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1)
- 格式:docx
- 大小:12.34 KB
- 文档页数:8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作者:喻醯之来源:《西部论丛》2020年第04期摘要:森林资源具有防风固沙和涵养水源以及净化空气的作用,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属于国家的重要资源和资产,具有经济和生态两大效益,因此可以对其功能的不同进行重视,并将其分为商品林和公益林两大类。
森林生態效益补偿主要是对林业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进行有效的维护,希望能够对现有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和完善措施进行重视,促进林业资源和生态系统的合理开发。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完善措施引言为了对农户的森林资源保护积极性进行有效的提升,若尔盖县从2010年开始就每年进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兑现工作,通过对2019年的资金兑现工作进行关注之后可以发现,农户的信息和资金的录入系统主要是通过办理“社保卡”来进行实现。
但是对于乡下基层工作来说,需要对一些实际性的问题进行重视和注意,因为这也可以对农户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满意度进行反映。
1.若尔盖县林地森林资源的现状若尔盖县位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属于黄河、长江上游地区。
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处于昆仑山、巴颜喀拉山东缘余脉与秦岭山脉西端、岷山山脉北端的汇合部。
若尔盖县总面积1032472.54hm2,其中林地面积394286.83hm2,占国土总面积的38.2%;非林地638185.71hm2,占61.8%。
在全县林地面积中,国有林地面积375474.71hm2,占全县林地面积的95.2%;集体林地面积18812.12hm2,占4.8%。
若尔盖县从2018至2019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集体和个人天然商品林停伐管护补助资金的使用都是按照相关标准来执行的,没有出现违规违纪的现象,但是在补偿方式方面依旧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1]。
2.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存在的问题2.1补偿支付的主体比较单一森林生态系统的主要目标就是造福整个社会,因此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就是一项比较大的工程。
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完善生态补偿制度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
为了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生态补偿机制应运而生。
那么,什么是生态补偿机制呢?又该如何完善这一制度呢?生态补偿机制,简单来说,就是通过一定的政策和经济手段,让生态保护的受益者向生态保护的提供者支付相应的费用,从而激励生态保护行为,促进生态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它的核心目标是实现生态环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公平分配,使那些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牺牲和贡献的地区、群体得到应有的补偿和回报。
生态补偿机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它有助于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通过对生态保护者的经济激励,可以促使他们更加积极地采取措施来保护森林、湿地、河流等生态系统,减少破坏和退化。
其次,能够促进区域之间的公平发展。
一些生态功能重要的地区往往在经济发展上受到限制,生态补偿机制可以为这些地区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持,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此外,还有利于推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然而,当前我国的生态补偿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补偿标准不够科学合理是一个突出问题。
在确定补偿金额时,往往缺乏充分的科学依据和精确的计算方法,导致补偿不足或补偿过度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既影响了生态保护者的积极性,也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
补偿资金来源单一也是制约生态补偿制度发展的重要因素。
目前,主要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
这使得补偿资金的规模有限,难以满足生态保护的实际需求。
此外,生态补偿的监管和评估机制不够完善。
对于补偿资金的使用和生态保护效果的评估缺乏有效的监督和考核,容易出现资金挪用、滥用以及生态保护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为了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
加强对生态环境价值的评估研究,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等因素,制定更加精确、公平的补偿标准。
同时,要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生态系统的特点,实行差异化的补偿政策。
引言自然资源既有经济效益,又具有生态效益,且生态效益大于经济效益。
正因为自然资源具有生态效益,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所以我们有时称自然资源为生态资源。
保护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就是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但在社会经济活动中,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生态环境的价值和特点并没有得到全面的认识和充分体现,生态环境保护和利用的外部效应突出,保护和受益脱节现象显著,“公地悲剧”普遍存在。
在自然保护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方面,国家并没有对自然保护区为保护生态环境而经济利益受损的主体给予合理的价值补偿;在流域生态保护方面,上下游之间存在着保护效益的无偿占有、或者破坏代价的不合理承担。
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国家生态安全问题将会日益严重,洪水、干旱以及沙尘暴等灾害将严重威胁着国家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在这些问题中,一个共同的特点是:要保护生态环境,就必须在保护中调整相关方的经济利益关系,或者说是通过调整经济利益来激励保护行为,仅仅依靠行政管制手段是很难奏效的。
需要建立以调整相关方经济利益关系和激励为目的手段来解决,这就是生态效益补偿机制。
从环境经济学角度看,它是一种将社会经济活动产生的环境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内化的机制,是一种激励保护行为的手段,同时兼有融资功能;从环境法学角度看,它是通过制度化设计规范人们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协调其背后的利益关系,促进社会公平的工具。
我国自90年代初期以来,已经在广西、江苏、福建、辽宁、广东、河北、云南等地进行过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的试点工作,有些地方制定了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的管理办法;征收生态效益补偿费是环境资源有偿使用原则的重要体现,是生态效益补偿的一个阶段,因而是生态效益补偿的重要内容。
在国家经历了影响全国范围的三件生态环境大事件后①以及1998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在法律上的确立,人们认识到单单针对资源利用的负外部性进行的征收补偿费制度,还不能保护无辜受损者的利益,也不能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
贵州省地方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我省地方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财政部、国家林业局《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财农〔2009〕381号)和贵州省财政厅林业厅《贵州省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黔财农〔2011〕4号),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地方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是对我省地方公益林林权所有者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专项用于地方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
第三条地方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范围为贵州省境内,按照有关规定区划界定,经省林业厅审查认定的地方公益林林地。
第四条地方公益林是指:为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社会的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体功能,主要提供公益性、社会性产品或服务的森林、林木、林地。
其生态地位比较重要和生态环境比较脆弱(介于国家级公益林与商品林之间),对区域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五条享受地方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林权所有者,应当与林业主管部门签订管护协议,履行管护责任。
(一)省林业厅直属经营单位管理的公益林,由省林业厅与直属经营单位签订管护责任书;经营单位与专职管护人员或林农个人签订承包管护协议。
(二)国有林场管理的公益林,由同级林业主管部门与国有林场签订管护责任书;国有林场与专职管护人员签订承包管护协议.(三)县(市、区)林业(绿化)局管理的公益林,由县(市、区)林业(绿化)局与专职管护人员签订承包管护协议。
(四)集体经营管理的公益林,由县(市、区)林业(绿化)局委托所在乡镇与村组集体签订管护责任书,再由村组与管护人员签订承包管护协议。
(五)林农个人经营的公益林,由县(市、区)林业(绿化)局委托所在乡镇,乡镇委托村集体与个人或管护人员签订承包管护协议,并报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备案。
管护单位和人员必须按照管护协议规定履行管护义务,承担管护责任,管护责任落实后再支付管护工资。
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意见生态补偿机制完善意见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恶化的趋势加剧,生态保护成为全球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
在中国,由于人口密集、资源消耗大,加之长期以来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导致了许多严重的生态问题。
为了对抗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推行生态补偿机制,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
但是,当前生态补偿机制仍然存在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完善。
本文将探讨如何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更好地保护我们的环境。
一、当前生态补偿机制的不足1. 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目前生态补偿项目和标准缺乏基于真实自然资源评估、科学合理的定价标准和效益评价体系。
同时,地方政府也没有统一的规划,导致各地实施的生态补偿项目存在较大差异。
2. 生态补偿资金有限:由于各地政府生态补偿项目经费的来源和分配方式不同,导致生态补偿资金不充足。
3. 参与度不高:目前参与生态补偿的主体为政府和企业,而普通公众的参与度较低。
人民群众的意识与参与度的提高可以缓解许多生态和环境问题。
4. 制约措施缺乏:除了在生态补偿方案中明确一些条款之外,基本没有据以管理和约束的有效手段,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5. 动机问题:一些地方和企业为了获得生态补偿资金,可能会故意损坏环境资源,以获得更多的生态补偿资金,因此缺乏有效的奖惩措施,也就难以切实实行生态补偿。
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1. 完善生态补偿标准和项目管理:建立科学的资源评价、合理的定价和生态补偿项目效益评价体系,实现统一标准管理,推进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的发展。
2. 加大生态补偿资金投入:遵循“谁污染谁治理,谁管辖谁补偿”的原则,便于有利于生态保护和调整经济发展模式的区域获得更多的资金投入。
3. 提高公众参与度: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参与度,对于综合管理生态补偿项目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4. 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制定更严格的环境保护和生态补偿相关法律规定,加大监管力度,便于实行。
5. 强化奖惩措施:加强对不遵守环境保护和生态法律法规的制裁和惩罚,同时完善对遵守规定、积极参与生态保护的人员或组织给予奖励的相关机制。
L i n y e y u a n y i彰武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制度浅析刘建邱张雪松彰武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从!""#年开始启动,截至!"$%年,累计完成公益林补偿面积$&'(万亩,补偿资金()(*万元。
我县现有公益林补偿面积$$#+"#万亩,其中,国家公益林补偿面积#*+*#万亩,省级公益林补偿面积##+,万亩。
国家级公益林中,非国有权属面积!&+('万亩,国有权属面积&'+"*万亩。
省级公益林中,非国有权属面积#)+)万亩,国有权属面积"+%万亩。
分布在全县!)个乡镇、#个国有林场。
一、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建设成果,、建立规范的管护制度和资金管理制度县级林业主管理部门和各乡镇、国有林场建立规范的管护制度、管护公约以及人员考核制度、奖惩制度、考勤制度、巡护制度等,进一步规范管护人员管护行为。
管护人员名册齐全,没有人员缺失现象,做到出勤有登记,巡山有记录。
在资金管理方面,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制定了补偿基金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了管护补偿和到户补偿的范围和标准,规范了补助资金的使用与管理,保障了公益林管护工作的健康开展和补偿资金的有效使用。
!、管护队伍素质和管护质量不断提高全县公益林管护采取专职管护和委托管护方式,聘任护林员&&"人,监管员'!人。
其中,专职护林员,,%人,委托护林员!,&人。
护林员和监管员履行聘任、审批、解聘程序,提高了管护队伍人员素质和公益林管护质量。
全县纳入补偿的生态公益林全部签订了管护合同,有力地保障了公益林的全面管护。
管护单位与各管护区域的护林员、监管员签订了管护合同和监管合同,县林业主管部门与管护单位签订管护合同。
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为个人的,林权所有者与护林、监管人员签订委托管护协议书。
各单位护林员能够按照岗位责任制认真履行职责,有效制止毁林开荒、打柴、放牧、挖土等行为,避免发生盗伐、滥伐林木事件。
完善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的财税政策研究孔微巍,杨婧(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8)[摘要]森林资源是黑龙江省三大重要战略资源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环境因子。
当前,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生态补偿机制尚不完善,主要是存在着资金补偿主体单一,补偿标准缺少动态调整等问题。
完善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生态补偿机制,中央及地方政府应在财税政策方面继续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多元化的补偿资金融资渠道,强化生态补偿的税收调节机制,适时开征生态建设费等筹资项目。
[关键词]黑龙江省;森林资源;生态补偿机制;财税政策[中图分类号]F810.7[文献标识码]APerfecting the Fiscal Policy for the Eco-Com pensation Mechanism of Forest Resources in HeilongjiangKong Weiwei,Yang JingAbstract:As one of the three most important strategic resources in Heilongjiang,forest resources are an indispensable environmental fac-tor for human's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Now the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forest resources in Heilongjiang is imperfect;further-more,problems arise in terms of the single subject for financial compensation and the lack of dynamic adjustment to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the central and local governments should increase the support in fiscal policy,build diversified financing channels of compensation funds,strengthen tax regulatory mechanism,and timely initiate some financing projects to levy the eco-construction fee.Key words:Heilongjiang,forest resources,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fiscal policy[收稿日期]2012-02-28[作者简介]孔微巍(1962-),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政策建议——对陕西、云南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情况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政策建议对陕西,云南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情况的调研报告国务院研究室时兴庆国家林业局汪绚闫春丽缪光平杨传金根据国务院领导的批示,针对两会期间部分人大代表反映的”西部地区公益林经营者处于困境,建议尽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情况,国务院研究室和国家林业局组成联合调研组,于20XX年9月4日至10日赴陕西省和云南省林区开展调研•调研组到陕西省柞水县,耀州区,黄陵县和云南省的大理市,龙陵县,德宏州等六个县市,深入乡镇,村组,与地县乡政府,林业部门工作人员,基层护林员,村干部,造林大户,林农代表等进行了广泛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两省公益林补偿基本情况及成效(一)公益林基本情况陕西省地处我国内陆腹地,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温带,暖温带,北亚热带三个气候带,地貌由北至南依次为毛乌素沙地,黄土高原,关中平原和秦巴山地•全省总人口3652万,土地总面积20.6万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18413.4万亩沾土地面积的59.6%,森林覆盖率37.26%,是全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云南地处横断山脉南部和云贵高原,是一个低纬度,高海拔,山地高原为主的边疆内陆省份.土地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山地高原占国土总面积的94%.云南省与缅甸,老挝,越南3国接壤,国境线长达4060多公里.全省总人口4415.2万人, 少数民族25个,占全省总人口的36.4%, 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为一体的省份•云南是我国四大林区之一,全省现有林业用地面积37031.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9.91%,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根据2004年国家林业局联合财政部发布的《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陕西省全省共区划公益林11942.2万亩沾林地面积71.74%,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6592万亩(包括国有林3846.0万亩,占2林业I作研究2oos~t10158.3%;集体林2554.4万亩,占38.8%;其他和个人所有公益林191.6万亩,占2.9%). 陕西省的重点公益林全部属于天保工程区,主要分布情况在江河两岸(占45.8%),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占41.2%),江河源头(占7.3%),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占4.9%)和重要水库周围(占0.7%)等生态区位极为重要的区域.云南省公益林面积18580.19万亩,占林业用地的50.2%,其中国家重点公益林11877.70万亩(包括国有4654.9l万亩,集体7187.51万亩,个体35.28 万亩),占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的32.1%.这些重点公益林主要分布如下:江河源头88.60万亩,江河两岸2201.56万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819.72万亩,自然遗产1263.77万亩,湿地和水库74.16万亩,边境地区国防林685.63万亩,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5744.26万亩.云南有三分之二的重点公益林(8049.9万亩)在天保工程区范围内.(二)生态效益补偿实施情况由于陕西全省实施天保工程,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暂时没有在该省实施,同时,陕西也未建立省级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制度.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20XX年在云南省开始启动,受补偿的国家重点公益林面积为2817.3万亩,其中,国有权属1138.51万亩,集体权属1643.81万亩,其他权属34.98万亩.2004至20XX年中央财政投入云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累计达30436万元,补偿对象为承担公益林保护管理的单位或公益林经营者和所有者,包括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乡村集体组织,林农个人等.补偿标准按照国家核定的补偿面积平均每年每亩补助5元,其中4.5元用于补偿性支出,由云南省根据国家核定的补偿面积补助各地市州,0.5元由省级统筹安排用于森林防火等公共管护支出.补偿制度实施以来,云南编制了《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云南省实施方案》各实施县(市,区)均编制了县级实施方案. 全省确定了管护小班8.75万个,签订,完善禁伐或限伐协议8790份涉及4066 个管护责任单位,划分管护责任区9777 个,签订管护合同12408份,聘用专职管护人员15054人.补偿任务具体落实到州,县,乡,实施单位,林班小班,做到了权属,地界清楚,事权划分和经营主体明确;管护区域和范围落实到了山头地块,管护责任明确到了管护责任单位和管护人员.根据《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管理办法》的相关规定,20XX年起,云南省每年财政预算配套1000万元作为省级公益林补偿基金,用于实施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的配套资金和建立地方公益林林业I作研究,zoos~11#13调研报告补偿机制的试点经费.20XX年云南省启动了3个高原湖泊和6条水系共114.7万亩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开始探索省级重点公益林保护管理模式,省级补偿基金的投入,运行,管理机制.(三)生态效益补偿实施的成效自2O01年中央财政开始试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以来,社会各界生态保护意识明显增强,受补偿地区公益林管护队伍得到强化,管护设施得到改善,部分省区已经或正在准备建立省级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重点公益林资源初步得到了有效保护•是社会大众生态保护意识得到加强•云南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以后,通过健全完善重点公益林保护管理政策和法规,强化依法监管的措施和手段,建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生态补偿政策逐步深入人心,惠及林权权利人,调动了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社会大众生态保护意识得到加强•二是公益林管护队伍得到强化,管护设施得到改善•通过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实施,云南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工作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和保障体系得到进一步建立健全,国家和省部署的各项工作,措施得以贯彻落实,林业综合管理机构和能力得到加强•同时,云南以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为契机,带动了地方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的预防与除治,森林资源监测和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得到改善,装备得到充实,实施中央补偿的10个州59个县,已按防火专业队伍和林业有害生物测报站建设标准,基本装备完成,20个县已配备森林资源监测与建档设备•三是生物多样性和公益林资源的整体效益增强•生态效益补偿启动以来,实施单位将重点公益林护林,防火宣传,病虫害监测等工作纳入护林员职责范围,结合区域实际,制定村规民约,发布通告,禁止在重点公益林内挖掘移植活立木,烧炭,开垦,采石,采矿挖沙,取土,狩猎等活动•此外,由于公益林管护资金落实到位,明确了管护人员的责任区域和具体的管护责任,进山人员受到有效监督,毁林,开荒,盗猎,盗伐,非木材林产品采集等案件明显减少,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业案件查处能力得到提升,公益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同时也促进了公益林周边森林的保护,有效降低了森林火灾,林政案件以及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增强了森林的生态和环境保护功能,维护了生物多样性,提高了森林的整体效益•四是林农得实惠,生产生活环境得改善•受补偿区群众反映实施森林生态效益4转业I作研究20o8第1期补偿后,有一部分参与公益林管护的农民群众得到了一定劳务费收入;同时,公益林资源得到了严格管理保护,山更青了,水更绿了,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生活环境逐步优化,林农经济收入稳步增长•实践证明,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是一项爱民,惠民,富民的好政策•二,调研中发现亟需研究解决的问题生态补偿制度建立以来,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调研过程中,基层干部和林农代表也反映了许多需要尽快研究解决的问题•(一)现行补偿范围不到位,与国家生态建设要求不适应是与西部生态建设要求不适应•根据规定,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补偿范围为国家林业局公布的重点公益林林地中的有林地,以及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的疏林地,灌木林地和灌丛地.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是我国生态建设的主战场,大多处于生态脆弱区,许多地方能生长灌木林或灌丛非常不易,急需得到有效保护• 而目前灌木林和灌丛的补偿仅限于荒漠化和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西部地区的生态保护范围,不利于国家整体生态建设的需要.二是天保工程区重点公益林中的新增造林面积没有及时得到补偿.目前冲央森林生态效益的补偿范围为非天保工程区•但天保工程建设是静态调研报告投资建设,其森林管护是以天保工程实施时的有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作为管护对象,因此天保工程区内天保工程实施以后增加的新增造林面积不能享受管护经费.而补偿范围限于非天保工程区,意味着天保工程区划入重点公益林范围的新增造林面积既不能享受天保管护经费,也不能享受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导致这部分面积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二)补偿标准过低,尚未体现补偿的性质目前的补偿资金全部由财政承担,标准为每年每亩5元•由于国家财力有限,从2001年开始一直执行这一补偿标准,没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各类价格上涨对补偿标准进行动态调整,补偿标准过低,不足以弥补林农因保护重点公益林而付出的经济代价,导致其性质实质是补助性质,不是补偿性质,难以达到持久的生态保护目的• 其次,同为公益林,天保区与非天保区补偿标准不同•天保工程区已享受管护经费的重点公益林,每亩管护费只有1.75元(地方配套不到位的只有1.4元),与其它纳入补偿的重点公益林补偿标准相差 3.75元,同一个山头的公益林存在两个补偿标准•三是补偿标准一刀切,没有按公益林质量区别补偿•由于目前缺乏评估机制,所有的补偿标准均是一刀切,实行单一的补偿标准,不分地域,不分区位,不分地类,不分林业I作研究,zoos~15调研报告林分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经营者与保护者的积极性•(三)制度不健全,管理滞后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自20XX年实施以来,虽然取得了巨大的成效,但相关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工作滞后•一是全国没有统一的公益林资源管理办法,相关政策不明确•目前重点公益林特别是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重点公益林如何管理,国家没有统一的规定,现行规定不明确且缺乏整体性,导致重点公益林林地管理,采伐管理和管护管理没有适合重点公益林特点的具体规定•各地根据已有的一般性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规定,导致一些关键管理环节出现差异,如采伐强度,方式,批准程序,林地流转,管护合格评定因子与标准等•二是保护管理监督不到位•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以来,全国还未进行过国家级的管护核查,导致纳入补偿的重点公益林保护管理得不到有效监督,对社会各层面,各级管理层高度关注的重点公益林保护管理,资金兑现等政策执行情况,执行效果,政策的延续,政策的监控,群众与社会反响,政策的完善等问题难以回答•三是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于重点公益林的管理,有的省设立了生态公益林管理办公室,但多数省没有明确管理的专门机构,特别是省以下单位大多数无专门机构,存在多部门管理,造成管理不协调的现象,调研中许多地方都提出各级均应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四)天保工程区公益林造林标准太低目前,国家对天保公益林造林的投入是每亩300元,其中地方配套60元,由于地方财力所限,地方配套都到不了位,实际每亩造林投入只有240元.各地都反映这是1998年制定的标准,时至今日,物价和劳动力价格都上涨了很多,目前的实际每亩造林投入已达到500至600元,有些地方甚至达到800元•原有标准已不能满足营造林的实际需要,公益林造林任务越多的地区,负担就越重,有些地区甚至还欠造林人工费•如陕西耀州区的高尔塬林场,由于造林面积大,多年所欠人工费已累计达100余万元,严重影响了林场的正常经营和发展•(五)野生动物危害对林农造成的损失没有得到补偿近年来,随着生态建设和保护的力度加大,一些地方的植被恢复较好,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明显增加,但野生动物对农作物的危害和对人身的伤害也逐渐增多•如陕西柞水县营口镇朱家湾村野猪危害农地比例达到25%,林农对保护生态承担了义务,却对造成的损失没有得到任何补偿;云南德宏州一农民在干农活时受到熊的攻击,面部被熊严重损伤,造成了终身的面部损毁,但也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6林业I作研究2oo8第I期(六)工程实施缺乏管理经费,基层林业部门压力较大调研中,各地对公益林补偿政策的实施都非常欢迎,但也提出没有管理经费的问题,基层林业部门压力很大•公益林管理涉及区划界定,小班落实,合同签订,检查验收,档案管理,技术培训,'三防”组织,信息系统建立以及大量的图纸购买,制作,资料等,都需要大量的投入,国家没有明确管理经费,均要求地方财政配套,实际全部要靠林业部门投入,基层林业部门本身经费都非常紧张,许多林业部门都表示”林业部门只有责任,没有利益,工程实施越多,部门越穷,负担越大”.(七)集体林或个人造林划入禁伐区,保护区或风景区,林农利益没有得到相应补偿上世纪80年代初期,国家鼓励个人投资承包荒山造林,并给予了贴息或低息贷款,如陕西耀州区的造林大户马淑芳1985年承包荒山造林1284亩,共贷款37万元,由于划入了天保区的禁伐区,也划入了重点公益林,没有采伐收入,每年的还款压力使得家庭生活已非常艰难,从过去的富裕户变成了贫困户•个人投资造林受到禁伐的限制,导致一些经营者铤而走险,有的甚至由过去积极的造林者变成了违法犯罪者,一定程度上给社会带来了调研报告不稳定因素•调研中还发现存在集体林划入自然保护区或风景区的情况,如云南大理市大理镇位于苍山风景区,其6.3万亩山林全部为重点公益林,其中50名为集体林,农民人均耕地仅0.51亩,该镇西门村全村山林均被划进了苍山风景区,农民连自留山都没有,基本丧失了对林地的经营收益权.苍山风景区年接待游客600万人,但公益林只有管护投入,无任何收益及补偿.龙陵县新龙乡雪山村集体林有6628亩划入了保护区,涉及18个村民小组的1779人.集体林划入保护区或风景区后,方面没有得到任何补偿,另一方面也失去了取柴之山,林农利益受到了较大的侵害.三,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政策建议对重点公益林实施补偿,是我国林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突破,标志着我国有偿使用森林生态效益朝着法制化,制度化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为生态林业建设开辟了一条经常的,可靠的,稳定的投资渠道,是现代林业建设中生态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更高层次的体现•同时,森林生态体系建设是一项复杂浩大的系统工程,着力解决公益林生存效益的补偿问题,特别是对其投入与利益机制的合理设计,是林业I作研究2oos~17关系到当前我国林业分类经营实践的成败,能否全面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的关键•通过调研中对问题的解剖,调研组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提高现行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标准,并实行分类补偿中央财政每亩5元的补偿标准是20XX年确定的,随着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上涨,商品材价格的提高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变化,中央补偿标准已明显偏低,重点公益林经营者和所有者提高补偿标准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近几年,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也多人次提出提高补偿标准的建议和提案.给予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合理补偿迫在眉睫.由于重点公益林禁止商品性采伐,其所有者或经营者投入的营造林成本无法正常回收目前国家对重点公益林每年每亩5元的补偿标准,没有充分补偿重点公益林经营者和管护者付出的代价,随着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完善和《物权法》的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越来越多地受到价值规律的冲击,对于以发挥生态效益为主的禁止商品性采伐的重点公益林,适当提高补偿标准,对其所有者或经营者予以合理经济补偿,这是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保证重点公益林持续发挥生态效益的客观需要.根据生态区位,立地条件,林地生产力水平,林分质量状况等因素,对重点公益林进行分类,并分别确定不同采伐利用政策后,国家应分类确定补偿标准•建议以现行的每亩补助5元为起点,分步提高标准,分类补偿到位•考虑到国家财力负担等因素, 建议从20XX年起,国家将补助标准提高到平均每亩补助10元,具体分类与补偿标准可由省区自行确定•(二)建立市场经济条件下多渠道的生态补偿机制积极探索引入市场机制,寻求利用市场手段实现森林生态效益的有效途径•通过建立生态社会价值评估体系,完善区际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如流域上下游区际互补的协调机制•以中央财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为导向,将利益的提供者和获得者的权利,义务,责任综合起来,重新配置市场资源.通过政府设立"受益者补偿"的原则,建立协商机制,核定补偿标准,开辟多种补偿渠道.对于依托森林资源开展旅游业,水电业,野生动物园等对植被保护和恢复负有责任的石油矿产业等的经营收入中核定补偿比例.(三)启动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对天保工程区新增的人工林且末享受天保管护经费的重点公益林以及天保工程区内集体所有的重点公益林,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四)国家向重点公益林区予以政策倾8林业I作研究,zoos~1斜重点公益林生态区位非常重要,而大多数地方经济欠发展,农民群众世代相传,靠山吃山,林木既是主要经济来源,也是主要能源.只有很好地解决了农民吃饭和烧材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护好重点公益林. 因此,建议国家在农村能源建设,基本农田建设和退耕还林等惠农政策上,在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管护能力建设上,向重点公益林区域适当倾斜照顾.(五)积极探索对重点公益林的赎买和资本运营政策,完善重点公益林的保护措施对于自然条件恶劣,不具备生存条件的地区,国家应加大生态移民力度,对非国有的重点公益林实行国家收购政策•对于自然保护区内的重点公益林,在核心区内的,由国家进行赎买,转变其所有制形式;在实验区内的应完善林下资源开发政策,允许林农通过林下资源利用开发获得利益•对于风景名胜区内的公益林资源,应通过资产评估进行资本运营,采取与直接利益者利益分成的方式解决公益林补偿问题•(六)抓紧出台公益林管理政策为规范重点公益林采伐利用政策,保持重点公益林区域和面积相对稳定,促进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健康有效运行,当前国家应尽快出台公益林管理政策•考虑调研报告到目前补偿水平不高,在不影响重点公益林生态功能的条件下,应制定生态公益林采伐,调整等相关政策,使重点公益林所有者或经营者从公益林经营中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同时规范重点公益林管理•建议根据生态区位重要程度,自然条件,林地生产力水平,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等情况,对重点公益林进行分类,分别采取不同的政策•比如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重点公益林,全面禁止采伐•而对自然条件好易于更新的地区,可合理利用,如允许种植部分经济林,适当采伐成过熟林木,发展森林旅游,建设小水电等•同时,考虑到各地重点公益林面积确需适当调整,为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必须采伐部分林木,因此,建议国家适当放宽政策,并集中一段时间,灵活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七)下决心解决农民投资造林的资金回收问题公益林中绝大多数为天然林和国家工程造林,也有部分为农民和其他社会主体的投资造林.为妥善解决个人因投资造林陷入困境的问题,建议分类解决:一是通过分配采伐指标解决部分造林大户的困境•有些造林大户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投资造林,而且造的主要是用材林,目前已进入主伐期,可通过采伐部分林木以解决还贷资金来源.二是通过调整区划把部分公益林转作商品林•部分立地条件较好,林业I作研究2008~1期9调研报告国有林区政企合一的改革取向及相关政策问题关于对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和伊春林业管理局的调研报告国家林业局天保办张志达满益群刘永红我国重点国有林区地方政府和森工企业实行政企合一管理体制的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公司和伊春林业管理局,是我国林业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在林区开发建设四,五十年的进程中,特别是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近十年以来,政企合一体制运转状况如何,面临哪些问题,今后如何推进改革,需要解决哪些相关政策•最近我们到这两个林区进行了调研,考察了大兴安岭的加格达奇,新林,图强,西林吉4个林业局,伊春的南岔,美溪,友好3个林业局,与各级地方政府和森工企业进行了广泛的座谈•通过深入研讨,大家普遍认为:国有林区政企合一的管理体制已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加快改革进程,有利于国有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经营,有利于林区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有利于林区职工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提高• 林分质量较高的投资造林,可转成商品林,既给出路,也不会对生态带来大的影响•三是通过赎买转作国有林•对部分生态地位重要,必须严格禁伐的农民投资所造的公益林,在不改变林地所有权的条件下,由财政出资将林木所有权收购为国家所有,既解决农民投资的回收问题,也有利于更好地管护•四是通过国家征收把林木和林地所有权收归国家所有•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中,有少量农民的自留山,责任山侬民已丧失实际权益,应当征收为国有所有,给农民合理补偿•采用后两种途径,需要中央财政一次性投入较多资金,但这是为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必须支付的成本,花这笔钱是完全值得的•建议利用当前中央财政超收较多的有利时机,把这些农民反映多年,于国于民有利的事情办好•Ial林业I作研究2oos~1。
生态补偿机制如何健全和完善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生态补偿机制作为一种重要的政策工具,对于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促进区域间的公平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然而,当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需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更好地发挥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一、生态补偿机制的现状及问题目前,我国的生态补偿机制在森林、草原、湿地、流域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补偿标准不够科学合理。
现有的补偿标准往往基于简单的核算方法,未能充分考虑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生态保护的成本以及地区之间的差异。
这导致一些地区的生态保护者无法得到足够的补偿,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
其次,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投入,社会资本参与不足。
有限的财政资金难以满足生态补偿的巨大需求,限制了生态补偿机制的规模和效果。
再者,补偿方式较为单一。
多以资金补偿为主,缺乏技术、政策等多元化的补偿方式。
这种单一的补偿方式难以满足不同地区和群体的实际需求,也不利于生态保护效果的长期维持。
此外,生态补偿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
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和约束,导致生态补偿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
二、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重要性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对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从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看,它能够激励各方积极参与生态保护,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对于区域协调发展而言,通过合理的生态补偿,可以缩小地区之间因生态资源禀赋差异而导致的发展差距,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区域的均衡发展。
在社会公平正义方面,让生态保护者得到应有的回报,让生态受益者承担相应的责任,有助于保障不同群体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的公平公正。
三、健全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一)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标准应综合运用多种评估方法,如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条件价值法等,全面准确地评估生态系统服务的价值。
我国森林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不足及完善措施我国森林资源有限,并且大多分布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然而森林生态效益的受益者主要是江河中下游地区,一般属于经济较发达地区。
因而如何给森林生态效益提供者实施补偿,实现生态公平,建立森林生态补偿机制显得十分必要。
这也是当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从我国生态不产工作的不足之处着手,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解决措施。
标签: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目前,国内学者对生态补偿概念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生态补偿,包括污染环境的补偿和生态功能的补偿,即包括对损害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或对保护资源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以提高该行为的成本或收益,达到保护资源的目的。
狭义的生态补偿是指生态功能的补偿,即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
1我国的生态补偿工作存在的不足我国的生态补偿工作才刚刚起步。
已实践多年、取得了很大成绩的退耕还林,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着贯彻“生态目标不到位”和“给农民的补偿不到位”的问题。
前者表现在护林环节上,农民出钱出力确保生态效益的动力不足,后者表现为经济补偿没有及时全部兑现给农民,加上后续产业开发未跟上,一些地区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贫困面增大的趋势。
作为中国第一个大规模生态补偿实践。
“生态目标”不能实现,将影响到这一政策的成败。
由于生态林的成长和生态效益发挥需要近十年的时间,生态效益又主要是公益性的,因此生态目标在其他目标中最为脆弱,很容易成为急功近利的牺牲品。
而“经济补偿”落实不到位,不仅会使退耕还林难于持续或出现反复,还可能在一些地方加剧社会矛盾。
这也说明,真正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是一种远比想象深刻的社会利益大调整和制度创新。
退耕还林政策只是我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一次成功实践,还有许多方面都需要生态补偿机制。
城市水源地的发展与保护的矛盾,江河上游水资源利用与中下游用水的矛盾,生态屏障的建设与投入的矛盾,喀斯特地区过度开垦导致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问题,草原过度放牧或过度耕种带来的风沙问题,以及自然保护区的保护问题等。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 (1) 内容摘要:本文介绍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内涵 ;重点 探讨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的理论基础 ;并提出了 建立和健全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方面的对策与建 议,以期为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改革研究充实内容。 关键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 可持续发展补偿费征收 制度 中国森林资源虽然呈现一定好转趋势 ,但形势依然不容 乐观。制约中国林业发展的一些因素依然没有消除。目前
, 影响中国森林资源培育的主要因素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 度的不健全,其中原因之一就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不足 或不能到位。因此,征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扩大资金渠道 以缓解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不足的压力 ,应是一种有效的
策略和手段。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的建立将为森 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内涵 森林不仅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木材等有形产品 ,而且 还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生态产品与服务等无形产品。由于 森林资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提供了具有正向外部性的生态 产品与服务,客观要求对受益 群体进行补偿费的征收 ,以实 现经济外部性内部化,从而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优配置。因而 笔者认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不再简单理解为传统意义上的 生态效益补偿,而包括更为广泛的内涵 ,其外延也应得到延 伸。既包括对森林生态产品与服务提供者所带来的正向激励 如补偿费、直接投资等,也包括对森林生态产品与服务受益 者所带来的负向激励如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的理论基础 经济理论基础 公共物品理论 森林资源无形的生态产品与服务是一种 公共产品,大家对其都有使用权,因而个人对此种资源的损 耗、枯竭和消费不必承担相应的成本。由于其缺乏安全、专 一、排他性的产权,使得森林资源的生态产品与服务不能自 由地投向最有效的用途,所有人无节制的追求其经济效益最 大化而置其生态价值于不顾,这就导致了“公地悲剧”不可 避免地发生。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的设立就是为了更好的 保护森林生态价值不被“公地”化 ,同时又要为市场提供其 不能生产的公共物品。鉴于森林生态价值的内在特点 ,单纯 通过市场很难保证其生态产品与服务价值得到有效的保护。 因为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个人理性并不必然产生集体理性 个人所追求的最大利益化与集体或社会利益往往是背道而 驰的。因此,只能由政府进行必要的干预,即通过对所有森林 生态产品与服务的受益者收取价格的方式来体现森林生态 效益价值。
外部效应理论所谓外部性,就是行为个体的行动不是 通过价格而影响到其他行为个体的情形。当某个人的行动所 引起的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 成本 ,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 时,就存在外部性。外部性有两种 :一种是负外部性,即它把 一些成本转嫁给社会,森林资源的破坏导致的沙漠化就是最 典型的例子。另一种是正外部性 ,比如造林会给社会带来正 效应,但造林者并不能直接得到这些效益 ,如果效益的外溢 导致造林者收益过少,造林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抑制。因此 ,为 了有效地解决外部性内部化问题 ,政府必须做出适宜的制度 安排,通过规章制度的制定或鼓励措施的实施迫使个人在决 策、经营中承认森林的生态价值 ,引导森林资源的消费者改 变其生产或消费行为,从而确保外部成本内部化。这便是森 林生态补偿费征收制度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 首先,完整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应是生态环境、人类社 会与经济发展三者协调一致的结果 ,是一种具有综合性和总 体性的社会发展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从本质上消除向 后代延伸的外部性。在我们品尝前人遗留下来的因森林资源 退化而造成的水土流失、洪水泛滥等环境恶化的苦果时 ,更 应注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 ,否则会将 更为严重的后果转嫁给我们的后代。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政 府在保证当前经济发展的同时 ,通过各种手段保留给后代人 不少于当代人所拥有的机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的征收正 是要将这一部分外部成本内部化 ,真实的反映森林资源的社 会边际成本,让内含森林生态价值的价格机制正常地发挥作 用。 其次,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今天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 的征收对一国国内林木产品价格和相关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产生着重大的影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的设立及实 施更需要国际间的合作和一致。因为与其他市场失灵不同的 是森林生态环境的破坏所导致的环境恶化具有超越国界的 扩散性。所以以全球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森林生态效益 补偿费征收制度还应涉及各国的木材进出口关税政策以及 相关税费制度的协调问题。因此,现代意义的森林生态效益 补偿费制度应该基于此理论来构建与设想。 法学理论基础 法学理论侧重于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中的权利、义务 的研究。应该看到,森林并不是无主物,而是全体人民的共有 财产,政府只是为了全体国民及其子孙后代管理好这个财 产。政府通过管理和利用森林资源参与社会生产和消费活动 从而实现社会的整体利益。因而,政府作为森林资源管理权 的主体有权征收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它利用其政治权力将 其上升为具有强制性的法律规范 ,就形成了本文所言的森林 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
众所周知,人对其权属的关系应首先是一种人与物的关 系,然后才是人与人的关系。为此,强调人类对森林资源的尊 重,赋予森林资源以其固有的、按生态规律存在并受尊重的 权利,拓宽法律调整的范围就很有必要。因此从法学的角度 来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设立不仅仅在于平衡人与人 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更将着眼于人与物之间的权利义务 关系。 完善森林生态效益的对策与建议 依托法治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 就我国目前而言,仅仅依赖国家的财政补助是不能满足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现实需要,因此推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 费征收政策,
将弥补我国传统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不 足,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 为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 偿费征收制度,不仅仅是为森林资源的保护管理提供资金 , 实质是对森林生态效益价值的承认,是从根本上解决林业发 展的动力和机制问题。而要保证其长期有效的运作 ,就得依 托于法治来巩固其制度基础。具体来说 ,以下几项措施的确 立与完善是不可或缺的:
补偿费征收法治化 国家应尽快出台《森林生态效益补 偿费征收管理条例》,《条例》出台后,各地方要严格遵守和 执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管理条例》 ,并结合实际情 况,制定实施细则。坚持依法治林,确保补偿费征收管理制度 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对补偿费的使用要加强监督检查建立 资金使用违规违纪的责任追究制度。具体而言 ,森林生态效 益补偿费征收法治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征收要素法定性:
它的含义是征收补偿费要素的全部内容及其程序等必须由 法律规定。国家应通过制定《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征收管理 条例》给予明确规定其相应的补偿标准 ,不得由地方政府机 关或领导自行规定。 合法性:由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是一 项具有强制性的制度,因此在收费要素充分满足的前提下
, 有权机关无权自行降低征收标准、确定征收范围、改变征收 环节、暂缓征收期限等等,必须依法律的要求和步骤征收。 程序保障性:补偿费的征收和缴纳是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的 实施过程,它必须以适当的程序行使 ,
而且对其争议也必须 以法律规定的公正的程序予以解决 ,这就是法定主义要求的 “程序保障性”。如补偿费征收制度上的处罚、追溯、争讼 和复审应有公正的程序保障。
立法决策程序民主化 我国可以在制定《森林生态效益 补偿费征收管理条例》时,将其纳入有关立法决策程序中,引 入立法听证制度。立法听证是立法主体在立法活动中进行有 关涉及到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权益的立法时 ,给予利害 关系人发表意见的机会,由立法主体听取意见的程序的法律 制度。制定条例时,要广泛听取林农的意见,充分了解事实和 林农的意愿。在广泛听取各种意见的基础上集思广益、正确 决策。这样的立法,既可以兼顾民主与效率,又可以预防立法 的偏颇与缺乏,从而保证法律的合理性、可行性 ,提高立法质 量。毫无疑问,进行立法听证不但是一种有效的宣传手段 , 而 且也为法案通过后获得最广大林农的自觉遵守创造了条件。 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在林业税费中所占的比重 目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 ,完全由国家承担森林生 态效益的补助是不现实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央财政尚难以支 撑如此巨大的补偿金额。因此只有在不加重国民税费负担的 基础上提高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在林业税费中所占的比重
, 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 ,笔者认为应降低林业税费 中的其它税费比例。如实行精简机构 ,减少人员,把一些由育 林基金等供养的人员纳入财政预算系列等。这一系列改革将 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的征收开辟更广阔的通道。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制度的安排设想 在未来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费制度安排中 ,应着重从几个 方面解决问题:开展森林环境宣传运动以提高公众的环境意 识,并对森林环境服务受益群体进行教育 ,以增强其交纳补 偿费的自觉性;建立受益者参与决定环境服务价格的机制并 引进支付系统,阻止受益者免费搭车;支持建立受益者管理 协会,依靠内部力量保证所有受益者支付环境服务并采取更 加有效的行动,排除不支付费用的人获益。严格执行森林生 态效益补偿费征收制度,实行补偿费专款专用并加强研究费 改税的问题。引进机制确保当地供给者参与确定支付水平的 高低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