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扫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运用探究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3
二、头部急诊中影像学检查技术的合理选用 1. 脑出血急性颅内出血的CT检查非常敏感,常呈高密度影,易于诊断。
但有时可出现等密度影或低密度影,导致误诊。
脑脊液进入血肿可能是出现等密度或低密度影的原因。
增强CT扫描或脑血管造影可鉴别。
2. 急性脑髓死急性脑髓死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发生在6h内的脑梗死称之为超急性期脑梗死。
临床患者往往已经出现明确的相关症状和体征,但常规CT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价值有限,不能判定急性缺血区域,但如果缺血梗死的范围巨大,可出现一些简介影像,例如:①脑质密度轻度降低症:主要为灰质密度减低,可引起皮髓质界限不清,豆状核轮廓模糊或部分丢失,为脑组织内水肿所致;②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指大脑中动脉在超急性期CT平扫图像上,由于闭塞的大脑中动脉内血栓或栓子吸收X线较脑实质或对侧正常大脑中动脉多,表现为高密度;③轻微占位征:脑勾、脑池变窄或消失,侧脑室轻度受压或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此征象多见于发病3h以后,由于脑水肿产生占位效应所致;④豆状核轮廓模糊征:大脑中动脉闭塞可引起豆状核轮廓模糊和岛叶界限不清。
磁共振弥散和灌注成像技术对脑组织缺血十分敏感,可在急诊CT排除颅内出血的情况下做出急性期脑梗死的确定诊断。
PET成像诊断效率高,能够超早期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及缺血半暗带大小,并能够超早期鉴别脑梗死和TIA。
3. 高颅压随着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颅内原发肿瘤或者转移瘤也常常成为急诊就诊的主要疾病,患者在临床上表现为高颅压的症状,如头痛、恶心、视物模糊,甚至喷射性呕吐。
CT和MRI可较好的提供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肿瘤的边缘情况。
低度恶性肿瘤在CT多表现境界清楚的低密度影,周围水肿不明显,而高恶性度肿瘤多表现混杂密度影,其内可有囊性变区。
将CT平扫及增强扫描相结合可以反映组织的血流供应情况和肿瘤微血管密度,可以对头颈部病变的鉴别诊断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心血管急诊中的影像学诊断 1. 急诊冠状动脉综合症(ACS)包括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性心绞痛(UA)。
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在超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价值探析【摘要】目的探讨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应用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总结超急性期脑梗死的发病特征及诊断方法。
方法对76例发病6小时内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行常规mri 平扫与dwi扫描,比较病灶的范围、显示率及adc值。
结果 7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患者dwi均呈高信号,adc图像呈低信号,检出率达100%;23例在flair序列上显示病灶,检出率为3026%,但其病灶范围显著小于dwi,且信号强度比dwi弱;t1wi序列与tset2wi 序列的检出率均为0%。
结论在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中,dwi技术是敏感性、特异性最高的,能够可靠、准确、及时地作出诊断。
【关键词】超急性期脑梗死;磁共振弥散成像技术;诊断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728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409-01脑梗死作为一种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的脑血管疾病,其病亡率及致残率较高。
脑梗死经诊断治疗之后复发的危险性较高,可严重影响预后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脑梗死是指因缺血引起的脑部组织坏死,脑梗死发病在6h内的属于超急性期脑梗死。
该时期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大多数未达高峰,且血脑屏障还没有破坏。
目前急性脑梗死影像诊断的常规方法是mri,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技术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特异性与敏感性较高,可正确检测出发病6h内的脑梗死,与磁共振脑血管成像(mra)技术比较,具有简便、快捷、无创等优势,可初步评价脑梗死病人的脑血管状况。
2011年1月——2013年1月,我院对7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行磁共振dwi诊断,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76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病人,其中48例男性,28例女性;年龄36-79岁,平均(612±878)岁;发病至行mri检查的时间为1-6h,其中14例为发病3h内,62例3-6h。
比较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摘要:目的:为寻求早期脑梗死病症的最佳诊断技术,现利用观察对比的方法探讨CT与核磁共振在该类患者中的诊断效果。
方法:参与本次实验的50例患者均为我院2021年度收治,所有患者均存在早期脑梗死病症,且依次接受CT与核磁共振。
汇总分析每个患者的诊断情况,比较这两种技术手段在该类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差异性。
结果:核磁共振诊断早期脑梗死的准确率高达96.00%(48/50),仅2例出现误诊或漏诊。
相比之下,CT诊断早期脑梗死患者的准确率有些不尽人意,仅有66.00%(33/50),误诊和漏诊人数共计17例。
数据之间差异显著,P<0.05。
结论:与CT相比,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效果更加优异,可以及时发现该类患者的病症问题,值得在临床工作中广泛应用。
关键词:CT;核磁共振;早期脑梗死引言:脑梗死具有发病率高、进展快和病情急的临床特点,若在早期未采取及时有效的诊断方法,则容易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导致病症程度的迅速恶化,甚至诱发各种的并发症问题,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极为严重的威胁。
反之,若能够在脑梗死患者的病症早期采取科学合理的诊断方法,便可以清晰明确患者的病灶位置,为后续的临床治疗提供正确的指引方向。
本文详细探讨了CT与核磁共振在早期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以此为改善该种病症的临床诊断效果提供信息参考,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21年度我院收治的50例早期脑梗死患者,男女比例为27:23,年龄范围为41-75岁,平均年龄为(61.52±1.28)岁。
每个患者的临床表现均符合早期脑梗死的病症特点,且患者在精神状态和肝肾功能等方面无严重疾病。
所有患者均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实验研究的各项要求。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先接受颅脑CT诊断,该种方法产生的图像内容能够呈现出患者颅脑不同部位的横断面情况,极易发现颅内出血的病症现象,在鉴别头部外伤、脑部肿瘤及炎症等多个方面也具有着较强的应用价值[1]。
急性脑梗死患者头颈CTA与NIHSS评分相关性分析叶德刚;张惠英【期刊名称】《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年(卷),期】2018(020)001【摘要】(1)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NIHSS评分与头颈动脉狭窄及部位的关系。
(2)方法选取1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为112例,女性患者为86例,均行头颈CTA检查,并记录血管有无狭窄及部位,并进行NIHSS评分,对所得数据行统计学分析。
(3)结果头颈血管有狭窄组的NIHSS评分为(12.15±0.87),头颈动脉无狭窄组的为(6.03±0.87),有狭窄组的NIHSS评分明显高与无狭窄组(P〈0.05);单纯颅内动脉狭窄NIHSS评分为(11.2±8.4),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为(14.6±7.5),颅内外动脉均有狭窄的为(23.1±9.8),比较显示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结论有血管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较无血管狭窄的神经功能缺损更严重,NIHSS评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狭窄部位有一定的预见性。
【总页数】4页(P40-43)【作者】叶德刚;张惠英【作者单位】[1]华北理工大学,河北唐山063000;[2]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河北唐山063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81【相关文献】1.急性脑梗死患者头颈CTA与NIHSS评分相关性分析 [J], 叶德刚;张惠英2.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NIHSS评分、IMT的相关性分析[J], 陈燕;丁德谦;谢明辉3.急性脑梗死患者IMT、NIHSS评分与血压变异的相关性分析 [J], 伍能生;陈丹;许玉兰;邓士钦4.阿加曲班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部分凝血指标及NIHSS评分、NDS评分、ADL评分的影响 [J], 刘素梅;王建伟;;;5.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胱抑素C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J], 高素颖; 冀瑞俊; 颜应琳; 于凯; 王拥军; 李芳; 朱东磊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磁共振FLAIR联合DWI序列在诊断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摘要: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对诊断早期急性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
选取2021年7月到2022年2月期间莒县人民医院80位疑似为脑梗死的患者进行研究。
所有患者均接受磁共振常规序列、DWI、FLAIR序列扫描。
由两位资深影像老师单独阅片,对检出结果与临床综合分析确诊进行对比分析。
DWI与 FLAIR序列与常规序列的对比研究,准确性、灵敏性、特异性都高。
DWI和FLAIR序列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性为98.63%、97.14%、98.75%。
DWI和 FLAIR在早期急性脑梗死诊断上优于常规 MRI。
还可以根据急性脑梗死患者的ADC值给临床诊断提供依据。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磁共振FLAIR;DWI序列近年来,全球公共卫生安全形势日益严峻,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后,公共卫生成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阻碍,而脑血管疾病作为神经系统的一类常见疾病,其发病率极高,危害性也巨大。
脑血管疾病尤其是脑梗死在我国的发病率仅次于恶性肿瘤。
该病的发生率逐年上升并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走向。
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目前临床上对于脑梗死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为CT、MRI。
CT平扫对于发病24小时以内的患者显示阴性。
磁共振常规序列对于急性脑梗死也不是特别敏感。
磁共振成像技术中的弥散加权成像(DWI)和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越来越应用于临床,该技术在尽早确诊脑梗死有中重要作用。
磁共振系列扫描检查在临床中的应用,在对于尽可能早的确诊脑梗死中有重要作用,它们对于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和降低死亡率具有积极作用。
一、研究现状目前国内对于脑梗死的研究相对完善。
目前在针对脑梗死这一病变,CT成像诊断与MRI成像诊断都被应用于临床。
CT与磁共振常规序列对于脑梗死的诊断误诊率较大。
齐富新等人的研究发现,脑梗死在超级性期,CT与MRI常规序列均显示为阴性。
MRI(DWI)、CT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李一辉;段圣武;彭武祥;王晓玲【期刊名称】《医学临床研究》【年(卷),期】2011(028)002【摘要】[目的]探讨MRI与CT成像分别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明确依据.[方法]收集经临床综合诊断证实的病例30例超急性期脑梗死.所有病例均行常规MRI及弥散成像检查和CT扫描,比较两者对病灶检出率和临床关系.[结果]30例超急性期脑梗死灶在弥散成像上均清晰明确显示,在常规MRI均未明确显示,仅小部分病例可显示间接征象;CT像上均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MRI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期及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诊断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和明显优势,特别是对于早期大面积脑梗死灶的诊断具有明确优势.【总页数】3页(P351-353)【作者】李一辉;段圣武;彭武祥;王晓玲【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市一医院放射科,湖南,株洲,412000;湖南省株洲市一医院放射科,湖南,株洲,412000;湖南省株洲市一医院放射科,湖南,株洲,412000;湖南省株洲市一医院放射科,湖南,株洲,412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43.33【相关文献】1.将肺孤立性实性病变的MRI扩散成像(DWI)与MSCT诊断价值进行比较 [J], 顾亮先;何传会2.将肺孤立性实性病变的MRI扩散成像(DWI)与MSCT诊断价值进行比较 [J], 顾亮先; 何传会3.WB-DWI、MRI及CT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诊断价值分析 [J], 王振山;高海龙;范宝瑜;邢友全4.动态增强MRI CT在肾上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J], 赵定许;夏晓亮;耿承军5.64排螺旋CT和MRI检查对直肠癌术前分期的诊断价值对比分析 [J], 王宪莉;刘英娜;张海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64排CT与1.5T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摘要:目的分析64排CT和1.5T磁共振成像(MRI)在脑梗死早期诊断的影像学特征。
方法选择在我院影像科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接受诊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均进行64排CT和1.5T磁共振成像检查,记录检查后的不同梗死位置检出率、检查时间、检出病灶数量、24h之内脑梗死检出率情况。
结果和64排CT相比,1.5T磁共振成像在24h的检出率以及在基底节、丘脑部、额叶的梗死位置检出率更高,且检出病灶数量更高64排CT技术,检出时间更短64排CT,组间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5T磁共振成像技术在早期诊断脑梗死中具有更高的检出率,在诊断不同类型脑梗死中符合率较高于64排CT,必要可联合应用提升诊断准确度。
关键词 64排CT;1.5T磁共振成像;脑梗死;影像学特征脑梗死是因多种因素所导致的脑部血液循环出现障碍,形成缺氧性坏死、脑组织缺陷而致使的相关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以50岁以上的群众较为多发[1]。
因脑梗死以老年人群为主,随着机能的降低,多伴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且脑梗死发病急促,可在短时间内对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所以早期的诊断对预后病情转归、制定针对性治疗方案、提升患者的生存质量十分重要。
当前临床上针对脑梗死的治疗包括磁共振成像、CT、颈动脉彩超等明确病灶进展,亦有医学研究报道磁共振成像在脑梗死早期诊断的确切性[2]。
基于此,为进一步提升检出效果,本研究在脑梗死的诊断中实施1.5T磁共振成像和64排CT技术,现将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我院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对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进行早期诊断。
纳入标准:①患者经临床症状、病理检测确诊为脑梗死。
②临床资料完整,且患者具有此次研究知情权,自愿签订知情协议书。
③无中途退出者。
④本研究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CT扫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运用探究
目的:了解CT扫描对脑梗死超急性期的诊断价值。
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疑似卒中起病,且发病时间≤6 h的82例患者进行头颅CT扫描,并对影像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CT诊断为脑梗死的46例,最终临床诊断均为超急性期脑梗死;CT提示阴性17例,其中9例最终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假阴性8例,最终临床诊断为超急性期脑梗死。
CT提示脑出血19例。
CT扫描在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敏感性为85.2%。
结论:CT扫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具有重要的诊断作用。
标签:脑梗死;超急性期;CT扫描;诊断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由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进而产生临床上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表现[1]。
随着脑梗死发病的逐年增加,对于这种发病率、致残率高的疾病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超急性期的脑梗死,临床中迫切的需要在发病6 h内做出明确诊断,以便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案。
本调查研究为了解CT扫描对于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运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统计病例均来自笔者所在医院病房及门诊患者,根据现病史、症状、体征疑似脑卒中患者82例。
其中男性51例,年龄45~79岁,平均(61.4±6.3)岁;女性31例,年龄46~80岁,平均(62.4±7.7)岁。
所有患者既往无脑血管意外病史,临床有脑梗死的症状体征,起病时间未超过6 h,并对这82例疑似脑梗死患者在发病起不超过12 h内进行颅脑CT扫描,统一对其影像资料进行分析。
1.2 诊断标准
脑梗死的诊断标准:中老年患者,多有脑血管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病史;发病前可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安静休息时发病较多,常在睡醒后出现症状;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并持续24 h以上,症状可在数小时或数日内逐渐加重;多数患者意识清楚,但偏瘫、失语等神经系统局灶体征明显;头颅CT随访出现低密度灶[2]。
2 结果
颅脑CT扫描诊断为脑梗死的46例,最终临床诊断均为超急性期脑梗死,其中大脑中动脉供血区21例,基底节区13例,丘脑6例,放射冠区5例,脑干1例;CT提示阴性17例,其中9例最终临床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假阴性8例,最终临床诊断为超急性期脑梗死。
CT提示脑出血19 例。
颅脑CT扫描诊
断与最终临床诊断对照:颅脑CT扫描诊断为超急性期脑梗死46例,阴性1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0例,脑出血19例;最终临床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54例,阴性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9例,脑出血19例。
颅脑CT扫描在诊断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敏感性为85.2%。
3 讨论
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实质上是在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发生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过程。
这就造成大脑动脉被各种栓子堵塞,阻止了其支配区内脑细胞的氧和葡萄糖的供应,但脑组织对缺血缺氧非常敏感,脑细胞的无氧呼吸持续数分钟后,就会导致细胞内离子泵功能的失效,致使钙、钠、钾、氯离子和水的失衡,细胞内pH值下降,线粒体呼吸停止,能量代谢匮乏,供应血流中断的4~6 min 内其即可发生不可逆性损伤。
故脑血栓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可分为以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为主的脑动脉病变期和脑动脉内血栓形成伴有脑组织缺血坏死的脑组织损伤期[3-4]。
急性脑梗死的是一个动态演变的过程,在发生不可逆的梗死脑组织的周围往往存在处于缺血状态但尚未完全梗死的脑区域。
挽救这些缺血区域是急诊溶栓治疗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超急性期脑梗死是指发病后6 h以内的梗死,在这一时间段内主要存在的是上述所说的缺血状态但尚未完全梗死的区域,有完全恢复的可能。
因此需要加强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
螺旋CT灌注成像和MRI扩散加权成像和灌注加权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治疗有较好的诊断帮助。
而头颅CT扫描是最方便和常用的脑结构影像检查。
在超急性期阶段,CT可以发现一些细微的早期缺血改变:如大脑中动脉高密度征、皮层边缘以及豆状核区灰白质分界不清楚和脑沟消失等[5-6]。
如何更好地应用CT扫描及图像工作站的图像反转功能读片,达到早期诊断脑梗死的存在,是值得临床医务工作者探索。
因此需要在超急性期脑梗塞CT扫描分析时密切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表现,这将大大提高超急性期脑梗塞诊断阳性率。
综上所述,CT扫描对超急性期的脑梗死具有重要的诊断意义。
参考文献
[1]杨运俊.CT在超急性期缺血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7):634.
[2]初建平,杨建勇,陈伟,等.多层螺旋CT脑灌注成像与血管成像联合评价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临床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27(4):440-444.
[3]刘翔,戴建平.脑内缺血性病变的CT灌注图像比较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19(2):145-148.
[4]Ezzeddine M A,Lev M H,Mc Donald C T,et al.CY angiography with whole brain perfused blood volume imaging:added clinical value in the assessment of acute stroke[J].Stroke,2002,33(2):959-966.
[5]Bother J,Jonetz-mentzel L,Fiala A,et al.Hemodynamic assessment of acute
stroke using dynamic single-slice computed tomographic perfusion imaging[J].Arch Neural,2000,57(8):1161-1166.
[6]刘毅,云睿,胡贵华.超急性期脑梗死的CT诊断[J].中国医学创新,2010,7(4):15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