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民本主义和民主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近代以来中国民主思潮发展的基本特点及规律学习西方思潮1、鸦片战争前后学习西方思潮(1)兴起原因思想方面:经世思想推动人们去了解西方、学习西方;文化方面: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和不断更新自我的博大胸襟,使经世思想家们把“睁眼看世界”的行动,发展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追求;学术方面:中国自古就重视地理沿革的研究,鸦片战争前夕,出现了一批外国史地著作,为研究西方潮流的兴起提供了资料;环境刺激:强敌入侵的外部环境刺激所致林则徐编写了《四洲志》魏源编写了《海国图志》徐继畲编写了《瀛环志略》洋务思潮的兴起时间:19世纪60年代兴起背景中华民族与西方列强矛盾的产物,是中西文化初步接触、初步融合的产物。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加紧对华侵略扩张,迫使人们去寻求一种比较现实的抵制办法; 资本主义的侵略,加速了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过程,又促使人们通过引进西方机器设备和科学技术去适应这一趋势;西学开始进入中国,为留心时务的人们提供了丰富而新颖的思想资料洋务官僚:奕 、文祥、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丁日昌、郭嵩焘等洋务思潮的主要内容:(1)时局观:认识“千古变局”,力求把握机遇。
自强观:采西学、制洋器,师其所长,夺其所恃 求富观:以工商立国,振兴商务,通外国展开商战人才观:废八股、改科举,造就和选拔有用人才 文化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早期维新思潮及其与洋务思潮的关系(1)早期维新思潮的兴起时间:中法战争后(2)主要代表人物: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何启、胡礼垣、陈炽、陈虬、汤震等(3)早期维新思潮的思想特色第一,主张护商富民,支持商办企业第二,主张君民共主,实行议院制度你如何看待早期维新思潮与洋务思潮的关系? 19世纪60—90年代,师夷长技以求富求强,是一切追求社会进步的人们的共识,洋务是这一时期社会新思潮的一面共同旗帜;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兴起和西学的扩大传播,早期维新思想家要求护商富民和采行议院制,其激进的主张显示出与洋务思潮分离的趋向;单早期维新主张不是通过向洋务派论战,而是通过向洋务派建言的方式提出,不是根本否定和取消洋务运动,而是希望洋务运动更有成效;早期维新思潮与洋务思潮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同认识,又有自己的思想特色。
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民本论辨析
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民本主义,是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趋势和规律的总结与概括,是支撑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
这三者有其相似之处,但又有显著的区别。
以人为本,是指把人放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中心,强调把满足人的需求放在社会发展的首位,认为人的利益应该是最优先的、最核心的。
以人为本的理论,突出的是以人的发展为中心,将人的需求放在社会发展的首要位置,让人有利可图,全面发展,强调经济发展不能以牺牲人的利益作为代价,也不能以忽视人的需求为代价。
人本主义,是以人的自觉和主体性思想为主旨,强调人的创造力,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根本。
它强调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认为人应该获得最大的尊重,根据自身的意愿参与社会发展。
它强调人对自己的命运要自主、自力更生,把人的创造力和智慧发挥出来,全面发展自身的潜能,以及社会的文明进步。
民本主义,以社会的本质和社会发展的规律为核心,强调以民众为主体,把民众的利益放在社会发展的最高位置,认为政府服务于民众,民众应当对政府的运作负责,并有权利参与政府的决策过程,使民众的意志能够得到有效的实现。
民本主义强调,社会的发展应当以民众的利益为核心,发展社会的公平、正义、协商、多元,建立民主的社会制度,减少阶级差距,调动民众积极性,使社会在民众的共同努力下持续发展。
总之,以人为本、人本主义、民本主义,都是当今社会发展的理论基础,是实现社会公平与进步的重要想法和行动方案。
要充分利用这些理论,落实到实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实现人人平等、尊重人权、平等参与、充分发展的社会制度,最终达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目的。
浅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关沙沙 09级思政 200902010044摘要:孟子是我国古代民本主义的杰出代表。
他不但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奉劝统治者施行仁政,还形成了一套关于如何实行“民本”的系统主张,将先秦的民本思想发展到了新的高度。
孟子重视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使其学说具备了一定的民权思想因素。
作为两周时期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深刻思考对于我们今天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孟子、儒家学说、民本思想、经济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儒家大师,在先秦儒学和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的思想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影响、渗透于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心理、美学、民俗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陶冶情操、崇尚人格、尊老慈幼、安定家庭、协调社会、治国安邦、顺应自然、天人和谐等多种功能和影响,对中华民族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古代文化和优良传统的形成,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在现代生活中,孟子思想仍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孟子说:“诸侯有三宝:土地、人民、政事。
”他已经认识到了,在国家的实际治理中,百姓是尤为重要的力量。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恒久稳固,长治久安,首先要“得民心”,“合民意”,与民“同忧”“同乐”“同好”“同恶”,对于人民的需要要满足他们,给予他们充分的生产资料,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
可见孟子“民贵君轻”的含义是,民是社会和国家的根基.万万不可动摇。
对统治者而言,取得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
那么统治者究竟应该怎样做才能处理好与百姓的关系从而得到民众的支持呢?具体来说。
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一、经济上要富民、惠民在孟子以前,孔子就主张在经济上惠民。
他说:“养民也惠。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孔子认为君主治理国家首先应该富民、惠民给人民好处,就着人民能得利益之处而使他们得利。
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百姓富足了,国家才能富强。
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深度解读从19世纪以来,托马斯·杜威(Thomas Dewey)所提出的民本主
义与教育思想给现代教育带来了重要的思想影响。
他的思想核心在于,要运用以民主为准则的教育,追求民主的民本主义,而不是崇尚某种
君权或统治阶级。
杜威在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Democracy and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中提出,民本主
义教育追求一个民主文明国家,而非僵化的制度框架,教育要培养学
生在生活中制定自己的价值观。
此外,他强调,教育也应当培养学生
经由有意义的活动和学习,而能把历史、文化和科学进行有利的结合,以获取综合的知识、技能和思想。
杜威从政治的角度,主张教育有助于实现更健全、开放和经久不
衰的政治制度。
他认为,民本主义教育会促进学生今后参与公共事务
和社会变革,以及把民主精神发展而成为生活方式。
根据他的思想,
教育体系应当能激励学生们发挥当前的潜力,发展整个社会的创新思
维和新知识,使教育变得即时、当前,持久而有意义。
总之,杜威的民本主义思想主张健全的、开放的社会制度,并认为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能掌握有利的历史、文化和科学知识,从而全面发展,培养持久而有意义的民主精神,促进学生未来参与公共事务和社会变革。
021文艺评论中国政治思想史中“民本”到“民主”的转变历代儒家“民本”思想发展与变迁农业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长期以来的经济模式,其具有商品交换不足,极度分散的特点。
千千万万个彼此相似又极其分散的乡镇组成了中国的农业社会,一方面要抵抗游牧民族的入侵,另一方面又要维护社会安定,因此就需要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产生了“尊君”的传统思想。
更重要的是,农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依靠农民,农业生产需要广大农民辛勤耕耘,才能源源不断地为统治者提供赋税和劳役,达到国祚绵长的目的。
传统农业社会的必然产物是“民为邦本”的思想。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思想中的两架马车由“尊君”和“重民”共同构成,而这里“重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尊君”。
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统治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对待民众、治理民众。
早在商代后期统治者已经意识到了民众对于封建统治的重要性。
《尚书·盘庚》篇提到“重我民”“畜民”。
对于“民本”思想春秋时期的儒家进行了旷日持久的探讨。
作为一个始终关注民生问题的政治思想家,孔子认为统治者应该努力贯彻爱民、富民、教民、养民的思想,通过大力改善普通人民的生存条件,酌情减轻民众的经济负担等措施,“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孟子强调了民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他认为改善民生是统治者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但是他希望统治者能够“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他把改善民众生活的希望全部都寄托在统治者身上,认为只要统治者自觉爱民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这显然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想法。
荀子提出“君者舟也,庶人水也。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形象地刻画出封建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依附与消长的关系。
秦汉时期,贾谊系统总结了秦朝灭亡的教训,民本思想被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水平。
他回答了前人没有深刻剖析的问题:历史事实已经给出了强有力的证明,民的重要性在于,在君民关系的此消彼长中,最终的胜利者是人民。
他希望统治者认识到民的重要性,以此来巩固统治者的地位,从而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论近代中国人的民主意识的发展特征近代中国人的民主意识的发展,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借助救亡运动而发展,以“国群自由”意识为核心;(二)在成份上中外合流,中国传统色彩较重;(三)发展速度缓慢,发展程度较低且不平衡。
这些特征对近代中国的民主建设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近代中国人为民主奋斗数十年,却一直无法建立真正的共和民国,与近代中国人的民主意识的特征不能不无关系。
[关键词]民主意识;救亡运动;发展特征意识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民主意识则是民主制度,以及人的自由自主行为等历史的、现实的因素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它既包含着人类的民主思想,又包含着人类对民主政治的认识和要求。
近代中国人的民主意识是在救国图存的呐喊声中兴起的,特定的历史环境,使其具有一些突显的特征。
一、借助救亡运动而发展,以“国群自由”意识为核心许多学者都认为,近代中国人的民主思想发展水平有限,与中国人带着救国图存的目的来引进和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有关,救亡的呐喊压过了启蒙的呼声,从而使得每次思想解放运动都存在着启蒙不足的问题。
这种说法无疑有一定道理的。
然而,人们在强调这一理由时,却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那就是近代民主思想的每次传播,都是借助于救亡运动。
从这个意义上讲,救亡运动又是中国人民主意识发展的动力,至少是近代中国人的民主意识在浅层次上发展的动力。
洪秀全尽管只从西方基督教教义中取来那么一点平等观,但在洪秀全、冯云山传教之初,只争取到紫荆山区的一些无知识者的盲从。
李秀成后来回忆说:“每村或百家或数十家之中,或三五家相从,或十家八家相从,也有读书明白之士子不从,从者俱是农夫之家,寒苦之家,积多结成聚众。
”[1]然而,1851年1月,他们恢复汉族河山的义旗一举,出广西,过湖南,取武昌,入南京,军锋指处,人民纷纷相从。
对于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式的民权思想,早期的资产阶级改良派王韬、郑观应等就已提出,但接受这一思想的人寥若晨星。
这一思想比较广泛地传播,是在甲午海战中国惨败于日本之后。
关于民本和民生的典型例题1、孔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今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民族心理素质的养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材料一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这就是为什么儒学在当时能够成为“显学”,以及虽然于变革动荡的形势下显得迂阔难行,而到新社会秩序巩固后又被捧上独尊地位的原因。
材料二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而为性。
其张之如三纲,其纪之如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材料三儒家学说中有下列名言警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统谊也”、“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请完成:(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儒家思想在先秦一度成为“显学”的原因。
并分析儒家思想在西汉取得独尊地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
(3)根据材料三,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A.政治方面:B.经济方面:C.道德修养方面:(4)根据以上材料,你认为应如何正确对待儒家思想?答案:(1)社会发生剧烈的变化,儒学的二重性结构,孔孟对自身学说的宣传,办学活动扩大影响等。
西汉政权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统一的需要,董仲舒对儒家学说的改造和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
(2)宋代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而形成的新儒学;将“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3)A.政治方面: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B.经济方面: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
关于民本主义和民主主义 --壶公评论答xyz君 作者:壶公评论 发表日期:2010-7-29
有一位名校的教授对我说过,如果你的文章通俗一些,影响会更大。但是,我确实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因为冯友兰先生说过,“文章自有命”。只是,能够引起共鸣,当然是一件高兴的事,所以,首先要谢谢你对本人陈述的观点的关注。
xyz君说到:“壶公评论谈论中国佛教的禅宗和律宗对日本文化影响的分析文章的确很好。”
谢谢你的评价,不过我在《选举与治理网》已经发表的文章都是在阐述民本主义及其向民主主义的转化,尤其是这两篇关于日本文化的分析。继续的文章就是讨论明末浙东学派的理学家朱舜之的思想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定名为《从尊王攘夷走向君主立宪》,也就是讨论民本主义向民主主义转化的问题。
不想,《从尊王攘夷走向君主立宪》刚刚发了第一节,就有老朋友在我的搜狐博客上“请教”了,那是一定要答复的,于是写了《民主不是一个道具,而是文明的一个高度》。
以后几天就没有时间写文章了,于是在“选网”发我以前写的《中道论》,其中之一就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意在藏文――因为以前藏文之所正在接受审查,好象摇摇欲坠。
关于民本主义向民主主义转化,我想应该说明几个问题: 其一、我与政治无关,与学术有关――也只是兴趣而已,所以没有想过民本主义怎么就阻挡民主了?
其二、民本主义不好吗? 中国民本文化相当悠久,可以上溯于尧、舜、禹时代,例如荀子记曰“禹见耕者耦立而式,过十室之邑必下。”(大略第二十七)现代中国总理温家宝就很有这样的风格,温家宝又说他是从胡耀邦那里学来的。都四千多年了,一样的脾气,一样的民本主义。
民本主义不好吗?我以为好,要不人民就不会用四千多年的时间记住它。 例如08年汶川地震,报道称汶川是大禹的故乡,我真的吃惊,因为大禹是纯粹的华夏族,是陕西一带人,而四川一带在尧、舜、禹是属于苗(毛)之地,是中华三祖之一蚩尤的地盘,汶川怎么会是大禹的故乡呢? 但是很快就明白了,在舜、禹时代汶川一带也发生过大地震,就是大禹带领华夏族人前往救灾的,以大禹的德行,自然让汶川人念念不忘,人民对领导者最高的奖赏莫过于把他当成自家人――与中国的家文化相关,于是四千多年里大禹都是汶川人了。我估计,以后的四千年里,温家宝也会成为汶川人。
这种赞美是对领导者德行的赞美,更主要的是对民本主义的赞美。 相比较,小布什先生曾经是民主主义的总统,也救过灾,美国人记住他了没有?四年之后已经变成一个符号了,民主主义真的很好吗?
当然我并不是说民主主义不好,而是说中国的民本主义和美国的民主主义都处于发展中,它们的本质都是社会文明的进步,当中国的民本主义自然转化为民主主义的时候,中国文明程度很可能远远高于美国,因为中国的民主主义叫做社会民主主义。应该说,文明有许多内容,并不只是一项“民主”。
例如,国家观也是文明的基本组成。社会主义的国家观指的是国家服务于社会,而资本主义的国家观指的是社会服务于国家。
虽然殖民主义时代西方赢得大量的财富,在现代掩盖了这些国家一些致命的弱点。例如中国人和美国人相比较,我们为什么不需要象美国人一样到伊拉克和阿富汗去打仗――为那些石油商和垄断集团去打仗?我们为什么不必要到美国的东海岸去举行军事演习以吓唬他国,以扰乱他人的市场呢?因为社会主义的国家观和资本主义的国家观不同,在黑格尔的理论中社会是必须服务于国家的,国家是为了从事战争而存在的。
这里只是举出一个差别,其实民本主义和民主主义都是一类政治哲学概念,是关于社会建构的一整套密切相关的理论,好坏共存,是非交错。
其三、民本主义种种: 1、例如《诗经-绵》中记录的周文王的祖父周公亶父的做法,面对异族侵略,放弃钱财,放弃土地,只要能够保住民众的身家性命就行。周公亶父的思想观在孔子的学说中总结为“民信之”,也就是民本主义的最高境界。而这一个信念贯穿于中国四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以文化立国,中国之所以异于欧洲的四分五裂,就是中国文化――民本主义的造化。
2、例如荀况的理论,他反对古公亶父类的做法,他说:“禹行而舜趋,是子张氏之贱儒也。”(非十二子第六)不过,就荀况的本意,仍然是希望找到一个解决战争纷乱的途径,虽然他的理论直接导致了中国中央集权制的发生――民主派把它称为专制制度,但是我们无法否定它的民本主义的特性,而且必须承认那个社会的人性需要中央集权制,而不是荀况把中央集权制强加于社会――荀况,一书生而已,那里有这样的能耐。
种种民本主义和民主主义一样都是应运而生的。我曾经在一个网站和一些资深的民主人士讨论民主,摘录如下: 壶公评论 | 2010/05/19, 21:11 : 方先生,前几年我写过一篇《反封建论》,如果你有兴趣讨论这个问题,可以读一读这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我讨论了封建法权和资产阶级法权的问题,进而讨论毛泽东为文革定位的错误,也因此直接导致文革的失败。文革的失败的后果是这么可怕,也就是直接导致了后来封建法权--官僚体制,甚至满清体制在现代中国的卷土重来。
关于权贵资产阶级--吴敬链语,事实上就是封建法权,在现代中国的表现有目共睹,山木事件只是封建法权的派生,如同赖昌鑫事件只不过是官僚体制的派生。
但是,我们只能正视这个问题,因为它是我们社会客观的产物,毛泽东绕不过它,我们也绕不过它--谁都无法否定社会的自然属性。正如你们一直在呼吁民主,难道我们就喜欢做他人的奴隶?问题是,现代中国社会仍然必须依赖官僚体制,30年中国的成功--无论我们看到多少阴暗面,我们都不能否认这些成功,是官僚体制的组织和推动的结果。
我一直在探讨中国模式,看了许多资料,在我看来宋鲁郑在这方面的讨论是相当幼稚的。我不能不承认,中国模式的核心仍然是官僚主义--高度的、有效的集中。在中国刚刚初步完成沿海的开发,还有大量的未开发的空间,也就是说仍然需要官僚主义这种高度集中的形式,在这样的时候侈谈民主,是在犯毛泽东相同的错误--脱离了中国的现实。
关于上述简述,据我观察你的水平,应该能够有一个思考。我们喜欢什么,是次要的;讨论政治,为这个民族,为这个社会负责是重要的。
回到你提出的问题,现代的中国市场根本不是什么自由市场,只不过是官僚体制向外的派生,正如你们倡导的民主,最终只能是与伪自由市场相同的伪民主。现代中国就是处于这样的改变过程,你说的"后宫"不是皇帝的,也同样不是自由主义的,它是一类混合形态,它不同于发达国家的公司,但是可能与非洲的一些公司相似。
方先生| 2010/05/19, 23:51: 大致同意赵博主的观点。某种意义上,我本人也是官僚体制的一员。我不赞成暴力革命,也不提倡街头示威。我期望官僚体制有一天发觉自己其实就是民众的一部分,是自己作为民众一员的父母的真实的儿女。到那时,民主时代将进入可操作阶段,地球上最随波逐流、最惯于被别人指使的民众将遭遇没有人指使只能自己为自己做主的境况。
马先生2010/05/21, 09:08 : 赵博友上述一大段论述言简意赅,独立理性,十分深刻。我附和、赞同。说实话,我喜欢这样的文字,因为很受益。
其四、民主幼稚病、民主燥动症误国非浅 民主,必须有一个合理、合度的过程,而最理性的过程就是对自然规律的遵循,例如从民本主义向民主主义的转化。置此之外,民主幼稚病、民主燥动症,误国非浅,因为只盯住“民主”的时候,常常如盲人、瞎马临深渊。
例如,你将要如何面对国家分裂?你将如何做好美国的奴才?你将如何欺压中国的社会大众?当人民起义之后,你又将以什么文体控诉革命的残忍?这些都是必须想好的。以前的国民党就没有考虑好这些问题,所以我后来看那些逃往国外的儒生们的文章,常常惨不忍睹,怎么总是阴沉沉的感觉,好象是下了地狱。
通过《感受启蒙》和《读罗尔斯的《正义论》》二篇文章的写作,我大致了解了英国、法国、德国、美国等走向民主化的过程,知道这一个过程是极为困难的,而最终的成功只能是对自然规律和社会人性的适应。
要了解所谓的“民主”,不是看那些西方“理论家”的高谈阔论――他们常常是一些丧失了祖国的犹太人或者是小国寡民的胡说八道,而是看一看西方真实的历史,这一点上要向梁启超学习。如果你正视历史,你怕不怕“政治正确”的法国大革命,例如1793年?你怕不怕民主选举产生的希特勒,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
中国近百年的动乱,也以铁的事实证明,不尊重社会现实,民主化过程只能导致无穷尽的灾难。我注意到最早面对西方冲击的满清道光时期产生的魏源(林则徐)和徐继畬关于学习西方的思想;注意到其后产生的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变革思想;也注意到康有为、严复、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胡适等人的思考。
尤其是关注他们的思想的变化――一个真正的思想家从来不会囿于教条,而是面对现实,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典型地表现为梁启超。而保守党的康有为和后来的郭沫若一样坚持“大同思想”;严复从自由主义者转化为帝政主义者;胡适从自由主义转化为“好人政府”论者;王国维和陈寅恪始终相信中国能够有自己的发展道路,他们对西方研究最深,可是他们不肯走西方的路。
结束语: 前面讲到了民本主义,说明了,民本主义并非只是儒家甚至是孟子的思想,它的发生有一个非常现实的过程,它的存在是实践的证明而不是空泛的理论。
说到民本主义的现实性,如果说“胡的新三民主义为其代表,即‘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这三个‘为民’就是典型的民本思想。”“自由民主“的孙中山也是一个民本主义者,因为他主张的是“天下为公”。孙中山没有错,胡锦涛也没有错,因为中国的人性和中国的文化都处于民本主义的氛围中,是真实的。
同时,应该说明“善政与宪政”,无非一线之隔,并非“一字之分,差之千里”,我将在《从尊王攘夷走向君主立宪》继续讨论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