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与解决_百度文库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与解决

大连市123中学潘立权

什么是教学重点难点?

一般来说,教师都是把教授的知识作为教学重点。把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作为教学难点。现在,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一些要求也是教学难点。

课堂教学中确定教学重点难点的依据是什么?

对于一般的老师来说,备课时,总会根据教参来制定教学重点难点,我也是经常这样做的而且从来就没认为这有什么不妥的。因为那些编书老师的经验都是很多的,所以才能编写教参啊。

也有教师根据教科书预设教学重点难点,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预设和思路,以便自己的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学。

现在许多教师是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了解了内容标准对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三个层次要求之后,再确定教学重点、难点。

但是我觉得还不够,因为课程目标还包括: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这两方面许多教师考虑的不够。(摘:少部分教师不能深究课标、教材,拿着课标、新教材,却凭着陈旧的经验使用,很少体现出创新的意识。没有很好地把教材与生活、社会、自然、活动相联系,缺乏对重点,难点,以及知识结构的宏观把握,课堂教学显得老套路。)

另外,我想: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

教学设计既要有学生学习知识的重点、难点,也要有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重点、难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养成的重点、难点。

还要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过程与方法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点、难点。就是要选准教学的突破口。也就是通常说的备课中的备教法。备学情。教师的教法也有重点、难点。针对不同的教学课程,教师的教法重难点也不同。

有时,教师只是注重知识能力的重点、难点,只是注重“教”还没有将教学的重心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学”上,也就是注重“学情”还不够。

如果教师多研究“学情”,多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知识的学习,那么重难点的解决就比较简单而且有效了吧

总之,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也有重点和难点,特别是有许多难点。

解决教学重点、难点的案例,

最近上了一节研究课,七年级上《第8课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学参考书制定的重点是:商鞅变法及其历史作用。难点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

实际上,商鞅变法及其历史作用作为知识的重点是可以的,但把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作为难点没有必要,因为课标中没有这些概念性的名词知识,学生不必了解。

我在本节课把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作为难点。因为,初一的学生难以全方位,多视角的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方面的变化,更难以理解“社会变革”一词。故而我还确定过程与方法的重点是开发学生的知识储备,比如:将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引入本课。让学生全方位的理解“变革”,利用问题、史料、创境激发学生的思维,了解变革时代的多个侧面。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让学生认识到生产上的巨大进步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之一。、

2、了解“公作则迟,分地则速”的社会现象。知道社会关系的变革

3、简述商鞅变法的基本史实,学生认识到变革在历史发展进程进程中的必要性、曲折性,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评价变革的能力。

4、能够概括出大变革时期的各种社会现象。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读书勾画教材,交流学习结果。

2、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与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式学习以解决历史问题。

3、教师创设历史情境,学生体会当时人的感受。学生认识变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铁器应用说明我国古代冶铁技术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2、学生明白商鞅变法符合时代要求、推动社会进步,从而激励学生体会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形成社会变革的总体面貌。

重点:铁器牛耕推广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难点: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一节知识综合性比较强的课,学生的知识是片面的,隔断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知识归纳,才能理解单元主题“社会变革”。

进入初中以来,学生第一次接触这样的课节,通过教学的过程和结果来看,学生的兴趣还是很高的。因为学生的视角放大了许多,观察的现象多,以往的学习内容没有这样的情况。教师应当利用这样的课节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宽度和深度。

教具:多媒体课件

过程:

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学生读书勾画,了解知识,交流讲解。

应当知道铁器的使用和推广,牛耕的使用,知道生产工具的进步,教师点拨(变革之一),

教师播放课件《战国时期的铁农具》给学生形象的例证,知道确实有进步。

学生提问:新兴地主登上历史舞台是怎么回事?(或者教师发问)

引导学生议论“公作则迟,分地则速”,教师点拨得出社会关系变化(变革之二)

教师:新兴地主要获得政治地位,战国时期各国战争需要强大国家,需要人才,促成各国的变法(变革之三)

竞相改革的时代风潮

学生读书了解,教师播放课件

商鞅变法与秦的崛起

商鞅变法学生可以读书了解清楚,补充一些小故事,加深了解。

教师强调:变法不是一帆风顺的,是复杂的,曲折的,有成功,也有失败,理解变革一词。

教师:有很多人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机会,源于战国时代的思想变革,下一课,学习百家争鸣(变革之四)。

------略

教师提问: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在哪些方面上有变革呢?具体情况如何呢?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由于教学过程中已经点拨,学生在小结回顾环节应当有所体会,故而可以解决这一教学难点。。

思考:

教学重点不一定是教学中的难点,解决起来有些比较容易。教学难点需要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多想办法,从而又产生了教师教法上的难点,这方面的难点还有重点要教师自己长期教学经验的积累。

这一节课教学难点是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教师应当创建一个历史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大视角下,全方位的观察历史,或者叫鸟瞰,这样对难点的解决就比较容易了吧?

通过复习知道春秋战国这个大环境以及五霸、七雄(政治与军事方面),时间跨度(BC770-BC221)500多年,还有本课的经济、政治、思想(百家争鸣)的学习,建立历史情境。学生看到这么多方面都有变化,真可以说是:大变革时代。

困惑或教法难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