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外疝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3
教案第次课授课课题第十六章腹外疝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授课时数 2课型理论教学方法知识回顾、讲解、讨论、点评教学目的1.熟悉复外疝的定义2.掌握复外疝的病理解剖及临床类型重点复外疝的病理解剖及临床类型难点复外疝的病理解剖及临床类型授课班级授课日期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月日教学过程教学内容解剖概要1.腹股沟区解剖层次(如图)2.腹股沟管:成人4~5cm,是胚胎期男性睾丸、精索,女性子宫园韧带穿过腹壁各层组织形成的一个斜型裂隙,有内外2个口。
3.腹股沟三角(直疝三角):外侧界腹壁下A,内侧界腹直肌外缘,下界为腹股沟韧带。
4.隐静脉裂孔: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隐V传入股V处。
5.股环:股管上口为股环第十六章腹外疝病人的护理第一节概述一、概念:腹内器官或组织连同腹膜壁层经腹壁的薄弱处、缺损或裂隙向体表突出形成体表包块。
教学活动知识回顾导入新课讲解举例说明二、病因及发病机制1、腹壁强度降低腹壁强度降低是腹外疝形成的解剖学基础先天性因素:腹股沟管、股管、脐环、腹白线等后天性因素:手术切口愈合不良,腹部外伤、感染等2、腹内压力增高慢性咳嗽、长期便秘、腹水、妊娠等三、病理解剖由疝环、疝囊、疝内容物、疝外被盖等组成。
疝内容物:最多见的是小肠疝环:又称疝门,是疝命名的依据四、临床类型1.易复性疝:疝内容物容易完全回纳入腹腔2.难复性疝:疝内容物完全不能或仅部分回纳腹腔3.嵌顿性疝:疝内容物在疝环处受牙压,V回流受阻4.绞窄性疝:嵌顿不能解除,A阻断了解原则把握要点课堂小节布置作业课后小结:参考资料及教具:教材: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外科护理学》参考书: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一版《外科护理学》本科《外科护理学》第四版。
第十八章腹外疝教学大纲第一节概述【目的要求】1.了解腹外疝的病因病理、临床思路、预后与转归、预后与调护。
2.熟悉腹外疝的临床表现和手术适应症。
3.掌握腹股沟的解剖和疝的鉴别要点。
【教学内容】一、概述:腹外疝是腹腔内的脏器或组织经过腹壁或盆壁的薄弱点或缺损向体表突出而形成的疾病。
属中医“疝气”的范畴。
二、病因病理(1)西医病因病理:腹壁强度降低和腹内压增高两大因素。
典型的腹外疝由疝环、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组成。
(2)中医病因病机:房劳、愤怒、劳倦、寒邪而致阴盛内寒、水湿内停、痰热淤滞、气虚下陷等。
三、临床表现:易复性疝、难复性疝、嵌顿性疝、绞窄性疝及其他。
四、实验室与其他检查五、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要点①西医诊断:腹股沟肿块、同时有咳嗽冲击感。
依据病史、临床特点诊断并不难。
②中医辨病与辨证要点(2)鉴别诊断: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腹股沟部肿瘤、睾丸鞘膜积液、交通性鞘膜积液。
六、治疗(1)中医治疗①辨证论治肝郁气滞证:舒肝理气,舒筋止痛。
寒气凝结证:温化寒湿,舒肝理气。
中气下陷证:补中益气,升提举陷。
②其他治法:针刺、灸法。
(2)西医治疗:手术、贴胶布法、疝带法。
七、临床思路:通过理解腹外疝的解剖结构,了解诊治腹外疝的指导思想。
八、预后与转归:手术治疗多预后良好。
九、预防与调护【教学方法】课堂教学。
第二节腹股沟斜疝【目的要求】1.了解腹股沟斜疝病因病理、预后转归、预防和调护。
2.熟悉腹股沟斜疝概念。
3.掌握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教学内容】一、概述:腹腔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突出的疝,中医称之为“狐疝”。
二、病因病理(1)西医病因病理:同前一节病因病理。
(2)中医病因病机三、临床表现易复性斜疝:轻按疝囊,咳嗽时膨胀性冲击感。
病人平卧或手法将包块向腹环处推挤,包块可回纳消失,此时以指尖经阴囊皮肤伸入外环并嘱患者咳嗽,指尖有冲击感,按压内环口,包块不再出现。
难复性斜疝:出坠胀感、牵引痛稍重外,其主要表现为包块不能完全回纳,尚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的症状。
腹股沟疝教案1. 疝的定义和症状疝是指腹腔内器官穿出腹壁缺陷并形成突出物的疾病。
最常见的疝是腹股沟疝,它发生在腹股沟区域,通常伴随以下症状:- 腹股沟区域可触及突出物;- 患者感到疼痛或不适;- 突出物在咳嗽、用力或站立久坐时可能增大。
2. 腹股沟疝的治疗方法腹股沟疝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
2.1 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主要用于无症状或轻度症状的患者,适用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老年患者或有其他严重健康问题的患者;- 孕妇;- 患者拒绝手术治疗。
保守治疗的方法包括:- 确定疝囊无卡顿;- 穿戴腹股沟疝托患部,以减轻突出物的症状;- 注意卫生,避免便秘和用力排便。
2.2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是腹股沟疝的最常见和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手术可分为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种。
- 开放手术:传统的开放手术包括疝囊切除和腹壁缺损修补,并可采用缝合或植入疝修补物等方法。
- 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微创、恢复快等优点,适用于较小的腹股沟疝。
3. 术后护理和预防术后护理和预防的目的是促进康复以及预防疝的再发。
- 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 注意伤口护理,保持伤口干燥清洁;- 避免剧烈活动和过度用力,以免伤口复发。
4. 疝的饮食护理饮食护理在腹股沟疝患者的康复中起重要作用:- 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如新鲜水果、蔬菜和全谷类食品,以促进肠蠕动;- 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咖啡和酒精。
5. 结语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早期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通过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可以有效缓解症状和预防并发症。
术后护理和饮食护理同样需要重视,以促进患者的康复和预防疾病的再发。
教 案
姓名:白运来 主治医师 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 时间2009-6-16 节次1~2
课程名称 《外科学》 授课专业及层次 05级临床医学 本科层次
授课内容 腹外疝 学时数 2学时
教学目的
1.掌握腹外疝的病因、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2.熟悉腹外疝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3.了解腹外疝预防及预后
重 点 腹外疝的病因、诊断标准及治疗原则
难 点 腹外疝的发病机制、检查
自学内容 腹外疝的预防及预后
使用教具 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
相关学科知识 诊断学 生理学
教 学 法 讲授法 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 启发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
讲授内容纲要、要求及时间分配
复习上次课内容,自然导入本次课 腹外疝 一、概念:体内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解剖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或孔隙进入另一部位,称为疝(hernia)。 二.病 因 腹壁强度降低: ①某些组织穿过腹壁的部位, 如腹股沟管、股管、脐环等处; ②腹白线发育不全; ③手术切口愈合不良、外伤、 感染、老年、久病等。 腹内压力增高: 慢性咳嗽、慢性便秘、排尿困难、 搬运重物、举重、腹水、妊娠、 婴儿经常啼哭等。 三.病理解剖 腹外疝组成: 疝囊、疝内容物和疝外被盖。 腹外疝类型: 易复性、难复性、嵌顿性、绞窄性。 四. 临床表现 3分钟
5分钟
5分钟
15分钟
6’
3’
3’
3’
10分钟
6分钟
腹股沟疝:腹股沟区是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
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发生在这个区
域的腹外疝称为腹股沟疝。
腹股沟管解剖
直疝三角
直疝三角(Hesselbach 三角,海氏三角)是由腹壁下动脉、腹直肌外侧缘、腹
股沟韧带三者之间形成的一个三角区。
该处腹壁缺乏完整的腹肌覆盖,且腹横筋膜比周围薄,故易发生疝。
由该处发生的疝称为腹股沟直疝。
肠梗阻的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呕吐、腹胀,无大便和无肛门排气。这些症
状的出现和梗阻发生的急缓、部位的高低、肠腔堵塞的程度有密切关系。
(一)腹痛:
(二)呕吐:
(三)腹胀:
(四)排便排气停止
(五)体征:腹部体征:机械性肠梗阻常可见肠型和蠕动波。肠扭转时腹
胀多不对称。麻痹性肠梗阻腹胀均匀;单纯性肠梗阻肠管膨胀,有轻度压
痛。绞窄性肠梗阻,可有固定压痛和肌紧张,少数病员可触及包块。蛔虫
性肠梗阻常在腹部中部触及条索状团块;当腹腔有渗液时,可出现移动性
浊音;绞痛发作时,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金属音。肠梗阻并发肠坏
死、穿孔时出现腹膜刺激征。麻痹性肠梗阻时,则肠鸣音减弱或消失。
五.
诊断及鉴别诊断
睾丸鞘膜积液
交通性鞘膜积液
精索鞘膜积液
隐睾
急性肠梗阻
六.
治疗
手术治疗
(二)传统的疝修补术
1. 疝囊高位结扎术:显露疝囊颈,予以高位结扎,切去疝囊。
2. 加强或修补腹股沟管前壁的方法 (Ferguson法):在精索前方
将腹内斜肌下缘和联合腱缝至腹股沟韧带上 。
手术治疗
(三)无张力疝修补术
1. 平片无张力疝修补术(Lichtenstein手术)
2.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Rutkow手术)
3. 巨大补片加强内脏囊手术(Stoppa手术)
手术治疗
(四)经腹腔镜疝修补术
1. 经腹膜前法(TAPP)
2. 完全经腹膜外法(TEA)
3. 经腹腔内法(IPOM)
4. 单纯疝环缝合法
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
1. 手法复位:
(1) 嵌顿时间在3~4小时以内,局部压痛不明显,也无腹部压痛
或腹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者。
(2) 年老体弱或伴有其它较严重疾病而估计肠袢尚未绞窄坏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