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读后感

  • 格式:docx
  • 大小:17.58 KB
  • 文档页数:2

下载文档原格式

  / 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者与哲思

无知是一个人的原罪吗?

人有三套不同的决定的机制,它们的复杂程度超越了当今世界上任何一台计算机。同样的,由一串接连不断的复杂抉择所交织成的命运,构成了一个难以想象的非线性方程——一个微小的扰动会使得结果完全不同。但是,我们却能在其中零星的找到规律,找到上帝埋下的伏笔。

汉娜的一生都在捍卫自己的自尊,也就是她不识字的秘密。

起初,她在西门子敬业工作。眼看着就要被提升的时候,为了掩饰不识字的秘密,她一无所知地进入了历史的洪流,选择了去集中营做守卫。正如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所表明的,一个人的好坏,大多是在于外在坏境。一个人的命运,不只需要个人的奋斗,更需压迫顺应历史的进程。当汉娜乘上了纳粹的战车,便身不由己的开始了罪恶后半生。纳粹时代结束后,她只能背负着沉重的罪孽,开始一层层地“隐藏”自己,想要把那一段时光彻底的从身上割裂。因此她不停地更换居住地,不断地把一个虚假的,破碎的自己呈现给别人。从心理一同被掩埋的,却还有爱与被爱的能力。因此,在米夏的心里,她是个谜一样的女人,这是一段似有似无,了无头绪的感情。

36岁的汉娜将自己不识字当成了人生中的最大的耻辱,为此她愿意付出所有的代价。

最终,出人意料而又不出意料的,她的选择是,放弃感情、自由甚至生命。从故事前半段,汉娜和米夏渐渐的靠拢。两人在旅行中得到了二人关系的第一次升华,汉娜也在日常的互动之中首次被触及了内心的对温暖和信任的向往。汉娜在教堂听唱诗班时流下了眼泪,为紧闭的内心世界推开了一条微不可察的缝隙。故事不紧不慢的展开。二人一起吃饭,因为点菜,汉娜却突然意识到自己与米夏之间无法逾越的隔阂,也突然回忆起了自己的极度需要保护的自尊。她最后一次给米夏洗了澡,离开。

庭审,汉娜第一次见到成年后的米夏。她并没有表现出过度的惊讶或者任何其他的感情。你出现了,仅此而已。她的庭审是残酷的,是再一次对命运和自尊的隐忍和屈服。她已经习惯了用最简单的行为准则来作决定,用最粗暴的方式来看待这个世界。她认为并没有犯下任何的过错,一次又一次的反驳对自己的指控,但终究是苍白无力的。她的确太过简单和缺乏思考的能力。坐在观众席上的米夏,也选择了默契的一言不发。汉娜再次做出了选择,用后半生的牢狱之灾更深的掩埋自己是文盲的事实。

很难说汉娜是否爱着米夏,或者这仅仅是她孤独太久后不经意流露出的对感情的需要。感情是人内心孤独的药,随着用量的增加和时间的推移而使人依赖;而爱情却是不讲道理的病毒,它在潜伏期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的蔓延和生长,直到占据一个人全部的灵魂。米夏并不是她的至爱,只是另一个与她产生过交集的一个带给过她短暂的尊严和欢愉的普通人,与那些给她朗诵过的那些集中营当中的女孩没有本质的区别。他们的遇见或者分别,都是从一开始便设置好的预定程序,不同的只是时间的长短。她的选择,就跟她以往任何一次辞职一样,都是本能。

但是,她学会了真正的爱。随着米夏的婚姻失败,他再一次想起来如今已是囚犯的汉娜。也很难讲清楚是他回忆起了15岁那年的温柔故事,还是对自己保持缄默的忏悔,入狱几年后,米夏开始为汉娜录制磁带。汉娜起初感到了诧异的和慌,也许是对米夏的不解,也许是突然得到了久违的关怀,也许是又一次对暴露自己的恐慌。但随后她开始期待的,开始流露出自己最自然的情感,这种情绪一直到米夏读契科夫的《牵狗的女人》而达到高潮,终于淹没了感情与爱情的临界点。汉娜开始爱了。爱情给了她新的希望和再一次审视这个世界的毅力。她在狱中独自学习的阅读,她的简单和粗砺的思维方式开始发生变化,她因为爱而复苏的思考让她开始反省自己以往的待人处世,在战争年代的行为和与米夏的纠缠不清的故事。

她怀揣着希望,希望真正的走进米夏内心的世界。殊不知,她们的内心世界太过不同,

即使学会识字,也再也无法填补上他们间认知的差距。米夏的知识和眼界已经太过庞大,汉娜新生的世界注定无法理解和包涵。

她出狱了,握住米夏手的一刹那,他却抽开。她问:你还没结婚吧?

她起初是简单的,以保护自尊为最高准则,想来便来,想去便去。

他起初是单纯的,模模糊糊的爱着这个充满秘密的女人。

她后来学会了复杂的爱情,而他学会了释怀。

米夏因由认字读书思考而产生的庞大而复杂行为准则,对抉择的思考模式和思维,对过去与未来的理解,她还是永远无法触及。那么她由还能怎么做呢,当生活的希望再次变成泡影?走向灭亡吧,屈从与捉摸不透又如此清晰的命运吧。

如果命运是一个方程,一个人的无知,却成为了方程的常数项,而不是变量。无论如何如何挣扎,它还是作为方程的本身属性而一成不变,把因变量的直域限定在一个无法跳出的范围。对于汉娜,这个范围便是“悲剧”,她的自我救赎换不回真挚的爱情,也无法把她拉回死亡的边际。这样的命运,是公平的吗?这样的无知,不正是原罪吗?

这也许就是《朗读者》想要读者明白的哲思。一个人的出身决定了后续的一切。两个人的差异,决定了走向生存还是毁灭。汉娜的无知,是时代的悲剧,也是希望的寂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