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外国文学作品中“重复”结构的叙事意义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11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外国文学作品中“重复”结构的叙事意义

[摘要] 重复结构不仅是一种美学意义上的修辞手段,还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叙事策略。“重复”结构的运用蕴含着丰富的语篇叙事意义,主要表现在结构、声音、主题等方面。

[关键词] 重复;叙事意义;主题;结构;审美

关于叙事的讨论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到了18世纪,小说的正式出现引领着叙事走向更广泛更全面的讨论:小说的内容、小说的形式、小说的功能和读者的地位等。1832年,李斯特(Thomas Lister)开始运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随后,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福斯特(E. M. Forster)和马克·肖尔(M. Schorer)等诸位大师对叙事作出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叙事理论因此得到了进一步发展。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相结合的大背景下,作为一门学科的叙事学在法国诞生,它研究的是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堪称为叙事学发轫之作的是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ladimir Propp)的《民间故事形态学》,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这完全打破了传统叙事理论中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1969年托多罗夫在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这正是

“叙事学”一词最早的出现。叙事学(法文中的“叙述学”)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叙事)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构成的。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将“叙事学”解释为“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而新版的《罗伯特法语词典》将“叙事学”定义为“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显然,两种定义有一共同点,即:它们都非常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这也正是为什么在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中叙事者们不能满足于单纯的对叙事内容和叙事主题的追求。相反的,为了达到叙事目的和叙事效果,完美地凸现叙事主题,叙事者通常运用大量的叙事技巧和手段,其中不乏“重复”这一结构。一般来说,重复叙述指依靠重复某一词语或句段来达到特定效果的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重复结构不仅表现在字词和句子上的重复,还经常表现于作品主旨和文本结构的反复,可以说,“重复”结构更是一种叙事策略。因此,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中“重复”结构的分析,探究重复结构的实际运用使文学作品在声音、形式和内容等方面表现出的丰富的叙事意义。

一、“重复”结构对叙事主题的统摄

传统的叙事理论一直重视作品内容及社会意义,相关的讨论也止步于此。而到20世纪20年代,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等人指出“故事”和“情节”之间存有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

际情况。这两个概念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这也就表明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尤其是前文提到的叙事学的发轫之作——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ladimir Propp)的《民间故事形态学》在打破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传统方法的基础上,主张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并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功能”。于是,继传统叙事学之后结构主义叙事理论出现了。这一理论立足于现代语言学结构主义文化理论,更加注重作品文本及其结构分析:注重作品的共性而不是具体的艺术成就;主要研究作品作者与叙述者,叙述者与作品中的人物,作者与读者等相互关系,叙述话语以及叙述动作等。随后出现的经典叙事学着重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聚焦于故事与话语两个层面。总而言之,文学作品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有其叙事主题,都必然受其叙事主题控制。换言之,叙事手法的运用都必须以反映叙事主题的宏观命题为依据,而叙事手法的合理使用将会使文本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刻体现。

劳治提出:“对重复的察觉是阐释语言在像小说这样的长篇文学作品中的作用的第一步。”(申丹2007:162)在狄更斯的作品Bleak House这部小说的开篇第一章中,fog一词重复达19次之多,构成了一个重要的词汇纽带,因而占据语义中心,使得主题彰显突出;同时,fog一词与bleak一词的应和共鸣确立了整个语篇的阴郁气息,暗指当时的社会阴暗。可见fog一词的反复出现不仅从结构上连贯了语篇,而且为小说主题埋下了伏笔,这种内在的认知关联性有助于阐释作品

的主题意义。法国新小说的领军人物罗伯·格里耶的《反复》在叙事上多方面、立体式地反复再现了人类历史长河中一些不断被重复的行为活动,把今天的现实同昨天的历史融为一体,从而引发人类对自我行为的深层思考(祖国颂2006:139)。他的小说《嫉妒》中重复出现的细节是阿X乌黑的头发:“她一扭头,漆黑的发绺就会随着轻柔的动作在肩上摆来摆去”;“精心梳理过的头发在窗前的明亮日光下闪闪发光”;“漆黑浓密的头发垂在肩头的白色丝绸上”。我们不难看出:丈夫的欣赏、爱慕渐渐转化为嫉妒。大部分的情节叙述可能是相似的某件事多次重复发生,而每次的发生又有细微的不同,这无疑会给受众传递出叙事者的所思所想,给人们提供一个观察世界、进一步阐释作品叙事主题的新视角。

二、“重复”结构对叙事结构的凸显

早在口头叙事作品《伊利亚特》、《奥德修记》中,合于作品的格律与韵脚的那些词组成为定式,并被反复地使用。插曲系列或整部作品的形式常基于下述一些原则而建立:重复(例如,为了成功而必需的三次尝试);……趋中重复(第一个事件对应最后一个,第二个对应倒数第二个,等等)。这些结构层次有助于吟游诗人们创造诗行,讲述和连接各个故事,并将故事的整个过程牢记于心,同时又允许创造性的改变,允许提供新材料来填补由遗忘而造成的空白(华莱士·马丁2005:26)。文学不是别的就是形式,内容仅仅是形式的效果;文学的形式之维包括从诗歌中的格律模式到小说中的叙事策略等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