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名词解释重点1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关节:又称间接连接,是骨连接的一种,也是全身骨的主要连接形式。由相邻的骨之间借结缔组织构成的囊相连。相对的骨面之间有腔隙,腔内含有少量滑液,特点是活动幅度大。关节的基本结构是关节面、关节囊和关节腔。关节面上有关节软骨;关节囊外层是纤维膜,内层是滑膜;关节腔是滑膜层与关节面共同围成的密闭腔隙,呈负压。有的关节有辅助结构包括韧带、关节盘、关节唇等。

2.筋膜:是皮下组织和肌肉之间的特殊组织结构,按其深浅的不同分成浅筋膜和深筋膜。浅筋膜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有维持体温和保护深部结构的作用;深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是包裹在每块肌肉上的一层膜,并伸入到各个肌群之间,与长骨的骨膜相连,将每块肌肉分开,以利于肌肉活动;深筋膜在各个肌肉之间起缓冲作用,免受摩擦,并有利于位于其内的神经和血管扩张,另外在炎症中防止脓液扩散流动。

3.腱鞘:包围在肌腱外面的双层鞘管,存在于活动性较大的部位如腕、踝、手指和足趾等处。其外层是纤维层,内层为滑膜层,内外层之间有滑液在肌腱活动时减少相互间的摩擦;腱滑膜鞘从骨面移行到肌腱的部分为腱系膜,内有肌腱的血管。

4.竖脊肌:又称骶棘肌,为背肌中最长、最大的肌,纵列于躯干的背面,脊柱两侧的沟内,居斜方肌、背阔肌、肩胛提肌、菱形肌、夹肌的深部。起自骶骨背面和髂嵴的后部,自上分出三群肌束,沿途止于椎骨和肋骨,并到达颞骨乳突。作用:使脊椎后伸和仰头。

5.后角固有核:在后角尖部有胶状质,在胶状质的腹侧,大中型细胞较多,组成后角固有核。此核与痛觉、温度觉、粗触觉信息的传导有关,是脊髓丘脑束的起始核。

6.薄束与楔束: 位于后索,是后根中的部分粗纤维在后索的直接延续,组成薄束的神经纤维是脊髓第5胸节及第5胸节以下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组成楔束的神经纤维是脊髓第4胸节及第4胸节以上的脊神经节细胞的中枢突。两者在后索中上行,分别止于延髓背侧的薄束核和楔束核,机能是传导机体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皮肤的精细触觉信息。

7.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束是人类脊髓中最大的下行纤维束。此束起于大脑皮层与运动有关的区域(主要是中央前回、中央后回及邻近皮层),经内囊和脑干下行,到延髓椎体下部 75%—90%的纤维交叉到对侧,在脊髓外侧索中下行称为皮质脊髓侧束,此束沿途发出侧支,分别止于各节段的灰质前角,主要控制支配四肢肌的运动神经元。

8.特殊内脏运动核:支配由鳃弓演化来的骨骼肌的运动,包括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副神经核。三叉运动神经核支配咀嚼肌,面神经核损伤表现为面瘫,纵行的正中沟两侧有疑核,疑核损伤表现为吞咽、发声困难,受双侧皮质控制。副神经核支配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上部。

9.脑干网状结构:脑干内除了边界明确的神经核和纤维束外,还有分布广泛的灰、白质交错排列的网状区,即为脑干网状结构。包括向小脑投射的核团、中缝核团、中央群、外侧群和内侧群核团。脑干网状结构的外侧1/3区域多是中小型神经元,一般认为是网状结构的接受区,内侧2/3区域具有较多的大型神经元,一般认为是此区是网状结构的效应区。

10.丘脑腹后核:位于内髓板的外侧,腹后核分为腹后内侧核和腹后外侧核。腹后外侧核接受内侧丘系和脊髓丘脑束的纤维,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的躯体感觉区,传导躯干和四肢的深浅感觉。腹后内侧核接受三叉丘系及味觉纤维,发出纤维投射到大脑皮质的相应感觉区,传导头面部的感觉和味觉。

11.内囊:是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的白质结构,主要由大脑皮质与皮质下各中枢之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其外侧为豆状核,内侧为尾状核和丘脑。在两侧半球水平切面上,内囊呈尖端向内的屈膝形,其前部较短,叫额部;中间弯曲的部分,叫膝部;后部较长,叫枕部。在额部有丘脑前辐射和额桥束通过,膝部有皮质核束通过,枕部有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听辐射、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顶枕颞桥束通过

12.交感干:位于脊柱两侧,由椎旁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呈串珠状,上至颅底,下至尾骨前方,于尾骨的前面两干汇合,形成尾骨前方的一个奇神经节。可分为颈、胸、腰、骶、尾5部,交感干

神经节与每一对脊神经之间均有交通支相连。

13.阈电位:当细胞受到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膜上少量的Na离子内流,使膜的静息电位减小而发生去极化,当去极化到达某一临界值时,由于Na离子通道的电压依从性而大量开放,Na离子大量内流发生动作电位,这个足以使膜上Na离子通道突然大量开放的临界电位称阈电位。14.兴奋-收缩耦联:生理学上,将以肌细胞膜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丝滑行为基础的收缩过程连接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耦联的结构基础是肌管系统中的三联体,其关键的耦联因子是Ca2+。实际上有两种管:横管和纵管,后者形成2个终池。

15.牵张反射:指肌肉在外力或自身的其它肌肉收缩的作用下而受到牵拉时,由于本身的感受器受到刺激,诱发同一肌肉产生收缩的一类反射。这种现象称为牵张反射。其过程为:当肌肉被牵拉导致梭内、外肌被拉长时,引起肌梭兴奋,通过Ⅰ、Ⅱ类纤维将信息传入脊髓,使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兴奋,通过α纤维和γ纤维导致梭内、外肌收缩。分为腱反射和肌紧张两种类型。

16.去大脑僵直现象:去大脑僵直主要是一种反射性的伸肌紧张性亢进,是一种过强的牵张反射。引起过强的牵张反射,主要是由于中脑水平切断脑干以后,来自红核以上部位的下行抑制性影响被阻断,网状抑制系统的活动降低,易化系统的作用因失去对抗而占优势,导致伸肌反射的亢进。去大脑强僵直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

17.尼氏体:是一种嗜碱性颗粒状或块状物质,在某些神经元呈虎皮斑纹样分布,电镜下可见它是粗面内质网规律排列,游离核糖体夹在其中而形成的。一般认为是合成神经递质调质、神经激素以及相关酶类的部位。

18.脊髓固有装置:脊髓完成反射的结构为脊髓的固有装置,即脊髓灰质、固有束和前、后根。脊髓反射是指脊髓固有的反射,其反射弧并不经过脑,但在正常情况下,其反射活动是在脑的控制下进行的。最简单的脊髓反射弧只包括一个传入神经元和一个传出神经元,组成单突触反射,一般只局限于一个或相邻一个脊髓节内也称节段内反射。大多数反射弧是有两个以上的神经元组成的多突触反射,即在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之间还有中间神经元,其轴突在固有束内上、下行数个脊髓节后,终于前角运动神经元,此种反射称节段间反射。

19.髋肌:主要起自骨盆的内面和外面,跨过髋关节,止于股骨上部。按其所在的部位和作用,可分为前群、后群。前群有髂腰肌和阔筋膜张肌,髂腰肌的作用是使大腿前屈和旋外,下肢固定时可使躯干和骨盆前屈;后群主要位于臀部,又称臀肌,包括臀大、中、小肌,主要作用是使大腿后伸、外展和旋外。髋肌与维持直立姿势、支持体重和行走有关。

20.神经节: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结构相似、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集中的部位称神经节。神经节可分脑、脊神经节(感觉性神经节)和植物性神经节(自主性神经节)两大类。脑、脊神经节位于脊神经后根和某些脑神经干上,植物神经节包括交感和副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及前方,副交感神经节则位于器官附近或器官内。例如由脊髓每节段发出的前、后根纤维在椎间孔处汇合构成脊神经。它们在汇合之前,后根上有一膨大,叫脊神经节。脊神经节由假单极神经元(感觉神经元)的胞体集中形成。还有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等。

21.瞳孔对光反射:当光束照射到人眼瞳孔时所产生的兴奋通过视束少数纤维经上丘臂传到顶盖前区,再由动眼神经副核和动眼神经传到瞳孔括约肌引起瞳孔缩小。还包括对侧间接反射(即光照某一侧瞳孔,对侧瞳孔同时也缩小。因为顶盖前区通过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和动眼神经作用)。

22.强直收缩:当肌肉接受一连串彼此间隔时间很短的连续兴奋冲动时,由于各个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很短,后一个刺激都落在前一个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尚未结束前,就又引起下一个收缩,因此在一连串刺激过程中,肌肉得不到充分时间进行完全的宽息而一直维持在缩短的状态中,肌肉因这种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收缩性缩短状态称为强直收缩。

23.突触前抑制:通过某种机制使突触前末梢释放兴奋性递质减少,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幅度减小,不能打开Na+通道,神经元的轴丘部位不能产生动作电位表现为抑制。例如, 兴奋性神经元A的轴突末梢与神经元B构成兴奋性突触的同时,A轴突末梢由于另一神经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