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油气成藏年代
- 格式:doc
- 大小:299.50 KB
- 文档页数:5
一,名词解释1,有效渗透率:当多相流体并存时,岩石对其中某一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岩石对该相流体的相渗透率,也成为有效渗透率。
2,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
圈闭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储集层,盖层,遮挡条件3,异常低地层压力:某一深度的底层压力明显小于该深度的静水压力4,输导体系:从烃源xx到圈闭的油气运移通道的组合5,油气田:受单一局部构造因素控制的,在同一面积内的油藏,气藏,油气藏的总和1,储集层:能够储存流体,并且能渗滤流体的岩层2,圈闭:适合于油气聚集形成油气藏的场所。
必须具三要素:储集层,盖层,遮挡条件3,油气聚集带:同一个二级构造带中,互有成因联系的,油气聚集条件相似的以系列油气田的总和4,相渗透率:当多相流体并存时,岩石对其中某一相流体的渗透率,称为岩石对该相流体的相渗透率5,干酪根:沉积岩中所有不溶于非氧化性酸,碱和非极性有机溶剂的有机质1、石油:一种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介质中的由各种碳氧化合物与杂质组成的,呈液态和稠态的油脂状天然可燃有机矿产。
2、门限温度: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数值,有机质才开始大量转化为石油,这个温度界限称门限温度。
3、相渗透率:储集层中有多相流体共存时,岩石对每一单相流体的渗透率称该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
4、地层圈闭:主要是由于储集层岩性发生了横向变化或者是由于储集层的连续性发生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5、油气二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生油岩后,在孔隙度、渗透率较大的储集层中或大的断裂、不整合面中的传导过程,它包括聚集起来的油气由于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引起的再次运移。
6、油气聚集:油气在储层中由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的过程,称为油气聚集。
7、二级构造单元:盆地中由一系列相似的单一构造所组成的构造带称为盆地中的二级构造单元。
8、CPI值:称碳优势指数,是指原油或烃源岩可溶有机质中奇数碳正构烷烃和偶数碳正构烷烃的比值。
潜江凹陷王场油田油气成藏规律郭飞飞;张帆;张武;唐文旭【期刊名称】《岩性油气藏》【年(卷),期】2012(024)005【摘要】通过对潜江凹陷王场油田潜江组油藏的生烃潜力、沉积体系、储集条件、构造条件、温压条件、油气分布规律、油气生排烃史以及油气运聚史的研究,对油气成藏规律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研究区潜江组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其成藏主要受烃源岩展布、优质砂体、断层及背斜构造等因素的控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王场油田油气成藏模式:源内-混源-垂向-侧向多期运聚成藏。
王场油田潜江组油藏紧邻生烃洼陷,油气主要分布于王场背斜,油气主成藏期与断层活动期相匹配,油气主要通过断层和砂体进行阶梯式运移,其中断层的侧向封堵性决定了油气的运移方式及成藏方向。
【总页数】5页(P22-26)【作者】郭飞飞;张帆;张武;唐文旭【作者单位】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博士后工作站,河南南阳473132;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南阳473132;中国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河南南阳473132;中国石化江汉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湖北潜江43312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相关文献】1.潜江凹陷王场油田潜43油组沉积微相研究 [J], 汤春云;陈开远;龚鑑铭2.潜江凹陷王场油田页岩油录井新技术应用思考 [J], 徐敬友3.用流体包裹体确定油气成藏期次和时期——以潜江凹陷王场油田潜四上段为例[J], 王柯;叶加仁;康建云4.潜江凹陷王场油田页岩油录井新技术应用 [J], 徐敬友;胡端义;欧阳华5.潜江凹陷王场油田页岩油录井新技术应用 [J], 徐敬友[1];胡端义[1];欧阳华[1]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 前言油气藏的形成过程研究及油气分布规律,是石油地质学理论的重点内容之一。
为了预测有利勘探区,提高选择勘探目标的精确性和效率,必须弄清油气分布规律,弄清油气分布规律必须分析油气成藏的全部过程和根本机理。
因此,自石油工业诞生以来,油气成藏机理研究一直是广大石油地质工作者极为关注的问题,也是长期以来困扰石油地质学界的一大难题。
油气成藏过程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环节。
因此,分析油气成藏过程,总结油气成藏机理,建立油气成藏定量模式,对于推动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有效解决当前油气勘探中的一些难题,提高油气藏定量评价和预测及石油工业的增储上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油气成藏过程研究的历史发展阶段自石油工业产生以来,油气成藏机理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家极为关注的问题,其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1.1 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以沿背斜褶皱带分布油气藏的背斜说或重力说为代表,为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初始阶段,主要研究成果有:(1)在1861年怀特提出的早期背斜学说基础上,通过大量的石油勘探实践和理论研究,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油气藏形成的背斜学说。
在“背斜圈闭理论”基础上,人们又提出了“非背斜圈闭理论”,进行了早期的石油圈闭分类,分析了油气藏形成的具体地质条件(怀特,1861)。
(2)通过烃类运移和聚集的流体动力学研究,建立了浮力、水动力和毛细管力为成藏过程中油气运移和聚集的主要控制因素,提出了流体势的概念,并根据流体势分布断地下油、气和水的运动方向,解决油气运移和油气成藏问题(Hubbert,1953),将油气成藏过程作为动力学过程,从而使油气成藏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3)随着国内外石油勘探的广泛开展,证实了陆相成油理论,促使地质学家从更广泛的角度考虑石油的生成和聚集,研究油气成藏机理。
1.2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70年代末)本阶段是在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和形成过程的分析的基础上,全面地研究了油气成藏机理,主要表现在:(1)有机地球化学在烃类生成、成熟和初次运移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确定了有机质类型、丰度、演化,对成烃和排烃进行了系统的评价(Tissot等,1978;Durand,1980)。
第30卷 第6期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Vol.30 No.6December20202020年12月JournalofGuangdongUniversityofPetrochemicalTechnology库车北部山前带吐孜洛克油气成藏过程及模式董英洁1,王超1,胡春雷2,胡明1,孙同文1(1.广东石油化工学院石油工程学院,广东茂名525000;2.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库尔勒841000)摘要:为了研究库车北部山前带吐孜洛克构造油气成藏机理,通过对烃类流体包裹均一温度、单井埋藏史和热史分析,指出吐孜洛克构造内油气具有三期充注的特点。
在此基础上,结合生储盖等成藏条件的研究,采用油气藏解剖的方法,确定阿合组、阳霞组、克孜勒努尔组内油气藏类型,并对吐孜洛克油气成藏演化过程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吐孜洛克构造内油气具有早油晚气的特点,以及“源岩、断裂、裂缝、盖层”耦合关系控制吐孜洛克构造油气运聚成藏,建立了源-断-盖成藏模式和源-裂-储-盖成藏模式,这对于库车北部山前带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理论借鉴。
关键词:库车坳陷北部山前带;成藏期次;油气藏类型;成藏过程;成藏模式中图分类号:P618.1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562(2020)06-0001-04前陆盆地是世界上油气最为丰富,大型气田最多的一种盆地,随着塔里木盆地库车等前陆盆地相继获得重大突破,前陆盆地成为构造地质和石油地质研究的热点。
综合不同学者对于“前陆”一词的定义[1-3],前陆是指与造山带或活动带毗邻的、稳定的大陆部分,造山带的岩石向着前陆逆冲或推覆。
前陆盆地则是指山脉前缘与克拉通之间的沉积盆地。
库车前陆盆地先后发现英买7、牙哈、羊塔克、克拉2、迪那2、依南2等24个油气田[4-14],然而在库车北部山前带除依南2气田之外,仅在吐孜洛克构造发现工业性油气流,整体勘探程度相对较低,许多学者对于依南2气田成藏方面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15-19],但是对于吐孜洛克构造内油气藏类型及成藏过程方面研究甚少,成藏机理认识比较模糊,制约了山前带侏罗系地层的油气勘探。
库车坳陷迪那2气藏成因类型及成藏机制李峰;姜振学;李卓;杜忠明【摘要】利用流体包裹体岩相学观察、均一化温度测试、储层定量颗粒荧光分析等手段厘定天然气充注史,应用沉积-成岩-构造一体化预测模型恢复储层孔隙度演化史,并综合天然气充注史与储层孔隙度演化史之间的关系,判识迪那2致密砂岩气藏的成因类型,明确其成藏机制.研究结果表明:迪那2气藏具有“早油晚气、晚期为主”的两期油气充注特征,第一期为康村组沉积时(5~12 Ma)的原油充注,第二期为库车组沉积至今(0~5 Ma)的天然气充注;古近系储层具有长期浅埋—短期深埋的特点,储层孔隙度在西域期沉积初期(约2 Ma)降低到10%以下并致密化;迪那2气藏天然气大量充注时间早于储层致密化时间,其成因类型属于“致密常规气藏”.认为迪那2气藏具有“中新世早中期的原油充注、上新世的气侵形成常规气藏、西域期以来的致密常规气藏调整改造再富集”的成藏过程.【期刊名称】《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46)004【总页数】8页(P1345-1352)【关键词】库车坳陷;迪那2气藏;致密砂岩气藏;成因类型;成藏机制【作者】李峰;姜振学;李卓;杜忠明【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非常规天然气研究院,北京,102249;中国海油深圳分公司,广东广州,51024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22.1迪那2气藏位于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秋里塔格构造带东部迪那—东秋区带上的一个局部构造(图1),是继克拉2气田后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第2个地质储量上千亿m3的大气田,也是中国最大的整装凝析气田,迪那2气藏的发现进一步证实库车坳陷属于1个富气坳陷[1−4]。
利用流体包裹体确定油气成藏年代
1.1国内外研究现状
近年来由于包裹体测试技术的提高,有机包裹体已成为含油气盆地研究的重
要手段之一。流体包裹体作为地球化学的一种手段,已广泛用于矿床学等领域中,
并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包裹体在沉积学及石油地质中的应用,只有十几年的历史。
研究表明,流体包裹体在测定古地温、探讨油气演化及生油岩的评价等方面有着
广泛的用途。
1.2原理
流体包裹体是在矿物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矿物晶格的缺陷或窝穴中的成矿
流体。流体包裹体在油气储层中广泛分布,按其相态可分为液体包裹体,气体包
裹体和气液包裹体;按其成分可以分为盐水包裹体和油气包裹体。油气包裹体是
油气在储集层中运移和聚集过程中,被储集层的成岩矿物所包裹而形成的,储集
层中的油气包裹体存在反映了在地质历史时期储集层油气充注事件。伴随生烃盆
地的演化,形成的有机包裹体的类型、特征等不断地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根据有
机包裹体的演化特点可以确定有机质的热演化程度和油气的形成阶段。在这里要
指出的一点是,烃类包裹体的荧光色不能作为区分期次的主要依据,因为许多情
况下荧光色与包裹体形成过程的分异作用有关。在实验室将气液包裹体置于冷热
台上加热至气相消失,再恢复成均一液相时的温度称为流体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以成岩矿物次序为基础,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和冰融点测试,结合储集层
的埋藏受热史,可确定流体包裹体形成时储集层受热的温度,以及相应的埋深和
地质时代,从而判断油气充注的时间。
1.3具体实例说明
以塔里木盆地英南2井气藏为例,用流体包裹体进行油气成藏期次的研究。
镜下观察流体包裹体,并对与烃类共生的盐水包裹体进行均一化温度和冰融点测
试,进行油气藏成藏期的分析。流体包裹体分析表明英南2井气藏多为气态烃包
裹体,大部分存在于石英次生加大边中,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集中且
接近现今井温,对比埋藏史得出:天然气是在近10Ma时一次性充注成藏。
英南2井是一个油气藏,在侏罗系、志留系和奥陶系共发现了59层累计厚度
达451.5 m的油气显示,在侏罗系井段3624.80—3667.56 m不仅获得了高产工业
气流,而且获得了低产凝析油,但未钻遇任何烃源岩。据目前的研究,塔东地区潜
在的烃源层有两套:一套是侏罗系陆相烃源岩,另一套是寒武系—下奥陶统海相
烃源岩。所以英南2井气藏可能存在着多期油生成、多个油气系统控油、多期油
气成藏等问题。
1.3.1 流体包裹体类型及特征
镜下观察发现英南2井侏罗系、志留系砂岩储层样品有机包裹体不是很发育,
丰度低、个体小,一般小于5-8μm。主要赋存于钙质胶结物及石英次生加大边中,
呈串珠状分布,荧光下蓝白色,主要为气态烃包裹体。在气—液包裹体中,以气
相>50%的包裹体为气体包裹体,液相>50%的包裹体为液体包裹体。单偏光镜显微
镜下,包裹体的颜色反映了其中包裹体的性质:气体包裹体多为灰黑色,液体包裹
体多为浅黄色和黄褐色,盐水包裹体多为无色透明。英南2井砂岩储层中的流体
包裹体主要为以下四种类型。
(1)气态烃包裹体:主要为气态烃,有少量液态烃。气液比大于60%,椭圆形或
不规则,个体小于5-8μm,数量多,蓝白色荧光。均一相为气相,反映形成时流体
以气体为主。主要存在于方解石胶结物和石英次生加大边中。
(2)液态烃包裹体:数量较少,个体小,一般小于3μm,形态不规则或椭圆形,
主要分布在石英颗粒和石英次生加大边中。具很弱的黄色或黄绿荧光。
(3)盐水包裹体:一般在96-203μm,数量多,室温显微镜下多呈气液比小于
50%的气液包裹体,无荧光,均一相为液相,反映形成时流体以盐水溶液为主。可见,
英南2井气藏的包裹体多为气态烃和盐水包裹体,在偏光显微镜下,气态烃包裹
体多为灰黑色,几乎无荧光,有少量液态烃包裹体,在偏光显微镜下多为浅黄色和
黄褐色,在荧光下发弱黄色或黄绿荧光。另外,英南2井侏罗纪和志留纪储层岩石
颗粒多为方解石胶结,石英次生加大较发育,据成岩次序,方解石胶结和石英次生
加大均发生在成岩晚期。所以,这些特征表明在方解石胶结和石英次生加大时捕
获的包裹体多为气态烃包裹体,为晚期包裹体,包裹体中烃类的成熟度高。
1.3.2 流体包裹体的形成温度和时间
流体包裹体分析在油气地质中应用的主要用途之一是利用沉积成岩矿物包
裹体资料进行油气运移路径、注入时间和方向的推测、计算和判断。其方法通常
是在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定的基础上,根据地热增温率即今地温或古地温梯度
来推测古埋深,或是通过成岩序列的研究来大致推算包裹体形成的时间。英南2
井储层石英加大边中的与气态烃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和其它盐水包裹体的均一化
温度分布见图1、图2、图3。根据盐水均一化温度的应用条件、均相捕获和等
溶,即只有均相捕获的流体包裹体才能满足PVT状态方程,其温压和地球化学条
件能代表烃类的形成条件。因此,用于测量英南2井均一化温度的盐水包裹体均
为取自石英加大边中的盐水包裹体,而方解石胶结物中的盐水包裹体均一化温度
没有测试。
由图2可知,与气态烃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布范围小,为90-100℃,
略低于目前井温。冰融点温度tm主要分布在-17—-28℃之间,相对集中,说明侏
图1 英南2井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布
罗纪,形成气态烃的成矿流体的性质相似,也反映了气态烃在形成过程中不存在
多期变化,所以这些盐水包裹体为同一期。
图2 英南2井侏罗系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布(Y
轴为测值数)及均一化温度th与冰融点温度tm离散图
由图3可知,与气态烃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主要分布在90-110℃,
均一化温度的高值与现今志留系储层的地温基本相同。冰融点温度tm主要分布
在-17—-28℃之间,相对集中,反映志留系储层中与气态烃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
裹体基本为同一期。在英南2井储层,随深度的增加,均一化温度增加。奥陶系储
层多数样品的均一化温度最高分布范围为110-120℃(见图1),侏罗系多数样品
的均一化温度较奥陶系要低,志留系储层样品的温度介于两者之间。这种随着深
度的增加,与气态烃共生的盐水包裹体的均一化温度逐渐增加的现象,说明气态
烃是同期形成的,并且是从深部向浅部垂向运移的结果。奥陶系储层在空间上最
接近油气来源,因而均一化温度较高,与现今井中温度(115℃)接近。随着向浅部
运移,温度有所降低,石英所包裹的气态烃均一化温度也降低,因此,与气态烃共
生的盐水包裹体瞬时地把油气运移的细微变化记录下来了。石英加大边中的其它
盐水包裹体温度较宽,说明成矿流体性质较复杂,使均一化温度较离散。
图3 英南2井志留系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分布(Y
轴为测值数)及均一化温度th与冰融点温度tm离散图
1.3.3 成藏期次与时间的确定
从区域地层和构造资料可知,英南2号构造受区域构造演化的控制,形成于
加里东晚期,经过海西—印支期的不断抬升,最终定型于燕山晚期。在志留纪后,
由于构造抬升,下古生界出露地表并遭受剥蚀。此后,又经接受一次短时(发生在
侏罗纪)的沉积与抬升,中、上侏罗统遭受一定程度剥蚀。侏罗纪后,英南2井各
储层一直接受沉积而埋深加大。从英南2井侏罗系和志留系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
化温度的系统测试结果,可以根据与烃类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并
结合埋藏热历史确定英南2井气藏的成藏期,英南2井主要产气层石英次生加大
边与气态烃包裹体共生的盐水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接近于现今气层温度,为
90-110℃,说明气藏形成于近10 Ma内,气藏中伴生的少量油也是这一时间聚集
的。
1.4结论
综上所述,从英南2井流体包裹体成藏年代学分析可获得以下认识:
(1)英南2井气藏天然气是近期10 Ma以来聚集成藏;
(2)英南2井气藏烃类的成藏期与塔东区寒武系——下奥陶统源岩主要生烃
期(晚奥陶世——志留纪为主)明显不一致,指示烃类流体存在中间过程;
(3)以成岩矿物序次为基础,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化温度测试,在均一化温--
—冰融点温度离散图上区分包裹体期次是一种客观且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