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复习重点精华版

  • 格式:doc
  • 大小:44.50 KB
  • 文档页数:1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解

1经络: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为直行的主干,络为侧行的分支。2腧穴: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同时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临床治疗的刺激点。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传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传输之意;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

3十二经脉:指十二脏腑所属的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是手三阳,手三阴,足三阳,足三阴的总称。

4五输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关节以下的5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穴。

5交会穴: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具有治疗本经和交会经脉病症的作用。多分布于头面、躯干部。

6奇经八脉:因与十二经脉不同而别道奇行,包括任、督、冲、带、阴、阳维、阴、阳跷脉

7直接灸:将大小适宜的艾柱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

8刺手: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食、中指夹持针槟,其状如持笔,故称9刺血拔罐:即在应拔罐的部位消毒以后,用三菱针点刺出血或皮肤针叩刺,然后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上,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作用的一种拔罐法。

10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

11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又称为“经外奇穴”。

12十五络脉: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15条。称

13间接灸:在艾炷与皮肤之间垫隔上某种物品而施灸的一种方法。

14闪罐:闪罐: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再迅速拔住,如此反复多次的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的一种罐法。

15特定穴: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特殊的性能和

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16温针灸:是针灸和艾灸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即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并给予适当补泻手法而留针时,将艾绒倪在针尾上,点燃施灸。适用于既需要留针而又适宜艾灸的病症。15十四经穴:是指归属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上的穴位,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和归经,而且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的腧穴。

16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任、督、冲、带、阴、阳维、阴、阳跷脉共8条。17得气: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18晕针: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

19滞针: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剧时,称为滞针。

20行针:又叫运针,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

21透天凉:将预定针刺深度分为浅(天部)、中(人部)、深(地部)三层,操作时,由深至浅,每层紧提慢按六次,如此反复几遍(称几度),至病人自觉某一局部或全身有凉感时出针,不揉闭针孔,有泻阳退热的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及温疟、骨蒸痨热等症

22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23留针:将针刺入腧穴并施行手法后,使针留置穴内称。

24灸法: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

25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十二原穴多分布与腕踝关节的附近。

26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蹻、阳蹻、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

27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共有12个。募穴位于胸腹

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

28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八会穴分散在躯干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29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位于腕踝关节

30走罐法:亦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或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等润滑剂,再将罐拔住。然后医者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下、或左右需要拔的部位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红润、充血,甚或淤血时,将罐起下。

填空:

1平补平泻的操作:进针得气后均匀的提插捻转后即可出针。

2开阖补泻:出针时迅速按针孔为补法;出针时摇大针孔而不按为泻法。捻转补泻:针下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结合拇指向前,食指向后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迎随补泻:进针时针尖随着经脉循行去的方向刺入为补法;针尖迎着经脉循行来的方向刺入为泻法。提插补泻:针下得气后,先浅后深,重插轻提,提插幅度小,频率慢,操作时间短,以下插用力为主为补法;反之为泻法。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进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反之为泻法。呼吸补泻:病人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为补法;反之为泻法。

3临床上针刺的角度一般为直刺、斜刺、平刺。

4腰痛的临床治疗一般以阿是穴和足太阳经穴为主。

5直接灸分为:瘢痕灸、无瘢痕灸。

6腧穴分为十四经学、奇穴、阿是穴。

7八会穴中的髓会是绝骨,腑会是中腕,骨会是大杼。

8针灸的治则有标本缓急、补虚泻实、三因制宜。

9艾灸分为艾炷灸,艾条灸。

10腧穴的治疗(主治特点)作用有近治、远治、特殊。

11痹症的临床治疗一般以阿是穴和局部经络为主。

12艾灸的悬灸可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

13灸法的作用: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散瘀消肿、防病保健

14艾灸包括:艾柱灸;间接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艾条灸:悬起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实按灸:温针灸灯火灸天灸。

15三棱针法的操作方法:点刺法、散刺法、刺络法、挑刺法

16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清热温寒、治病求本、三因制宜

针灸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

17八会穴的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18耳针的选穴原则:按相应部位选穴,按脏腑辩证选穴,按经络辩证选穴,按西医学选穴,按临床经验选穴。

简答

1写出手阳明大肠经的循行。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食指桡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从缺盆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

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2写出后溪穴的定位、所属的特定学、归经、主治。简述针灸临床处方常用的配穴方法。后溪(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督脉)微握拳,在第5指掌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赤白肉际--手太阳小肠经

1.头痛项强、腰背痛及手指、肘臂挛痛等痛证

2.耳聋目赤

3.癫狂痫

4.疟疾

直刺0.5-1寸,治手指挛痛可透刺合谷穴

3简述滞针的原因、症状、处理和预防。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医者手法不当;留针时间过长也可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