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土地改革势在必行
- 格式:pdf
- 大小:94.75 KB
- 文档页数:1
第三轮土地承包政策是什么?第二轮土地承包年限还有13年,第三轮承包应该是在二轮承包到期后进行,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飞速变化,届时中央政策和相关法律都可能有新的精神。
第一轮土地承包从1983年开始,期限是15年。
第二轮土地承包是1997年开始,期限是30年,以此推算第三轮土地承包应该在2027年开始,那么第三轮土地承包政策是什么呢?新一轮的土地确权怎么理解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以下相关内容。
▲一、第三轮土地承包政策是什么呢?第二轮土地承包年限还有13年,第三轮承包应该是在二轮承包到期后进行,由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形势的飞速变化,届时中央政策和相关法律都可能有新的精神。
▲二、新一轮的土地确权怎么理解呢?30多年的实践表明,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的土地情结越发浓厚。
1998年二轮延包的过程中,土地承包经营权证记载不清或者记载错误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地方干脆就没有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
土地流转多数只履行了口头协议,没有签订规范的土地承包流转合同,导致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日益突出。
土地确权应与第三轮土地承包政策相衔接。
土地确权保护了农民权益。
“有恒产者才能有恒心”。
农村土地承包以来,国家允许农民流转土地,但由于没有严格进行确权登记颁证,导致承包地块的权属界限不清、合同面积不准。
土地确权强化对耕地等各类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也是国家明确土地承包经营权归属的重要手段。
目前,已有1.3万个乡镇、19.5万个村参与试点,覆盖面积3.3亿亩。
在广大乡村,确权登记化解了大量过去沉淀下来的农村土地矛盾,得到了基层群众广泛认同。
同时,农民土地财产权利的大门正徐徐打开。
过去,农村土地和房屋囿于集体性质不能抵押,土地确权激发了农村“沉睡资产”的活力,确权登记颁证后,农民能以相关权证进行抵押贷款。
而一旦承包地被征收,农民能以明晰的用益物权获得相应补偿,财产性收入大幅增加。
理论研究商品与质量2012年7月刊72中国土地制度演变及当下改革路径探析□刘鹏1李显勇2(1浙江财经学院;2山东省东明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土地制度按其基本涵义,在概念上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土地制度,是指:一国人地关系中人与人关系的法定结合形式,通常包括地权制度与土地产权关系及政策、土地金融制度与土地金融政策、土地税制度与地税政策等主要内容。
狭义的土地制度,则专指因利用土地而发生的土地产权关系,即地权关系,在我国一般称之为土地所有制或土地所有关系的总和,其内容包括土地所有权制度、土地利用(使用经营)权制度、上地租佃(赁)制度、土地抵押制度、土地管理权制度。
总之,地权制度涉及的内容应是土地制度构建的核心。
土地制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衍变,本文着重讨论农村的土地制度,因为中国传统上是农耕社会,自中华文明的开端起时至今日,历经数千年,农村的土地问题始终是国家的首要问题。
一、新中国成立前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一)原始社会时期的农地制度在夏王朝建立之前,我国经历了数十万年的史前阶段。
依照世界历史的惯例,这一阶段的人类社会大致经历了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制度时代。
在原始群时期,实行原始群土地公有制,土地供群落成员共同利用。
进入氏族制度时期后,形成了土地氏族公社内部公有制。
与原始群时期相比,各氏族(部落)之间的土地占有观念大大增强;(二)奴隶社会时期我国农地制度就土地所有制而言,奴隶社会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作为基本生产资料的土地连同奴隶本身都隶属于奴隶主。
就土地使用经营制度而言,在奴隶社会,奴隶主及其臣属直接驱使奴隶集体耕种,各级奴隶主对分封所得的土地与奴隶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但可以世代继承,从而成为氏族私有财产。
最为典型的土地使用制度就是井田制。
在"井田制"下,耕地分为"公田"和"私田",但不管是共同耕作的"公田"还是各个家庭耕种的"私田",都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林权争议原因分析与解决方法1. 引言1.1 林权争议背景林权争议是指在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和收益权方面产生的纠纷或争议。
林权争议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林地资源丰富,但林地所有权不清晰。
由于历史原因和管理制度不完善,很多林地的所有权出现争议,导致林地资源不能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
第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不彻底,林地权属关系不明确。
在农村地区,存在着土地承包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分离的情况,导致林地使用权的界定和归属产生争议。
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发展对林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林地被非法占用和破坏的现象频繁发生。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林权争议的产生和扩大。
林权争议背景主要是由于林地所有权不清晰、农村土地制度问题和资源需求冲突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要解决林权争议问题,需要找出其根源,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进行解决。
1.2 林权争议影响林权争议影响包括对农民利益的侵害、导致社会稳定问题、影响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林权争议导致林地被非法占用、破坏,使得农民无法正当享有林地的利益,给他们的生计带来严重影响,甚至引发农民维权事件。
林权争议增加了社会矛盾和冲突,可能导致地方政治不稳定,影响社会和谐与发展。
林地被非法占用、破坏还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影响生态平衡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林权争议对农民、社会和环境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需要引起重视并寻求解决办法。
2. 正文2.1 林权争议原因分析林权争议的原因分析主要涉及政策法规不明确、土地利益争夺、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冲突等方面。
政策法规不明确是导致林权争议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我国的林地管理中,存在着多重管理体制和法律规定不清晰的情况,各级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责划分不清,导致林地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不明确,容易引发争议。
土地利益争夺也是导致林权争议的重要原因。
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发展,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农村、城市之间的土地利益争夺日益激烈,而林地往往是各方争夺的焦点,容易引发争议。
当前土地管理改革现存问题及政策建议摘要:实行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加强了耕地保护意识,形成了比较合理的土地利用布局,我国在土地管理改革中也获得了不少成就,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这些问题也反映出来我国在土地管理改革中的一些认识上的缺陷,需要加以重视,改革和完善与我国特殊国情和特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土地管理制度体系。
关键词:土地管理;改革;问题;建议一、关于土地资源发展现状如果国家只是注重国土资源的开发,但是并没有极椐生态经济学的原理,那么就会导致大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破坏,甚至还会导致国家生态环境出现恶化的情况,本文针对国土资源开发现状可以看出,只有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才能加强我国国土资源的管理职能,真正加强我国国土资源的充分开发。
为了适应新国土资源管理制度,真正加强基层国土资源建设已经势在必行,因此只有把基层国土资源的建设形成一个健全的管理机制,保证职能到位、关系更加顺畅。
我国实行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包括土地的国有和农民集体所有。
其中,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深入使得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原有的市区国有土地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因此土地管理改革在今天的中国成为十分普遍的现象。
土地管理改革是国家对农民集体土地的征收,是农民以牺牲自己的土地利益为代价以满足城市建设的需要,涉及到农民的核心利益。
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改革制度在对农民利益的保护上还有许多欠缺,导致土地管理改革过程中农民的权益受到严重的侵害,失地农民的生存得不到保障,为城市化的进程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征地过程中农民与政府的矛盾突出,围绕着土地管理改革产生了大量的上访,频频出现大规模的群体『生事件。
农村集体土地管理改革已经与城市房屋拆迁、下岗失业等成为社会的热点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二、我国现行土地管理改革补偿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没有对土地管理改革进行专门立法,有关土地管理改革补偿的规定散见于宪法、物权法、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中。
农业与技术第33卷第10期2013年10月
农村土地改革势在必行
李洪松
(沧县职教中心,河北沧州061000)
摘要:当今中国的农业问题存在诸多问题,土地问题是'-3前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土地资源浪费、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食品安
全堪忧等都离不开土地问题,农村土地改革势在必行。
关键词:农村土地改革;土地资源浪费;土地资源破坏;农产品质量;统一管理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国是农业大国,由于人口数量巨大,粮食问题是中国在
任何时候不能回避的问题,生产粮食离不开土地。而当今中国
的土地承包模式使土地的使用存在诸多问题,土地资源浪费、
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同时食品安全堪忧等都离不开土地问 题,农村土地改革势在必行。土地问题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首要 问题,这里就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做一下表述,和大家共勉。 中国的土地问题有国家建设的需要,但更多的是违法的、 不合政策的个人私占乱用,或者不负责的乱挖、弃耕。 1土地资源浪费问题 1.1农村部分耕地荒弃 1.1.1农业机械化生产造成部分耕地荒弃 现在中国的农业生产逐步走上机械化、半机械化时代,由 于过去承包土地分很多等级,造成一家一户的土地由分散的很 多块土地组成,且面积较小,不利于机械作业,牛马生产时代 已过,这些小块土地被不重视农业生产的年轻一代农民放弃种 植。 1.1.2质量差的耕地被荒弃 部分土地质量较差,产量较低,生产效益较差,也被农户 荒弃。 1.1.3外出务工致使耕地荒废 部分农户年轻人都去了外地打工,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 没有劳力,地种不过来,即使质量好的耕地也只好荒弃。 1.2人走房空,土地浪费严重 随着近年来城镇化、工业化持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涌入 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不少远离城市的村庄普遍出现“空心化” 现象。由此带来的结果是,大量的宅基地及地上房屋常年无人 居住,甚至坍塌损毁,这不仅成为农村环境整治的“顽疾”, 更重要的是造成宝贵的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地处胶东半岛的乳山市政府在2012 年开展的农村住房调查显示,与南部沿海多数村庄大约10% 的房屋空置率相比,北部内陆山区经济薄弱村的空置率在26% 左右,部分村庄的空置率甚至在40% 50%。而全国的空心 村综合整治潜力超666.7万hm 。 1.3复种指数降低,土地利用率下降,粮食出现严重不足 北方地区部分二熟制生产的地区,由于小麦生产效益较 低,弃种小麦只种玉米,造成土地闲置一季,不仅造成土地资 源的浪费,直接造成小麦生产总面积和产量的逐年下降。同时, 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在逐年增加,所以粮食需求缺口越来越大。 据海关统计,2012年1季度我国进口粮食(包括谷物及谷物 228 AGR/CULTURE AND TECHNOL0GY 粉、豆类、淀粉块茎及薯类)1205万t,价值44亿美元。海 关总署公布的进口数据显示,谷物和谷物粉进口量和金额,从 2011年11月的45万t和1.6亿美元,上涨至2012年11月末 的87万t和3亿美元。截至11月末,中国2012年累计进口 谷物和谷物粉已经达到1352万t,其中小麦、玉米、大米3种
口粮进口量超过1000万t。
2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2.1乱挖耕地,土地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农民由于盖房无处取土,就在自己的承包地内取土,造成
土地比相邻地块低,甚至挖成了一个大坑,地无法耕种。由于
利益驱使,乱挖耕地。由于资源不同,谋利方式也不相同。有
的挖土卖土谋利,有的挖沙卖沙得利,有的挖宝破坏耕地……
不管什么方式 最终耕地遭到严重破坏。
2.2盲目扩大耕地面积。破坏灌排系统工程
过去平原土地平整,但十年九涝,为了整治洪涝灾害,在
毛泽东主席那个时代,挖了很多排水沟,那时雨量比现在要大
的多,由于有排水系统,涝灾也不像现在这么严重。但承包以
后,由于很长时间,北方夏季干旱,农民为了多种点地,很多
沟壑被填平,即使没被填平,由于多年不用,被杂草、淤泥所
堵塞,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到现在北方近几年雨量增加,水
排不出去,造成涝害加重,夏季农作物损失严重。
2_3乱占耕地,土地逐渐被蚕食
修桥铺路、农村盖房搭屋、修坟、农业旅游观光、建冷库、
办加工厂等都得需要占地,而且多数占的是耕地,是良田,土
地就这样一年一年的在减少。
3农产品质量问题
食品安全是当前比较热门的话题,说的多是加工食品。其
实,中国生产的粮食质量也应当给予高度重视。中国农业农药
残留用“触目惊心”一词来表达一点也不过分,蔬菜、水果、
茶叶、中草药等,只要是人工种植的,都有被检测出农药残留
的记录。毫不夸张地说,中国人吃的是毒药,是慢性毒药。造
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很简单,农业缺乏真正的技术人员,缺乏真
正意义上的农民。换句话说,现在的农民并不是真的会种地,
盲目使用化肥与农药,致使农药使用剂量过大,使用的农药残
留量大,或使用剧毒农药、禁用农药。同时乱施化肥也造成粮
食品质下降。
综上所述,这些问题的存在,与当前的土地政策是分不开
的,土地改革不进行,这些问题就不能根本解决,农村土地改
革势在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