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网络成瘾原因及其对策

网络成瘾原因及其对策

网络成瘾原因及其对策
网络成瘾原因及其对策

网络成瘾原因及其对策

当今社会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它正在逐渐渗透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并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对互联网产生心理上的依赖感,并达到成瘾的程度,即网络成瘾。它像酗酒、吸毒和赌博等不良嗜好一样,对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产生破坏性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网络成瘾现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成为近年来心理学、临床医学和社会学研究的热点问题。

一、对网络成瘾的认识

网络成瘾,也称为网络过度使用或病理性网络使用。是指由于过度使用网络而导致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的一种现象。其主要特征是: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上网,必须增加上网时间才能获得满足感,不能上网时出现异常情绪体验,学业失败、工作绩效变差或现实人际关系恶化,向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对网络的迷恋程度、症状反复发作等。美国纽约精神病医师伊凡·戈德堡于1994年首先借用DSM-Ⅳ中关于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将此现象命名为“网络成瘾障碍”(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IAD) 。随后,匹兹堡大学的教授金伯利·扬从DSM-Ⅳ对于病理性赌博的判断标准中发展出“病理性网络使

用”( Pathologic al Internet Use, PIU)的概念,将它定义为“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并将其看作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此外,也有学者称此种现象为网络过度使用(Internet Overuse, IOU),问题网络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网络行为依赖( Internet Behavior Dependence,IBD)等。对于网络成瘾现象的各种定义都反映了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损害这一现象,虽然所用的名称不同,但其内涵却基本相同。

在我看来,网络成瘾的定义大致有三个方面的要点:一是主客体特定,即主体特定为上网者,客体针对的是网络;二是驱动力问题,即上网能使主体得到精神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主体在其他方面难以得到,不上网则对这种感觉的欲望会慢慢强烈;三是时间前提,即上网时间必须足够长才会达到成瘾的地步,并且这种上网时间会有愈加延长的趋势;四是后果的破坏性及难以控制性,即网络成瘾必将引起主体情绪异常、工作(或学习)变差、人际关系恶化、人格畸形化等,并且一旦成瘾,自制力被吞噬,便很难摆脱,一般只会越陷越深,最终自我毁灭。综合这几个方面,可以毫不夸张的做个比喻,网络就像毒品,网络成瘾就像吸毒成瘾。它们都抓住了人们对事后快感的强烈追求欲,成瘾到最后都是对一种念头和感觉的追求。其实网络是把双刃剑,适度使用网络可以提升自己,丰富自己的信息,过度使用网络就会成瘾,自我破坏,就好比毒品适度可以再医学上做麻醉剂,

利于病人的治疗,过度使用就会成为吸毒成瘾。为了避免网络成瘾的危害,我们有必要对网络成瘾进行深入的讨论和研究。

二、网络成瘾的原因

任何问题都有它的导致因素,网络成瘾也不例外,网络成瘾的导致因素就是网络成因的原因。这是我们必须首要分析的东西,只有对网络成瘾原因分析透彻了,才能实现对网络成瘾的深入认识以及对网络成瘾的对策的指导。

对于网络成瘾原因,可以大致分为两大类:一是主观原因,即成瘾者个人角度方面的原因;二是客观原因,即不随主体意志左右的所有外部原因。之所以这样分类,是因为事物的主客观方面是伴随事物始终存在的,它们二者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也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全面考虑,讨论事物主客观方面。这样分也利于对网络成瘾原因更加全面的揭示,层层深入,多方面分析问题,了解事物实质。

(一)网络成瘾的主观原因

1.个人性格缺陷

抑郁、孤独、焦虑、内心空虚。网络成瘾者多半性格内向,不善交际,因此其借助网络发展自己的人际关系或以网络填补自己内心空虚,用网络快感蒙蔽自己,长此以往便形成对网络的过分依赖。

2.成就感缺失

网络具有匿名性便利性和逃避现实三个特点,借此网络成瘾者可以暂时地抛开现实中的失败感,寻求虚拟的成功来获得心理上的满足。

3.个人承受能力弱

对学业,就业,工作,家庭等压力过大,沉浸在一片迷茫和彷徨之中,渐渐堕落丧失上进的动力。很难找到宣泄和排解的渠道,网络成为网络成瘾者寻求解脱的重要途径。

4.网络成瘾者自我控制能力弱

5.希望在虚拟世界中得到快感

(二)网络成瘾的客观原因

1.从家庭角度

(1)经济基础

网络使用者个人电脑的渐渐普及,网络使用者独自可以支配的金钱数量的不断增加等,都为网络使用者网络成瘾的产生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2)家庭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显现出较少的情感温暖、理解,而显现较高的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使得孩子在家庭中缺乏温暖和理解,转而求助于网络。

2.从学校管理方面

(1)学校信息素养教育薄弱

我国学校主要侧重于计算机操作技术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很多网络使用者不知道通过什么途径能够获取所需信息,也不知道如何分析和评价检索到的信息,更谈不上如何充分优化和利用信息,有的甚至认为上网就是为娱乐,而把上网的学习功能丧失殆尽。

(2)学校管理制度上的缺陷

学校在对学生的管理方面较松散,学校规定的一些制度如班主任制度“夜检”制度等往往流于形式。一些班主任整天为自己的工作科研而忙碌,无暇顾及自己所带的同学。当一些同学在人际、心理等方面遇到了一些挫折和困难时,在找不到其他途径可以倾诉解决时,网络便成了他们宣泄情感、逃避现实的手段。

3.从政府管理方面

(1)法律法规滞后

我国现行有关网、吧网络传播的政策法规较少,相关政策法规严重滞后于网络的发展进程。网络法律法规不健全,为网络“毒瘾”的滋生提供了土壤。目前社会上的“黑网吧”数量较多,成为传播有害信息的“毒瘤”。

(2)政府监管不力、缺乏管理经验

我国虽然也引进一些国外的游戏分级实名注册等制度,但总体上看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缺乏专门部门进行专项管理。

4.从周围人际环境方面

(1)人际关系差,缺乏可以倾诉的对象,长期心里压力过大,内心空虚焦虑

(2)结交了几个网络朋友,受“朋友”影响长期作伴一起沉迷于网络之中。这种情况在网络游戏方面尤其突出,比如游戏结婚,游戏师徒,游戏组队等,都形成了朋友之间互相怂恿进行网络游戏的局面,致使双方都无法脱身。

5.从网络本身特性方面

(1)网络作为一个时代新兴产物,具有极强的信息聚合力,能为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信息渠道,很多人长期上网便会淹没于这些信息潮流中无法自拔。

(2)网络创造出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虚拟世界,它因此具有了极强的吸引力,成瘾者会被在虚拟世界中体验到的快感深深吸引,从而难以脱身。

三、网络成瘾的危害

在了解了网络成瘾的原因之后,我们还有必要熟悉网络成瘾的危害,以便我们对之后网络成瘾对策的分析。因为成瘾原因是我们制定对策的指向标,而防止危害则是我们制定对策的源动力。

经过总结,我发现网络成瘾危害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五大方面:

(一)疏远情感

网络对网络成瘾者的人际交往产生巨大影响。网络突破了交往的时空限制,据互联网信息中心的一份调查,有相当一部分人90%的上网时间是用来聊天的。人们在网上呆的时间越长,他们在现实中与人打交道的机会就会越少,“人-机-人”的交流逐渐取代了“人-人”面对面的交往,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网上交流时,人们的音容笑貌以数字化方式在屏幕上传播,缺乏现实情感的真实体验,必然导致个体对现实情感的疏远,亲朋好友的感情联系淡化。如果长时间与电脑打交道便减少了与外界人际接触的机会,这样便会对网络产生无形的眷恋和过多的依赖。出现“网上是社交高手,网下是孤家寡人”、“人机热,人际冷”的现象,造成人际感情的逐渐萎缩从而也使人际信任产生危机。

(二)腐蚀灵魂

色情和暴力文化对人们心理的冲击是非常大的。一些暴力游戏、色情信息、非法论坛等消极信息在网页的公告栏、留言板、聊天室、邮箱等随处可见,这些不健康内容,造成某些上网者自我放纵,法律以及道德观念淡薄,人生观价、值观扭曲,继而迷失方向。

(三)激化矛盾

有的网络成瘾者把网络时间和现实世界混淆,在网上谈情说爱,甚至因此争风吃醋,继而引发一些打架斗殴或受骗上当等事端。新闻媒体也经常报道一些因网恋被骗、被杀害的凶讯事件。有网络成瘾者为了能上网,经常问家里要钱,甚至会到社会上去偷、去抢。为了有钱上网他们很容易被社会一些不良分子利用,做出有害公共利益的非法行为,伤害了他人更毁了自己,也激化了社会矛盾。、

(四)荒废学业或影响工作

学生沉迷网络后,便会整天想着电脑里的事,不能集中精力听课,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或者干脆不上课,学习成绩会迅速下滑,之后很可能会由于父母、老师的责备,从此一蹶不振,只能去网络中发泄,最后形成恶性循环。已经有工作的人如果沉迷网络,也是相同的道理,他们上班会心不在焉,下班回到家也会扑到在电脑前,家中的事什么也不管,不仅工作效率及质量会降低,更有可能导致家庭关系跟着恶化。

(五)影响健康

媒体曾报道武汉某大学计算机系的学生唐某上午课程结束后,顾不上吃午饭,便和同学直奔网吧打游戏,连续上网5小时后,突然感到头痛,口吐白沫最终导致“脑死亡”离开人世;《北京青年报》曾报道的某大学一名男同学由于网恋不能自拔,竟然一病不起,患上了抑郁症;2004年5月,江西某学院一名大四学生上网成瘾导致狂想症后杀死2人、重伤5人的惨剧曾轰动全国。然而网络成瘾影响的不只是以上这些身体健康,更会影响成瘾者的心理健康。据一份调查资料显示:长时间无节制上网会导致中枢神经失调,它使人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精力不足、自我评价变低、思维迟缓、不愿意参加社会活动、不愿与人交往、性格孤僻,最终导致神经衰弱,造成严重的心理疾病。

四、网络成瘾对策

根据对前面总结的网络成瘾原因的分析,我们可以对症下药,做出相应的对策。前面我们把网络成瘾原因分为两大类,即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指的是个人因素,而客观原因指的是学校、家庭、社会以及网络本身特性等因素,因此我们设置网络成瘾对策,可以相应地从个人、学校、家庭及社会四个方面入手。

(一)个人

1.兴趣转移,加强锻炼。

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多参加社会实践,用其它爱好和休闲娱乐方式转移注意力,冲淡网络的诱惑。注意体育锻炼,这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也有益于心理健康及预防矫治网络成瘾。

2.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获得大家的理解与支持,和他人相处,要克服凡事要完美的个性。给自己和他人留些空间,要多用欣赏的眼光看世界,学会去爱,从而促使自己拥有博大的胸怀,获得别人的尊重与信任。

3.明确上网目的,限制上网时间。

网络内容丰富,信息海量,缺少明确目标,则极易被网络牵着鼻子走,导致网络成瘾。

4.自我控制,战胜自我。

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增强自我约束能力,要加强对不良情绪的调节,保持健康的情绪。克服网络成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没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很难戒除。

5.抛弃传统认知,勇敢走进心理咨询室。

当人们身体不适时,都会大大方方地去医院看病;但当心理有问题时,却羞于找心理医生,认为这是不光彩的事。加强沟通让心理医生与网络成瘾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精神上给成瘾者理解和支持,树立治愈的信心;同时,心理医生会根据成瘾者的痴迷程度,用准确、生动、专业的语言引导其认识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危害,实施心理矫治。

(二)学校

1.引导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确立人生目标。

提倡把目标分解成不同时间内的计划,使学生时时有目标、有动力。学校在抓好课堂教堂的基础上,应丰富第二课堂,尽可能地使学生在校生活丰富多彩。

2.加强对大学生网络知识教育。

首先,加强网络道德教育,2001年12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文化部等部门发布了《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学校应教育引导大学生规范网络行为,并制定《大学生健康上网守则》,从上网内容、上网时间等给予明文规定。其次,组织学生进行有关网络知识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他们正确收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正确使用网络,用网络学习知识、开眼界,克服负面影响。

3.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作用。

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经常更新,信息可靠,经常提供轰动性、趣味性信息等是网站吸引大学生的法宝,校园网要了解学生的想法,听听他们的建议,以对症下药。

4.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咨询。

提高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筑起一道心理“防火墙”。在新生入学之初开设网络心理健康等教育,并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作用。利用心理疏导使学生认识网络成瘾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影响,排除在虚拟世界中形成的不良心理,缓解心理紧张的矛盾,恢复心理平衡,塑造健全人格,使其在泥沙俱下、汹涌而来的网络信息潮流中,增强免疫力,自觉抵制不良诱惑。此外,心理咨询也要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开办大学生心理健康网页。大学生更容易接受心理热线、网上预约、网上咨询等咨询形式。

5.加强对学生的日常教育和管理。

首先,要按教育部要求,按1:120至1:150的师生比,配齐思政队伍,并注重这支队伍的素质培训,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其次,完善学生管理的各项制度,使学生有章可循。第三,加大管理力度,要知道学生在关心什么,做什么,对旷课、夜不归宿、成绩不及格等学生,要多教育、批评。并与家长通气,必要时要给予纪律处分。

(三)家庭

1.加强沟通,改善教育方法,注重赏识教育

从家庭教育角度来看,大部分网络成瘾者存在四大缺失:童年快乐缺失,精神文化缺失,亲情沟通缺失和成就感缺失。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不科学的教育方式,如今家庭教育中存在简单粗暴、娇惯溺爱、放任自由、心理打击、过分施压等教育方式。而之前的那四大缺失,成瘾者在网络中都可以轻易获得。因此,家长必须转变教育方式,改善教育方法,转变以斥责、打击以及溺爱为主的教育,转为注重赏识教育,在适当时候给予孩子鼓励,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赏识教育是以尊重人格为前提,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用欣赏的眼光发现人的可贵之处,并给予充分肯定,以实现其有效的激励作用,它是一种“正强化”的教育。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个体都有被爱被尊重和追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而现实中,大多数家长的标准总是过高,要求苛刻,总数拿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孩子对比,难免形成对孩子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打击。因此,家庭需要多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家长需了解孩子的思想,尊重其意见,在此基础上科学教育,适当鼓励,让孩子体会到爱与尊重。

2.营造和谐的家庭人际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家庭作为我们最重要的生活空间,是我们最重要的支持系统之一,尤其是它对人的情感支持,包括关心、理解、尊

重、温暖以及信任等。所以,为了预防与干预网络成瘾,家长有必要营造和谐的家庭人际氛围,为孩子提供有力的人际支持。

家长可以从多方面创设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单亲家庭,家长必须给予特别关爱,降低孩子的关爱缺失感;家长可以创造条件,经常邀请孩子的同学来家里做客,增加他们与同伴的交流,培养孩子开朗的性格;减少家庭冲突,创建民主家庭;家长善于主动和孩子交流,建立相互信任;给予孩子空间等等。

3.积极扩展上网者的兴趣范围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上网是网络成瘾者的一种逃避,是他们对现实的无奈及对家庭教育和社会反抗失败的一种补偿,是他们消极缓解心理压力的一种手段。据此,对待成瘾者过度上网的行为,家长应该采取转移法来转移他们的上网兴趣,通过积极扩展兴趣范围帮助他们缓解心理压力。创造出一个甚至多个兴趣点之后,成瘾者便会逐渐将注意转移开网络,从而达到缓解网络依赖感的目的。

4.正确对待网络和上网者的上网行为,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首先,家长要正确对待网络,加强网络知识学习,引导孩子正确使用网络。家长必须明白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介”,是一个功能强大的大众媒体,它只是一种工具,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人们怎么利用它。也就是说网络是把“双刃剑”,它是一种潜在的巨大资源,家长必须引导孩子适度、健康上网,充分发挥网络的有利方面。此外,家长需要身体力行,加强对网络知识的学习,公正地评价网络,正确指导孩子上网,教育他们浏览健康的网站,规范上网行为(如制定家庭上网公约),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其次,加强对上网者的媒介素质教育。这点主要希望培养上网者的媒介评价能力,时期能够避免媒介不良信息的危害,并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家庭教育是最为直接、最初始以及最传统的社会化方式,所以通过家庭实施媒介素质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社会

1.多开发健康生动的电子产品,过滤不健康信息,创建良好网络文化环境。

2.出台相关法律,利用法律手段规范网吧管理。

各地网吧从内容、服务对象、营业时间等多个方面需要清理、整顿,各执法部门理应严格管理,而不是“一阵风”过后,一切仍照旧。

3.加大教育投入,为高等教育提供经费、人才保障。

有的学校因经费紧张,校园网无法开通,有的教师没有受过培训,甚至都没有上过网,这很难担负起对学生引导、教育的责任。

4.发展心理咨询与矫治事业。

重视全民心理健康,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完善、人员的培养,为网络成瘾者提供矫治服务。

参考文献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高血压病与心理社会因素 yuping 【关键词】高血压病、心理社会因素、心理特点 原发性高血压(以下简称:高血压病)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多见于30~40岁以后中、老年,是以细小动脉硬化为基本病变的全身性疾病,绝大多数病程漫长,症状不明显,不易被发现,发现这也难以坚持长期治疗。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危险同时,高血压也是冠心病和脑血管爱的以为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发展至晚期,常引起心、脑、肾及眼底的病变并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心脏衰竭、脑中风和肾功能衰竭而致死。【1】 一、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心理社会相关因素) 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很复杂,近年的研究虽有较大的进展,但仍未完全清楚。但精神紧张、情绪压抑、心理矛盾等因素可以导致高血压病的病理过程已被国内外学者所公认。根据国外学者研究发现,痛苦、愤怒通过增加外周血管阻力而升高舒张压,恐惧则通过增加心输出量而使收缩压升高。人的个性也与高血压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稳定型个性的人长期紧张、压抑、忧虑,人际关系紧张,因此易患高血压病。由于高血压病的发生与心理因素关系密切,所以已被划入心身疾病范畴。【2】 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研究发现高血压病的心理社会行为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3】: (一)社会环境应激因素 流行病学调查证明,城市居民的高血压发病率高于农村、发达国家高于发展中国家、黑人高于白人。在城市高应激区(社会经济状况差、犯罪率高、暴力行为的发生较多、人口密度较高、迁居率和离婚率较高的地区)居民的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注意力高度集中、精神紧张而体力活动较少的职业,以及对视觉、听觉形成慢性刺激的环境,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病发病率升高的因素。如在高应激水平下工作的空间交通管理员和纺织工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较高。 动物实验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社会环境应激在高血压病形成中的重要意义。如果人为地制造环境紧张刺激,使动物长期处于应激状态,那么动物也可因此患上高血压。 (二)不良行为因素 不少研究证明,高血压发病率与超体重、食盐偏多、缺少运动及大量吸烟等因素有关,

社会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社会心理是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过程,是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行为具有引导作用的心理活动。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勒温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行为是个体及其情境的函数, 即社会行为及其发展取决于个体与其所处情境的状况。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三、社会心理学经典效益分析 1 巴纳姆效应: 实验: 结论:由于人们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来观察,所以,人们通常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人们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特别适合她们。 巴纳姆效应——自我暗示表现: ?迷失自我 ?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 ?以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 ?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 2 蝴蝶效应——防微杜渐 ?案例: ?表现: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引来一连串的噩运。 3 多看效应(曝光效应) ?多看效应:人们对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的现象。 ?前提:首因效应要好,若是不好,则会起到反作用。 4 定势效应 ?案例: ?表现: 5 晕轮效应 ?案例: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 6 投射效应 ?案例: 由于投射效应的存在,我们常常可以从一个人对别人的看法中来推测这个人的真正意图或心理特征。 7 皮革马利翁效应 第2章自我认知 一、什么是自我认知 ?威廉·詹姆斯(1890)提出:自我包括三个部分: ?物质自我 ?真实的物体、人或者地点等 ?躯体自我和躯体外自我 ?社会自我 ?我们被他人如何看待和承认 ?社会特性: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关系 ?精神自我 ?内部自我或心理自我 ?我们所感知到的内在的心理品质 ?代表了我们对于自己的主观体验、对自己的感受 二、怎么进行自我认知? 1 通过自己:

网络成瘾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分析及对策研究

民营科技 MYKJ 文化教育 网络成瘾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 分析及对策研究 邵淑仪 (广州市财经职业学校,广东广州510000) 青少年沉湎于网络游戏成为日益突出的社会难题,现在的青少年人群,独生子女占多,他们本来就与他人缺乏沟通,如果沉迷于网络游戏,会更加缺乏人际交流,产生自闭倾向。青少年由于长期沉迷于网络和游戏,左前脑发育受到伤害后,会进一步影响右脑发育,处于亚健康状态或直接导致心理障碍。因此,网络成瘾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分析及对策研究成为迫切的需要,现从多个角度对网络成瘾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1网络成瘾的心理形成 网络成瘾,又称因特网性心理障碍,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络过度依赖而导致的一种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一种生理性不适。网络成瘾是由于重复地使用网络而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且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欲望,同时对上网带来的快感一直有生理及 心理依赖。也就是说, 因为网络的许多特质带给使用者许多快感,同时又因很容易重复获得这些愉悦的体验,使用者便在享受这些快感时渐渐失去了时间感,一方面逐渐对网络产生依

赖,另一方面导致沉迷和上瘾。游戏网络对某些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习惯的好坏往往对一个人日后的生活有着影响,这期间牵涉到度的问题,任何事情,一经过度就有问题。2网络成瘾的心理状态 由于现在社会属于超现实社会,人们对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厌倦感,于是倾向于网络。许多青少年觉得现实生活太不公平,太过残酷,现实生活带来了强大的压力,他们觉得自己在现实中支持得很辛苦;而在网络就有极大的不同,在网络中,自己可以是风云人物,可能是世界的中心或主宰者,在网络中自己是那样慷慨激昂,可以拥有一众的崇拜者或者可能成为头版头条,这一切或许是自己在现实中实现不了的愿望,但在网络能得到满足,网络那一屏之隔,一切可以被美化,所以网络造就了神奇,造就了新的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自我,那是现实中寻找不到的,也许可以被誉为自我 的一种超越。网络使用频率最高的往往是内向人群, 因为他们觉得在网络里自己可以不掩饰可以尽情发泄自我,那是自己需要的,内向人群也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交际圈不太广,缺少交流与沟通,并非他们不需要,而相反 地,往往这些人更需要友情、 爱情与亲情的关怀,这一切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都由于性格问题而比较难以获取,但在网络中就不一样,他们通过文字能表达自己的一切,或者他们觉得网络对他们没有危胁,所以更愿坦露心声,所以这些因素更导致他们迷恋网络,而渐渐成瘾。3网络成瘾对心理健康的危害 上网成瘾的青少年由于花费过多的时间沉湎网络,过分迷恋于网络 世界,从而导致思维迟钝、 精力不足。有的青少年甚至搞起了“网恋”,根本无心上课,学习成绩大大下降,甚至旷课、逃学。网络成瘾者长时间坐在电

最新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编号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设计)论文题目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原因及其对 策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第五部分社会心理因素与健康 思考题 1.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2.吸烟与吸毒的主要危害是什么? 3.家庭的主要功能如何? 4.什么叫心身疾病? 有何特点? 5.举例说明促进健康行为和危害健康行为各有哪些? 参考答案 1.社会因素主要指人类生存的外部社会条件,包括政治、经济、工作、婚姻、家庭、教育、社会关系等,心理因素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下,导致人们在社会行为及身体器官功能状态方面发生变化的个性特征及心理过程。 二者的区别在于:社会因素主要指社会环境及个人的社会生存状态,更多地是一些客观因素,心理因素则着重于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心理发育和心理反映的特征,更多地带有主观色彩。 二者的联系在于:社会因素是心理因素的外部来源,其在人脑中的反映,通过心理素质的折射,构成心理因素的具体内容。心理因素则是社会因素在个体脑中的主观反映。社会因素主要是通过心理感受,而不是躯体感受来起作用的。所以社会因素与心理因素通常是结合在一起起作用的,故一般通称为社会心理因素。 2.吸烟的主要危害 吸烟增加人群患多种癌的危险性,特别是肺癌。在长期吸烟的人中,卵巢癌、膀胱癌、口腔癌等发病率也很高。十几个国家的调查说明,咳嗽、咳痰等症状以及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扩张、肺功能损害等均与吸烟有关。其他调查表明,吸烟者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较不吸烟者增加1-2倍。吸烟还可通过污染环境造成不吸烟者的被动吸烟而危害不吸烟人群。家庭有人吸烟,子女气管炎患病率比不吸烟家庭高2-3倍。孕妇吸烟还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 吸毒的主要危害: 对健康的危害:吸毒行为不仅危害吸毒者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吸毒一次过量必然引起中枢神经的过度兴奋而衰竭或过度抑制而麻痹,导致死亡。长期使用则可能引起大脑器质性病变,形成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人格障碍、遗忘综合

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和预防教学提纲

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 策和预防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 网络成瘾是指由重复的对于网络的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还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得快感会一直有心里上与生理上的依赖。 大学生网络成因现象的产生是网络使用者的个人特性与网络功能交互作用的结果。我认为造成大学生对网络产生依赖的原因有一下三个;第一,网络的可获得性,很多学校给学生提供上网的条件,而且学生也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来上网。第二,大学生普遍存在发展性问题。有些具有社交倾向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与他人建立社交关系,便向网络寻求网上友谊。第三,另一相关的发展性问题是同一性的建立;即大学生更加注中自己的价值,人生目标,生活方式,需要及其他相关方面。有些大学生可能利用网络来建立一个积极的自我感,在虚拟的现实中,他们把自己定位的更加积极,甚至相信这种新的特征会变为现实。 所以,网络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完全没有烦恼的新天地,他们喜欢上网,慢慢成瘾。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 一是因为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容易沉溺于某一新鲜事物不能自拔的身心特点有关,抵御网络诱惑的能力不强。二是他们的社会化进程不完善,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社会交往能力,经常与周围人“格格不入”,进而封闭自己。三是目前的游戏软件产品大多来自境外,很多涉及暴力、色情等,这种电子游戏被称为“电子海洛因”。在游戏玩家中青少年是主体,网络游戏等容易使青少年产生上瘾的心理疾病。 二、防治措施 1心理干预 首先要了解成人网络成瘾者的早期经验,特别是重大生活事件对成瘾者的影响,推究其不良性格和负性情绪的根源;其次,由于成人网络成瘾者都具有比较强的自我认识能力,因此,可以与去其一起客观全面地分析评价网络技术、网络人际交往、网络信息和网络游戏,同时对比他们的过去与现状,转变网络成瘾者对网络的依恋和依赖的认知成分;第三,协助网络成瘾者恢复自身生活的规律化,恢复生物钟,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寻找有益的兴趣生长点,扩大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面;第四,对于部分严重的成人网络成瘾者,要辅以适当的心理治疗技术,如强化法、森田疗法等进行治疗。 2 自我效能 由于在成瘾行为方面,自我效能是一个关键变量,因而能对成瘾行为的预防、戒除和改变做出合理性的说明和解释。(1)抵抗性自我效能。它是对于还未成瘾的个体来说,能够抵制网络的能力的信念。这就要求成瘾者训练抵抗来自网络对自己内心的诱惑的能力的决心。(2)减少伤害型自我效能。它是指个体已经卷入到网络成瘾行为之中,并对此

网络成瘾调查报告

石河子市高中毕业生网络成瘾报告 摘要:本调查使用网络成瘾量表,调查了石河子市四所中学高中部分毕业生学生。调查结果显示:石河子市高中毕业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12.9%,其中轻度者为9.12%,中度者为3.60%,重度者为0.18%,石河子市高中毕业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存在显著的性别、年级差异,但不存在文理科差异。 关键词:高中毕业生网络成瘾发生率 自从计算机和网络日益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就开始考虑它们对社会的潜在影响了。随着网络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快速发展以及网络资源的日益丰富,网络给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一种新的心理问题———网络成瘾。网络成瘾是伴随现代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对网络过度依赖的行为。正如赌博、酗酒、吸毒一样,网络成瘾已逐渐成为困扰人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社会问题。大量研究证明,网络成瘾对人的身心健康、社交、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尤其对青少年危害更大因此,心理学研究者和有关学者对这一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网络成瘾、病态因特网使用或因特网依赖都是对过度使用因特网的描述。对这一概念,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我们认为网络成瘾是指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对网络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网络的欲望,同时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以及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一直有心理和生理上的依赖,由于过度使用网络已经影响了正常的学习、工作、社交和生活。 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国内外都有研究。但由于有的调查样本太小,有的诊断标准不一致,有的由于在线调查,样本代表性差等原因,所以调查结果很不一致。本研究试图通过规范的大样本抽样调查,搞清上海市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分布状况,为以后的预防与矫冶工作提供依据。 1.调查方法 1.1 调查对象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 汉口学院刘瑜 【摘要】社会的急速发展与变革,带来了诸多新鲜事物,涌现出各种各样高科技工具,互联网就是这些变革中最典型的代表,并迅速广泛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伴随着互联网的深入,也带来了一些负面隐患如网络成瘾,成为网络心理学研究的重点。现有研究主要采取问卷和量表测量,研究网络成瘾的形成原因,行为特点,影响因素,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戒除网瘾的相关方法和技术手段。本综述的研究对象是网络成瘾的大学生,通过对网络成瘾概念的阐述,一些实验的简单介绍,并结合网络行为特点,成瘾行为学习机制,来分析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网络成瘾自我同一性人格特质社会支持 1网络成瘾概述 1.1网络成瘾的界定 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是互联网使用中负面影响最严重的,也是网络心理学研究的重点。网络成瘾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欧居湖是这样定义网络成瘾的:“网络成瘾是只以网络为中介,以网络中储存的交互式经验、信息等虚拟物质、信息为成瘾物所引起的个体在网络使用中,沉醉于虚拟的交互性经验、信息中不能自主,长期和现实社会脱离,从而引发生理机能和社会、心理功能受损的行为。” 美国心理学家Young(1998)在对DSM一IV上所有的成瘾诊断进行分析之后,认为赌瘾(pathologieal gambling)的状态最类似网络成瘾,因此将网络成瘾定义为一种没有涉及中毒(intoxication)的“冲动一控制失控症”(impulse一control disorder)。网络成瘾现象也被称为病态网络使用(Pathologieal Internet Use,PIU),最早为“网络成瘾”命名的Goldberg(1996)认为,PIU的症状包括:(l)耐受性:即需要用越来越多的时间上网才能满足;(2)退瘾症状:当失去网络联系时,会焦虑,不安等情绪反应,不断想着网上发生了什么;(3)渴望:渴望更多的上网次数和更长的上网时间;(4)消极生活影响:如失业、财政问题、家庭关系问题等。 1.2常见的网络成瘾评价标准述评 目前,在中国比较正规的一些刊物研究中用的比较多的、公认比较经典的诊断标准或测验量表是由Young教授和台湾的陈淑惠教授所制定的。 Young总结了对496例过度使用网络者的研究,并对病态赌博的诊断标准加以修订,形成网络成瘾的测量工具,该诊断标准为8个题项,如果被试对其中的5个以上题项给予肯定回答,就被诊断为网络成瘾。这8个题项是:(1)我会全神贯注于网际或在线服务活动,并且在下网后总念念不忘网事;(2)我觉得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在线上才能得到满足;(3)我曾努力过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网络,但并没有成功;(4)当我企图减少或停止使用,我会觉得沮丧、心情低落或是脾气容易暴躁;(5)我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比原先意图的还要长;(6)我会为了上网而甘愿冒重要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或工作机会损失的危险;(7)我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说谎以隐瞒我涉入网络的状态;(8)我上网是为恶意逃避问题或试着释放一些感觉诸如无助、罪恶感、焦虑或沮丧。 台湾学者陈淑惠(1999,2000)认为,网络成瘾量表的概念模式应包括以下症状维度:第一,网络成瘾耐受性(tolerance),指随着网络使用经验的增加,必须通过更多的网络内容或更长久的上网时间才能得到与原来相当程度的满足;第二,强迫性上网症状(compression),有一种难以自拔的上网渴望与冲动;第三,网络退瘾症状(withdrawal),指如果突然被迫离开电脑,容易出现挫败的情绪反应,如情绪低落、生气、空虚感等,或是注意力不集中、心神不宁、坐立不安等反应;第四,网络成瘾相关问题,指由于使用网络时间过长,忽略原有家庭与社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丽妮 【摘要】: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网络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越来越重要的交往手段和通信媒介。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在给青少年学生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消极的影响,尤其是许多青少年学生沉迷于网络。为此,我们应当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采取相应的措施, 充分发挥互联网的积极作用,促进青少年形成健康的人格,引导青少年健康地成长,以使青少年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 【关键词】:青少年网络成瘾原因措施 【Abstract】21 century is the information times, the Internet has become th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contacts means and communication media in their daily life, study and work .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brings convenience to young students at the same time, but also brings a lot of negative effects, especially many young students addicted to the Internet. For this, we shoud analyze the cause of Internet addiction among adolescents, take corresponding measures,and take full use of the positive role of the Internet,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teenagers health personality, and guide teenagers grow healthy and to make teenagers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era, advancing with The Times. 【Key words】adolescents Internet addiction cause measures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编订: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 心理因素 Deploy The Objectives, Requirements And Methods To Make The Personnel In The Organization Operate According To The Established Standards And Reach The Expected Level. Word格式 / 完整 / 可编辑

文件编号:KG-AO-9396-40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 使用备注:本文档可用在日常工作场景,通过对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进行具体的部署,从而使得组织内人员按照既定标准、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使日常工作或活动达到预期的水平。下载后就可自由编辑。 (1)社会知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是眼前客观刺激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刺激物既包括物,也包括人。人在对别人感知时,不只停留在被感知的面部表情、身体姿态和外部行为上,而且要根据这些外部特征来了解他的内部动机、目的、意图、观点、意见等等。人的社会知觉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个人的知觉。主要是对他人外部行为表现的知觉,并通过对他人外部行为的知觉,认识他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等内在心理活动;二是人际知觉。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人际知觉的主要特点是有明显的感情因素参与其中;三是自我知觉。自我知觉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概括认识。人的社会知觉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常常是不一致的,这就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或者偏见,使客观事物的本

中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调查报告

中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调查报告

中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及对策调查报告 ——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07级5班王纯璞一、网络成瘾定义与症状 “网络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Disorder,简称IAD),于1994年由纽约的一位精神医生Goldberg提出,临床上是指由于患者对互联网过度依赖而导致明显的心理异常症状以及伴随的生理性受损的现象。美国心理学家KimberlyS.Young认为IAD与沉溺赌博、酗酒、吸毒等无异,导致的损害是多方面的:学业成绩下降、损害身体健康、夫妻关系障碍或离异、影响正常工作等。美国心理学会1997年正式认可“网络成瘾”研究,并专门讨论IAD的诊断标准。 患上IAD的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在使用网络过程中不能有效地控制时间,经常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上网,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使网络几乎成为现实社会的替代品,沉湎于网上的虚拟世界,“嗜网如命”而无法自拔,出现一些人格障碍,导致个体心理生理受损。其症状可发展为食欲不振、头昏眼花、情绪低落、精力难以集中等,严重的可导致神经紊乱,免疫功能降低,引发心血管疾病、抑郁症及眼睛方面的疾病等。

二、中学生网络成瘾现状 当前,中学生网络成瘾现象十分严重,不但影响了自身正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而且给学校、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危害。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当前中国13-17岁的青少年网民中网瘾比例高达17.1%;同时,初中生(23.2%)、职高学生(20.5%)中网瘾的比例均达到20%以上;而高中生(10.1%)中的网瘾比例相对较低。如何引导网瘾中学生戒除网瘾,日益成为当今教育者深思的一个问题。 三、中学生网络成瘾调查结果 1)网络成瘾调查问卷: ○1网龄有多长时间了? ○2上网频率(每周上网时长)多少? ○3上网地点在哪? ○4上网活动内容(游戏,资讯,交友,影音,学习) 是什么? ○5家长支持度怎样? ○6对学习的影响利大弊大? ○7每次上网时长多少? ○8有无对身体的影响(无,视力,体质,其它疾 病)?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分析

青少年网络成瘾的现象分析 摘要:随着信息科技的不断延伸,网络的普及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最直接媒介,在方便人们生活娱乐的同时,也造成了一些不利影响,尤其是因其自身的一些不可制约性而导致的青少年网络成瘾,在青少年学习、生活、成长等方面形成了重大的影响,对社会和谐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制约。因此,分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成因、危害及破解方法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本文就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标准、诱因、危害及改善措施进行分析阐述,意图寻求解决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不利影响,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推进社会和谐发展。 主题词:青少年网络成瘾现象分析 一、背景: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促使了一部分群体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需求的不断拓展,就计算机而言,在促进人们开拓视野的同时,也让人们容纳了一些不利的信息,尤其是是青少年对计算机的痴迷,达到了成瘾的地步,就计算机本质来说,在很多方面的确促进了青少年的心智开拓,但部分青少年却由于对计算机应用方法和掌控的缺失,造成了过度依赖计算机的现象,也就是我们今天称之为网络成瘾这样一个事实。从计算机的普及应用到现实的考量,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计算机的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算是一把双刃剑,它扩大了青少年认知世界的范围,但也对青少年的成长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网络成瘾的青少年,笔者在本文中就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标准、成因、危害及改善措施来展开阐述,希望能通过本文的分析对青少年网络成瘾做出一定的修正,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二、研究内容:青少年网络成瘾的标准。 网络成瘾又称互联网心理障碍,指的是对互联网过度依赖造成的心理异常症状及伴随的一些生理不适。有学者认为,网络成瘾是由

于重复使用网络而造成的周期性或慢性著迷状态,并带着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同时对上网的快感存在心理和生理依赖。这种现象通常在青少年这个阶段容易发生,其主要表现或标准如下: (一)、症状标准 长时间的反复使用互联网,但使用互联网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促进身心健康或者是有利于工作或学习,网络成瘾符合以下症状: 1、对互联网络的使用有着强烈的渴望或者是很强的冲动; 2、减少或者短时间内不上网的情况下,会出现感应不适、烦躁不安、情绪激动、注意力不集中、难以睡眠等情形; 3、下列所属情况至少有一种符合: (1)为达到心理满足感而不间断的使用网络甚至增加网络使用时间和投入程度; (2)无法控制使用网络的开始、结束并不能自觉的控制持续时间,在一些方面即便是明白这种危害但无法实现自我调整; (3)明白网络的危害性,也清楚自身需要做出调整,但无法停止使用,甚至是不顾其明显的危险后果; (4)过度使用网络,不自觉的减少了社交活动、其他的兴趣爱好和娱乐活动; (5)将网络使用作为一种缓解心理压力和逃避现实生活的一种方法或者措施; (二)严重程度标准 正常的生活和社交学习能力受损(如社交、学习或工作能力方面)。

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编号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毕业论文(设计) 论文题目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系(部)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现代教育技术 班级 0901 学号 12950091428 学生姓名梁沛沛 指导教师胡铭 职称讲师 2012年05月

目录 中文摘要 (2) Abstract (3) 一、大学生上网状况即原因 (4) 1.1大学生上网状况 (4) 1.2大学生喜欢上网甚至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 (6) 二、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 (8) 2.1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 (8) 2.1.1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 (8) 2.1.2网络对大学生道德品质的消极影响 (9) 2.2网络对大学生学业的影响 (9) 三、消除网络对大学生消极影响的对策 (10) 3.1社会在消除网络对大学生消极影响中的作用 (10) 3.2学校在消除网络对大学生消极影响中的作用 (11) 3.3家庭在消除网络对大学生消极影响中的作用 (13) 3.4大学生要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强化自律意识 (13) 结论 (14) 参考文献 (15) 致谢 (16)

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原因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现在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吸纳、承载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大平台,成为社会信息基础结构的雏形。网络给大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网络成瘾的学生也越来越多。因此如何使网络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出积极作用,最大限度减少其负面影响,是我们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全文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大学生上网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分析了大学生喜欢上网甚至成瘾的社会心理因素。第二部分比较深入地分析了网络对大学生的利弊影响。充分肯定网络为大学生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也探讨了网络对大学生造成负面影响;第三部分就如何消除网络对大学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提出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都应负起各自的责任。 关键词:网络成因;大学生;利弊影响;责任;对策

社会心理学--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论影响人际吸引的关系 摘要: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接纳和喜欢,究竟什么样的人才能被人喜欢呢?总结社会心理学在人际吸引领域的研究,可以发现,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因素有情境、个人特点、相似性和互补等。 关键词:人际吸引、影响因素 一、人际吸引的界定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是个体与他人之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种肯定形式。 人际吸引是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和主要特征,是人际关系中的一个中心问题。因此,调查研究高中生体育课堂教学中人际吸引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问题,对高中生人际吸引力的提升,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及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一)熟悉效应与邻近效应 熟悉能增加吸引的程度,人们会喜欢与自己邻近的人。熟悉性和临近性二者均与人们之间的交往频率有关。处于物理空间距离较近的人们,见面机会较多,容易熟悉,产生吸引力,批次的心理空间就容易接近,则往往容易成为知己,尤其在交往的早期阶段更是如此。菲斯汀格以麻省理工学院已婚学生为对象,多次研究他们之间的相互吸引力与彼此居住距离的关系。结果发现,相互交往的多寡与居住距离的远近成反比。怀特1956年的调查发现,在几乎是完全偶然地住到一个居民区的人们中,成为朋友的多是居住的比较近的。为什么空间上的邻近能够促进人们的相互吸引呢?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邻近的人们能够经常的交往和互动。研究发现,交往本身就可以产生人际吸引,这是因为交往可以满足人们的一些基本心理需求。首先,交往可以帮助人掌握外部世界;其次,交往可以使人找到联系感和归宿感。 此外,熟悉本身可以增进喜欢一与我们接触交往越频繁的人,越容易成为我们的朋友,这就是所谓的“曝光效应”。扎琼克向学生们展示了他人的面部照片,有些图片被呈现达25次之多,有些则仅仅被呈现一两次。结果发现,一个人的照片被呈现次数越多,被试对照片就越喜欢,对照片上的人也是越喜欢。Perlman选择三种类型的人(正面、中性和反面人物)的照片作为研究素材。结果表明,熟悉增加了被试对于正面与中性对象的喜欢水平,但对于反面对象,却没有这种效应。当然,如果我们熟悉的对象在人格或行为上存在污点时,越熟

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危害及预防对策复习过程

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危害及预防对策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文化空间的同时,也对法律、道德带来了新的挑战,直接影响到初中生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据有关部门对城市初中生上网的调查,约有68%的人上网玩游戏,20%的人上网聊天,由于初中生有着求新求异、喜欢幻想、追求娱乐的强烈需求。互联网络的新奇性、虚拟性、游戏性正好满足其特殊的心理需求。加之初中生身体和心理还不成熟,意志力较差,对各类诱惑缺乏免疫力、生活阅历肤浅、缺乏美丑善恶的判断力等特征,因此,初中生上网的时候,很容易沉溺其中,不少学生流连于网吧,冲浪于网络,沉迷于游戏,倾情于聊天,有的学生因此而荒废了学业,引发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 一、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危害 网络对青少年的危害主要包括网上游戏、网上色情和网上聊天等方面。其充满刺激、惊险和浪漫,使许多学生一旦接触,便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因而它们又被称作“电子海洛因”沉迷网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的伤害 由于上网持续时间过长,使大脑神经中枢持续处于高度兴奋状态,引起肾上腺素水平异常增高,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血压升高,体内神经递质分泌紊乱。这些改变,会使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从而诱发种种疾病,如心血管疾病、胃肠神经官能症、紧张性头痛、焦虑症、抑郁症等。同时,由于眼睛长时间注视电脑屏幕,视网膜上感光物质视红质消耗过多,若未能补充其合成物质维生素A和相关蛋白质,就会导致视力下降、眼痛、怕光、暗适应能力降低等。 2、心理的损害 有人说,学生学习负担重,心理压力大,能在网上找个忠实的听众聊聊,心情可以得到放松,情绪会变得稳定,我们不否认此种说法,如果能把握好,对调节心智是有一定益处。但实际上,许多未成年人一旦上网,便无法把握,对上网产生很强的心理依赖,轻者影响学习、身体,重者致使心理变态、心态扭曲。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网络孤独症,人际情感淡漠,对现实社会产生不认可甚至逃避的心理;“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青少年的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题;上网时间过长,还会导致网络成瘾,使青少年变得孤独、敏感、忧郁、警觉、不服从社会规范,甚至出现精神障碍、自杀等情况。 3、滋事生非,诱发犯罪 初中生大多在12至16岁之间,他们大多没有收入,为了能弄到进网吧的饯,有的结伙敲诈,有的偷盗抢劫,还有一类人进出网吧,目的就是为着敲诈中小学生,因此打架斗殴的事件经常发生。有的网吧经营者唯利是图,向过夜未成年人提供饮食住宿,为家庭和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网上的内容也良莠不齐,尤其是一些反动迷信、黄色网站网页的不健康内容,使已处于人生观、价值观成形期的青少年,分不清真善、好恶,缺乏判断是非的能力,从而导致青少年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4、荒废学业、影响前途 初中生一旦对网络痴迷,就是对人生追求的放弃,由于花费过多的时间沉迷于网络,过分迷恋网络虚拟世界,从而导致精力不足,根本无心上课,学习成绩大大下降,出现旷课、逃学等现象。学生一旦进入网吧,成绩直线下降。 5、隐患重重、危及安全 社会上大多数网吧都未请专业人员安装设备,也未经消防、安全、文化、卫生等部门允许,其营业场所电脑安放的密集、电脑走线、安全出口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和安全隐患,严重威胁到上网者的人身安全。

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_毕业论文

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

毕业设计(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设计(论文),是我个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组织已经发表或公布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我为获得及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学历而使用过的材料。对本研究提供过帮助和做出过贡献的个人或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日期: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毕业设计(论文)的规定,即:按照学校要求提交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毕业设计(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服务;学校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

作者签名:日期: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浅谈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其神经机制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网络成瘾问题越来越突出,它已经成为社会学、心理学、临床医学界研究和关注的热点。网络成瘾又叫“病态网络使用”,是行为成瘾的一种,该症状的基本表现是网络使用者无法控制自己使用网络的行为,并最终导致心理、人际交往及学习和工作上的困难。网络成瘾症状与个体的生理和神经机能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本文概述了网络成瘾的原因及网络成瘾与脑内的奖赏中枢、神经递质等之间存在的关系。 关键词:网络成瘾病态网络使用神经生理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并且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互联网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构成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态,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互联网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重要工具,它促进了青少年的自我发展,满足了青少年缓解压力、交流和展示的需求。然而,与此同时网络成瘾随之而来,很多青少年学生因长期使用网络,如网络游戏、聊天、看电影等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孤独感增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很大的变化。2009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08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其中10~19岁的青少年所占比重最大(35.2﹪),成为2008年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用户群体。网络成瘾是一种非物质依赖的行为成瘾,具有一些与其他成瘾行为类似的特征,如突显性、退瘾性、忍耐

性和复发性等。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网络成瘾行为与个性特征的关系上,或探讨网络成瘾与人的心理健康之间的相关性,很少涉及个体认知状况的变化。而对其他成瘾行为的研究已显示,成瘾者往往存在某些认知神经功能的变化。 对于网络成瘾本身是一个热点,同时也是一个难点问题。有大量学者从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展开研究,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网络成瘾概念的界定、诊断、理论模型的探讨、测量工具、社会心理等方面。但是对于行为成瘾者的神经生理上是否有所改变值得研究,本文就近几年有关方面的研究进行回顾分析。 二、网络成瘾的含义及原因 (一)网络成瘾的含义 Ivan Goldberg首先提出网络成瘾这一概念,1997年在一本杂志(The New Yorker Magazine)上对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做了介绍。后来Ivan Goldberg、Davis等人采用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简称PIU)来代替网络成瘾一词,是指在没有明显成瘾物质情况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上网,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和心理行为功能的损害。叶新东、陈侠、黄希庭对网络成瘾做了以下解释,网络成瘾是指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欲望;同时还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隐等现象,具体表现为成瘾者无节制的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网上冲浪,聊天或进行网络游戏,对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参考文本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参考文本 In The Actual Work Production Management, In Order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The Process, And Consid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ach Link,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Each Link To Achieve Risk Control And Planning 某某管理中心 XX年XX月

影响人的安全行为的社会心理因素参考 文本 使用指引:此安全管理资料应用在实际工作生产管理中为了保障过程顺利推进,同时考虑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每个环节实现的具体要求而进行的风险控制与规划,并将危害降低到最小,文档经过下载可进行自定义修改,请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与使用。 (1)社会知觉对人的行为的影响。知觉是眼前客观刺激 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刺激物既包括物,也 包括人。人在对别人感知时,不只停留在被感知的面部表 情、身体姿态和外部行为上,而且要根据这些外部特征来 了解他的内部动机、目的、意图、观点、意见等等。人的 社会知觉可分为三类:一是对个人的知觉。主要是对他人 外部行为表现的知觉,并通过对他人外部行为的知觉,认 识他人的动机、感情、意图等内在心理活动;二是人际知 觉。人际知觉是对人与人关系的知觉。人际知觉的主要特 点是有明显的感情因素参与其中;三是自我知觉。自我知 觉是指一个人对自我的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概括认识。

人的社会知觉与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常常是不一致的,这就会使人产生错误的知觉或者偏见,使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在自己的知觉中发生歪曲。 (2)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价值观是人的行为的重要心理基础,它决定着个人对人和事的接近或回避、喜爱或厌恶、积极或消极。领导和职工对安全价值的认识不同,会从其对安全的态度及行为上表现出来。因此,要人具有合理的安全行为,首先需要有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念。 (3)角色对人的行为的影响。在社会生活的大舞台上,每个人都在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每一种角色都有一套行为规范,人们只有按照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行为规范行事,社会生活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否则就会发生混乱。角色实现的过程,就是个人适应环境的过程。在角色实现过程中,常常会发生角色行为的偏差,使个人行为与外部环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