诫子书(每句都有词义疏通)
- 格式:ppt
- 大小:4.97 MB
- 文档页数:28
诫子书原文及译文诫子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家训文化,认为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要。
这种文化传统已经延续了几千年,而到现在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会一起探究一下《诫子书》的原文及译文,并深入认识这个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一、《诫子书》的历史背景《诫子书》是一部由汉代家训著述家董仲舒所著的家训书。
《诫子书》最早是作为古代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一部分而出现的,而其主要内容就是教育家长如何理解和指导孩子,如何培养孩子的品行和性格。
从文化角度来看,《诫子书》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家庭中儿女,也是非常必要的传统。
从《诫子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家长们希望孩子们能够成为有品行,有知识和有文化内涵的人。
这是中国家庭教育一直秉持的理念。
二、《诫子书》的原文及译文《诫子书》作为中国古代家训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而内容也非常丰富。
但是,作为一篇长文,这里只会列出部分原文及其译文,以便读者能够更好地认识这个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1、文中第一句:“凡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风雨所至,无不与子同。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所感受到的天地风雨日月,在世界上所有的人中都是公平与公正的。
”2、文中第二句:“故当作矫而严,作风而畏,作肃而敬,作诚而恭。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应该在自身的品行上,要有纠正、自律的态度,在待人接物上,应该有谨慎并且敬畏地态度,在言行举止中,要有肃静和恭敬的态度。
”3、文中第三句:“勉强为不可取,强制难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你不能通过勉强和强迫孩子去做某件事情,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相反,你需要通过沟通和理解,以及合理的安排,来达到教育的目的。
”4、文中第四句:“让孩子明白,做事有好的方法,也有不好的方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需要在教育中,让孩子了解做事有好的方法和不好的方法,同时鼓励他们学习更好的方法,而不是强迫他们去做某些事情。
诫子书的全文翻译《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家书。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1.原文诫子书⑴夫君子之行⑵,静以修身⑶,俭以养德⑷。
非淡泊无以明志⑸,非宁静无以致远⑹。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⑺,非志无以成学⑻。
淫慢则不能励精⑼,险躁则不能治性⑽。
年与时驰⑾,意与日去⑿,遂成枯落⒀,多不接世⒁,悲守穷庐⒂,将复何及⒃!2.注释⑴诫:告诫,劝勉,劝人警惕。
⑵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⑶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修身:个人的品德修养。
⑷养德:培养品德。
⑸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
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艺文类聚》《太平御览》作“澹(dàn)泊”。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⑹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致,达到。
⑺广才:增长才干。
⑻成:达成,成就。
⑼淫慢:放纵懈怠,过度享乐。
《艺文类聚》作“慆慢”,漫不经心之意。
淫,放纵。
慢,懈怠,懒惰。
励精:振奋精神,尽心,专心。
励,振奋。
⑽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一说通“冶”。
⑾与:跟随。
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⑿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⒀遂:最终。
枯落:枯枝和落叶。
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⒁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务,对社会有益。
有“用世”的意思。
⒂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⒃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3.译文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自律、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德的。
不看淡眼前的名利得失,心有杂念与纠结,就不会有明确坚定的志向;不能安静平和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诫子书原文好词好句一、原文呈现。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二、好词解析。
1.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注释: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宁静和节俭对于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性。
在如今这个喧嚣浮躁的社会,能保持内心的平静,不被外界的诱惑所干扰,专注于自我提升,同时又能做到勤俭节约,不铺张浪费,那可是非常难得的品质哦。
就好比我们在大学,要是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书,不整天沉迷于玩乐,还能合理规划自己的生活费,不盲目消费,那我们的品德和修养肯定能得到很大的提升呢。
2. “淡泊”读音:dàn bó。
解释:指对于名利冷淡,不看重。
造句:他一直过着淡泊的生活,从不追求功名利禄。
近义词:淡薄、恬淡。
反义词:贪婪、奢华。
赏析: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淡泊”这个词显得尤为珍贵。
就像诸葛亮说的“非淡泊无以明志”,只有不看重名利,我们才能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的志向是什么,才能不被世俗的虚荣所迷惑,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3. “宁静”读音:níng jìng。
解释:指环境、心情安静。
造句:在宁静的夜晚,我喜欢独自一人思考人生。
近义词:安静、寂静。
反义词:喧闹、嘈杂。
赏析:“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是一种力量,它能让我们集中精力,深入思考,为实现远大的目标积蓄能量。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每天都处于一个嘈杂混乱的环境中,心也跟着浮躁起来,那怎么可能有心思去追求长远的目标呢?所以啊,我们要学会在喧嚣中寻找宁静,让自己的内心变得强大。
三、好句赏析。
1.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赏析:这句话深刻地揭示了学习和志向之间的关系。
《诫子书》词解诸葛亮〔两汉〕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一作:澹泊;淫慢一作:慆慢)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注释诫:警告,劝人警惕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
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致:达到。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
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淫慢:放纵懈怠。
淫:放纵。
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
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
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
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
与:跟随。
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
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文言知识一、重点字词解释1、夫:句首发语词,不用翻译。
诫jiè 子zǐ 书shū诸zhū 葛gě 亮liàng 夫fú 君jūn 子zǐ 之zhī行xíng , 静jìng 以yǐ 修xiū 身shēn , 俭jiǎn 以yǐ 养yǎng 德dé 。
非fēi 淡dàn 泊bó 无wú 以yǐ 明míng 志zhì , 非fēi 宁níng 静jìng 无wú 以yǐ 致zhì 远yuǎn 。
夫fú 学xué 须xū 静jìng 也yě , 才cái 须xū 学xué 也yě , 非fēi学xué 无wú 以yǐ 广guǎng 才cái , 非fēi 志zhì 无wú 以yǐ 成chéng 学xué。
淫yín 慢màn 则zé 不bù 能néng 励lì 精jīng , 险xiǎn 躁zào 则zé 不bù 能néng 治zhì 性xìng 。
年nián 与yǔ 时shí 驰chí , 意yì 与yǔ 日rì 去qù , 遂suì 成chéng 枯kū 落luò , 多duō不bù 接jiē 世shì , 悲bēi 守shǒu 穷qióng 庐lú , 将jiāng 复fù 何hé 及jí !现代文翻译:一个道德高尚、德才兼备的人,需要通过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专注来修养身心,并通过俭朴的生活方式来培养品德。
七年级语文上册诸葛亮诫子书翻译和赏析《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原文注音版夫(fú)君(jūn)子(zǐ)之(zhī)行(xínɡ),静(jìnɡ)以(yǐ)修(xiū)身(shēn),俭(jiǎn)以(yǐ)养(yǎnɡ)德(dé)。
非(fēi)淡(dàn)泊(bó)无(wú)以(yǐ)明(mínɡ)志(zhì),非(fēi)宁(nínɡ)静(jìnɡ)无(wú)以(yǐ)致(zhì)远(yuǎn)。
夫(fú)学(xué)须(xū)静(jìnɡ)也(yě),才(cái)须(xū)学(xué)也(yě),非(fēi)学(xué)无(wú)以(yǐ)广(ɡuǎnɡ)才(cái),非(fēi)志(zhì)无(wú)以(yǐ)成(chénɡ)学(xué)。
淫(yín)慢(màn)则(zé)不(bù)能(nénɡ)励(lì)精(jīnɡ),险(xiǎn)躁(zào)则(zé)不(bù)能(nénɡ)治(zhì)性(xìnɡ)。
年(nián)与(yǔ)时(shí)驰(chí),意(yì)与(yǔ)日(rì)去(qù),遂(suí)成(chénɡ)枯(kū)落(luò),多(duō)不(bù)接(jiē)世(shì),悲(bēi)守(shǒu)穷(qiónɡ)庐(lú),将(jiānɡ)复(fù)何(hé)及(jí)!《诫子书》原文翻译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诫子书全文解释及注释那可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呀!开篇就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啥意思呢?就是说君子的行为操守,要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你想想看,咱平时是不是也得静下心来,才能更好地思考问题,提升自己呀,就像学习的时候,安静才能学进去嘛!“非宁静无以致远”,不是内心宁静就没办法达到远大目标。
比如说你想当科学家,那你就得能沉得住气去钻研,对吧!“非淡泊无以明志”,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清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
这就好比你要是老想着玩游戏,那学习的志向不就被冲淡了嘛!“非宁静无以致远”,内心不宁静,怎么能走得远呢!就像跑步比赛,你心浮气躁能跑好吗?“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你看那些学霸,哪个不是静下心来认真学习的呀!“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不学习就难以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难以使学习有所成就。
这多明显呀,你要是不学习,怎么可能变得有本事呢,没有志向的话,学习也没动力呀!“淫慢则不能励精”,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
哎呀,你要是天天懒懒散散的,还怎么有精神头去做事呀!“险躁则不能治性”,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就像有的人脾气急,一点就着,那怎么能有好性情呢!“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时间过得多快呀,一不注意,我们就长大了,可不能虚度光阴呀!“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呢!我们可不能等老了才后悔呀!我觉得呀,真的是句句在理,诸葛亮这是在用自己的人生经验教导儿子呢!这就像是我们的父母教导我们一样,都是希望我们能好呀!我们也得好好听听这些道理,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可不能辜负了长辈们的期望呀!大家说是不是呢!。
《诫子书》原文与现代译解《诫子书》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诸葛亮写给他儿子的一封信,旨在教育他如何做人、做事。
这封信至今仍被广泛传颂,因其深刻的教诲和智慧而备受推崇。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兴德之言,君子悉至,勉尔加斯矣。
现代译解第一段> 一个人的行为举止,应该保持内心的宁静来修养自己的品德,用节俭来培养自己的道德。
诸葛亮首先强调了内心的宁静对于修养品德的重要性,类似于现代心理学中的“内心平和”。
同时,节俭是培养道德的必要条件,这表明他倡导的是一种简朴、低调的生活方式。
> 如果没有淡泊名利的心态,就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如果没有宁静的心境,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此句进一步阐述了宁静与淡泊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实现人生目标的基石。
没有对这些事物清晰的认识和定位,人生容易迷失方向。
>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才干来自勤奋学习。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学有所成。
诸葛亮在这里提出了学习和才干的关系,指出学习和勤奋是提升个人能力的关键。
没有志向,学习也就失去了方向。
> 放纵懈怠就不能勉励自己,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他警告儿子,懒散和急躁都是个人修养的大敌,会消磨人的意志和才能。
> 年纪随时间飞逝,意志随日子流逝,最终会变得枯萎衰败,多数人不能接触世事,悲哀地困守在贫穷的角落,那时再后悔又有什么用!这句话是对时间流逝的警示,强调要珍惜光阴,及时行动,不要等到一切都无法挽回时才追悔莫及。
第二段> 那些提倡道德修养的话,君子们都应该听到并努力去实践。
诸葛亮在这里鼓励人们听取并实践关于道德修养的教诲,这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有益的。
结语《诫子书》是诸葛亮人生哲学的缩影,它不仅是对儿子的教诲,也是对所有人的宝贵建议。
诫子书原文讲解《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家书。
文章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译文】有道德修养的人,是这样进行修养锻炼的,他们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
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志向明确坚定,不安定清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
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如果不下苦工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如果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节操高尚。
如果年华与岁月虚度,志愿时日消磨,最终就会像枯枝落叶般一天天衰老下去。
这样的人不会为社会所用而有益于社会,只有悲伤地困守在自己的穷家破舍里,到那时再悔也来不及了。
注释⑴夫(fú):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
⑵行:操守、品德。
⑶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名利。
⑷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⑸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⑹广才:增长才干。
⑺淫(yín)慢:过度的享乐,慢:懈怠,懒惰。
淫,过度⑻励精:奋勉,振奋。
⑼险躁:冒险急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⑽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
⑾驰:消失、逝去。
⑿日:时间。
⒀遂:于是,就。
⒁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有“用世”的意思。
⒂穷庐:破房子。
⒃将复何及:怎么还来得及。
⒄才须学也:才:才干⒅意与岁去:意:意志(19)俭以养德:以简朴节约财务来培养自己的高尚品格(20)枯落:枯叶一样飘零(21)夫:大丈夫创作背景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七上《诫子书》第一部分知识梳理一.重点词语: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静.以修身: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非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确志向。
..无以明志非宁静..:宁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达到;远:远大目标。
..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增长才干。
淫慢..:放纵懈怠。
振奋精神。
..则不能励精险躁..:轻薄浮躁。
修养性情。
..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遂成枯落..: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接触社会,承担事物。
悲守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诫:劝勉、告诫二.文言知识积累:(一)一词多义之: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以: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非非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志: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学: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成:成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遂成枯落:变成,成为行:三人行:行走君子之行:品德,操守意:意与日去:意志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想要意暇甚:神情,态度(二)词类活用:1、志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2、广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增长3、明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4、远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三)古今异义:1.静以修身古义: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今义:安静。
2.淫慢不能励精古义:懈怠;今义:速度低。
3.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轻薄;今义:遭到不幸或发生灾难的可能。
4.年与时驰古义:疾行,指迅速逝去;今义:(车马等或使车马等)跑得很快。
5.意与日去古义:丧失;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四)重要虚词1.夫君子之行(助词,的)2.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五)特殊句式判断句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也”表示判断)(六)成语积累1.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依靠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来修养身心,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