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档案资料数字化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105.00 KB
- 文档页数:24
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录音档案和录像档案数字化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模拟信号形成的录音录像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及数字化成果的管理。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887 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 2900.75-2008 电工术语数字录音和录像GB/T 12628 硬磁盘驱动器通用规范GB/T 20530-2006 文献档案资料数字化工作导则GB/T 26163.1-2010 信息与文献文件管理过程文件元数据第1部分原则GB/T 26225 信息技术移动存储闪存盘通用规范DA/T 1 档案工作基本术语DA/T 15 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DA/T 18 档案著录规则DA/T 38 电子文件归档光盘技术要求和应用规范DA/T XX 档案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规范ISO/TR 13028:2010(E) 信息与文献档案数字化实施指南(In formation anddocume ntati on — Impleme ntati on guideli nes for digitizati on of records )3术语和定义GB/T 2900.75-2008、GB/T 20530-2006、DA/T 1、DA/T 18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数字化digitize经采样、量化、编码将模拟信息变换成数字信息的信息处理。
[GB/T 2900.75-2008 ,定义A.01.70]3.2采集capture将视频或音频内容数字化并形成数据文件的过程。
3.3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digitizationof audio-visual records对录音档案和录像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使其在保持档案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转化为存储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的数字副本,并按照档案的内在联系,建立起与目录数据和元数据的可靠关联的处理过程。
高校档案数字化实施方案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档案管理也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高校档案资源,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便捷性,制定并实施高校档案数字化实施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高校档案数字化实施方案需要建立完善的档案数字化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应当包括档案扫描、数字化存储、检索和共享等功能模块,能够实现对档案的全流程管理。
通过建立这样的系统,可以实现对档案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和便捷性。
其次,高校档案数字化实施方案需要进行档案资源的全面数字化。
这包括对各类档案资料进行扫描、数字化处理,建立数字化档案库。
通过数字化处理,可以实现对档案信息的长期保存和便捷检索,避免了传统档案管理中纸质档案易损坏、难以管理和检索的问题。
另外,高校档案数字化实施方案需要建立完善的档案数字化管理规范和标准。
这包括对档案数字化处理的技术规范、数据安全规范、档案共享规范等方面的规定,确保档案数字化的过程规范、安全和可控。
此外,高校档案数字化实施方案还需要进行档案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
这包括对档案数字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建立专业的档案数字化团队,保障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专业性和高效性。
最后,高校档案数字化实施方案需要进行档案数字化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这包括对档案数字化成果的宣传推广,推动档案数字化成果在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实现档案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综上所述,高校档案数字化实施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系统建设、资源数字化、规范标准、人才队伍建设和成果应用等多方面进行全面考量和规划。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案制定和实施,才能更好地推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向数字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提升高校档案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ICS01.140.20A14备案号!9683—2017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行业标准DA/T31—2017代替DA/T31—2005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Specification for digitization of paper-based records2017-08-02发布2018-01-01实施国家档案局发布iDA/T31—2017-»z-___1刖目本标准按照GB/T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替代DA/T31—2005《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与DA/T31—2005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标准名称进行了修改;—增强了组织与管理部分的内容,完善了数字化工作中管理的相关要求;——增强了数字化前处理部分的内容,包括对实体档案保护和档案规范化管理方面的要求;——增加了数字化过程中元数据采集的要求;——修改了档案扫描部分的参数要求;——修改了图像处理部分的内容,更加强调保持档案原貌的要求;———细化了数字化成果验收的内容;—删除了数据备份和数字化成果管理相关内容。
—本标准由国家档案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国家档案局信息管理中心、国家档案局技术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良城、马淑桂、郝晨辉、程春雨、杜琳琳、蔡伟、宋涌、王大众、田军、曹燕、李华峰。
本标准于2005年首次发布,本次为第一次修订。
3DA/T31—2017引言DA/T31-2005的发布实施,从技术标准方面对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提出了要求,很好地促进了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档案信息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所依赖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经过十余年的时间,数字化设备、存储、网络 等技术条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等都在不断更新、发展。
因此,及时对DA/T31-2005进行修订,适时调整相关要求,从档案行业层面科学规范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档案局关于印发《四川省<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档案局•【公布日期】2009.08.28•【字号】川教[2009]204号•【施行日期】2009.08.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正文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档案局关于印发《四川省<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川教〔2009〕204号)各市州教育局、档案局,各普通高等学校:现将四川省《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印发你们,请各高等学校结合本校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四川省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档案局二○○九年八月二十八日附件:四川省《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四川省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档案工作,提高档案管理水平,有效保护和利用档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教育部、国家档案局令第27号)及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四川省实际,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本实施细则所称的高校档案,是指高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学生、学校和社会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载体的历史记录。
第三条高校档案工作是高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学校必须加强管理,将之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
第四条四川省教育厅主管全省高校档案工作,四川省档案局在职责范围内对全省高校档案工作业务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五条高校档案工作由高校校长领导,其主要职责是:(一)贯彻执行有关档案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批准学校档案工作规章制度;(二)将档案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发展规划,促进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发展;(三)建立健全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高校档案机构,落实人员编制、档案库房、发展档案事业所需设备以及经费;(四)研究决定高校档案工作中的重要奖惩和其他重大问题。
档案数字化建设方案档案工作的数字化建设是顺应潮流,适应时代发展的新举措、新要求,档案做为原生的信息资源,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逐步掌握信息技术为档案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建设服务。
档案数字化是数字档案建设最基础的工作,传统载体的档案经高科技技术加工成数字档案形式,通过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进行计算检索、阅读电子档案,为迎接档案信息服务新环境的挑战、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效率、增强档案部门的服务水平、为档案内部管理及面向客户服务提供高效率的全面服务。
完整的档案数字化建设流程包括案卷交接、档案整理、目录著录、档案扫描、图像处理、OCR文字识别、数字校对、数字质检、数据挂接、整理还原、案卷入库等环节。
业务流程纸质档案数字化标准:DA/T31-2005《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DA/T18-1999《档案著录规则》1.制订批次计划为在数字化处理过程中对纸质档案进行有效管理以及对数字化处理进行有效控制,需对馆藏档案的数字化处理分批次进行。
2.档案出库交接根据档案数字化加工批次计划进行出库,对出库的档案进行完整性检查。
对通过完整性检查的档案,进行数量确认,并详细登记《资料出库单》。
确保资料的交接过程中的数量正确性,完整性;3.目录著作按照文件数据库目录结构与目录著录要求以及《档案著录规则》(DA/T18)等标准,规范需要目录补录的档案目录内容,包括确定档案目录的著录项、字段长度和内容要求等,规范案卷题名、文件名、责任者、起止页号和页数等。
4.档案整理对出库待加工的档案进行扫描前处理,使之成为能够进行扫描的形态。
拆除装订影响扫描工作进行的档案,应拆除装订物。
资料及档案内的成册资料严禁拆除。
区分扫描件和非扫描件区分同一案卷(卷、件)中的扫描件和非扫描件。
页面修整对破损严重、无法直接进行扫描的档案,先期进行技术修复,折皱不平影响扫描质量的原件进行相应技术处理(压平和烫平等)后再进行扫描。
确保较薄纸张(如信纸、便笺纸)、破损纸张、底灰较深(如草浆纸、油印纸)、字迹较浅(如铅笔字迹)等纸张的状况较较差的档案扫描图像清晰。
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DA/T31—2017分享 / 打印 / 放大字体 / 缩小字体发布机构:万源市档案局发布日期:2018-04-16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DA/T31—2017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替代DA/T31-2005《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
本标准与DA/T 31-2005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标题进行了修改;——增强组织与管理部分的内容,完善数字化工作中管理相关要求;——增强数字化前处理部分的内容,包括对实体档案保护和档案规范化管理方面的要求;——增加数字化过程中元数据采集的要求;——修改了档案扫描部分参数要求;——修改了图像处理部分内容,更加强调保持档案原貌的要求;——细化了数字化成果验收的内容;——删除原标准数据备份和数字化成果管理相关内容。
本标准由国家档案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国家档案局信息管理中心、国家档案局技术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良城、马淑桂、郝晨辉、程春雨、杜琳琳、蔡伟、宋涌、王大众、田军、曹燕、李华峰。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A/T 31—2005。
引言DA/T 31-2005的发布实施,从技术标准方面对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提出了要求,很好的促进了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档案信息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所依赖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经过10年的时间,数字化设备、存储、网络等技术条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等都在不断更新、发展。
因此,及时对本标准进行修订,适时调整相关要求,从档案行业层面科学规范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准本次修订更加注重我国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自身的特点,结合目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平,提出适用于档案行业的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规范性要求。
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和管理要求。
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DA/T31—2017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替代DA/T 31-2005《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
本标准与DA/T 31-2005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标题进行了修改;——增强组织与管理部分的内容,完善数字化工作中管理相关要求;——增强数字化前处理部分的内容,包括对实体档案保护和档案规范化管理方面的要求;——增加数字化过程中元数据采集的要求;——修改了档案扫描部分参数要求;——修改了图像处理部分内容,更加强调保持档案原貌的要求;——细化了数字化成果验收的内容;——删除原标准数据备份和数字化成果管理相关内容。
本标准由国家档案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档案局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国家档案局信息管理中心、国家档案局技术部。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王良城、马淑桂、郝晨辉、程春雨、杜琳琳、蔡伟、宋涌、王大众、田军、曹燕、李华峰。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DA/T 31—2005。
引言DA/T 31-2005的发布实施,从技术标准方面对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提出了要求,很好的促进了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在档案信息化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于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所依赖的信息技术发展迅速,经过10年的时间,数字化设备、存储、网络等技术条件都发生了较大变化,同时,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管理方法和管理理念等都在不断更新、发展。
因此,及时对本标准进行修订,适时调整相关要求,从档案行业层面科学规范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准本次修订更加注重我国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自身的特点,结合目前信息技术发展的水平,提出适用于档案行业的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的规范性要求。
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和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采用扫描设备对纸质档案的数字化加工过程的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事业 / 兰台纵横总第208期 / 2019年第2期档案信息化建设及数字化质量状况调研报告□ 四川省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2018年6月,四川省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省档案科研所)根据省档案局(馆)的工作安排,组成调研组分别对自贡、宜宾、资阳等市、县档案信息化建设和档案数字化质量状况进行调研。
调研以走访参观、实地调查和研讨会等形式进行。
一、基本情况1.基础设施建设调研走访的市、县档案局(馆)均按照当地政府信息化建设的统一规划,将网站管理统一纳入政府网站集约式管理范畴,网站设计、运行维护等具体事项由政府负责管理,信息内容更新由档案局(馆)相关科室负责。
在硬件建设方面,自贡市档案局(馆)有独立的数据机房,用以存放档案综合管理系统数据和电子档案文件数据,各县(区)档案局(馆)均配备有至少1台服务器,个别条件较好的县(区)设置有独立机房及存储、备份设备;资阳市档案局(馆)有专用中心机房,存储空间为3T的服务器1台,交换机2台,机柜2个,UPS供电系统1套;宜宾县档案局(馆)按照B级机房的标准建设了中心机房,并组建了用于利用数字档案的局域网,机房配备2台服务器,磁盘阵列为20T,5台查阅终端机。
在软件配备方面,自贡市档案局(馆)自2003 年开始逐步推广使用省档案科研所研发的单机版档案管理软件,截至目前,该市共有300余家档案室使用《四川电子文档管理系统》3.0或3.1版软件。
2.档案数字化工作自贡市档案局(馆)借助馆藏档案数字化项目,配备了数字档案馆综合管理系统,基本具备数字化档案副本及数据条目的存储、查询、管理,以及导入功能,初步具备数字档案馆雏形。
近年来,该市一些部门开始利用现有软件挂接管理档案数字化原文,并探索机关档案室原生电子文件的归档。
同时,完善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移交机制,逐步实现电子文件归档与电子档案接收的规范化、常态化。
宜宾市档案局(馆)已开展近9010万页档案数字化工作。
目前,该市5家单位被纳入首批数字档案馆建设试点单位。
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录音档案和录像档案数字化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模拟信号形成的录音录像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及数字化成果的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887 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 2900.75-2008 电工术语数字录音和录像GB/T 12628 硬磁盘驱动器通用规范GB/T 20530-2006 文献档案资料数字化工作导则GB/T 26163.1-2010 信息与文献文件管理过程文件元数据第1部分原则GB/T 26225 信息技术移动存储闪存盘通用规范DA/T 1 档案工作基本术语DA/T 15 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范DA/T 18 档案著录规则DA/T 38 电子文件归档光盘技术要求和应用规范DA/T XX 档案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规范ISO/TR 13028:2010(E) 信息与文献档案数字化实施指南(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for digitization of records)3 术语和定义GB/T 2900.75-2008、GB/T 20530-2006、DA/T 1、DA/T 1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数字化digitize经采样、量化、编码将模拟信息变换成数字信息的信息处理。
[GB/T 2900.75-2008,定义A.01.70]3.2采集capture将视频或音频内容数字化并形成数据文件的过程。
3.3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 digitizationof audio-visual records对录音档案和录像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使其在保持档案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转化为存储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的数字副本,并按照档案的内在联系,建立起与目录数据和元数据的可靠关联的处理过程。
目录前言 (4)引言 (6)纸质档案数字化规 (7)1 围 (7)2 规性引用文件 (7)3 术语和定义 (7)4 总则 (8)5.组织与管理 (9)5.1 机构及人员 (9)5.2 基础设施 (10)5.3 工作方案 (10)5.4 管理制度 (11)5.5 工作流程控制 (12)5.6 工作文件管理 (12)5.7 档案数字化外包 (13)6 档案出库 (13)7 数字化前处理 (14)7.1 确定扫描页 (14)7.2 编制页号 (14)7.3 目录数据准备 (15)7.4 拆除装订 (15)7.5 技术修复 (15)8 目录数据库建立 (15)9 档案扫描 (16)9.1 基本要求 (16)9.2 扫描设备 (17)9.3 扫描色彩模式 (17)9.4 扫描分辨率 (18)9.5 存储格式 (18)9.6 图像命名 (19)10 图像处理 (19)10.1 图像拼接 (19)10.2 旋转及纠偏 (19)10.3 裁边 (20)10.4 去污 (20)10.5 图像质量检查 (20)11 数据挂接 (20)12 数字化成果验收与移交 (21)12.1 验收方式 (21)12.2 验收容 (21)12.3 验收指标 (22)12.4 验收结论 (22)12.5 移交 (23)13 档案归还入库 (23)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替代DA/T 31-2005《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
本标准与DA/T 31-2005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标题进行了修改;——增强组织与管理部分的容,完善数字化工作中管理相关要求;——增强数字化前处理部分的容,包括对实体档案保护和档案规化管理方面的要求;——增加数字化过程中元数据采集的要求;——修改了档案扫描部分参数要求;——修改了图像处理部分容,更加强调保持档案原貌的要求;——细化了数字化成果验收的容;——删除原标准数据备份和数字化成果管理相关容。
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技术规1 围本标准规定了录音档案和录像档案数字化的技术和管理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以模拟信号形成的录音录像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及数字化成果的管理。
2 规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887 计算机场地通用规GB/T 2900.75-2008 电工术语数字录音和录像GB/T 12628 硬磁盘驱动器通用规GB/T 20530-2006 文献档案资料数字化工作导则GB/T 26163.1-2010 信息与文献文件管理过程文件元数据第1部分原则GB/T 26225 信息技术移动存储闪存盘通用规DA/T 1 档案工作基本术语DA/T 15 磁性载体档案管理与保护规DA/T 18 档案著录规则DA/T 38 电子文件归档光盘技术要求和应用规DA/T XX 档案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规ISO/TR 13028:2010(E) 信息与文献档案数字化实施指南(Information and documentation —Implementation guidelines for digitization of records)3 术语和定义GB/T 2900.75-2008、GB/T 20530-2006、DA/T 1、DA/T 1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数字化digitize经采样、量化、编码将模拟信息变换成数字信息的信息处理。
[GB/T 2900.75-2008,定义A.01.70]3.2采集capture将视频或音频容数字化并形成数据文件的过程。
3.3录音录像档案数字化digitizationof audio-visual records对录音档案和录像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使其在保持档案在联系的基础上,转化为存储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上的数字副本,并按照档案的在联系,建立起与目录数据和元数据的可靠关联的处理过程。
档案数字化验收方案
档案数字化验收方案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有助于提高档案
管理的效率和质量,降低数字档案迁移的风险、成本以及时间,助力
档案数字化实施能够顺利推进。
档案数字化验收方案需要遵循档案管理要求,尽量保护原有档案
资料,要符合一定的档案信息质量要求,要提供可以满足请求和查询
功能的信息,要确保系统的数据安全。
档案数字化验收方案的实施需要建立验收纪律,采用合理的规范,组织起一套合理有效的验收制度,分阶段进行,设定验收程序和验收
标准,以保证实施过程的可控性。
首先,从定义档案信息数据结构和内容开始,确定相关档案信息
含义,形成标准档案信息体系,以确保数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其次,根据实施方案的定制,灵活使用验收工具检查,完成诸如文件可编辑性,数据传输安全等内容的相关测试;最后,就收集的档案库做组织
性的验证,确认档案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
档案数字化验收方案既可以作为进行档案数字化工作的重要参考,也可作为档案管理者从档案管理质量方面确定档案是否数字化合格的
依据,令档案数字化工作得以科学而有序的实施,确保档案的馆藏安全,更好的服务档案使用者。
目录前言 (4)引言 (6)纸质档案数字化规范 (7)1 范围 (7)2 规范性引用文件 (7)3 术语和定义 (7)4 总则 (8)5.组织与管理 (9)5.1 机构及人员 (9)5.2 基础设施 (10)5.3 工作方案 (10)5.4 管理制度 (11)5.5 工作流程控制 (12)5.6 工作文件管理 (12)5.7 档案数字化外包 (13)6 档案出库 (14)7 数字化前处理 (14)7.1 确定扫描页 (14)7.2 编制页号 (14)7.3 目录数据准备 (15)7.4 拆除装订 (15)8 目录数据库建立 (15)9 档案扫描 (16)9.1 基本要求 (16)9.2 扫描设备 (17)9.3 扫描色彩模式 (17)9.4 扫描分辨率 (18)9.5 存储格式 (18)9.6 图像命名 (19)10 图像处理 (19)10.1 图像拼接 (19)10.2 旋转及纠偏 (19)10.3 裁边 (20)10.4 去污 (20)10.5 图像质量检查 (20)11 数据挂接 (20)12 数字化成果验收与移交 (21)12.1 验收方式 (21)12.2 验收内容 (21)12.3 验收指标 (22)12.4 验收结论 (22)12.5 移交 (23)前言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替代DA/T 31-2005《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
本标准与DA/T 31-2005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标题进行了修改;——增强组织与管理部分的内容,完善数字化工作中管理相关要求;——增强数字化前处理部分的内容,包括对实体档案保护和档案规范化管理方面的要求;——增加数字化过程中元数据采集的要求;——修改了档案扫描部分参数要求;——修改了图像处理部分内容,更加强调保持档案原貌的要求;——细化了数字化成果验收的内容;——删除原标准数据备份和数字化成果管理相关内容。
本标准由国家档案局提出并归口。
基建档案数字化规范一、设备要求采用扫描仪对已审核合格的纸质档案进行扫描,将其转化为能被计算机识别的数字图像,不允许使用数码相机进行数字化。
二、具体要求1、扫描范围凡需上交的基建档案资料全部要求上交电子文件,包括文字和图纸两部分。
2、扫描方式按灰度和彩色两种方式扫描。
带有有色标记且应保留其色彩的档案,扫描输出类型采用“数百万种颜色”模式;不带色标记的档案扫描输出类型采用“256个灰度级”模式。
3、扫描分辨率扫描分辨率应为200-300DPI。
扫描的分辨率可以根据所扫材料的清晰程度作适当的调整,增减程度以扫描后图像按原尺寸显示后是否清晰可见为标准。
4、文件存储格式扫描文件存储格式为具有多页文件浏览功能的PDF格式。
PDF版本为 8.1.2 5、文字、图纸扫描:要将竣工图章加在标题栏上面空白处,正面加上页号,竣工图章不能压字、无多余边框、装订线等。
6、图像处理对扫描后的图像进行逐页/批量纠偏、去污、图像拼接、裁边处理和排列顺序调整。
图像偏度不大于1 度,图像拼接处信息要完整,不能缺少任何信息。
(1)、纠偏对出现偏斜的图像应进行纠偏处理,以达到视觉上基本不感觉偏斜为准。
对方向不正确的图像应进行旋转还原,以符合阅读习惯。
(2)、去污对图像页面中出现的影响图像质量的杂质,如黑点、黑线、黑框、黑边等应进行去污处理。
处理过程中应遵循在不影响可懂度的前提下展现档案原貌的原则。
(3)、图像拼接对大幅面档案进行分区扫描形成的多幅图像,应进行拼接处理,合并为一个完整的图像。
拼接时应确保拼接处平滑地融合,拼接后整幅图像无明显拼接痕迹。
(4)、裁边处理采用彩色模式扫描的图像应进行裁边处理,去除多余的白边,以有效缩小图像文件的容量,节省存储空间。
(5)、文件合成将经过扫描和图像处理合格后的电子文件经过文字识别和合成,转换成多页双层PDF文件。
7、质量检查(1)、图像质量要求:档案内容完整,字迹清楚,没有噪点、黑边、折痕,图像平整,方向正确;(2)、一致性要求:电子文件命名准确、页数与实体档案电子目录一致;(3)、完整性要求:是否存在漏扫、重复扫描、排序混乱等现象。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流程及技术要求一、概述档案是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真实记录,是党和国家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
这些具有查考凭证作用、依据作用和参考作用的档案,是人们从事科研、生产等工作的必要条件和有力工具。
档案也是各企事业单位运作各个环节的真实记录,是极其珍贵的原始资料和重要的信息资源。
准确、系统、完整的档案是单位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是社会的重要财富。
随着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OCR技术、数字摄影技术(录音、录像)、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存储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信息形态,它把各种载体的档案资源转化为数字化的档案信息,以数字化的形式存储,网络化的形式互相连接,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管理,形成一个有序结构的档案信息库,及时提供利用,实现资源共享。
档案数字化是数字档案建设最基础的工作,传统载体的档案经高科技技术加工成数字档案形式,通过局域网、政务网、互联网进行计算机检索、阅读电子档案,为迎接档案信息服务新环境的挑战,提高管理水平、提高效率,增强档案业务部门的服务水平,为档案内部管理及面向客户服务提供高效率的全面服务。
档案作为一种原生信息资源,其重要性正日益凸显出来,逐步掌握信息技术为档案工作服务,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二、基本原则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原则是使档案信息资源准确方便快捷地提供利用,使可以公开的档案信息资源得到共享,以满足社会对档案利用的需求。
属于归档范围且应永久或长期保存的、社会利用价值高的档案可列入数字化加工的范围,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DA/T31—2005)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对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
根据档案幅面的大小(如A4、A3、A0等)选择相应规格的扫描仪或专业扫描仪,如工程图纸采用0号图纸扫描仪进行扫描。
纸张状况较差,以及过薄、过软或超厚的档案,应采用平板扫描方式;纸张状况好的档案可采用高速扫描方式以提高工作效率。
扫描过程中,确保不对档案原件造成破坏,保证档案扫描图像与原件一致、整洁、清晰。
档案数字化方案数字化方案是指将纸介质的文件信息进行电子化处理,以便于存储、管理、共享和查询。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方案已成为国际潮流和信息资源建设的重点之一。
在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中,将现有的纸介质印刷品数字化,是很大的一个需求。
数字化方案可以通过CD-ROM、网进行出版,或上传数字档案馆供用户使用。
这样可以减少文件库房占地,节省保管设备和人员方面开支,又方便统计和进行远程查询。
为了实现数字化方案,需要进行数字化加工作业前期准备。
这包括数字化工作人员准备、数字化工作软件、硬件准备以及确定数字化内容、数量及用户需求。
数字化加工流程及主要技术方案包括入库提卷、拆卷、标引著录、档案扫描、图像处理、全文OCR、生成双层pdf、板式还原及格式、总质检、批量挂接、还卷及数据备份提交等步骤。
为了保证数字化方案的质量,需要制定质量控制方案和保证措施。
加工质量保障措施包括多环节、多层次的质量检查体系,阶段性验收与终验相结合的严格验收程序是质量控制的终级保障。
此外,为了保证安全保密,需要签署保密协议。
最后,售后服务也是数字化方案的一部分,需要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
总之,数字化方案可以提高档案的存储、管理和查询效率,减少文件库房占地,节省保管设备和人员方面开支,又方便统计和进行远程查询。
在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中,数字化方案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实现资料的数字化,需要将档案、期刊、文件等资料通过扫描仪,扫描成图像文件,再通过处理转换成电子文档,建立目录和索引,制作成电子文件。
这是目前当务之急。
公司简介:XXX(前身是XXX)成立于1994年。
该公司是在原XXX的支持下,为推进国家“211工程”高等学校中英文图书数字化国际合作计划(China-America Digital Academic Library)“CADAL”项目而成立的一家高新技术企业。
公司拥有先进的OCR(双层PDF光学字符识别)技术、图像扫描处理系统、生产流程管理系统,实现工厂化流水作业、智能化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信息数字化工厂技术。
四川省档案资料数字化标准 本标准根据国家档案局《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纸质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制定,适用于四川省各级档案馆(室)的数字化工作,其它单位可参照执行。
第一章 纸质档案数字化标准 1 基本术语解释 1.1 数字化 指用计算机技术将模拟图像转换为数字图像的处理过程。 1.2 纸质档案数字化 对普通(黑色字迹清晰)的油印、铅印、胶印等印刷件或复印件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及应用的过程。 1.3 数字图像 表示景物图像的整数阵列。一个二维或更高维的采样并量化的函数,由相同维数的连续图像产生。在矩阵(或其他)网络上采样一连续函数,并在采样点上将值最小化后的阵列。 1.4 连续色调静态图像 以多于两级灰度的不同浓淡层次或以不同颜色通道组合成的静态数字图像。 1.5 失真度 对档案原件进行数字化转换后,在同等测试环境下,数字图像与档案原件色彩、几何、压缩算法等差值。 1.6 可懂度 表示数字图像向人或机器提供信息的能力。 1.7 图像压缩 清除图像冗余或对图像近似的任一种过程,其目的是对图像以更紧凑的形式表示。 1.8 分辨率 指单位长度内图像包含的点数或像素数。 1.9 TIFF 标记图像文件格式。一种基于标记的无损(不丢失信息)压缩格式,用于在应用程序之间和计算机平台之间交换文件。因为它存储的图像细微层次的 信息非常多,图像的质量也得以提高,故而非常有利于原件为黑白档案的复制储存。 1.10 JPEG 联合照片专家组。一种丢失少量信息的压缩格式,尤其适用于屏幕和打印显示,支持所有主要的计算机平台和Web浏览器。JPEG格式文件小,影像质量多数情况下均可接受。考虑储存空间及传输效率,原件为彩色的档案可选此格式复制储存。 1.11 灰度值 指进行灰度扫描时把图像由纯黑到纯白整个色彩区域进行划分的级数,编辑图像时一般都使用到8位,即256级灰度。 1.12 黑白二值图像 是与彩色及灰度相对应的一种模式,黑白图在表示图像时只区分黑白二值,他把其它色彩根据其特性转换为黑白两种,因此形成只有两种颜色的图像。 1.13 LZW压缩 LZW压缩是一种比较复杂的压缩算法,其压缩效率也比较高。它的基本原理为:LZW把每一个第一次出现的字符串用一个数值来编码,在还原程序中再将这个数值还成原来的字符串。例如:用数值0x100代替字符串“abccddeee”,每当出现该字符串时,都用0x100代替,这样就起到了压缩的作用。LZW是无损压缩,因此它不会对图像质量造成损失。 2 数字化基本流程 纸质档案数字化的基本流程主要包括案卷整理、目录建库、批量扫描、数据处理、信息存储、检索利用等工序。 2.1 案卷整理 对需要扫描的案卷进行适当整理,做出标识。 2.2 目录建库 为数字化的档案检索而建立必要的目录数据库。 2.3 批量扫描 按照档案数字化具体任务的整体安排按计划分批次进行扫描。 2.4 数据处理 2.4.1 对扫描图像进行校对,确保图像完整无误,并视需要对有问题的扫描图像进行纠偏、去污、拼接等技术处理。 2.4.2 对裸数据进行验收前的相应处理,包括文件的格式转换、逻辑分盘处理、添加说明性文件,以及数据的挂接、检验、上载、质量检查和备份。 2.5 信息存储 根据不同的扫描图像选择适当数据格式、编码方式和存储介质对信息进行保存。 2.6 检索利用 按用户需求提供检索利用。 3 案卷整理 在批量扫描之前,按下述步骤对案卷进行整理,确保档案数字化质量。3.1 分件 3.1.1 把同一案卷中的扫描和非扫描分开。 3.1.2 在扫描件中将大图、照片插入指示页,便于扫描工序批量扫描,实际图像放在图像处理时进行重扫,替换指示页。 3.1.3 填写《数据加工过程处理单》(见附录A),对需要特殊处理的页,标识清楚。 3.2 分页 对批量扫描前的档案进行页号、件号的标注。如在标注中与原档案中的件数、页号不一致,应以此为准。 3.3 拆卷 去除档案中原来的装订物,以便后续扫描工作的进行。 3.4 装卷 按档案保管要求恢复原装订。 4 建目录库 4.1 目录著录 根据DA/T18确定档案著录项,并进行著录。 4.2 数据格式选择 所选定的数据格式通用,应能直接或间接与DBF文件格式或通过XML文档进行数据交换。 4.3 目录输入 将著录好的目录输入计算机内,建立机读目录数据库。 5 批量扫描 5.1 扫描方式 纸质档案扫描可采用黑白二值图像和连续色调图像两种方式。 5.1.1 页面为单色文字的纸质档案,宜采用黑白二值图像扫描;页面为多色文字图像的档案文件,可采用连续色调图像扫描。 5.1.2 字迹清晰、不带图片的档案材料,采用黑白二值图像扫描;清晰度较差或带有图片的档案材料,可采用连续色调图像扫描。 5.2 分辨率选择 5.2.1 单色页面档案文件,扫描分辨率—般建议选择100-200dpi。 5.2.2 彩色页面档案文件,扫描分辨率可选择100dpi以上参数值进行。 5.2.3 大幅面档案文件,如工程图纸、报纸等尺寸超过A3的,可选用大幅面图像扫描仪(如AO)、大幅面数码平台、缩微照相后胶片数字转换,也可以采用小幅面扫描后的图像拼接。扫描分辨率应选择100dpi以上。 5.2.4 需要时可根据原件的清晰度适当调整扫描分辨率。如原件质量较差且尺寸较小,可适当提高分辨率;反之也可相应减少分辨率,增减的多少以扫描后图像按原尺寸显示后是否清晰为准。 5.3 特殊页面的扫描 5.3.1 粘贴页与表格 对于粘贴折页,可用大幅面扫描仪扫描,或先分部扫描后拼接;对部分字体很小、字迹密集的情况,可适当提高扫描分辨率,选择灰度扫描或彩色扫描,采用局部深化技术解决;对字迹与表格颜色深度不同的,采用局部淡化技术解决。 5.3.2 一般文本流程图 采用适当的分辨率扫描及局部深化技术,确保文本流程图清晰。同时采用不同设备满足文本流程图的扫描工作。 5.3.3 插图 采用高分辨率灰度或彩色扫描技术将插图与文字一起扫描,保证原来的页面布局和插图清晰。 5.3.4 照片 对于页面中有黑白或彩色照片的文件,采用JPEG格式扫描,确保照片清晰度,同时可避免图像存储空间过大。 5.4 文件命名方式 5.4.1 建立文件夹 扫描时文件夹的建立应按档案实体分级建立,其中的每—份文件也需要单独建立文件夹。 5.4.2 文件夹命名方法,以档案实体中的档号命名,一般为3位数,不足3位数的左边补“0”。 6 数据处理 6.1 图像处理 6.1.1 纠偏 对扫描过程中出现的偏斜图像进行整体纠正,保证数字图像的偏斜角度小于1度。{图像偏斜不超过页面内半个文字)。 6.1.2 去污 去除数字图像中影响可懂度的杂质。档案数字化图像的去污,应遵循在不影响可懂度的前提下展现原貌的原则。 6.1.2.1 局部去污,如去除黑边、污点。 6.1.2.2 整体去污,可—次性去除页面上的污渍。 6.1.3 拼接 为保证档案数字化图像的整体性,对幅面分离的数字图像进行拼接。 6.1.4 校对 6.1.4.1 一次校对,检查扫描完的图像质量情况,对不合格的图像进行标记,退回重新扫描。 6.1.4,2 纠错处理,根据—次校对中提出的削口污渍、黑边、偏斜、图像质量等问题,结合(数据加工过程处理单)(见附录A)情况,对每份图像进行相应的处理。 6.1.4.3 二次校对,对—次校对及数据处理后的数字图像再次进行检查,并标记图像处理过程中不清晰的页面。不合格的退回重新处理。 6.2数据质量检查 6.2.1 文字录入质量 对录入域清单上所标明的各著录项的文字录入进行正确率控制;保证错误率低于3‰。 6.2.2 图像质量 对纸质文件扫描后形成的图像文件进行清晰度、污渍、黑边、偏斜等问题的控制,以达到要求的图像质量。 保证扫描后的数字图像清晰,便于清楚阅读,适应各种纸张和手写、印刷字的情况。 6.3 数据挂接 档案条目数据与图像文件的对应准确程度的控制。 在生成裸数据光盘之前,根据资料整理信息、扫描前的标引信息及卷内文件页号信息核查图像文件总数是否与实际文件数相等,如不相等则不能生成裸数据光盘,可打印出清单,回退给图像处理人员补扫。 6.4 数据检验 6.4.1 将裸数据进行验收前的相应处理,包括文件的格式转换、逻辑分盘处理、添加说明性文件。 6.4.2 对数据进行检验,给出合格或不合格结论。 6.4.3 将数字加工后的数据转换为裸数据光盘格式,拷贝到活动硬盘上。 6.4.4 系统应自动记录检验进度。 6.5 数据上载 档案数字化各工序的数据通过网络及时上载到数据服务器端汇总,其中数字图像自动搜索对应的目录数据,加入对应的电子地址数字图像文件名,建立起——对应的关系。 6.6 数据备份 定期对服务器的各类数据进行备份,防止数据丢失。 7 信息存储 以JPEG数字压缩编码或TIFF国际通用标准格式。采用国际标准的传真文档压缩格式压缩后,分别按页编号后分页存储。 数字图像的存储管理应保持原纸制档案的保管模式对应存储。 7.1 压缩存储格式 档案数字图像格式采用TIFF和JPEG数字压缩编码。 7.1.1 黑白二值图像 . 黑白二值扫描图像文件采用TIFFCCCITTG3)格式二值图像压缩算法,压缩串(Cr)为15:1。也可以采用TIFF(CCITTG4)格式二值图像压缩算法,压缩率(Cr)为30:1。 7.1.2 连续色调静态图像 连续色调静态图像采用JPEG数字压缩编码,平均压缩率(Cr)为15:1。 7.2 编码方式 应尽量采用实时操作性强的编码方式。失真度编码,用较少的比特率获得较好的图像质量;无失真编码,以低压缩保持信息的不失真。—般情况下宜采用国际通用编解码算法。 7.3 存储方式与载体 可选用在线和离线、不同载体进行存储。 8 检索利用 8.1 检索利用方式 档案数字图像检索利用可采用单机、局域网和互联网三种方式。 局域网中传输利用,应保证数据在内部局域网10Base-T带宽下,平均1秒内显示响应完成。互联网中传输利用,互联网56Kbit/s带宽下,平均5秒内显示响应完成。为此要求—般每页档案数字图像的存储容量为50K以内。 8.2 检索软件配置 检索软件应符合国家档案局制定的《档案管理软件功能要求暂行规定》的各项要求。检索软件应具备目录检索与档案数字图像方便调阅的基本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