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代服装的名称

  • 格式:pdf
  • 大小:52.79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卷第1期2005年3月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 URN AL OF DONG H UA U 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Vol.5,No.1

Mar.2005中国历代服装的名称

包铭新 李 甍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上海 200051)

[摘 要] 长久以来,中国服装史的学者们比较忽视服装名称的研究,而服装名称的研究又是服装史研究的一

个重要前提。本文回顾了迄今为止中国历代服装名称的研究和使用现状,对服装名称的分类、训诂、构成和确定

四个方面的工作分别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一个有可能为有关学术领域内通用的服装定名方法供学者和专

家参考。

[关键词] 中国,历代服装,名称,分类,构成,训诂

一、研究的背景

关于中国历代服饰的研究在我国已有一段较长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相关论著相继出版,中国大陆学者对中国历代服饰的研究形成一股热潮,其中成果较为突出的有沈从文、周锡保、周汛和高春明。到了20世纪90年代,少数学者继续在这块领域孜孜不倦,一些论文著作间歇发表,如《中国服装史》和《中国历代服饰史》等,中国历代服饰的研究逐渐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领域。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重要的服装史论书籍出版至今,20年来我国还没有人对服装的名称作一详细系统的研究,研究者似乎比较关心服饰本身的研究,如服装的面料、图案和款式等。

服装蕴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它是产品、商品、日用品,同时还可以是政治制度的标志。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的语言和文字,拥有中国大多数人口的汉民族使用的文字虽然统一,但地区方言杂乱。中国语言文字种类的繁多以及服装复杂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等因素导致了中国历代服装名称的复杂多变。对服装名称的研究,往往局限于少数长于古文献的专家就古籍中出现的服饰名目所作训诂式的研究。这些研究,往往囿于文字和文献本身,很少结合绘塑等形象资料或出土传世之实物。另一方面,考古学家在大多数情况下,也只能用一些含义宽泛的一般名词来指称其发现。真正能做到文献名称与考古实物相互印证者还不多。

在中国历代服饰的研究中,如果用来指称同一事物的名称不统一,对同一件服装所下的界定不同,那么研究者在学术交流时就会产生误解和歧义,读者们在阅读各种服装史论书籍时面对同种服装的不同名称也会无所适从。对研究的服装进行名称界定,即定名,为服装给出一个能够说明其特色和性质的称谓,是从事对服装有意义的研究活动的一个必要的前提和重要内容。

二、研究和使用的现状

在中国的文博系统里,瓷器、青铜器等门类的研究开展得较早,定名工作也比较规范和系统,学术圈里少有质疑之声。而在纺织服装门类,其定名工作就目前而言,在分类方法、构成形式、评估标准以及使用的系统化和统一性等方面还与其他门类的水平有相当的差距。其中,纺织类的情况又要稍好于服装类,这与服装类文物本身较纺织品更为复杂的社会属性有关。中国古代服装因其特有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在漫长的历史年代里形成了层次繁杂、枝蔓重生的名称系统:有时名同意同、有时意同名不同、有时则名同意不同,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

收稿日期:20031014

2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卷

通过仔细梳理,可以发现有大量的服装名称曾经、或正在被我们的文物鉴定研究系统使用。这些服装名称及其使用,在分类方法、构成形式、评估标准以及使用范围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呈现出随意性、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有专门的研究。可能出于对建立研究标准的某种习惯性的疏忽,国内的研究者多注目服装本身的研究,却对服装的定名工作表现出不相称的漠视态度,导致长期以来没能建立起一套可在整个文博领域内推广应用的权威的标准定名体系,使研究出现无序状态。

(2)研究者自行其道,同行之间疏于交流。多数服装史论学者都在本领域研究多年,对历代服装有自己的理解和习惯的表达方式,再加上在某个专门门类、地域、时间上的优势地位难免出现各执一词、自成体系的情况。国内古代服装研究者之间的横向交流不是很活跃,尤其是在标准名称的使用方面。以沈从文先生所著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为例,书中在论证说明某个特定服饰时,基本不提及其他学者和专著对同一事物的表达和分析,而只是阐述自己的观点。在服装史研究领域,甚至还出现了同一服装名称写法也各不相同的情况,如披帛和帔帛,两当和两裆等。

(3)现有行规的不足和未受重视。目前文博系统里也有一套定名的行规,博物馆人员会用做卡片的形式将服装的名称告知参观者,但这只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定名方式,各博物馆之间并没有进行明确讨论和统一,因而长期存在着不够科学、不规范、不稳定以及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始终也就未能得到普遍的尊重和执行,研究中有章不循、有章难循的情况常常发生。比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多种提花丝织物被定名为“———织锦缎”,就是一个典型的未经过学术界的共同推敲而变为既成事实的例子。而学术界一般认为“缎”是指:素织物或以缎纹作地组织提花的丝织物。

上述情况正在成为中国历代服装研究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障碍。

三、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服装诸相》一文中曾提到,一件服装可以用四个相来描述:(1)实物(object),(2)艺术形象(image),(3)名称(name),(4)映射形象(image in mind)。

作为实物,服装是可以被感性认知的,人们通过眼睛看和用手触摸去感受一件服装的色彩、图案和面料;人们通过感性认识后用作图、摄影等方式将服装再现成艺术形象,应该说这也是一种感性认识,至少这个艺术形象是可供人观看的;对服装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后,人们用一个抽象的符号来和实物相对应,这个符号即为服装的名称。一件服装本身是所指,而它的名称则是一个能指。当服装名称和实物形成能、所指关系后,人们在听到某一服装名称时,脑中马上就会出现一个和该名称相对应或相类似的实物形象,即上所说的映射形象。

如果一件服装的名称定得好,那么大多数人看到这个名称时心中所出现的映射形象就会基本和实物一致,反之,大家心中出现的映射形象就会各有不同,在交流沟通时就会形成一定的障碍。由于中国历史的漫长和服装自身属性的复杂,服装的名称和实物之间能、所指关系要变得明确、单纯和一致就比较困难,所以我们要对此进行整理和讨论。笔者在这篇文章中想尽可能地对服装名称的使用现状和构成部分进行详细全面的探讨,将服装名称使用状况的脉络理得较为清晰,希望藉此发现总结一套理想的服装定名方法,使服装史的研究群体能比较一致地来使用中国历代服装的名称。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这项工作将会有以下两个方面的意义:

(1)沟通(commu nication)。在学术研讨会召开时,研讨会的发言者和听众必须要对各服装的名称有一个共识,否则他们之间的沟通就会有障碍。一套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博学科领域所能共同理解、接受和使用的、确定的定名系统,是有效的学术沟通和交流的基础。当“研究对象的文字表述”成为可以辨别和复制的科学系统时,相关的研究工作向更高和更深层次迈进就会变得更加容易。

(2)鉴定(documentation)。鉴定工作是文博领域最基本、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它回答“研究对象是什么”的问题。文博系统的工作者在鉴定历代服装,为其作卡片注解时,应该有比较统一的定名方法。在2002年10月全国博物馆古代纺织品服装专业培训班上,学员们也已经意识到服装的定名工作是服装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通过规范化地定名,对历代服装的个别研究即可转化为共有的可供探讨和交流的系统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