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论文浅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摘要: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在中国历史、中国

革命的经验告诉我们:各民族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民族团结、民族平等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是一个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国家统一,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求发展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而当今,在党的领导下,我们创建了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的和谐社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关键词:国家统一、民族关系、爱国主义、社会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遥远的古代起,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劳动、生息、繁衍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大地上,共同开拓了祖国广袤的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发展了祖国悠久灿烂的经济和文化。近百年来,中国各民族人民又团结奋斗,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共同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各民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动了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内涵

民族关系是指各民族之间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的相互联系及其表现。民族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范畴,它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并接受社会政治制约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它本质上是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地位和待遇、民族的权利和利益,以及民族及其成员的民族意识和感情的社会关系。

民族关系作为社会现象和社会存在,收到所处环境和发展条件的影响、制约。民族关系既是历史环境和条件的产物和积淀,也是现实条件和条件的一种折射和反映。私有制社会的民族关系基本上是以压迫统治、剥削掠夺、歧视侮辱、强制同化为基本特征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国家的晴雨表,影响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有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政策、国际民族关系、历史因素等。

二、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精彩纷呈的中华文明,并以这一文化为纽带,是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虽然经历过历史上多次的大动荡、大分化,也发生过民族间的相互战争和摩擦,但一种巨大的凝聚力仍然把中华民族紧密的团结在一起。统一始终是一个主要趋势,也是历史的主流。

(一)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内容

在中国辽阔的地域上,古代民族的分布特点是:汉族主要居住在内地,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边疆,形成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经济地理条件的不同形成了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汉族——农耕;南方和西南民族居住区——原始农业阶段;北方民族——粗放经营畜牧业。各民族间的区域经济的自然分工和发展的不平衡,使其在经济上必然要求互相依赖和补充。

在中国历史上,各民族间在经济上的依存和互补,一方面通过各种形式的和平交往、贸易往来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又由于各民族在地域、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隔阂,使得以战争和掠夺的方式来满足经济上的需求。因此,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主要可以概括为战争和和平两种形态。

解决民族关系的战争种类有:民族掠夺战争;民族征服战争;平定民族叛乱的战争;反抗民族压迫的民族起义。历史上各民族间和平交往的方式有和亲、贡赐、互市、会盟等。(二)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在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中,各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始终处核心地位。各民族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但无论是战争掠夺还是和平交往,其目的都是为了实现经济上的互相需要和满足。这种民族间经济上的紧密联系和依赖,又使得各民族间在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而使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供求发展成为中国历史上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

中国是以汉族人口为多数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文明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由于地域、人口、经济、文化等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于主体地位。但是,不能因此忽视或否认少数民族对于祖国历史发展所做的贡献。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阶级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在阶级社会里,各个民族之间曾经有过矛盾、斗争乃至战争,但它与我国民族之间彼此友好往来的事实相比,只是民族关系的次要部分。、

我国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国家和平是主流,战乱时期却又往往是民族大融合比较好的时期,战乱期间整个国家出现了各民族人口大流动、大迁徙的局面,有利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如:春秋时期,通过战争的接触促进民族融合;东晋时五胡内迁;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三、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确立和发展

中国民族关系源远流长,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都有阶级压迫和民族歧视的一面,都不能真正解决中国民族问题。只有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才赋予民族关系以崭新的内容。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一)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内容和本质特征

“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民族关系是以民族因素为内涵的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上的交往联系状态。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完全孤立于这种社会关系之外,所有的民族都在直接或间接地与其他民族发生各种关系。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新纪元。少数民族地区经过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彻底废除了各民族内部原有的私有制度与阶级压迫和阶级剥削制度,从根本上消灭了产生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为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存在着各民族劳动人民在社会生活方面的一些不信任、不尊重、不理解,但其性质不再是对抗性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现在我国民族关系基本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内容有:

1.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互助、和谐的前提和基础,是民族关系的基石;

2.民族团结: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结果,是实现民族互助、和谐的核心和重要保证,是衡量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指标;

3.民族互助:是民族平等、团结、和谐实现的途径、保障和推动力;

4.民族和谐:是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最终目标和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