所房子,那人选择自住的机会成本就是把房子租给他人所能拥得的收入。因为这机会成本并不牵涉实际金钱交易,所以也可称为隐含成本(implicit cost)[4]。
[编辑] 概念要点
• 机会必须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
机会成本所指的机会必须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若不是决策者可选择的项目便不属于决策者的机会。例如某农民只会养猪和养鸡,那么养牛就不会是某农民的机会。
• 机会成本必须是指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一个项目
放弃的机会中收益最高的项目才是机会成本,即机会成本不是放弃项目的收益总和。例如某农民只能在养猪、养鸡和养牛中择一从事,若三者的收益关系为养牛>养猪>养鸡,则养猪和养鸡的机会成本皆为养牛,而养牛的机会成本仅为养猪。
• 沉没成本不是机会成本
沉没成本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在决策时不属于可供选择的机会。例如看电影时付钱后发觉电影不好看,戏票的价钱既付,是沉没成本,如果你后悔买票,那么你当前的决定应该是你是否愿意继续看这部电影,而非你为这部电影付了多少钱。退场离去的机会成本不包括戏票的价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