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一)
- 格式:docx
- 大小:25.70 KB
- 文档页数:10
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详细记载了中国央行在该季度内执行的货币政策及其效果。
以下是一份超过1200字的报告:概述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稳健中性。
在稳定总需求、促进经济平稳增长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进一步降低金融风险,优化金融结构。
一、货币政策操作1.适度稳健的流动性央行继续以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等常规工具操作流动性,充分考虑资金需求,保持市场流动性基本稳定。
同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优化流动性结构,保持市场利率稳定。
2.维持适度信贷增长央行继续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但同时要求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控,防范贷款违约风险。
稳健的货币政策目标是合理控制社会融资规模和信贷增长水平,确保金融系统稳定运行。
3.优化汇率运行央行进一步完善形成机制,加强对市场主体的引导和规范,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并坚决防范金融风险,避免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过快。
二、货币政策影响1.经济稳定增长在第二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中国经济保持了稳定增长态势。
经济主要指标表现良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较上年同期保持稳定,消费需求增强,投资稳步增长,出口增长稳定,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就业形势较为稳定。
货币政策的稳健中性对经济的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支持作用。
2.金融风险压降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央行采取措施进一步压降金融风险。
首先,加强金融监管,严格执行宏观审慎管理政策,防范金融机构风险和系统性风险。
其次,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担当意识,加大风险排查和化解力度,提高金融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这些措施有效地降低了金融风险水平,保护了金融系统的稳定运行。
3.货币政策的预期透明度提高央行在这一季度加强了货币政策的透明度,通过公开市场操作、LPR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MLF(中期借贷便利)等市场利率的调整,广泛传达货币政策的标杆利率。
这使得市场参与者更好地了解货币政策的走向,提高了市场的预期稳定性。
结论在2024年第二季度,中国货币政策的执行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我国近年来货币政策实践的分析2003年至2007年7月我国都在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一货币政策的实施是由近几年来我国的经济形势决定的,下面我们就看一下这几年的整体经济状况:2003年,货币供应量快速增长,广义货币M 2增幅达20%,外汇占款占1.15万亿元,同比多增加6850亿元。
在反通货紧缩的同时,2003年我国经济出现了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央行适当采取了一些紧缩银根的措施:为应对外汇占款的大量增加调高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发行央行票据;并对房地产信贷风险进行了风险提示。
同时以我国银监会的成立为标志,实现了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有效分离,使货币政策独立性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
此外,通过央行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极大地推动了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但在经济快速增长中也存在一些影响经济、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如部分行业盲目重复建设,能源交通出现了多年少有的瓶颈制约,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等问题有待解决。
2004年以来,我国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效益不断提高。
宏观调控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人民银行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金融调控,合理控制货币信贷增长,着力优化信贷结构,抓紧完善金融宏观调控的制度性建设,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
具体的做法有:一是灵活开展公开市场操作。
二是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以控制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保持国民经济平稳、快速、健康发展。
三是上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基准利率。
四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
五是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
六是加强对商业银行的“窗口指导”,促进优化贷款结构。
七是大力发展金融市场。
八是积极推动金融企业改革。
九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2004年从总体看,金融运行健康平稳。
前三季度,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增加1.8万亿元,同比少增6697亿元,但比2002年同期多增4399亿元。
2017年第6期(总第455期)金融理论与实践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有效性实证分析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有效性实证分析袁道强,王燕(中国人民银行驻马店市中心支行,河南驻马店463000)摘要:通过运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采集2004—2015年的货币、信贷、消费、物价和产出的季度数据,对我国货币政策信贷传导的效果进行实证分析表明:从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到信贷市场的传导渠道是顺畅的,信贷和国内生产总值、消费者物价指数、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性关系,但不明显,说明传导过程中存在一定梗塞,货币政策的传导已不再以信贷传导机制为主。
今后可以从加强信贷管理、进一步调整贷款结构、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鼓励发展消费贷款等方面,提高信贷传导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
关键词:货币政策;信贷传导;有效性文章编号:1003-4625(2017)06-0057-03中图分类号:F820.1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04-01作者简介:袁道强(1971—),男,河南潢川人,本科,高级会计师;王燕(1974—),男,河南遂平人,硕士研究生,经济师。
一、引言目前,许多国家都把货币政策作为抵抗经济周期的一种重要政策工具。
与美国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还是一个新兴市场国家,市场环境、经济主体、利率传导方式等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培育与成长,这说明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控环境、调控模式、传导机制等不完全等同于西方国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持续深化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货币政策与宏观经济调控、GDP 增长、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等方面的关系越来越显著。
信贷传导是货币政策的主要传导手段,通过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等载体向实体经济注入货币。
因此,研究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与效应,一直是一个非常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
因此,本文正是从上述背景出发,研究当前由于金融市场的变化而给货币政策传导可能带来的影响,帮助我们分析影响信贷渠道传导的结构性因素,同时,提出央行提高货币政策效应的对策建议。
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调控的有效性分析摘要:本文主要分析近两年货币政策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通过利率变化、信贷政策等对房地产供给与需求的影响,分析其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
得出结论:信贷政策相比于利率手段来讲,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更为有效。
关键词:房地产价格;货币政策;供给;需求2009年以来,中国的房价进入了一轮井喷式的高增长,随着2009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出台,房价上涨幅度得到遏制,但是在进入2010年之后房价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2010年商品房成交量,成交额,房价涨幅都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2011年12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与上年同月相比,70个大中城市中,价格下降的城市有9个,比11月份增加了5个。
涨幅回落的城市有55个。
12月份,同比涨幅在5.0%以内的城市有60个。
同时,通过对比摩根大通计算的35个城市和全国的房价收入比发现,到2010年底,全国平均房价收入比为10.6倍,高于理论上的低于6倍合理水平。
可见,无论是从房地产价格的绝对值看,还是从居民房价-收入比来看,对房地产市场及其价格实施适当有效地政策调控都已具备了充足的经济诉求。
一、房地产价格调控的主要货币政策措施(一)利率的逐步上调1. 大型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调整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存贷款利率连续下调,但是从2010年10月20号起至2011年7月7号又进入新的一轮加息期。
一年期存款利率由2.5%增长到3.5%;一年期贷款利率从5.60%增长到6.56%;五年及五年以上存款利率从4.2%增长到5.5%;五年及五年以上贷款利率从6.14%增长到7.05%。
2. 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调整2008年10月27日起,商业性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调整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
2011年,“新国八条”中对二套房购买者的标准作出详细认定,如果是被认定为第二套房的购房者,那么再贷款时一律按照首付50%、利率上浮1.1倍来执行。
(二)房地产信贷政策的收缩中国目前的信贷政策大致包含四方面内容:一是与货币信贷总量扩张有关,政策措施影响货币乘数和货币流动性。
第七章货币政策效应分析一、如何评价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答:货币政策的有效性的含义:既能快速达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又能使货币政策的负面效应最小,避免货币政策目标间的磨擦。
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货币政策能否以及在多大程度上、通过什么途径对产出、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产生影响;二是政府能否有效利用货币政策调节经济运行以达到既定的宏观经济目标。
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评价标准:1、货币政策能否达到预期目标,偏离有多少;2、政策发挥效应的快慢,即能否如期达到目标,政策时滞(产出时滞与价格时滞)有多长;3、政策实施中是否会带来其他不良后果;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具体指标:一是指可计量的宏观经济指标,反映货币政策对经济的作用效果。
二是指货币量的相关指标,反映目标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影响程度。
1、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指标GDP 指数和GNP 指数;失业率;国际收支状况。
2、反映通货膨胀程度指标GNP 平减指数;商品零售价格指数;消费物价指数;批发物价指数。
3、反映货币供应量及结构变化的指标货币增长率:反映一定时期内货币供应量增量变动情况的相对数指标,考核货币政策操作变量对中介变量的实施效果。
货币结构比率:M0/M2与M1/M24、反映币值情况的指标:货币购买力指数货币购买力——货币的币值,指每单位货币在一定价格水平下能够买到包含多少价值量的商品或劳务。
货币购买力指数,反映不同时期同一货币购买商品、支付劳务费用等能力的相对数指标,即指单位货币的币值。
二、什么是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举例说明其结果。
答: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的含义:如果一项政策在制定阶段(t时)是最优的,但在执行阶段(t+n 时)却不是最优的,这项政策就是动态不一致的。
货币政策动态不一致的举例及结果:货币政策决策与执行过程中的动态不一致会导致通货膨胀目标的偏差。
决策中的最优选择:中央银行预先公布保持低通胀的目标。
执行中的选择:企图利用公众已形成的低通胀预期,执行完全相机抉择的政策。
Vol.9No.82012年8月第9卷第8期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Aug.2012一、引言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为了刺激经济快速复苏,我国政府启动了4万亿基础设施投资项目,中央银行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使经济体中的流动性急剧加大,为我国经济快速走出衰退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然而随着金融风暴的逐渐退去,经济的回暖,世界性的流动性开始泛滥,加之美国、欧盟等几个大的发达经济体实行低利率的宽松的货币政策,我国面临的流动性输入风险也逐步增大。
同时,由于我国巨额的外汇储备,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不断加强,热钱流入、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顺差、外币存款转为人民币存款等规模都会随之扩大。
为维护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渐进走势与稳定,提高中国产业和商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中央银行只能被动地释放国内货币流动性,结果导致国内流动性进一步过剩,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
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输入型通货膨胀的蔓延。
所以,在人民币面临对外升值、对内贬值的双重压力的复杂的经济形势下,2011年中央银行提出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主张。
我国货币政策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意味着中央银行将进一步收紧银根。
然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效果如何呢?许多经济学者都对此展开了研究。
因此,作为一个研究课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无疑是具有前沿性和生命力的。
本文在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探究时,主要采用了实证分析的方法,运用主流的分析金融时间序列的计量经济学的方法(主要包括ADF 单位根检验、Johansen 协整检验和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等),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长期有效性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向量回归模型(VAR ),还利用脉冲响应对货币政策具体的传导过程进行短期动态分析,使得实证研究在方法上更具科学性和严谨性。
浅析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作者:陈扶星来源:《时代金融》2015年第17期【摘要】我国的宏观角度经济政策的组成主要包括对货币行使的相关政策,它在国民的经济发展中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此文先介绍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简单的概述,然后详细介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问题。
在1985年之前,中央银行相关体制并没有在我国得到成立,并且本国不存在实际意义上的钱币规定政策。
在此后,我国银行通过引用钱币政策来调控国民经济,促进经济自身增长,但是钱币政策在实行过程中,有发挥好的时期,也有发挥不好的时期,这时我们不得不考虑货币政策自身具备的效力问题,钱币政策发挥进一步重要影响的时候到了。
目前,金融方面的危机急剧恶化,货币政策的大起大落,我们不得不提高钱币政策的有效力度,两个不同的货币政策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实行,就是两个相反的货币政策,一种是当币值稳定后,在将另一种相反的钱币政策实行起来。
【关键词】货币政策人民银行有效性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一、前言金融学一直以来把钱币政策当作是宏观经济调控的探讨课题。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实现经济均衡进而研究货币经济和政策。
实际生产中的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此类关系往往需要与之适应的新经济政策。
生产力的发展,经融的创新不断增多,经融的结构不断演变,信息网络对货币环境不断改善,货币政策被人类逐步地了解,是货币政策不断出现全新现象问题,全新规定,崭新环境。
由于2001年时通货紧缩,自2006年开始出现了过剩的流动性。
加之,目前许多的专家学者等等一些代表认为中国当前的汇率体制是制约货币有效性的原因,因此提出的研究货币政策有效性这一课题[1]。
二、人民银行货币政策的概述在货币政策中,现下学术领域对于规则的描述主要有两个不同的途径:其一是直接给定钱币政策的规定的形式,包括泰勒原则,佛利德曼原则等,其二是处于中央银行目标函数最优化的前提,推导出最有钱币相关政策的规则形势,Wood ford以及Eric是早期极具代表性的调研。
当前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一) 摘要:本文梳理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外学术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文献,在此基础上得出了货币政策能否有效发挥调控作用不在于货币政策本身,而取决于其发挥作用的环境和条件的研究结论。中国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关键是要改善国民经济运行环境,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国民经济 Abstract:Thisarticlehasbeencombingthe1930s,sinceChineseandforeignacademicsontheeffectivenessofmonetarypolicyresearchliteratureonthebasisofwhichcometotheeffectivenessofmonetarypolicytoplayaroleinregulationandcontrolisnotthatmonetarypolicyitself,andonitsroletoplayTheenvironmentandconditionsfortheconclusionofthestudy.Chinadeflationaryperiod,monetarypolicycanmakeadifference.Thekeyistoimprovetheoperationofthenationaleconomy,monetarypolicytransmissionchannelsopen. Keywords:monetarypolicy;effectiveness;thenationaleconomy 一、引言 为了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袭扰,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连续5年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此举对刺激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充分显示了危难时期“双木撑天”的巨大威力.如今,随着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的提高和财政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效应的递减以及“挤出效应”的出现,财政政策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转由货币政策“独木撑天”,单独承担启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历史任务。为此,深入探讨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就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而西方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它山之石”,完全可以“洋为中用”,为中国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提供借鉴;中国理论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方面的研究成果可能更适合中国国情,可望为货币政策操作提供理论支撑。 二、西方经济学界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论争 货币政策真正发挥宏观调控作用是在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之后。凯恩斯学派(keynesians)对货币政策作用的认识有一个从保守走向激进的过程。凯恩斯本人偏爱财政政策,对财政政策高度重视,在其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凯恩斯指出:“就我自己而言,我现在有些怀疑,仅仅由货币政策操纵利率到底有多大成就。国家可以向远处看,从社会福利着眼,计算资本边际效率,故我希望国家多负起直接投资之责。”尽管凯恩斯偏爱财政政策,但其一生对经济学的重点研究仍然集中在刺激经济增长的货币政策理论上并以货币金融理论的研究成就闻名于世。因此,凯恩斯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选择绝不是“非此即彼”的态度。事实上,凯恩斯也极力主张实施廉价货币政策以增加有效需求,促进充分就业。凯恩斯指出:“有效储蓄之数量乃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当然,当利率下降时,消费倾向很容易加强。”由此可见,凯恩斯并不是不重视货币政策,而是认为在经济衰退时期货币政策没有财政政策在增加有效需求方面来得直接和得力。此一认识被后继的凯恩斯主义者进一步阐发并得到完善和强化。 号称“美国的凯恩斯”的汉森(A.HHansen)和凯恩斯一样偏爱财政政策。汉森曾言:“货币武器确实可以有效地用来制止经济扩张。”这说明在经济扩张时期,紧缩性货币政策可以有效地抑制经济过热;汉森同时注意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所提供的充分证据表明,恢复经济增长仅仅靠廉价的货币扩张是不充分的。”这说明在经济萧条时期,扩张性货币政策对于刺激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有限的。由此可见,汉森已经认识到了货币政策作用的非对称性。 后继的凯恩斯主义者如萨缪尔森(Paul.A.Samuelson)和索罗(Robert.Solow)等虽然仍以“正统凯恩斯学派”自居,但认为凯恩斯低估了扩张性财政政策的负面影响,因而在理论上更多地倾向于货币政策。正是他们命名并完善了菲利普斯曲线,认为物价上涨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替代关系,政府完全可以据之选择失业率与物价上涨率之间的适当组合,使二者均达到社会可接受的水平,同时实现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均衡等宏观经济目标。在风靡全球的《经济学》教科书中,萨缪尔森和诺德豪斯(WilliamD.Nord-haus)指出:“凯恩斯革命早期,一些宏观经济学家对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充满疑虑,正如他们对新发现的财政政策充满信心一样。但是最近20年来,联邦储备体系发挥了更加积极的作用,并显示出自己有能力减缓或加速经济发展。”“目前,货币主义和凯恩斯主义都趋向于相信,美国的稳定经济政策应该主要通过货币政策实施。” “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著名的凯恩斯主义者詹姆斯.托宾(JamesTobbin)也断言货币政策具有重要性。托宾指出:“现在几乎没有一个人——当然也没有一个新经济学的实践者或支持者——会认为货币无关紧要,货币政策与名义国民生产总值无关”。他甚至断言;“在美国,标准的新凯恩斯学说,即我前面所说的新古典综合学派,至少从1950年以来,也就是说远在货币主义兴起之前,便认为货币是具有重要作用的。至少从1951年签订了财政部一联邦储备系统协议以来,政府就已根据这种看法制定政策了。 随着凯恩斯主义者对货币政策作用的认识的逐步深化,他们提出了“逆经济周期调节”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张。但政策短期效应的长期化实践,使得凯恩斯主义在经历了20世纪50—60年代的辉煌后亦遭到“滞胀”现实的严峻挑战。 货币学派(Monetarists)是以凯恩斯学派的对立面出现的,其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货币最重要。”其代表人物米尔顿.弗里德曼(Milton.Friedman)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有三:“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主要根源”;“货币政策能发挥的第二个作用,是为经济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继续用米尔的比喻,就是使货币政策这架机器润滑运行”;“货币政策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来自其他方面的主要波动。”弗里德曼所说的货币政策的三个作用就其实质而言只是一个,即稳定经济的作用。由此可见,货币学派对货币政策作用的看法比早期的凯恩斯学派要积极,但却不及后继的凯恩斯主义者那么激进。其对货币政策作用的强调也只是稳定经济而已,至于是否影响就业、产出等并未论 及。 弗里德曼的货币政策具有稳定经济的作用,是基于其所宣扬的“有限制性的政府干预经济”的经济哲学思想,而这一经济哲学思想与早期芝加哥学派的传统信条一脉相承。在弗里德曼看来,消费函数具有稳定性,消费函数的稳定性决定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决定了货币供给的稳定性。与货币供给的稳定性相适应,其货币政策主张自然而然是所谓“单一规则”。这一“单一规则”与凯恩斯学派的“逆经济风向行事”的货币政策主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但“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主张给人的印象是“以不变应万变”,大有固定化和程式化的倾向。“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事实上也很难完全适应经济运行的复杂多变的现实。 如果说弗里德曼对货币政策作用的估价和后继的凯恩斯主义者有趋同而无鲜明特色的话,他关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意见却值得我们关注。弗里德曼指出:“在评价货币政策的标准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些人认为,评价货币政策应注意货币市场状况、利率及货币数量;而有些人则认为就业情况本身应该成为衡量货币政策的大致依据”。在进行观点概括后,弗里德曼提出了自己关于评价货币政策的标准:“如果(正如货币当局通常所作的那样)货币当局以利率或者目前的失业百分率作为评价政策的直接标准,那么,它将像一艘错误地选择了星球方位的宇宙飞船一样,无论它的导航仪多么灵敏、多么精密,它终究都将驶入迷路。”“我相信:某一货币总量是目前可得的、最好的、货币政策的直接指示器或评判标准。——而且我相信:与选择价格水平的做法相比,具体选择哪一种货币总量所带来的妨害则小得多。”由此可见,弗里德曼认为,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标准不是利率、失业率和价格,而是货币供应量。 理性预期学派(RationalexpectationsSchool)对政策的作用持消极否定态度,货币政策自难例外。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卢卡斯(RobertElucas)曾提出过著名的“政策无效性命题”。他指出:“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它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刺激作用,期望生产能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显而易见,理性预期学派完全否认货币政策的作用。事实上,理性预期学派是沿着货币主义的思路特别是依据弗里德曼关于资本主义经济本身具有强有力:的自动稳定趋势这一思路前进的。因此,理性预期学派又称为“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又叫做“新货币主义”或“货币主义第二号”。如果说,货币主义者还承认总需求管理政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可以被用来影响短期的产量和就业水平,理性预期学派的“政策无效性命题”连总需求政策的短期效应也完全否定掉了。由此,卢卡斯比弗里德曼在自由放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