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委婉语的替代现象浅析
- 格式:pdf
- 大小:308.47 KB
- 文档页数:5
《xx》外交辞令观点汇总先把个人的相关部分写出来,方便各位总结。
选题动因:选择外交辞令这个题目主要是因为兴趣推动。
我当时只是希望,如果作专题研究,口应该开的小一些,所以诸如思想倾向之类很大的题目就直接跳过了,后来也在犹豫到底是写个人案例诸如子产还是外交辞令,但是一看具体篇目,觉得外交辞令篇幅更短小,加上我对言辞上的东西和言辞背后的思维的维度更感兴趣,因此选了这个题目。
书目:《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齐桓公伐楚》,《展喜犒齐师》,《烛之武退秦师》,《秦晋殽之战》,《郑子家告赵宣子》,《王孙满对楚子》,《楚归晋知窑》,《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收获:通过做这个小专题,让我对于外交辞令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也因为在研究时发现自己由于对春秋时期的历史不够了解而有些困难,使得我对春秋各国的历史产生了兴趣。
更重要的,我学习了一些外交辞令中的基本技巧和基础,得到了演讲与口才方面的理论提升。
疑惑:我在阅读中发现,当小国面对大国时,态度竟出奇的一致,那就是先礼后兵,前面很恭敬温顺,一旦发现大国有侵吞己国的狼子野心,立刻摆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姿态。
果然令大国觉得不划算于是讪讪而去。
我想问的是,这种做法有普遍的意义么?还是说有一定条件下的?如果有条件,那么是什么?观点汇总:xx:劝说方所应具有的能力:抓住主要矛盾,发现要害。
渲染后果。
道德至上。
言词得体。
被劝说方所应具有的能力:指出对方道德上的欠缺、增强攻打对方的合理性。
言辞软中带硬、毫不妥协。
xx:外交辞令的共同特征:1.多喜欢搬用周天子的名号,奉天子以令诸侯。
【诸侯搬出周天子的根本目的无非是确认自己师出有名,加固战争的正义性,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妄图从战略上藐视对方。
】2.重视以德服人,强调道义。
3.绵里藏针,软中带硬。
综上所述,左传中的外交言辞具有强调道义感和正义性,绵里藏针,软中带硬,言辞含蓄,态度分明的特点。
xx:外交辞令的不同类型:【共性:这些外交辞令格式各样,但都带着共性,就是目的指向性。
春秋左传的语言艺术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和发展。
而在这个时期,《左传》作为一部重要的史书,记录了很多当时的历史事件和传说,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左传》的语言艺术非常高超,它以简洁、明了、深刻、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
首先,《左传》采用了鲜明的表现手法,对关键人物和事件进行了精准刻画。
例如在《鲁隐公二十五年》中,对鲁国宰相杜赫的描写,以“诈之以利,兵之以威”来概括其为人和做事的本质,使人一目了然。
还有在《周公世子》中,对周公的塑造,以“其见兆也如闻声,闻声则择善而从之,见兆则融融乎似有所得”来形容其听闻某种兆头时的反应,生动刻画出周公的智慧和姿态。
其次,《左传》也善于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征。
例如在《隐公元年》中,大夫公孙杵臼以一种十分优雅的方式对周王室的腐朽和自私进行了谴责,以此触动当时人们心底最深处的真善美情感。
还有在《晋献公十六年》中,晋国宰相贾诩的忠诚,通过他咬舌而死的场景,表达了当时忠于国家的精神追求,既有触动人心的情感表现,也有高度的思想深度。
最后,《左传》也透过事件揭示了当时人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如在《庄公二十年》中,楚国宰相薳為举劝说襄王迁都,但執政官子西对此说不,坚持位于原地。
薳為举的言辞明确且富有说服力,而子西的却描述了王室正直、明智和固执,表达了敬畏和遵从规则的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左传》以其独特的语言艺术和新颖的史学方法,成为中国文化的宝库。
它不仅展现了当时文明的瑰丽风采,还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方向。
今天,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左传》中的经典语录,深化自己的人文素养,更好地认识和评价历史,发现和创造我们的价值和意义。
简析《左传》所载外交辞令的特点及传统文化意义《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主要记录了春秋时期周王室的衰微和诸侯争霸的历史,同时也展现了那一时期社会状况和文化风貌。
其中,外交辞令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在外交辞令的表达方式上,《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具有婉转含蓄、辞藻华丽的特点。
这些辞令往往通过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外交斗争。
这些辞令不仅反映了当时的语言文化特点,也体现了那一时期政治外交的策略和文化传统。
其次,在外交辞令的内容上,《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具有鲜明的儒家思想特点。
这些辞令强调了礼义、仁德、忠诚等价值观念,体现了儒家思想对国际关系和外交策略的影响。
例如,《左传》中记载的郑国子产的外交言论,强调了“和为贵”、“礼尚往来”等思想,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后世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在外交辞令的文化意义方面,《左传》中的外交辞令是春秋时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
这些辞令不仅反映了那一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也体现了那一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和
价值追求。
通过研究《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可以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总之,《左传》所载的外交辞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深远的意义。
通过研究这些外交辞令,可以深入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也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外交、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左传》修辞研究全文共分为八章。
前两章分析《左传》的辞格运用情况;第三章展示《左传》词语锤炼的功力;第四章评价《左传》各种句式的选择;第五章侧重于《左传》篇章布局的安排;第六章着力于《左传》独特风格的探讨;第七章总结了《左传》文本中蕴含的修辞意识以及所体现的修辞理论;最后一章概括《左传》修辞在汉语修辞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在辞格运用方面,《左传》引用方式既体现于高雅的引《诗》、赋《诗》活动中,也表现在通俗的童谣、时谚的整理收集上,明显带有雅俗共赏的性质,亦开后世用典之先河。
就引用的文辞而言,具有首尾综包,自加韵语以及变易文字等特点。
书中不少形象贴切的比喻,保留于现代汉语成语中,如室如悬磬、人心如面、如获石田、宾至如归、从善如流、冬日之日、夏日之日、美疢药石、封豕长蛇等。
其作比的方式之一:“有如/有若+名词结构”,也对后世产生了一定影响。
加之夸张、避讳、婉转、反语,排比、对偶、顶真、互文、对比,借代、双关、比拟、仿词、通感、象征以及绝语、用歧、序换、异称、假说等一系列修辞格的使用,进一步增强了《左传》艺术方面的魅力。
《左传》作者对语言的有效运用还体现在动词性、名词性、代词性同义词的选择和使用上。
尤其是以大量的人物谦称、敬称代替第一、第二人称代词,在表达方面显得尤为客气和谦恭。
反映出上古称谓特点的同时,体现了修辞方面的重要特色。
同时大量同义词、反义词的连用现象,既起到协调音节、强化概念的修辞作用,也对双音节词汇的构词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于书中同义词、反义词的对用,则既产生了对比的效果,也起到强调的作用。
从语气的角度选择表示反问语气句式或者表示委婉语气句式以及从结构的角度,选用倒装结构、省略结构、被动结构以及其它一些具有形式标志的特殊结构句式,使得各种结构变换多样,表达更为形象自然。
其中,反问句式能够加强语势,而委婉句式的选用,则是《左传》含蓄语言风格在句式方面的重要体现。
至于倒装、省略、被动以及其它一些特殊结构的句式选择,尤使得文章富于变化,波澜壮阔。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左传》谈话艺术的表现形式——以《齐晋鞌之战·成公二年》为例
虚词的使用——“姑”、“然”、“其”和“固”:
“然”、“其”、“固”和“姑”四个词在本文中使用为虚词,众所周知虚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不充当句法成分,只起语法作用。
然而,虚词的使用为表达效果增色不少,如“姑”副词,暂且、姑且”义。
此句为开篇第一句话,齐侯自负的语言为后文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然”用在破折号之后,用作连词,表转折。
出现在郑丘缓分析当前诸侯国形势后,联想之前自身事件,认为邻克所说的“病”并不算什么伤痛。
“然”字的使用一方面表现郑丘缓对这种小伤痛的蔑视,另一方面将郑丘缓对邻克的鼓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语气词,表疑问语气。
用在张侯对邻克职位的重要性进行分析之后,再对邻克放弃战斗的情况进行假设,说明邻克的职位在整场战争中的重要性,进而对克进行言语鼓励。
“固”副词,意为本来用在分析战况时使用,既然已经“援甲执兵就已经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固”字体现战士们同仇敌忾的精神,进而对邻克进行鼓励。
综上所述,四个虚词的使用在此次谈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使不影响话语的基本意义,但对说话人意图的表达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虚词的使用,包括语气词和副词,即使没有实际意义,但结合具体语境能更好地体现出说话人的意图,于无形中为交际的成功准备了条件。
委曲婉转绵里藏针——谈《左传》中的外交辞令
李锡澜
【期刊名称】《当代修辞学》
【年(卷),期】1985()3
【摘要】古史中,《春秋左氏传》不仅以多变的叙事章法著称,记言之妙尤独擅胜场,于外交辞令的记叙,更能设身处地,依傍人物的性格身分,参酌历史材料以及合理的构想,反映大国之间的勾心斗角,小国对大国的应付周旋,大国对小国的言甘心险。
俱能做到日角如画,描摹得神。
这类外交辞令,多以委婉含蓄的话来暗示本意。
修辞上,一般称之为委婉,婉转,婉曲,曲语等等。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婉转曲折的语言形式?清人汪中在《述学·释三九》中说:"周人尚文,君子之于言不径而致也,是以有曲写。
"周朝的教化是给予各诸侯国以影响的,但在兼并盛行的春秋时期。
【总页数】4页(P14-16)
【关键词】《左传》;《左氏春秋》;外交辞令;秦穆公;宾媚人;寡君;晋国;屈完;晋文公;吾子
【作者】李锡澜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
【相关文献】
1.谈《左传》中外交辞令的特色 [J], 周曙光
2.彬彬有礼,咄咄逼人--《左传》中的外交辞令 [J], 宋儒
3.比较《左传》与《战国策》的外交辞令——兼谈春秋战国的社会心态 [J], 金文舒;金荣权
4.从会话原则看《左传》外交辞令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 [J], 郝静
5.婉如成章尽而不汙——《左传》外交辞令例谈 [J], 易接道;甘久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左传》看先秦第一人称代词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曹炜;李璐【摘要】从《左传》第一人称代词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来看,先秦第一人称代词"我"主要作主语、宾语和定语,"吾"主要作主语和定语,"余"主要作主语,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吾"直接位于动词之后作宾语的情况.同时,先秦第一人称代词以表单数语义为主,但"我"则例外,"我"表复数语义略多于单数语义,这一时期也出现了"吾侪"这一加字式的复数形式.从语用来看,"我"一般多从他人意义上强调自我,有强调和加强语气的作用,"吾"更多从自我意义上表示自称,且表达一种礼貌、自谦的意味.【期刊名称】《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7(016)004【总页数】12页(P90-101)【关键词】《左传》;先秦汉语;第一人称代词;句法;语义;语用【作者】曹炜;李璐【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先秦时期的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源头部分,现代汉语中的不少语言现象,一旦溯源便会找到先秦时期,代词也不例外。
现代汉语的代词系统多多少少都有先秦汉语代词的影子,要了解其功能用法的来源及变革,先秦时期的代词系统是永远也绕不过去的,人称代词更是如此:先秦汉语人称代词在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系统中留下的痕迹远较其他代词来得明显和直观。
《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代表性文献,其展示的语言特点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先秦汉语的基本面貌,而且其相对较为庞大的体量更是让先秦时期汉语的各种哪怕是比较细微的特征都能几乎无一遗漏地得以呈现,因此往往成为学者们借以管窥先秦时期汉语特征——尤其是语法特征的不二选择文献。
本文的写作便是基于此的一次探索:我们试图通过对《左传》中第一人称代词用法特征的计量考察,来归纳总结先秦时期第一人称代词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
从语用学角度分析《左传》谈话艺术的表现形式——以《齐晋鞌之战·成公二年》为例【摘要】《左传》因其突出的思想性与艺术性,历来是语文教材选编的重点。
针对当前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左传》选篇数量明显降低的情况,在《左传》选篇的文本分析中更应该从语篇结构、语篇衔接方式以及语篇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入手,明确其叙事目的,梳理其话语结构,领会其内在思想,以便更有效地把握《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独特的语篇风貌。
【关键词】《左传》文本分析语篇特征先秦历史散文主要指春秋战国时期,记录我国境内诸国历史事实的散文,其出现是中国古代史官文化发展的产物。
在先秦历史散文中,《左传》的思想性与艺术性都是最为突出的,不仅“奠定了我国记言体历史散文的基本范式”[1],而且在语篇结构的完整度和语篇衔接的方式等方面都表现出较高的叙事艺术。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有关先秦历史散文的教学一直占有重要位置。
而作为“先秦历史散文的扛鼎之作”,《左传》也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重要内容。
《左传》中的一些代表性篇目,如《曹刿论战》《烛之武退秦师》《郑伯克段于鄢》《秦晋殽之战》《晋灵公不君》等都曾在不同学段、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作为教学重点出现。
这不仅说明《左传》在先秦散文中的重要地位,也说明其对于学生领会和把握先秦历史散文的文本特点具有重要价值。
当前在统编版语文教材中,《左传》选篇的数量明显降低。
其中,初中阶段只有九年级下册的《曹刿论战》一篇,高中阶段也只有必修下的《烛之武退秦师》一篇。
《左传》的这种选编情况,已经引起了研究者对于《左传》语文教材功能的关注[2]。
那么在统编版教材的使用过程中,如何有效发挥《左传》选篇的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
基于此,本文将根据《左传》的语篇特征,以《曹刿论战》一文为例,从语篇结构、语篇衔接方式以及语篇生成的历史文化语境入手,通过文本分析,呈现《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独特的语篇魅力。
明确叙事目的,整理语篇结构在先秦历史散文的阅读中,明确叙事目的其实是文本解读的关键。
《左传》的行人辞令之美郧县一中周文斌摘要:《春秋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复杂社会关系的重要史书。
由于时代的特殊性,致使这一时期的外交活动变得尤为频繁,而且在当时的社会中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所以《左传》在著写时便比较注重外交上的叙事,全书在外交叙事上十分重视外交礼仪的描写、外交辞令的运用,以及从中体现处一种更为深刻的外交思想、政治观念等。
本文旨在总结分析《左传》中所描写的外交礼仪,运用的外交辞令,从中透视出春秋战国时代的一些主要的外交思想,以及政治观念、治国之策等等。
关键词:《左传》外交礼仪行人辞令叙事策略《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相传作者是战国时鲁国史官左丘明. 。
《左传》是一部记载春秋战国时期复杂社会关系的重要史书。
春秋战国是我国政治史上的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政治力量进行着大分化、大改组。
《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样记载:“春秋时期,弑君三十六,灭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在这样一个风雷激荡的时代中,战争显得十分频繁与激烈。
据《春秋》中统计:自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242年间,就发生过大小军事行动483次。
如此纷乱的社会中,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关节点。
王与诸侯的关系、诸侯之间的关系变得尤为紧张,于是外交活动在维护本国利益当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左传》中的外交叙事在特殊时代的影响下,成为全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版块。
《左传》在描写春秋时期的外交活动中,其精到的辞令和得当的详略是历来得到人们充分赞许的一个重要方面,其逻辑的严密、道理的明晰、词采的华瞻,委实让人叹为观止。
在描写这类外交辞令的同时,各种外交礼仪也得到了充分的关照和表现。
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记载,《左传》将这一时期的各类外交活动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的面前。
作者虽然表面上是历史的一个记载,实际上是希望能通过这些外交辞令的描写、外交礼仪的展现以及外交活动的详细表现,让人们从中能够深刻的理解当时的社会主要思想、主流意识和作者本人对社会的看法,以及他本人对这个动荡的“礼崩乐坏”时期的主观理想和个人对社会秩序维持和修复的努力。
认知语言学视域下汉语委婉语现象探究与教学建议作者:李欣蓓来源:《新校园·上旬刊》2015年第01期摘要:委婉,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主动运用的交际策略,是用以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委婉语的出现,既是人类语言发展进化的产物,也是社会文化不断前进的必然结果。
本文旨在借助认知语言学理论体系中的原型范畴理论和隐喻转喻理论对汉语委婉语进行探讨,以期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汉语委婉语现象,挖掘其深层理据。
并尝试依据本体研究成果改进教学,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进而正确运用汉语中丰富的委婉表达。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委婉语;原型范畴;隐喻一、前言委婉语涉及人类的认知心理和语用策略,在各民族语言交际中普遍存在。
20世纪60年代,社会语言学理论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其语用功能等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浓厚兴趣。
纵观已有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多数学者倾向于从语用角度切入进而加以分析。
本次研究针对现代汉语中大量存在的委婉表达展开,尝试借助认知语言学理论体系中的“原型范畴”和“概念隐喻”对汉语委婉语的产生原因及作用机制等进行分析,通过实例论证、汉外对比等方法揭示汉语委婉语现象的本质,丰富和检验了认知语言学所建立的理论方法。
本文用例全部选用CCL语料库或已公开出版的文学作品中的书面语语料。
二、委婉语与认知语言学在进行正式分析之前,首先要搞清楚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委婉语?委婉语有什么特征?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是如何产生并发展至今的?汉语中主要的委婉语类型有什么?等等。
同时,为了有效地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委婉语现象进行考察,还需把握认知语言学的基本观点,了解“原型范畴”和“概念隐喻转喻”理论,以确保论证过程与结论的正确有效。
1.委婉语概说(1)委婉语的界定。
许多学者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一直将委婉语作为一种“修辞格”来定义,然而,委婉语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单纯从修辞角度出发进行定义显然是不可取的。
笔者在综合前人观点并考察交际实例的基础上对汉语委婉语作如下定义:委婉语,是人们在日常交际中为了恪守传统礼仪,心理和思想文化,顾全自身和听话者的面子与需求而采取的一种对话策略,是用那些曲折婉转、不会引起听话人不快的表达替代某些不便直说或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表达,这些起替代作用的表达就是委婉语。
1.2 委婉语的概念委婉语是指用一种不明说、能使人感到愉快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以达到交际的功能。
委婉语(Euphemism)一词最早出自希腊语,意为“good speech”。
宗教与委婉语产生于古人对大自然的迷惑不解和敬畏崇拜。
人们认为用委婉语称呼传说中的神灵,可以起到安抚和尊敬他们的作用。
现代委婉语范畴较广,不仅包括鬼神、裸体、排泄、新盖、生育、疾病和死亡等传统禁区,而且涉及到年龄、婚姻、职业、金钱、政治和战争等当代生活中最敏感的领域。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交往中,使用频率较高的又莫过于年龄、婚姻、职业、金钱、生老病死和排泄等几个方面。
委婉语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无论在英语还是在汉语中,委婉语的运用均十分广泛,历史悠久。
从它的广泛运用,可以体现出中英方文化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中国人在语言交往中喜欢试探,言辞婉转含蓄,为的就是要避免过于直接而给对方造成难堪、尴尬的场面,从而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
英美人在交往中注意显示自我,他们把人际交往看成是一种思想交流、信息传递的方式,对于对方的脸面和人际关系的和谐的考虑是次要的,因此他们谈话的话题十分自由广泛,并且强调直截了当的回答。
中英方这种交际观念和模式的差异常会给跨文化交际带来很大的影响。
因此,本文就中英两种语言中有关死亡的委婉语进行对比分析,揭示其中的文化差异,寻求中英文化融入的切入口,加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文化因素的融入,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更加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进一步促进文化交流。
英语/ Euphem ism0一词源于希腊语euphemos, 其中前缀eu- 的意思是/ good0或/ w ell0, / phem e0即speech的意思。
整个字面意思为ausp icious, good 或fortunate speech, 即/ 好听的话0或/ 中听的话0。
委婉语的产生与语言禁忌或塔布( taboo) 有关。
183ENGLISH ON CAMPUS2022年15期总第611期委婉语的语用功能研究
摘 要:委婉语是较为特殊的一种语言现象,在语言交际中十分重要,是社会心理状态和语言文化内涵的反映。在社交中,不愉快的事情难以避免,人们经常使用委婉语表达内心想法。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委婉语进行了研究,本研究从语用学的理论角度对委婉语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解读委婉语的主要特点和语用功能,旨在在英语教学中通过委婉语教学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关键词:委婉语;语用功能;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能力作者简介:王朝萍(1992-),女,贵州兴义人,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与语用、英语教学。
一、引言随着语言文化的不断发展与丰富,人们对于和谐社交关系的需求使得委婉语的使用越来越多。委婉语源于希腊语中的“eu”(表示“好”的意思)和“pheme”(表示“言辞”或“说法”的意思)。委婉语通常被定义为用一个不冒犯人的或令人愉快的词语来代替一个更直白、更冒犯人的词语,从而用善意的词语来传达信息。也有其他学者进行了如下定义:为了避免可能失去的面子,要么是自己的面子,要么是冒犯他人的面子,要么是观众的面子,或者是第三方的面子,而选择的一种表达。尽管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委婉语进行了定义,这些定义的核心要义是一样的,即是使用间接的、礼貌的方式来表达说话者的内心想法。在社交中,委婉语可以让听者的感受更好,同时能保全双方面子。委婉语在日常交流中广泛使用,关于委婉语的研究空间较大。现有研究更多的是关于委婉语的特点和功能,主要从词汇层面开展得较多,实际上委婉语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因此很有必要从语用角度进行研究和分析。本研究的目的在于从语用角度对委婉语的语用功能进行分析,解读委婉语的主要特点和语用功能,更好地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加以运用,通过委婉语教学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研究发现尽管委婉语在具体语境下与合作原则相悖,事实上是遵守合作原则的内在要义的,同时遵循面子理论和礼貌原则。在英语语言教学中,委婉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将其主要特点和语用功能阐释清楚十分必要,对其正确理解与使用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自英国作家George Blount在16世纪80年代提出“euphemism”并将其定义为对坏词的一种好的或有利的解释以来,委婉语就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重点关注了委婉语的词汇、语法特征。传统上,委婉语被认为是一种与隐喻、转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并列的修辞手段。一些语言学家不赞同这样的分类。国外的研究主要是将委婉语作为一种修辞手段探讨,李国南认为委婉语与其说是一种修辞手段,不如说是一种交际效果。1981年,英国语言学家Hugh Rawson编辑了A Dictionary of Euphemisms and other Doubletalk,这是部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是英国和美国语言学家多年来的研究成果。1983年,美国学者J. S. Neaman 和C. C. Silver出版了他们的著作Kind Words, a Thesaurus of Euphemisms,这是对委婉语发展历史的详细描述,该著作对委婉语进行了深入探讨。1985年,D. J. Enright出版了另外一部著作Fair of Speech: the Uses of Euphemism,这是一本关于委婉语的文集,
2011年第5期总第253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ofNortheastNormalUniversity(Philosophy8ndSocialSciences)No.52011SumNo.253
《左传》委婉语的替代现象浅析李青苗1’2(1.吉林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12I2.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长春130024)
[摘要]《左传》委婉语中存在着普遍的替代现象。从词汇系统角度看,替代现象主要表现为特定的称谓和一些词语的特殊说法;语法系统中的替代现象则表现为抽象的格式或表达式;修辞中的替代现象多是临时且非固定的。其理解要借助于语境。《左传》中替代现象的运用达到了交际的完美效果,实现了言说者自我保护的目的,体现了含蓄委婉的风格。其背后隐藏着由近及远、由熟知到陌生、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等人类认知的规律。[关键词]《左传》;替代;认知[中图分类号]H10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201(2011)05一0115一04
替代现象是篇章衔接问题中的典型问题。关于替代和省略等问题.人们大多关注的焦点是现代汉语的替代现象以及汉英替代现象比较.这是目前的一种普遍研究视角,即认为替代的使用使语篇在避免同一语言单位重复使用的同时。又体现出不同层面的语义连贯;另外一种研究视角的观点认为替代与汉语中的隐喻、委婉语等有重叠之处….这里的替代和前面说的有些区别:它不强调前文中有无对应的语言项.是一种直接替代语言项后的结果。研究替代问题的文章涉及中国古典文献的不多,但这个问题在古代文献中也是典型存在的。例如《左传》委婉语中就存在着普遍的替代现象。本文主要从后一种角度.仅就《左传》中委婉语的替代现象进行探讨。
一、鬈左传》委婉语中的替代现象类型按照韩礼德和哈桑的说法.替代形式具有替代名词、动词和从句的功能[2].从这一观点来看.《左传》委婉语中替代名词的多为对人的称谓.替代动词有一些特定的说法.而替代句子多为特定的格式、结构或表达式,本文将从语言要素方面入手。从词汇、语法和修辞角度来对《左传》委婉语的替代现象进行分析。(一)词汇类型的替代‘左传》委婉语词汇类型的替代现象主要表现为特定的称谓和一些词语的特殊说法。《左传》辞令当中.称呼对方一般用敬称.称呼自己则用谦称,敬称和谦称都是一种对身份的替代,是为了体现自卑尊人而采用的称谓。1-敬称“君”较早的涵义为发号者或者治人者。古字形突出的是口型,以发布命令统治他人的人来称诸侯.突出其具有的权力。例如《左传·襄公二十一年》[3]有“大君”t大君若不弃书之力,亡臣犹有所选。这里的“大君”是对周天子的尊称。《左传·僖公五年》中有“君父”.是诸侯之子对其父的尊称.《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的辞令中.出现了多处“君”.是对对方的尊称,也是一种对身份的称谓和替代.《左传》中还有称“执政”的.突出的也是对方的权力.是以所掌政务代替掌政务之人。外交场合中.常见的下级对上级的称谓还有“执事”、“左右”、“仆夫”和“从者”等,意思都是指其下属.是为了表示自
[收稿日期]2011一05—2l[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09YJA740018)I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青年团队项目(NENU—SKn2009)[作者简介]李青苗(1976一).女.吉林白城人.吉林大学文学院在站博士后.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
115
万方数据己地位卑微而不堪与对方直接交往,以卑达尊不直指对方,而代以其身边办事之人传达信息。敬称还常用“子”或“吾子”。“子”是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美称,也可视为对对方身份的替代。语气要亲密或者恭敬一些的是“吾子”。2.谦称君王自称常用“孤”、“寡”、“不毂”,“孤”意思是不得众,“寡”指的是寡德,“不毅”指不善、寡德,都是为了达到巩固统治、笼络人心而用的称谓,是君王对自己身份的替代。臣子谦称常用的有“臣”、“下臣”、“陪臣”、“外臣”等,甲金文的“臣”似竖目之形,本义指奴隶。下级自称臣,表示愿意俯首听命以示谦。“外臣”,是对别国国君自称本国的大夫;“下臣”,则是比“臣”更谦卑的说法,是对他国自称的说法。男子的谦称用“臣”,女性则用“婢子”、“妾”,“下妾”等替代自己,本义均指地位低下的女仆,这一替代现象突出的是地位低下这一特征。3.一些词语的特殊说法死是人们忌讳的事情,因此,人们谈到死的时候,经常用其他方式来说。《左传·隐公元年》中的“黄泉”就是“死”的避讳说法,因为人死葬于地下,黄泉为地下之水,古人有“天地玄黄”的说法,因此在中国文化中用其指人死后所居住之地,故以其代死。对身份地位高贵等级不同的人。又有各自的说法,如“崩”、“薨”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对年龄的说法.如“齿长”,对对方的尊称“玉”。等等。这些替代说法一种目的是为了避免直接说出不好的事物.使该事物模糊化了;另外一种就是将表达效果优雅,使被言说者处于高贵、优雅的地位形势之下。(二)语法类型的替代语法类型的替代现象表现为抽象的格式或表达式。《左传》中有许多特定的句式是为了委婉达意而形成的特定的表达式,例如特定的表谦表敬词“敢”、“不敢”、“忝”,表达委婉的虚词“若”、“惠”、“徼福”,特定的句式“无乃……乎?”“其……乎?”等,还有一些表达假设、委婉义的用法,例如弦外之音、赋诗表达等。1.特定的虚词和句式《左传·成公二年》中的齐晋章之战记载了一段典型的外交辞令,韩厥在准备俘虏齐景公之前说道:寡君使群臣为鲁、卫请,日“无令舆师陷入君地。”下臣不幸,属当戎行,无所遮隐。且惧奔辟而忝两君。臣辱戎士,敢告不敏,撮官承乏。这里用了“敢”、“忝”等表委婉,本来是自己聪明勇武俘虏对方,却说自己只是占了一个空缺,不小心遇上对方,极尽谦恭和含蓄。还有《左传·成公二年》:“寡君之命使臣则有辞矣,日:‘子以君师辱于敞邑,不腆敝赋,以辐从者。畏君之震,师徒桡败。吾子惠微齐国之福.不泯其社稷.使继旧好。唯是先君之敞嚣、土地不敢爱。子又不许,请收合余烬,背城借一。教邑之幸,亦云从也;况其不幸,敢不唯命是听?”“辱于敝邑”和“徼齐国之福”意思是屈尊来到我国和为我国求福,都是进攻的诲饰说法,十分委婉。还有特定的句式“无乃……乎?~其……乎?”等。2.弦外之音语法方面的委婉替代再如弦外之音的表达,如《左传·僖公四年》“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周昭王南征楚国,在汉水被当地人设计淹死。但这件事当时已经过了很多年,现在说这事只能回答“您还是到水边问问吧。”言外之意是与我们无关。3.赋诗的表达方式<左传》中引诗、赋诗的例子很多.如《左传·昭公十六年》,郑六卿和韩宣子双方通过赋诗,达到了交好的目的。这种表达式直接截取所需的章节或诗句.所谓“断章取义”.用这种温文尔雅的方式来替代各种事务和关系,含蓄地表义。在外交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修辞中的替代现象修辞中的替代现象有它自己的特点,其替代关系是临时且非固定的。替代涵义的理解通常要借助于语境。修辞中的替代现象最典型的是避讳。所谓避讳,也叫讳饰.这种辞格是在说话时避免说到犯忌讳的事物,用别的相关的词语或说法来掩饰和表达。‘左传》外交辞令上多使用避讳的修辞。避讳又分为很多情况:(1)诲死:死是人们忌讳的事情。因此。人们经常用其他方式来替代,如上文提到的。黄泉”.另外。。早天”、“即世”,‘左传·昭公七年》中“无禄”也是死的诲饰说法。这些用法凸显了死亡积极.平静等方面的特征.而掩盖了死亡的痛苦、恐惧、丑陋等方面的特征。(2)诲战:战争则意味着反目为仇.因此人们忌讳直言战争。‘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晋公子重耳经过楚国.楚子设宴款待他.席问问他如果能够回国将会怎样报答楚国.重耳回答:。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其中的。治兵”本来是指训练军队或者习武,这里是战争的讳饰说法.(3)诲败:兵败在人们眼中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因此,人们讳言战败.而代之以其他的说法.‘左传·宣公十二年)的。迁大国之迹”即指将对方军队打败赶跑。
116
万方数据(4)诲被获,《左传·成公二年》的齐晋搴之战中。韩厥在准备俘虏齐景公之前,用“陷入君地”代称俘虏对方的事实,使尴尬的场面变得十分含蓄。(5)诲侵略:侵略他国是不义之举.因此。诸侯国要发动战争时都要寻找合适的借口,被侵略者也不直言。如《左传·僖公二十六年》中有“举玉趾”,意思是屈尊驾临,实际是进攻侵略的诲饰说法。2.熟语的运用委婉语中熟语的运用,很多属于修辞中的替代现象。放在辞格当中,有些可以归为譬喻或借代类。包括一些成语、惯用语、谚语等等。例如《僖公四年》的“风马牛不相及”是一句熟语.这里替代了南楚和北齐相隔甚远的地理位置关系。《左传·庄公十年》,(曹)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中的“肉食者”是惯用语,替代了统治者。谚语的例子很多。如《左传·僖公四年》有“一薰一莸,十年尚犹有臭”。这里用薰(香草)和莸(臭草)分别代指太子申生和骊姬。以上分类只是一种大致的作法。各类之间存在一定的熏合。语言现象之间无法设定绝对的界限,比如词汇类型中的特定说法与修辞中的避讳用法就有重合的地方。
二、《左传》中替代现象的替代效果和目的(一)达到完美的交际效果无论是在何种交际场合,交际双方都希望达到交流顺畅的目的。交流顺畅。不仅指的是双方都能听懂对方的话,更应该是选择最恰当、最合适的角度展开话语以达到最完美的效果。语言替代的原理.是用不同符号表示一个相同的所指或者反映一个相同的概念。选用哪一种符号是基于不同的目的。客观上也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一般来说,委婉语是将某种指称事物美化或使其模糊,是为了不犯忌讳,或者说是为了更好地达到某种表达效果而选择的说法,它应该是该语境下的最佳选择。在《左传》所处的春秋时期.局势纷乱,外交活动频繁。行人阶层的出现.是当时外交活动频繁的必然结果。他们见识广博,彬彬有礼,用自己的智慧,凭借善辩的言辞,保护本国利益不受侵犯。外交者一定要使自己的言语符合当时、当地的条件和要求.交际的一方或双方常常会改变语言形式。用避讳、委婉的说法进行交流,上级和下级之间用谦称自指.用尊称相谓.这最能体现礼的精神本质。礼的制定和执行就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而这种示敬由于受到礼制的限束。也不会使上级失去权威。不至于模糊了等级之间的界限。重辞尚文成为一种风尚。也是那个时代的典型象征。春秋行人温文尔雅的用诗风气就是当时邦交的一个缩影,它使交际达到一种完美的效果。(二)实现言说者自我保护的目的外交活动中.行人们都避免针锋相对使矛盾更加激化,而通常都是避实就虚.点到为止.但含蓄的背后却有着深厚的用意。在他们精彩的外交辞令当中,无不演绎出他们彬彬有礼的外交家风度。他们在温文尔雅中有时也会慷慨激昂,气势磅礴,但绝不会不顾后果.一味地冲撞对方,而是刚柔相济,寓刚于柔.柔中见刚,所谓含而不露,用意深厚。无论在什么社会,人始终处于复杂的人际关系当中,总要取得别人的尊重.在语言表达中,保持自己的尊严,达到自我保护是最基本的要求.因此.对于语言中早已形成的不好直言的事物就要采取回避的态度.不能不提时。就要选择其他与之相关的说法来替代。于是就产生了委婉语.尤其是交际双方处于不同的地位时.话语言说者的身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更要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和尊严不受侵犯,这时就会利用委婉语来保护自己.避免冲撞对方,给对方以足够的尊重,从而达到顺利交流的目的。例如.《左传·哀公五年》有:“君之齿长矣,未有太子.若之何?”《左传·文公元年》的“君之齿未也。而又多爱.黜乃乱也。”都是不直言对方年老.仅言其年长,婉言以避免触怒对方,从而保护了自己。(三)体现含蓄委婉的风格交际中需遵循的一个基本的原则就是礼貌原则,它是交际达到完美效果的前提,要求话语的言说方式要委婉,即便是俘获对方,也要十分谦卑和礼貌。春秋行人阶层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饱读诗书,知识渊博;同时又能言善辩.深谙天下局势.可以完成保护国家利益的使命。行人们对礼的运用。使辞令表现出典雅、含蓄的特点。例如《左传·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是春秋时期著名的外交辞令.就属这一类.随着外交要求的变化.赋诗也从典礼性、仪式性功能转变为含蓄、委婉的辞令.实用功能加强。在诗礼赋诵中,两国之间剑拔弩张的矛盾被圆满地平息了。春秋时期行人外交多赋诗明义.这样就增加了辞令高雅、委婉的特点.它也成为衡量外交使者学识深浅及应对能力的重要标准。还有许多辞令用了一些表示希望或者推测的语气.使语气谦卑、和缓.比如辞令话语常用“若”、“敢告”、“寡人之愿”、“拜君之辱”、。君实图之”等同定的模式.其中“拜君之辱”为当时的习惯用语.和后世的“承蒙关照.实不敢当”意思大体相当。十分谦恭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