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鉴赏与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对诗的鉴赏不仅可以具体的把握诗的内容,跟作者进行时空交流,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了解作者,了解作者所属的岁月,作者笔下的点点滴滴。

《春江花月夜》是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成名之作,自古就有“独诗绝响盛唐”的说法。另一首著名诗作是《代答闺梦还》。也正是两首诗奠定了张若虚唐诗中的地位。有人说,《春江花月夜》是初唐宫体诗的“自赎”,是为宫体诗注入新鲜血液的典型代表之作。闻一多先生更是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说它是“诗中的诗,顶风上的顶峰。”。从古到今,这首脍炙人口的诗篇早已是家喻户晓,成为不少读书人长挂于口的诗篇。

首先,欣赏或赏析一首诗就不得不说作者,只有知人论事、知人论其诗,才能把握其根本。张若虚是初唐诗人,籍贯扬州(今江苏)。官至兵曹。曾与张旭、贺知章、包融齐名,人称“吴中四杰”。张若虚在政治上的造诣并不高,“兵曹”是个七品官员。但在诗作上的成就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张若虚生平在史籍上记载的极少,他的诗歌在《唐诗集》里几乎没有记载,只知道他是扬州人,660年出生,约720年去世,大约活了60岁。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唐代诗人中的地位。另一方面,能与贺知章、张旭等人并称四杰,可见成就不凡。他更多的是一个游者,一个比陶渊明还要世俗不羁的人,一个半生漂流处处家,心胸自比海岸阔的智者。云游四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能就是他的本性,不问世俗也就成为了他的一种内在的品质,一种鞭策了他一生的东西。

我们再看这首长篇诗歌,《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简洁易懂,但又句句相扣,环环相绕。每个场景、画卷也相互映衬回环,共同构成了一副融合春、江、花、月、夜这五种美好的事物的优美画卷。其中又分为由诗人远观和想响组成的六幅小的画面。诗的开头就是一副远观潮水起落的画面。“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也就是说春天江面上的潮水浩浩荡荡,和海岸线一样的低平,此时此刻,一轮明月缓缓升起,和江潮水一般起落!这几句诗写了诗题目中的春,江,月,使诗不仅点题,而且十分唯美,有朦胧感。设想,诗人一人站在孤楼上,眺望着远处的江水和明月,自然会引发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慨:哪里有春江,哪里就有明月高悬!而人生能不能像这明月一般,明悬于空,而又普照万家呢?而当看到“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的时候,当春江、天空完全一个颜色,一轮明月正值空中之际,也就有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感叹!这也就自然构成了诗的第二个场景。是啊,古往今来,不知道是谁最初见到了月亮?也不知道江月最初照见了何人?人生总是一

代送走一代,生命的长河里总会有无数新的血液涌入,不断的更替,而明月却始终高挂空中,年年相似,日日相似!这是世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拷问!

白云悠然而去,独站清风浦上愁。这是诗的第三个画面。不知江月待见了何人,只见悠悠江水不断送走了流水,孤临清风浦,只有愁情满腹。昔日,不知有多少知己在这里折柳送走了挚友,也不知道有多少红颜泪下桥头……总之,当下愁情难解,流水带不走,快刀斩不断!诗的第四个画面要数明月照高楼,映照离人镜台、映衬捣衣砧上。“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我独自楼头,不知有没有人能凭借这皎洁的月光,泛着小舟回到家乡,回到亲人身旁?是不是除了我想到的楼以外,其他的地方也有这样的相思楼?也有一轮明月想照?在楼上不停的移动的月光,照在了闺中思妇的镜台上,洒在门帘上的月光泛着银辉,卷也卷不去,拂在砧板上的月的光辉总是隐隐约约,难以拂去!诗人用顶真的手法写出了明月照耀孤楼,月光独落门帘捣衣砧上的优美情景。其中没有悲伤,有的只是夜下的沉思:此时,不知爱人在想什么,是不是也像自己一样,在看着明月,思念着远处的爱人?是不是也像这门帘、窗台上的余光一样挥之不去?

鸿雁长飞,鱼龙潜跃图。这应该是诗的第四个。鸿雁本来是送信的最好的选托,但它却无法伴随着月光飞到家乡,飞到你的身旁;鱼龙虽潜水潜得很深,但依旧不能来到你的身边,只能激起阵阵波纹。看那潭湖水,唯有落花无数,随水波飘动,见见的没有了踪影!无限的希望,无言的寄语,只能随着鸿雁的消失,鱼龙的潜跃而在期望中破灭。第五个当然要数斜月藏海雾,坠落江林图。“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随着春光的流逝,时间的飞跃,水潭明月逐渐西斜,藏在了朦朦胧胧的海雾当中,慢慢地,照落在江边的树林中,远远地望去像是剪纸的窗花!

全诗一条主线就是由诗人的见闻和视野的不停变化所构成。整体来看就是诗人站在江边的楼台上,任随自己的视野在江面上找寻,当然最显眼的就是逐渐升起的明月了,从而就随着月的升落,就构成了整篇宏伟巨作。首先是“明月共潮生”,进而就是“月照花林”;再是独月居空,普照大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就有了“楼上月徘徊”,至午夜;后就至月儿西斜,斜月藏海雾,“落月摇情满江树”。这是整个月的升落过程。而这个过程也是作者的情感的变化过程。整首诗可以说是不悲不喜,感情基调平和而带有微妙的变化,同时连绵不断!我们再来看诗的开头,首先诗人用非常平和的眼光和心态去看月,但随着月的变化,心也开始在变化。当孤月空中之时,作者便有了第一次对人生、对自然的思考。进而就想到泛舟回家,但心中又有明显的意识,自己是客居异乡,回家是不及实际之举。但此时正值仲春(可怜春半不还家),常人都难免会有这种举动,对于诗人这样一个长久漂流在外的人,这种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