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

  • 格式:docx
  • 大小:32.02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

第一节基本制度概述

一、概念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是指在民事诉讼某个阶段或某几个阶段或者某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的制度。

※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民事诉讼法的基本原则

基本制度只是在民事诉讼的某个阶段或某几个阶段或者某一方面起重要作用,对民事诉讼的全过程没有指导意义,内容比较具体,主要作用在于适用性,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基本原则对民事诉讼的全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贯穿于整个民事诉讼的过程中,内容比较抽象,主要作用在于指导性,也有一定的适用性。

※民事诉讼的基本制度&民事诉讼的一般制度

基本制度在民事诉讼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审判程序和诉讼程序的运行起指导作用。

一般制度是民事诉讼某个具体阶段具体适用的制度,在一定情况下,只是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具体制度,它在民事诉讼法律制度中的地位不如基本制度。有的一般制度是反映基本制度的内容,有的一般制度是贯彻实施基本制度,有的一般制度是基本制度的辅助性制度。

二、范围

民事诉讼法中的基本制度包括审判程序中的基本制度和诉讼程序中的基本制度。前者是指对审判活动起指导意义的制度,包括合议制、回避制、公开审判制、两审终审制等;后者是指对当事人诉讼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制度,包括当事人制度、证据制度等。

这里,我们只针对审判程序中的基本制度进行探讨。

三、意义

1、研究基本制度,有利于把握民事诉讼的具体程序制度

2、研究基本制度,有利于协调好民事诉讼法律制度中的审判程序制度和诉讼程序制度。

第二节合议制度

一、概念

合议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判民事案件实行集体审理和评议的审判制度。集体审理,是指需要若干审判人员组成审判集体,对案件进行审理,对案件的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进行评议,以审判集体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

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合议庭需由三人以上的单数的审判人员组成。

二、意义

1、利用集体智慧,弥补个人能力上的不足,以保证案件的审判质量。

2、体现审判民主,防止个人擅权,在审判组织内部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以保证案件审理的客观公正性。

三、内容

合议制度的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实行合议制度的组织形式及其构成,二是实行合议制度的组织及其权限范围。

1、组织形式及其构成

合议庭由三个以上的单数审判人员(包括陪审员)组成。

在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审理中,组成合议庭时可以邀请陪审员参加,而第二审民事案件的审理以及特别适用程序审理特殊案件时,合议庭只能由审判人员参加,陪审员不能参加。

2、权限

合议庭对外代表人民法院其一切职权的行使和职责的履行,均以人民法院的名义,其审判行使的后果也由人民法院承担;对内是人民法院的一个审判组织,应接受人民法院的领导,受审判委员会的监督和指导。

①共同负责制

合议庭成员对合议庭负责。其中任何一人对外的行为,视为合议庭全体成员对外的行为,具有共同效力。

②内部表决

对于案件的审理,采用合议庭内部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

③民主集中制——少数服从多数

合议庭内部实行民主集中制,少数意见服从多数意见

※我国《民事诉讼法》在“合议庭民主集中制”的规定上有所欠缺。学理通说,若合议庭未形成多数意见,则以审判长的意见为主。《仲裁法》规定,若仲裁出现此情况,以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为主。在美国,若9位大法官之间难以决断,则要考虑审判长、审判人员从业时间、资历甚至年龄。

四、适用

在司法实践中,合议制度的贯彻有流于形式的倾向。

第三节回避制度

一、概念

回避制度,是指审判人员和其它有关人员遇有法律规定不得参加案件审理或不得参加有关诉讼活动的情形时,而退出案件审理活动或有关诉讼活动的制度。

二、意义

回避制度是为了保证案件得以公正审理而设立的。案件的公正审理,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是审判人员得公正。回避制度有利于确保裁判者在当事人之间没有利益上的偏向,以保证案件裁判的公正性。

三、回避情形

《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四条【】

1、法定回避情形

①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近亲属

②与本案有利害关系

即审判人员虽不是本案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但案件的处理结果事实上直接关系到审判人员的某种利益,可能使其某种利益受到损失或者得到某种好处。

③与本案当事人、诉讼代理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对案件公正审理

审判人员与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关系主要包括比较密切的社交关系和恩怨关系。

2、非法定回避情形

审判人员接受当事人、诉讼代理人请客送礼,或者违反规定会见当事人、诉讼代理人的,当事人有权要求他们回避。

四、回避范围

适用回避的人员包括:审判人员(包括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员等。

※将审判人员之外的一些人员也作为回避适用的对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这些人在诉讼中虽然不对案件作出裁判,但他们在诉讼中的行为,也有可能影响裁判的公正性。

五、回避程序

(法定回避情形也要申请?)

回避的程序包括当事人申请回避的程序和人民法院作出是否要求相关主体回避的决定的程序。

回避的提出,可以依当事人申请,也可以是审判人员或其他人员主动自行提出。我国目前不接受无因回避(即没有任何正当理由而要求回避)。

1、当事人申请回避的程序

向法院书面或者口头的形式提出申请,并说明“申请回避的理由”。

通常情况下,申请回避应当在法院通知当事人合议庭组成人员或者案件独任审判员时,即案件开始审理时(即开庭前)提出。

如果当事人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才发现某一审判人员有法定的回避情形,或某一必须回避的人员是在诉讼过程中加入诉讼的,当事人可以在案件审理过程中、法庭辩论终结之前提出申请。

但是,若审判人员必须回避而此时案件审理过程已经结束,当事人可以在提起上诉或者再审时,将该种情况列为上诉理由、再审理由。

2、人民法院决定回避的程序

人民法院决定回避的程序,包括决定回避的权限、作出决定的期限和方式、对申请人不服法院决定的复议等等。

院长担任审判长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3、复议

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回避申请,应当在申请提出的三日内,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作出决定,申请人对决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决定时申请复议一次。人民法院对当事人的复议申请,应在三日内作出决定,并通知复议申请人。人民法院的复议具有最终的法律效力,当事人不得再就此申请复议或者上诉。

六、回避的法律后果

1、在人民法院作出是否同意申请的决定前,除案件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之外,被申请回避的人员原则上应暂停参与本案的工作。

2、人民法院决定同意申请人回避申请的,被申请回避的人退出本案的审判或诉讼。

3、人民法院决定驳回回避申请的,被申请回避的人员恢复案件的审理职务或参加案件的有关诉讼活动。

4、当事人对决定申请复议的,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与本案的审判或诉讼。

七、意义

1、回避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多的是有利于许多形式问题的解决。

2、对于当事人和应该回避人员有一定的人身保护意义。

七、问题

目前我国法律关于回避制度的规定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主要问题有两个:

1、回避的情形规定的面不够宽和不够具体。

2、适用回避的人员的范围窄。

第四节公开审判制度

一、概念

公开审判制度是指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法律规定的情况外,审判过程及结果应当向群众、社会公开的制度。

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