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彝族毕摩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的积极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4
收稿日期:2019-04-28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基金项目“中国彝文古籍文献整理与保护及其数字化建设”,项目编号:13&ZD142;云南省省院省校教育合作资助项目“云南彝族重要古籍数字化保护与利用研究”,项目编号:SYSX201420;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红河彝族传统教育对现代教育镜鉴研究”,项目编号:2018JS462。
作者简介:龙倮贵(1963-),男(彝族),云南红河人,红河学院教授,红河学院学报业务副主编,享受云南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
研究方向:民族学、宗教学及彝族传统文化。
2019年第4期第37卷(总第201期)NO.4,2019Vol.37General No.201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摘要:彝族毕摩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的长河中,彝族毕摩文化受到儒、道、释文化的极大冲击和影响且不断交流和互动,不但不被其同化,反而被彝族毕摩积极吸纳,并改造而彝族本土化,以不断充实、丰富、完善、繁荣、发展彝族毕摩文化体系,这也是彝族毕摩文化的一大显著特点。
关键词:彝族毕摩文化;儒、道、释文化;交融;关系中图分类号:H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39(2019)04-0042-08彝族毕摩文化与儒彝族毕摩文化与儒、、道、释文化交流和交融关系龙倮贵(红河学院学报编辑部,云南蒙自661199)西南彝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和传承着本民族语言及传统文字,并用本民族传统文字记录和传承下来了卷帙浩繁、包罗万象的彝族历史古籍文献。
彝族毕摩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不了解彝族毕摩文化,就不能认识和了解古老、博大、精深的彝族传统文化体系。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离开彝族毕摩文化探讨彝族传统文化,那么对彝族传统文化的理解是不全面和不完整的。
西南彝族习惯法文化及其现代价值摘要:自先秦时期以来,彝族法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地焕发着鲜活的生命气息与令人瞩目的时代价值。
选择彝族法文化进行探索,原因之一是其具有悠久渊深的历史文化背景;除此之外,便是对国家远边少数民族之不可或缺的辅助治理价值。
关键词:西南少数民族;彝族;习惯法;现代价值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一直是我国法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西南地区范围甚广,包括了西藏、云南、贵州、广西、四川和重庆,约占全国1/4的国土面积;地形地势复杂,导致了居民呈“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之态势,在高山阻隔环境下,各民族自发地衍生了一套规制本民族的社会规范,少数民族习惯法文化于此绵延。
以彝族为例,彝族少数民族法文化的起源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彝语中“吉威”一词为彝族社会中的规范,早有“定名分,止纷争”的法文化观;除此之外,彝族习惯法分门别类涉及彝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土地制度、刑事制度、民事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制度),有极高的价值。
笔者将从历史发展全面,法律习惯规范的彝族习惯法出发,进行本文阐述。
根深叶茂的彝族法文化法律是调整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规范。
自先秦时期以来,彝族法文化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地焕发着鲜活的生命气息与令人瞩目的时代价值。
选择彝族法文化进行探索,原因之一是其具有悠久渊深的历史文化背景;除此之外,便是对国家远边少数民族之不可或缺的辅助治理价值。
彝族法文化在先秦前已披露头角,通过前人对彝族文献的研究,可以知悉彝族自身的法律观源于口耳相传的彝族神话和传说,在原创典籍中皆有迹可循。
云南楚雄、红河彝族史诗《查姆》中提到:“远古的时候,天地连成一片。
下面没有地,上面没有天,分不出黑夜,分不出白天”;“空中不见飞禽,地上不见人烟;没有草木生长,没有坐坐青山;没有滔滔大海,没有滚滚江河,没有太阳照耀,没有星斗满天;没有月亮发光,更没有打雷扯闪”;“只有雾霾一团团,只有雾霾滚滚翻”。
《更资天神·蒲衣生更资》、《尼苏夺节》、《阿黑西尼摩》皆有以上论断,证明彝族自古便有世界本来为混沌。
浅析凉山彝族毕摩作毕和苏尼施巫及其职能摘要:毕摩和苏尼是凉山彝族从事祭祀和巫术的古老的两类职业。
毕摩和苏尼作为彝族的两大宗教职业者,他们的职责是“沟通神、鬼、人之间的关系”,他们都是从事信仰活动的专门人员,但他们也是有极大区别的。
毕摩和苏尼的职责不同,毕摩作毕和苏尼施巫的内容、时间等也是不同的。
本文从毕摩作毕和苏尼施巫入手,深入到他们的职能。
综合分析凉山彝族毕摩和苏尼文化的现状及发展,为凉山毕摩和苏尼文化这一宝贵的民族财富保护和发展探究新路。
关键词:毕摩,苏尼,作毕,施巫,不同,职能,作用一、凉山彝族的宗教信仰、祭祀与毕摩、苏尼的来源(一)凉山彝族的宗教信仰与祭祀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彝族民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他们在对待天地、日月、山川、动植物等的自然万物的崇拜中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由于动植物的密切关系而形成图腾崇拜,由灵魂俯则形成祖先崇拜。
以祖先崇拜为核心,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灵物崇拜为一体的传统俗信是彝族民间宗教信仰的最主要表现形式。
各种祭祀、巫术、逃卜、禁忌是其常见的信仰活动。
(1)、彝族祖先崇拜在彝族的多种崇拜中,彝族的祖先崇拜是居于核心的。
彝族人都是信灵说者,他们都认为其祖先死后灵魂是不灭的,并且祖灵与人们的吉凶祸福、贫富穷苦的关系是最密切的。
而安灵和送灵是彝族民间广泛流传且颇为重要的两大祭祖仪式。
彝族祖先崇拜的思想基础是“三魂说”和“祖界”观念。
彝族人普遍认为已故祖先具有三个灵魂。
这三个灵魂各有不同的归宿,其中一魂守焚场或坟墓,一魂归祖界与先祖灵魂相聚,一魂居家中供奉的祖先继位上。
而与“三魂说”密切相关的是“祖界”观念。
祖界在各地彝族人的信仰中是本民族先祖发祥分支之地,是始祖笃慕和后世各代先祖灵魂聚集之所。
在彝文文献《指路经》中描绘的祖界,在祖先灵魂的诸归宿中是最理想、最高的归宿。
(2)、彝族的虎和鹰图腾崇拜彝族的虎图腾崇拜追述到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人们出于对动植物的一种特殊的亲近感,把某种动物或植物作为崇拜的对象。
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少数民族价值观传承提要: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核,少数民族价值观是传统文化的深刻凝结,它在最深层面与现代交锋和交融。
因此,少数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受到了深刻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对于少数民族价值观的超越需要在现代超越和超越现代两个层面上进行考量,从而寻求传统价值观的现代化和对现代价值观天然缺陷的弥补。
少数民族价值观的超越依赖于整个国家对其历史与文化价值的充分自觉,依赖于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自觉,依赖于有效的全球对话与交流。
关键词:少数民族价值观传统现代化中国的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世界文明的瑰宝。
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核,少数民族价值观,是传统文化的深刻凝结,因而它在最深层面与现代交锋和交融。
它的处境和问题,既是少数民族自身的处境和问题,也是现代化进程中整个国家的处境和问题,是国家问题更为集中和突出的表现。
作为相对劣势和弱势地区,由于与现代化有更大的落差,少数民族价值观受到了更大的冲击,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然而,随着国家和少数民族地区综合实力在改革开放中的不断增强,少数民族价值观将越来越有可能从容地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效交流与对话,完成自身的创新与超越,同时为中国价值观体系的培育与发展以及全球价值观的丰富与创新做出独特的贡献。
一、少数民族价值观的传统属性少数民族价值观是在长期与特定的自然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特殊审美取向的价值评价与选择系统。
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其文化形态纷繁各异,但其价值观体系又由于相似的历史进程而具有相当的共性与规律。
到上个世纪50年代,它们当中的大多数不仅还处于自然经济或半自然经济状态之下,而且社会多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而相当封闭。
从50年代后期开始,他们经历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被带进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全新历程。
但计划经济和政治治理模式的僵化,又使他们和中国其他地方一样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发展缓慢。
改革开放的进程是自东向西推进的,市场经济虽然已经在中国所有的地方建立起来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也在强力推进,但是中国的一些少数民族地区仍然相当贫困。
彝族毕摩文化概述【田野调查记录】调查周期:2004年3月——2004年7月。
调查地区:马边彝族自治县11个乡镇。
访问人员:1.曲比龙格,43岁,马边彝族自治县水碾坝乡西城毕摩。
2.吉拿月摩,45岁,马边彝族自治县苏坝乡前进村毕摩。
3.吉克木前,37岁,马边彝族自治县建设乡高石头村毕摩。
4.备者本体,45岁,美姑籍毕摩,现住马边县城光明小区。
5.嘎洛乌日,65岁,马边彝族自治县荣丁乡后池村毕摩。
6.阿西拉姑,70岁,马边彝族自治县水碾坝乡灯竿堡村毕摩。
7.阿者格布, 36岁, 马边彝族自治县挖候库乡大桥组毕摩。
彝族自称诺苏(编者注:事实上云贵川桂四省古彝文献中古彝人自称为“尼”[ni21],近古以后凉山彝族口语中自称“诺苏”,而凉山彝文文献书面语中仍自称“尼”),解放前他称夷人或倮倮,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及泰国、缅甸、越南、老挝等国家和地区。
中国境内居住的彝族人口有700多万,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四川、云南、贵州、广西等省和自治区。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乐山地区的峨边、马边、金口河这一带,俗称“大、小凉山”,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人口有180多万,居住面积有6万多平方公里。
凉山位于四川盆地南端,南临金沙江,北傍大渡河,属横断山脉东南边缘。
境内多山,森林密布,河谷密集,与广袤的四川盆地及其丘陵地带形成了天然的界线,构成了一个以山地为主的独特的地理环境。
由自然环境所构成的天然屏障,使得历代封建统者对凉山彝族地区的统治甚为薄弱,因此凉山彝族直到解放初期,仍保持着独具特色的原生态的彝族文化。
完整地保存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诗辞歌赋、经文卷轴、生活习性、丧葬制度、婚姻习俗、道德伦理、行为习惯、服饰文化、祭祀礼俗等。
凉山彝族文化绚丽多姿,五彩斑斓。
毕摩文化是彝族所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研究彝族历史和彝族民间习俗的珍贵资料。
在彝语里“毕”是指念诵经文,“摩”是指使者与沟通者,“毕摩”在彝语里是指通过念诵经文与神沟通的特殊使者。
凉山彝族毕摩法器初探摘要:毕摩是彝族传统宗教活动中逐渐形成的神职人员,在彝族人的生产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是彝族文化的维护者和传播者,也是彝族社会生活中主持祭祀、禳解祟祸、占验吉凶、主持盟誓以及进行裁判的神灵代表和法力象征。
毕摩在做“毕”时都会使用特有的法器或法具,本文通过梳理凉山地区彝族毕摩法器,对毕摩做“毕”时使用的法器及使用情况进行初探。
关键词:凉山,毕摩,法器彝族,总人口871万(2010年统计),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四省(区),除川、滇交界处的大小凉山呈大片聚居以外,其余与汉族等兄弟民族杂居。
20世纪50年代初,四川、云南大小凉山的彝族尚处于奴隶社会,其他地区则已先后进入封建社会。
佛教、道教、天主教在彝族地区有所传播,但原始宗教的影响仍占据重要地位。
彝族的原始崇拜主要表现为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三种形式。
毕摩作为彝族宗教活动中的神职人员,主要负责主持祭祀、禳解祟祸、占验吉凶、主持盟誓、进行神判。
据《毕补特依》(祭祖经)记载,在人类的祖先邛部以前,有五十七代人做毕摩,但因不念经书、不摇神铃、不佩杉签筒、不持竹神扇、不戴神斗笠,驱鬼鬼不走,祈福福不至,治病病不愈。
直到邛部时代才有各种经书和法具。
从此,毕摩借经书与法器的法力,祛病驱鬼、招魂纳福,无所不能。
毕摩在作法时使用的法器主要有经书、法帽、法衣、签筒、经袋、神扇、神铃、托器等。
经书“毕摩”是彝语的音译,“毕”为“念经”之意,“摩”是长老是尊称。
经书是毕摩作“毕”的重要根据,在不同的仪式上使用不同种类的经书。
根据吉尔体日在《美姑彝族毕摩经书简介》中的介绍,1993年对美姑县民间毕摩经书数量和种类的清理后,发现经书共114390余卷,200多个种类。
毕摩经书是由毕摩搜集、整理、加工、创作、继承并延续至今的诗词歌赋、经文典籍,涉及彝族天文、历法、哲学、伦理、宗教、文学、艺术、教育等众多内容。
毕摩经书按材质大致可分为:竹经、骨经、皮经及纸质经书。
凉山彝族的宗教信仰属原始宗教的范畴。
其信仰主要有灵魂崇拜、祖先崇拜、灵物崇拜,等等。
宗教的主持者有毕摩和苏尼两种。
宗教活动包括占卜、祭祀和巫术等。
毕摩的历史演变毕摩是彝族宗教活动中的祭司,即主持者。
在彝语中,“毕”为举行宗教活动时祝赞诵经之意,“摩”意为长老或老师。
毕摩产生的年代十分久远,是由彝族社会原始公社时期就存在的祭司演变而来。
原始公社的祭司也就是氏族首领或部落酋长。
到了阶级社会以后,这种政治上的统治者和宗教领袖合一的制度,一直延续了很长一段时期。
对此,《华阳国志》等许多史书上均有记载。
到了唐宋时期,这种情况并没有改变,即当时所称的“鬼主”制度。
直到元代,朝廷在彝区设置土司,祭司才从统治集团中逐渐分离出来,演变为现在的毕摩。
据说最早出现的毕摩家族是“施子史德”家,后来又有“两林”、“射舌”等家族相继当毕摩。
传说中著名的毕摩有阿都尔普、毕阿诗拉则两人,他们因法力高深而声名远扬,有关他们的故事和传说在凉山彝族社会中广为流传,家喻户晓。
相传毕摩原由彝族最高统治等级的兹莫担任,后由黑彝担任,然后又传给白彝担任。
至共和国成立前,兹莫等级中担任毕摩的已属凤毛麟角了。
黑彝中也只有几个家族担任此职,大量的毕摩都由白彝担任,著名的白彝毕摩家族有“吉克”、“沙马”、“曲比”、“阿育”等,这些家族都是承传久远的世袭毕摩家族。
毕摩的经书毕摩通彝文,有经书。
经书多是手抄本,少数为木刻本。
一部经书,一般是以竹棍为轴,念经时展开逐页翻诵,不用时卷作一筒装入包中。
源远流长的彝族毕摩文化□博什拉洛毕摩用的包多用麻绳编制,彝语称为“毕海可”。
有的经书装帧比较讲究,封面用牛皮或羊皮作成。
有的经书衬页上画有彝族传说中的英雄支格阿龙的形象。
经书多为世代家传的藏书,平时珍藏于柜中,用时才取出。
经书的内容主要是宗教神学,但其中也包含了丰富的彝族历史、地理、天文历法、语言文字及哲学、诗歌等方面的知识。
从宗教神学方面看,他们把经书分为两大类,即“的维”和“活维”。
凉山彝族美姑毕摩文化
秋千
【期刊名称】《中国西部》
【年(卷),期】2007(000)001
【摘要】彝族是一个多种崇拜的民族,归纳起来有祖灵崇拜,自然崇拜、家神崇拜三大类,在彝族人民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三观,即三界观(天界、地界、地下界),万物有灵观,万物雌雄观,构成了彝族人民博大精深的核心文化毕摩文化,在大凉山腹心地美姑,为了世代纪念天界的额比祖孙的功绩,至今彝族毕摩举行招魂仪式时,还用三根顶端削成的斜面的林签代表额比祖孙的神位插在神座中。
【总页数】2页(P64-65)
【作者】秋千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92.3
【相关文献】
1.凉山彝族毕摩文化传承--现在与未来 [J], 沈秀荣
2.论凉山彝族毕摩文化与法文化的联系 [J], 张晓蓓
3.彝族家支制度对彝族地区基层公共事业管理的影响研究——以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基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为例 [J], 马燕;张鹏;杨丽;张为波
4.社会治理视阈下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的功能 [J], 丁木乃;潘正云
5.社会治理视阈下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的功能 [J], 丁木乃; 潘正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黔西毕摩文化的问题及对策摘要: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黔西少数民族地区和谐思想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传统毕摩文化的建设。
毕摩文化在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基础上,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过程中,在当今社会有了新的内涵。
只有文化发展和谐了,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只有发展好彝族文化与地域文化,整个黔西社会才能和谐发展。
关键词:彝族毕摩文化黔西和谐近年来,党中央在关于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问题上曾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动力和精神家园,体现了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营造了民族的认同感、归属感。
“文化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是深远的,一个民族经历千锤百炼而形成的文化积淀是本民族代代相传的共同精神财富,体现着民族精神的深层底蕴,具有超越时空,历久而祢新的精神力量”。
[1]彝族是中华民族中的一员,有着自己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由于彝族居住地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特殊性,彝族文化更多地表现在生态文化方面,理解和尊重彝族文化的多样性与特殊性是实现多民族文化繁荣,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
毕摩文化的基本内容是一个很大的范畴。
从广义上讲,它包括彝族的语言,文字,文学,哲学,风俗,伦理、天文,历算、医学、农学等内容,从狭义而论,其基本内容有二:一是毕摩原始巫术,二是毕摩宗教经典。
根据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特点,黔西彝族地区毕摩文化是指贵州中西部彝族聚集区毕摩文化。
一、黔西彝族地区毕摩文化内涵毕摩是掌天命神权念诵经文的长者或老师。
毕摩的产生,最早可追溯到父系氏族社会时代,是彝族父系氏族公社的酋长和祭司。
他们不仅是祭司又是统治者,而且是氏族公社的政治领袖和宗教领袖。
从古至今,彝族人都视毕摩为”知识最丰富的人” 和“智者”。
毕摩是古代彝族掌典籍、文书的统治者之一,充当彝族社会“传道、授业、解惑者”的角色,对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具体而言毕摩是一种专门替人祈祷、礼赞、祭祀的法师。
四川档案SICHUAN ARCHIVES56视野 / 映象四川总第207期 / 2019年第1期毕摩文献:“彝族的百科全书”□ 陈翔 (四川省档案馆)2010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毕摩文献成功入选第三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彝族人口188.25万,占全州总人口的44.4%。
自治州内彝族文化历史悠久,民族风情古朴动人。
大小凉山地区因地理环境的封闭,极少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故而保留了大量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和彝族原始风貌的毕摩文献,内容十分丰富。
神秘的文化传承者毕摩“毕摩”一词,是彝语的译音,汉译“毕”有“说教”的意思,“摩”有“大师”“教师”之含义。
在彝族传统社会生活中,举行祭祖安灵、禳灾疗疾、卜筮择日等带有宗教意味的仪式和活动,称为“作毕”。
“毕摩”即“作毕的人”。
彝族传统社会分为兹、莫、毕、格、卓五个阶层,后二者是匠人和平民,前三者是统治阶层。
据研究彝族历史文化的专家考证:“摩”是“莫”的音转,历史上“毕摩”曾拥有和“莫”相同的社会地位,其职能也和“莫”互为重合。
起初,彝族社会政教不分,毕摩的职司由拥有政权的“头人”兼充;后来,“头人”逐渐把烦琐的宗教职能向低一等级的人转让——由“兹”到“莫”再到“毕”,毕摩成为专门从事宗教职司和主持社会文化活动的阶层,在彝族传统社会中居于重要地位。
千百年来,毕摩们一直在彝族社会中扮演着讲述历史、传播知识、规范行为的文化教育角色,他们是掌握本民族历史文化知识和传授典籍的知识分子;是带宗教意味的仪式和活动的唯一传习者;是彝族文字的主要传承者和彝族文化的集大成者。
彝族民众视毕摩为“智者”和“知识最丰富”的人。
毕摩由彝族男性充任,此人必须熟知天文、地理、谱系、伦理、史诗、传说、神话、医药、祭祀和占卜等数百种彝文典籍。
毕摩的传承分为家传与从师学习两途,因途径不同,在传授知识的深度上也各有侧重。
彝族文化的智慧宝库彝族文化古老而独特,毕摩则是彝族历史文化的记录者、保存者和传播者。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目录摘要 (2)引言 (3)毕摩文化概况 (5)1.毕摩文化 (6)1.1毕摩历史和渊源 (6)1.2彝族毕摩的本质 (8)1.3毕摩文化在彝区的社会功能 (8)2.毕摩文化的现状及面临的危机 (11)2.1毕摩文化濒危的现象 (11)2.1.1毕摩及相关各类民间艺人急剧减少 (12)2.1.2毕摩竞技性礼仪活动趋于消失 (12)2.1.3毕摩经词内容和礼仪程序简化,精彩情节淡化 (12)2.1.4民间毕摩工匠绝后,工艺趋于失传 (12)3.开发毕摩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13)3.1开发与保护彝族毕摩文化资源的重要性 (14)3.1.1毕摩的重要性 (14)3.1.2彝族毕摩文化在我国的地位 (14)3.1.3彝族毕摩文化对彝区经济的影响 (14)3.1.4古老悠久、丰富灿烂的彝族毕摩文化资源 (14)4.彝族毕摩文化的保护措施 (14)4.1确定相应的措施 (14)4.2做好宣传、提高彝族人的意识 (15)4.3加强重视,完善机构 (15)4.4加大宣传力度 ,推出彝族毕摩文化的特色品牌 (15)4.5保护、挖掘和推广彝族文化资源 (16)4.5.1保护彝区的彝族毕摩文化 (16)4.5.2尽最大努力挖掘现存有的和已经遗失的彝族毕摩文化资源 (16)4.5.3在各彝区推广彝族毕摩文化 (16)4.5.4政府参与彝区的双语教育 (16)5.结论与思考 (17)后语 (17)参考文献 (18)1."噢,居然有土龙肉,给我一块!"2.老人们都笑了,自巨石上起身。
浅析彝族毕摩文化的传承、开发与利用
沙友富
【期刊名称】《大观周刊》
【年(卷),期】2012(000)043
【摘要】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精神文化内容也开始日益受到关注。
在众多民族文化中,彝族文化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正所谓民族的也是世界的,传承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更好的得到传承、开发与利用,便是在现代社会发展中至关重要的一步。
在彝族本土文化中,毕摩文化作为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文化传承,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如何保护好毕摩文化,让毕摩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
【总页数】2页(P27-28)
【作者】沙友富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
【相关文献】
1.现代化背景下彝族毕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J], 李雅琦;
2.现代化背景下彝族毕摩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J], 李雅琦
3.凉山彝族毕摩文化传承--现在与未来 [J], 沈秀荣
4.贵州省黔西县彝族毕摩文化现状及对策——兼谈彝族毕摩教及毕摩传承变迁问题[J], 安荣祥
5.贵州省黔西县彝族毕摩文化现状及对策——兼谈彝族毕摩教及毕摩传承变迁问题[J], 安荣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交流昭通彝族毕摩文化研究赵声平 云南省昭通市博物馆摘要:昭通彝族毕摩文化历史悠久,毕摩文化的创造与传播工作都是由众多的毕摩来完成的,它以经书及仪式的形式传承至今,其主要内容是以鬼神信仰及巫术祭祀为主的,但毕摩文化却涵盖了诸多学科领域的内容,同时还包括许多综合性的传统民族文化内容。
毕摩文化博大精深,是当今最为古老的文化之一,彝族人民视毕摩文化为珍宝。
目前我们对于毕摩文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还需要进一步的去探索毕摩文化的渊源与魅力。
关键词:研究;彝族;毕摩文化彝族毕摩文化不仅是彝族人民的宝贵财富,更是国家的财富,世界的财富。
古代的彝族社会盛行巫神文化,彝族先民具有非常坚定的巫神信仰,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彝族人民的核心文化,那就是毕摩文化。
彝族民间组织、执行、主持宗教仪式都是由毕摩来完成的。
除此之外,毕摩还肩负着多种社会文化角色,比如说:编纂文献、治病救人、传播知识、维护民族稳定等。
毕摩文化是彝族人民的“根”,更是国家的文化瑰宝。
一、彝族毕摩毕摩在彝族民众的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它创造、整理、传播了毕摩文化,被认为是“有知识的人”。
毕摩作为彝族原始宗教的代表,组织、主持宗教仪式,毕摩具有沟通神、鬼、人三界的能力,满足了彝族民众在精神、心理方面的需求。
毕摩作为“智者”,不断通晓文字,还了解与彝族人民有关的多领域的知识,比如说:农业、畜牧业、医学、军事、天文历法、伦理道德等等。
(一)毕摩的起源与传承在原始公社时期对许多事物的理解都是一种懵懂的状态,生产力极其低下,彝族先民把一些自然现象赋予了神话色彩,采用祭拜、祈祷的方式祈求神明的庇佑,原始宗教的前身从这一时期形成了。
原始宗教的发展需要有人来组织与执行,而专门负责巫祭职业的人就是毕摩。
根据相关文献我们了解到,毕摩文化萌芽与原始母系氏族时期,初步形成于父系时代,在三国两晋时期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鼎盛于唐宋时期。
毕摩的传承方式有世袭家学及拜师受业两种。
毕摩的传承以世袭家学为主,拜师受业为辅。
凉山彝族毕摩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的积极影响
作者:陈小江
来源:《世界家苑·学术》2018年第02期
摘要:凉山彝族是彝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那里的毕摩文化保留较为完整,文化氛围极其浓厚,对凉山地区产生重要的影响。
在当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势下,挖掘毕摩文化中的积极文化元素,是充分运用优秀的传统文化以促进当前社会发展的表现。
关键词: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影响
凉山地区即是大小凉山片区的简称,大体范围为川滇两省边界的彝族聚居区域,主要包括四川省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和峨边彝族自治县,以及云南省的宁蒗彝族自治县这些地区。
毕摩文化为凉山地区彝族重要的传统文化,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当地彝族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凉山彝族毕摩文化概述
彝族是我国第六大少数民族,据2010统计,彝族总人口已达871万,其中,凉山地区大约有200多万。
凉山彝族是彝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当地彝族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如当地的毕摩文化、家支文化、漆器文化以及火把节文化等,都极具民族特色。
其中,毕摩文化是凉山彝族最主要的传统文化。
凉山彝族毕摩文化是以毕摩为代表并以其名而发展来的一系列文化的统称,毕摩,为彝族宗教神职人员,从事彝族民间祭仪、治病、整理经书史料等工作。
对毕摩文化的认识,学者们各有解释,如有学者认为“毕摩文化是各种巫术和彝族宗教经典的综合体。
”联系毕摩文化的历史演变,其历史来源久远,由最先的原始巫术、原始宗教的图腾崇拜等与汉族的道家等其他宗教文化相互融合发展成为今天的毕摩文化,其本身参杂着多样的文化成分,因此理解上也各有己见。
又如,中央民族大学的巴莫阿依教授认为:“毕摩文化是由毕摩们所创造和传承,以经书和仪式为载体,以鬼神信仰和巫术祭仪为核心,同时涉及包含了彝族的哲学思想、社会历史、教育伦理、天文历法、文学艺术、风俗礼制、医药卫生等丰富内容的一种特殊的宗教。
”此解释较为全面客观,为大多研究者所引用。
二、凉山彝族毕摩文化的重要功能
毕摩文化历史悠久,晋国常璩(qu)《华阳南志·南中志》说:“夷中有桀(jie)黠(xia)能言议屈服种人者,谓之为耆老,便为主,议论好譬喻物,谓之夷经。
”由此可见,在彝族历史上毕摩主要是以祭司、酋长的身份存在。
再看彝区自然条件,过去大部分彝区位于高寒边远
地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使得彝区发展较为缓慢。
而毕摩文化伴随着彝区社会的发展的而不断发展演进,并在后来逐渐发展成为彝族最主要的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其中的宗教思想内容涉及天文、地理、历算、风俗等内容,影响着彝族人民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活动。
而毕摩所具备的识彝文、懂毕摩经书、作毕祭仪等一系列功能,也在间接的推动着彝区社会的发展,尤其是推动了彝族宗教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毕摩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凉山地区文化的繁荣,这里主要包括家支文化、苏尼文化和漆器文化等。
首先,毕摩文化促进了家支文化的发展壮大。
彝族家支文化并非凭空产生,最先由毕摩推崇而产生,毕摩信仰中也有祖先崇拜,将彝族人的血缘关系体现于其中,如有彝族谚语“猴子靠树枝,彝人靠家支”,便是在说家支对于彝族人的重要性。
其次,毕摩文化促进了苏尼文化的发展。
苏尼也是彝族宗教神职人员,也同样从事类似毕摩祭仪、治病等工作,而苏尼的产生也得依靠毕摩为其作毕,才能成为苏尼,因此,和毕摩有着紧密的联系。
再次,毕摩文化促进了漆器文化的发展。
如在绚烂多彩的彝族漆器上,除了黑红黄为主的主色调外,我们也可在上面看到相应宗教绘画,都与毕摩文化有着密切关系。
三、凉山彝族毕摩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践行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凉山地区社会和谐的建设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是适应当前中国国情的价值观。
其中,和谐思想无不体现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社会和谐将是每个中国人的理想生活状态。
而在凉山地区,建设社会和谐的步伐从未止步。
经过近七十年的发展,凉山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穷困转变为更加富裕,从落后转变为更加文明。
在保护传统文化,挖掘传统文化的工作,凉山人民也在做出自己的努力。
毕摩文化作为彝族传统文化,其中包含有众多积极的可利用的文化资源,这部分文化资源有利于促进凉山地区社会和谐的建设。
如,毕摩文化富含丰富的民族文化内容,其中涉及众多学科知识,有助于今天学者们进行不断挖掘与研究。
再如,毕摩文化中积极的禁忌禁言及信仰内容,有助于培养彝族青少年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利于良好社会风气的构建。
2.有利于增强凉山彝族人民的凝聚力
毕摩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凉山彝族人的凝聚力,主要表现为毕摩信仰和家支文化两方面内容。
首先,毕摩信仰是毕摩文化的内容,也是毕摩文化最为原始宗教的重要体现,毕摩信仰主要有祖先崇拜、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等,其中,祖先崇拜将彝族同根同源的彝人历史紧密连接在一起,如彝族人自阿普笃慕后其六个儿子分支于各地而不断发展壮大,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彝族六祖分支事件的由来,这些都在加深着彝族人的血缘关系。
其次,彝族家支文化为毕摩所推崇而产生,而今各个家支不断发展壮大,从几百人都几十万人口的家支已遍布彝区各
地,彝族家支就像一棵树,将各地同一家支祖人联系起来,而各个家支的联系就像一张大网,增强了凉山彝族的凝聚力。
3.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凉山地区的真正落实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说过,中华优秀传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因此,我们今天的核心价值观必须要与中华民族历史传承的、社会共同认可的文化核心相结合。
必须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养分。
毕摩文化作为彝族最主要的传统文化,其中的积极内容是有利于今天彝区社会建设和发展,对今天彝区人民仍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在千百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不断传承与发展,并在今天得以保留下来,必然存在其存在的合理性。
文化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来源,没有文化的民族必将面临毁灭的危险。
因此,我们要真正落实党中央的文化政策,将毕摩在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不断发扬光大,使得毕摩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得以真正的落实。
四、结语
历史与现实的经验告诉,文化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动力来源,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毕摩文化在彝族人的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彝族人民产生重要的影响,而在当前新时代,我们国家正在向文化强国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前进,应传承与保护好彝族毕摩文化,挖掘其中的重要文化内容,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得以践行,得以运用。
参考文献
[1]孟慧英.彝族毕摩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
[2]王仁燕.民族地区矛盾化解主客观研究.[J].市场研究.2014年(4)(上)
[3]徐铭.毕摩文化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3).
[4]冯海晓.近年来关于西南民族地区矛盾冲突的研究综述.[J]思想战线.2008年S3期
[5]左玉堂.彝族毕摩文化论[J].楚雄师专学报,1991(1)
作者简介
陈小江,云南丽江人,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民委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少数民族哲学思想与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基地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7SZJDS08)。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