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经济学发展脉络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货币经济理论发展脉络

从一般划分可分为四个阶段即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

1、重商主义以前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的一些哲学家和法学家在讨论政治问题时涉及到经济和货币问题,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论》和《伦理论》都谈到了货币和财富问题。另外在中世纪的欧洲有大量的经院学者、商人、政府官员等出版了大量的描述经济现象的实证性资料,成为重商主义的准备。

2、重商主义的代表有托马斯·孟和威廉·斯塔福德等,主要思想是:金银货币即财富,来源不是生产而是贸易,故应以国家为组织,大量出口形成顺差。

3、古典经济学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发展的。威廉·配第是先驱,亚当·斯密构筑体系,完善者包括李嘉图、萨伊、穆勒、马尔萨斯、休谟等,甚至有人将马克思也划入其中。主要思想:研究重点从流通领域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创立了劳动价值理论,初步讨论了剩余价值问题,对生产和流通进行了较全面的研究。认为国家不应干预经济,让市场价格这只无形的手发挥调节作用,研究方向不是资源配置问题,也不是价格机制问题,而是所谓的“国民剩余”,即国民将国民剩余用于投资而非消费,由国民财富会增加,完成宏观意义上的经济增长。

4、新古典经济学是在古典经济学的基础上发

展起来的。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边际革命”。前者的劳动价值分析属于客观的和经济总体的宏观的分析,后者的边际效用价值理论重在从人的主观意愿出发讨论,故区别就是客观与主观、成本与效用、宏观和微观。新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马歇尔将客观与主观问题综合在一起,提出商品的供给曲线代表客观因素,需求曲线则代表主观因素,两者的交点决定短期市场价格和长期自然价格。核心理论是自动均衡理论,故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思想,认为商品供求、资金供求和劳动力供求都能完成自动均衡,古典的“萨伊定律”完全有效。代表人物除马歇尔外,还有瓦尔拉斯、帕累托、费雪、维克塞尔等。由于其着重为资本主义辨护,鼓吹资本主义制度是最完美的制度,所以被马克思称为“庸俗经济学”。

5、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三次修改和补充:第一是三十年代初张伯伦和罗宾逊等人对垄断的补充,提出垄断是“例外的现象”;第二是三十年代中期凯恩斯对经济危机尤其是失业的解决理论,代表是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发表,这次补充是最重要的,经济学由此可认为是进入了现代经济学的时期,经济学也从此开始了自由主义与干预主义之间的斗争;第三是三十年代末从基数效用论发展到序数效用论,代表是希克斯在1939年发表的《价值与资本》。

6、现代经济学:交织着干预主义与新自由主义的斗争,也可以说是主要是凯恩斯主义与货币学派的斗争。

7、四十年代开始传统凯恩斯主义成为一枝独秀的学派,也成为西方各国政策的基本依据。凯恩斯承袭维克塞尔“货币经济一体化”的思想,并深刻认识到经济危机的原因是需求不足,于是提出了国家应该用干预的方式介入经济活动,主要方式就是运用赤字型的财政政策和扩张型的货币政策降低利率、拉动需求,以此来扩大就业、缓解危机。凯恩斯主义既是干预主义的开端,也是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的开端。

七十年代开始“滞胀”时,凯恩斯主义分成两派,一派向左转,一派向右转,前者就是新古典综合学派,后者是新剑桥学派。新古典综合学派试图将新古典经济学与凯恩斯结合进来,完成了三个任务:将凯主义综合成一般宏观均衡理论;用均衡分析方法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结合起来;既强调凯政策中需求管理和财政政策的重要性,又重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和货币政策的作用。其代表人物如汉森、希克斯、托宾、萨缪尔森等。

新剑桥学派则以正宗凯主义而自居,认为新古典综合是“冒牌的凯主义”“杂种的凯主义”,认为收入分配理论是核心,政策重点是收入分配的均等化,否定新古典主义的边际主义,采用古典经济学的“国民剩余理论”,有两个突出特点:坚持历史观而放弃均衡观并注重收入分配问题。代表人物如罗宾逊、卡尔多、斯拉法等。

8、在反对凯主义的过程中出现了大批的新经济自由主义,狭义包括哈耶克学派和弗莱堡学派(西德学派),广义则还有货币学派、供给学派、

合理预期学派和瑞典学派。

9、哈耶克学派:中立货币理论和货币的非国家化,以维克塞尔的“累积理论”为基础,要求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使货币数量在自发变动下达到生产扩大后的新均衡。经济周期理论,提倡完全的经济自由主义,还从人性和人权的角度为自由主义注释。

西德学派:社会市场经济模型(在国家组织和维护下的自由市场经济),其理论基础是“经济理想模型”和“经济竞争秩序”理论,认为完全由企业自主决定或政府统一决定都不理想,两者结合的中间方式最合理。重视货币的稳定,保卫马克,提出货币供应增长率区间论,不提倡“单一规则”。代表:欧根、阿尔马克、卢茨等。

货币学派:认为货币是最重要的,但从自然率出发,认为扩张型的货币政策不能从长期上解决失业,最终只可能是“滞胀”,而据弗雷德曼货币需求分析的货币需求是稳定的,那么货币供给稳定的“单一规则”是最合理的。提倡自由主义,反对干预。代表:弗里德曼、布伦纳等。

供给学派:认为凯的需求管理理论违背了资源的稀缺性也忽视了闲置资源的价格问题,故应复活“萨伊定律”,进行供给管理,而根据“拉弗曲线”(高税率不一定有高税收,低税率也可能有高税收),刺激供给的最佳方法就是减税。代表:拉弗、费尔德斯坦、蒙代尔等。

理性预期学派:假家人都是理性的且信息是完全的,则人们会从自身需要出发做预期和决定,而

个体决定又往往与政府意志相背,从而抵销政策作用,故政策无用。再加上持续的市场出清假定(在自由竞争下,商品或生产要素在供求均衡时,其供给量和需求量恰好相等,不存在多余),故反对干预提倡自由竞争。代表:早期有约翰·穆斯,卢卡斯、华莱士等。

瑞典学派:维克塞尔的边际生产力分配理论,将实物经济与货币经济联系在一起,形成了货币经济一体化理论,并结合利率的“累积理论”,提出了中立货币的概念。卡塞尔提出购买力平价学说,米尔达尔提出事前事后分析方法发展为动态均衡分析法。注重市场与计划结合的社会民主主义混合经济理论,适合于小国开放型的福利国家。

10、累积理论:利率分为自然利率和货币利率,当货币利率(市场利率)低于自然利率时,投资增加,消费增加,价格上涨,投资再增加,从而引起社会累积的增加,由此银行完全可以通过货币量的调节来影响利率和经济,这就是货币经济一体化理论的基础。

自然率:即自然失业率,自愿失业和摩擦性失业的比率。扩张型的货币政策引起物价和劳务价格上涨,短期内可以降低失业率,但长期上当人们产生了正常的通胀预期后,失业率将重新回到或超过自然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