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摘要】当今21世纪人类文明发展的主旋律便是文化的发展。面对一幅多文明、多姿态的世界蓝图,把握住中国文化的前进方向,确定好中华文明的坐标,这是每一个有民族自尊心和责任感的中国人都需要去关注的问题,同样也是我们在这个时代面临的巨大挑战。让我们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审视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搭建出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文化家园。

【关键词】中国文化;世界文化;传承;发展;更新

在当今社会,21世纪的热浪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向我们袭来,“文化全球化”的特征日益明显,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密切,旅游业、动漫产业、电影电视剧产业等各种文化服务行业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更加频繁,这些带来的不仅仅是人们精神上的丰富和生活中的便捷,更多的是在预示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到来。于是,当我们从中国本土文化放眼到全球文化的同时,如何保持住中国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色,又能汲取世界各地的优秀文化的营养,向中国的传统文化注入新鲜的活力,这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首先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取舍的看待其他文化成果,提取精髓,再巧妙的融入本土文化之中,才能在全球化时代中拥有话语权,从而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世界文化报告》中指出:在进入21世纪时,全球化、长途通信和信息学正在改变人们界定

和感受文化多样性的方法。过去在文化相对主义背景下提出的“文化的马赛克”或“地球文化马赛克”的比喻已经过时,再也不能描述人们的文化偏爱了,“文化再也不是以前人们所认为的是个静止不变的、封闭的、固定的集装箱。文化实际上变成了通过媒体和因特网在全球进行交流的跨越分界的创造,我们现在必须把文化看作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已经完成的产品”。

继承与发展,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之路,如今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与反思,不仅仅是怀旧和留恋,更多的是对其加以改造,使中国文化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尽快找到自己的更新之路,汇集华夏土地上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几千年的精神创造和文明成果,最终构成气象恢弘、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体系。

众所周知,文化传承有主动和被动之分。主动的文化继承是沿袭下来中华五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同时,继续保持发扬,是以人的主观意识做出的判断。而被动的文化继承则是对以往传统文化的直接利用,这种被动的传承往往是不自觉的,在人们的行为中潜移默化的结果。总体概括,中国文化至少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国传统文化历经千年的岁月积淀,内容十分广泛,其展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从几千年前的华夏文化开始,中国文化历经风雨,一次次与各民族文化进行碰撞与交流,不断掀起文化交流的新高潮,从而汇集出不同民族、

不同地区、不同形式的文明成果,它包括了宗教、哲学、军事、道德、艺术、传统习俗等等各种形态各异的精神创造,甚至一度到达到了世界文化的顶峰,构成了气势磅礴、历史辉煌的中华文化,并延续至今,堪称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部分,是中国文化的深层积淀和内涵之所在,民族精神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灵魂,它可以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激发民族自豪感。中华民族精神是各个民族之间得以维持下去的重要精神纽带,是民族强盛的重要精神动力,是中华文化源源不断的重要保证,是各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下去的保证,是中国文化得以延续下来的重要力量。

第三,以“仁”为本的儒家精神。从历史上我们可以知道,自古以来,中国地理环境的优越条件就给中国人创造了一个比较良好的生存环境。因此,把主要精力放在思想的建立和发展上,这便是儒家思想得以产生的自然条件。儒家思想的最根本的核心是“仁”,孔子说:“仁者,人也。”由此可见,仁,是人立身之根本。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克己复礼”等都是“仁”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与阐释,这些思想主张一经提倡及广泛传播之后,对整个中国文化的体系架构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儒家思想从此不但巩固了历代统治者对整个庞大中国的统治,而且还规范了整个社会的基本生活秩序和道德原则,与此同时,还提高了个人的道德品质修养及内在艺术

上的培养,塑造了高尚的思想品格。

另一方面,任何一种优秀的文化,如果长期固守自封,不同外交流,很少甚至从未改革更新,那么即使它拥有再丰富的历史积淀,也势必会被淹没在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从而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消失陨灭。因此,我们要敢于正面看待中国文化,不断改革创新,积极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对于未来中国文化的长期可持续性发展,可以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帮助中国文化进一步向文化产业又好又快方向发展。由于计划经济遗留下来的人们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为文化及文化经济体制机制转换和政府管理文化的职能转换带来了

一定的障碍。因此,在这种状况之下,转变政府职能便显得迫在眉睫。制定文化产业发展的长期战略目标和规划,对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进行系统性明确分类后,确立各类文化企业的组织形式,积极建立文化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政策与法规,维护个人利益,这些都是可行之策。

第二,实施“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战略。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是什么?答案无疑是人才。所以,人才更是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江泽民同志说过:“本世纪以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为支柱的一系列高新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和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科学技术日益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现代生产力

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并且归根到底是现代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文化的向前发展离不开知识,离不开人才,因此,“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战略可以归纳为三句话:留住人才、吸纳人才、发展人才。

第三,完善社会主义文化法制体系。文化法制体系的建立和巩固是文化发展的重要保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日益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的环境下,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文化法制体系最关键的一环就在于文化建设的立法和修法。在国家宪法和法律指导下制定国家文化法规和地方性文化法规,制定国家文化部门规章和地方文化部门规章,以此实现文化法治、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方向、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最基本的闻之文化需求。

五千年优秀精神文化的积淀经验告诉我们,既要走向世界,在最大程度上汲取世界各地文化的精华,还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既要保持住自己本民族的文化特色,还要建设和发展好具有“全球化”精神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充分尊重其他文化的多样性,坚持相互沟通和理解的精神。事实将会证明,中华民族既可以创造出震惊世界的古代文明,同样也可以在未来的今天再展宏图,建设出更高程度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向世界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参考文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2000—文化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