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物理有机化学教程(8)

  • 格式:pdf
  • 大小:3.47 MB
  • 文档页数:50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用Olah的超酸(super acid)体系可以产 生碳正离子。这样产生的碳正离子可以直 接用核磁共振进行研究,这些研究揭示了 碳正离子的许多重要性质。 例如 , 应用 SbF 5 为 Lewis 酸,液态 SO 2 或者 SbF 5 为溶剂,可以产生简单的烷基碳正离 子,用核磁共振以及其他手段可以详细研 究这些碳正离子的性质。应用其他的超酸 体系,例如SbF5/FSO3H,可以直接从烷烃 生成碳正离子。
此外,应用不同碳正离子稳定性的差异,通过适当的平衡 由一种碳正离子来产生另一种更稳定的的碳正离子也是常 用的方法。
8.4 碳负离子的结构
有关碳负离子结构的实验 结构 烷基碳负离子有两种合理的结构,一种平面sp2杂化 构型和一种棱锥体sp3杂化构型:
在一个轨道中s特性的增加(如sp2=1/3s; sp3=1/4 s)会使 该轨道更靠近核,因而能量更低。因为碳负离子的孤对电子 靠核愈近愈稳定,所以棱锥体sp3杂化构型看来对碳负离子并 不利。但是孤对电子和三个成键电子对之间还有一种相互排 斥的作用,这种作用在棱锥体中是最小的(sp3杂化轨道中的 108°相对于sp2杂化轨道中的90°角)。
本 章 内 容 (2)
8.6 中间体的1,2-迁移反应 碳正离子的1,2-迁移反应 碳自由基的1,2-迁移反应 碳负离子的1,2-迁移反应 卡宾的1,2-迁移反应
碳正离子是许多有机化学反应的中间体,包括最基本 的有机反应类型,如SN1, E1,烯烃的亲电加成以及 芳香化合物的亲电取代等。碳正离子也涉及许多重要 的重排反应。在物理有机化学的发展历史上,碳正离 子的研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物理有机化学中的许多 重要原理和技术是在探讨碳正离子的过程中发展起来 的。因此,对于碳正离子性质的深入理解是学习有机 化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8.5 碳负离子的稳定性
影响碳负离子稳定性的因素 测定烃的酸性很容易估计出碳负离子的稳定性。
影响碳负离子稳定性的因素: 1) s-特性效应 s特性较大的轨道上的孤对电子稳定性较大。
2)共轭效应 碳负离子碳原子上的负电荷可以通过共轭效应有效地离域 和稳定。
要使共轭效应有效,相互作用的基团必须是共平面的,所以 观察到A比B有更大的酸性,因为B不能形成平面碳负离子。
这种通过电荷离域的稳定化作用也可以通过邻位取代基的参 与来实现。例如,p-MeO C6H4 CH2CH2Cl与超酸SbF5在液 态SO2中作用,实际观察到的碳正离子是C,而不是B。邻基 参与的结果是反应通常比预期的大大加速。
这种邻位取代基效应当对位是OH时更为明显。 p-HOC6H4 CH2CH2Cl的溶剂解比对位为OMe的情 况快106倍 。
作者:王剑波(北京大学化学学院 )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8章 反应中间体: 碳正离子 和碳负离子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本 章 内 容 (1)
8.1 碳正离子的基本结构 结构和稳定性;有关碳正离子结构的实验 8.2 影响碳正离子的稳定性的因素 溶剂效应;电子效应 8.3 碳正离子的形成 中性分子的异裂反应;Lewis酸的作用;正离子对中 性分子的加成;从其他碳正离子 8.4 碳负离子的结构 有关碳负离子结构的实验 8.5 碳负离子的稳定性 影响碳负离子稳定性的因素
有关结构的实验证据
手性锂化合物解离的结果是生成一对快速平衡的棱锥体碳 负离子,碳负离子再和CO2反应,在-70 oC下,由于和CO2 的反应是发生在平衡达到之前,因此构型大部分保留。但在 0 oC下反应时,碳负离子构型翻转平衡完全达到,因此反应 得到外消旋体。
碳负离子构型翻转平衡导致外消旋化
如果由于立体化学上的限制,使得碳负离子翻转的能垒 升高,则可以观察到立体化学完全保持的情况。例如,顺 式-2-甲基环丙基锂羧基化时生成立体定向的顺式羧酸。顺 式羧酸由于三元环的限制,使得碳负离子的翻转变得困难。
2)电子效应 碳正离子是缺电子的,所以,任何使正电中心增加电子密度 的结构变化都能使碳正离子稳定。这些电子效应包括诱导效 应、场效应和共振效应。 诱导效应
场效应是一种纯粹通过空间的静电作用,很难和诱导效应分 开,这两种效应常常合在一起称为极性效应,或者诱导场效 应。
共振效应
MeO―CH2Cl溶剂解反应比CH3Cl至少快1014倍。
双键参与稳定碳正离子也可能会导致新的碳碳s键的形成。例 如在下面的反应中,双键的参与导致了降冰片烷基碳正离子的 形成。这个碳正离子进一步被乙酸根负离子捕获。
稳定化也可以通过芳香化来实现。例如 右侧的两个化合物虽然互为异构体,但是 化合物A在水中具有很好的溶解度,并且是 一个晶体( m. p. 208 oC)。实际上化合物 A 中的碳和 Br 不是共价键而是离子对。 1 H NMR 表明只有一个质子峰,它实际上比 Ph3C还稳定1011倍。
George A. Olah
3) 正离子对中性分子的加成 正离子和中性有机分子体系的加成会产生碳正离子。这在 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中是非常常见的。这些相互作用可以用 Lewis酸碱的作用来理解。
4)其他正离子 通过重氮盐来产生碳正离子在有机合成上是十分有意义的。 这里的驱动力显然是由于N2是一个非常好的离去基团。
由于碳正离子的缺电性质,从过渡态的结构可以看出,当 分子中存在多个迁移基团时,可以最大程度稳定碳正离子 的 R 基团最先发生迁移。因此,在碳正离子中发生 1,2- 迁 移反应时基团的迁移顺序一般为:芳基 > 烷基。当苯环上 带有不同的取代基时,基团迁移的相对优先顺序如下: p-MeO-Ph> p-Me-Ph>Ph> p-Cl-Ph> o-MeO-Ph。
叶立德的形成是由于s,p的p-d轨道重叠,而氮原子却不可 能有这种效应,因为第二周期元素没有低能量的空d轨道可以 接受这种孤对电子。
8.6 中间体的1,2-迁移反应(1,2-shift)
1,2-迁移反应是有机化学反应中各类中间体所具有的共同 的反应类型。通过 1,2-迁移的过程,活泼反应中间体生成稳 定的中间体或产物。 活性中间体的 1,2-迁移反应是自由基、碳正离子、碳负 离子和卡宾等中间体的后续反应中所共有的一类重排反应。
有关碳正离子结构的实验 以下的实验可以间接说明碳正离子采取sp2杂化轨道。 实验一:下面三个三级溴化物在80% EtOH/H2O, 20 oC的 水解速率有非常大的差别。这里取代反应显然只能以SN1 机理进行。由于体系的刚性增大,形成平面结构的能量将 大为增加。水解反应速率的差别反映了中间体碳正离子的 稳定性,锥形的碳正离子是非常难形成的。
实验二:在相似的条件下,以下两个三级溴化物A和B的亲 核取代反应的速率也有巨大的差别。
由于极端的刚性结构,从溴化物B形成的碳正离子通过体 系的电子离域实际上被完全阻止。而从化合物A形成的碳正 离子,尽管苯环共平面时也有一定的空间阻力,但是仍然可 以有相当程度的电子离域。 另外,简单碳正离子的结构也被核磁共振以及红外光谱所证 实,例如: Me3C+SbF6-。以上的实验说明,碳正离子需要严 格采取sp2杂化轨道,这与自由基以及碳负离子不同。
8.3 碳正离子的形成
1)中性分子的异裂
以上的电离需要较高的离子-溶剂化介质,即只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适当的 溶剂中才能较容易地发生这种电离。很显然,加入 Ag + 可以 使平衡向生成碳正离子的方向移动。
2) Lewis酸的作用 Lewis酸可以协助碳正离子的形成。例如,叔戊酰氯在AlCl3 作用下的碳正离子形成过程是,叔戊酰氯和 AlCl 3 作用,协助 CO离去,形成叔丁基碳正离子。
自由基的1,2-氢迁移被认为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在形成三元 环状过渡态时,氢无法与单电子发生离域作用,过渡态得不 到足够的稳定。
8.1 碳正离子的基本结构:结构和稳定性
两种可能的结构:碳正离子未占有电子的空轨道有两 种可能的杂化状态:sp2和sp3杂化。
量子力学计算表明,锥形 sp 3 比平面 sp 2 的稳定性差 20 kcal/mol 。从碳正离子取代基的空间效应可以看到,采 取sp2杂化轨道更为有利。 结论:碳正离子为平面结构,和三烷基硼R3B是等电子的。
其中M表示迁移基团,﹡表示原子自身的带电性质(依次分别 表示为碳正离子、自由基、碳负离子)。
碳正离子的1,2-迁移反应 1922年,Meerwein和van Emster在研究萜类化合物重排反 应的机理时,提出反应经历了碳正离子1,2-烷基迁移的过程, 这被认为是碳正离子重排化学的起源。
邻二醇在酸作用下发生的频哪醇重排是由碳正离子经过 1,2-烷基(芳基)迁移重排为更加稳定的正离子。
除了基团从一个碳原子向缺电性的碳正离子迁移外, 也可以从碳原子向缺电性的其他原子(如N和O原子)上 迁移,伴随新的碳正离子的生成。
碳正离子的1,2-迁移反应经历“桥联键”(bridged bond)的过 渡态。迁移的 R 基团与两个碳原子形成三元环的结构,使 得正电荷得到分散,随后R基团发生迁移。
8.2 碳正离子的稳定性
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受到若干外部和内在因素的影响。 1)溶剂效应
三级溴化物电离成为正、负离子,在气相中需要 200 kcal/mol,而在水溶液中只需20 kcal/mol。这种巨大的 差异是由于溶剂化的作用。极性溶剂通过溶剂化作用 稳定碳正离子中间体以及相应的负离子,从而使电离 的能量大为降低。而在气相中,则没有这种稳定化作 用。正是由于这种溶剂的稳定化作用,使得溶液中的 很多有机反应能够通过碳正离子中间体进行。
此外,以下的化合物可以白色结晶体分离出来。
CH 2 ═CH + 的稳定性介于甲基正离子和乙基正离子之 间。而苯基正离子是极不稳定的正离子,它处于sp2杂化 轨道的节面上,与环体系不共轭。这也就是为什么烯基 卤化物和芳基卤化物不能发生经由SN1机理的亲核取代反 应的原因(由于空间上的原因,SN2机理的亲核取代也很 困难)。
顺式-2-甲基环丙基锂羧基化时生成立体定向的顺式羧 酸:碳负离子构型翻转受限。
氢同位素交换以及碱催化外消旋化作用 用 CH3OD/CH3OK处理下述光学纯化合物,发现外消旋化 和氚交换的速率是等同的,这说明碳负离子中间体具有平 面的或者快速转化的锥形结构,即碳负离子和邻位的氰基 之间发生电子离域。
这个例子清楚表明了电子离域作用对碳负离子结构的影响。
平面构型对共轭最有效, 而这种共振作用使得碳负 离子稳定:
但是,在下面的例子中,由于立体化学的原因,碳负离子的 平面化变得非常困难。
桥式有机锂化合物容易形成并能正常地与亲电试剂反应, 进一步证明了碳负离子优先选取棱锥体电子构型。此外,从 结构的角度,碳负离子可以和胺进行类比,因为它们是等电 子的。实验表明,胺也是以快速转化的棱锥体存在的。
碳碳双键的电子也可以作为邻基参与到碳正离子稳定化。 7-降冰片烯基苯甲磺酸酯的溶剂解反应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说明邻位碳碳双键对于反应速率以及立体化学的影响。
碳碳双键参与碳正离子的稳定化
反式苯甲磺酸酯的乙酸水解速率是相应的饱和苯甲磺酸酯的 1011倍,并且从反式苯甲磺酸酯得到的产物是反式-7-乙酰氧 基降冰片烯,即反应是构型保持的。这个结果可以解释为, 碳碳双键参与了碳正离子的形成,通过电子离域稳定碳正离 子中间体,并且乙酸对碳正离子的进攻是从双键的反面。 当顺式 -7- 降冰片烯基苯甲磺酸酯进行同样的乙酸解时,此 时由于双键没有在合适的位置来协助离子解,因此,要比相 应的反式异构体的乙酸解反应慢 107倍。并且反应经历了碳 正离子的重排,形成稳定的烯丙基碳正离子。
碳正离子、自由基以及碳负离子中间体重排过程中桥联键 过渡态的分子轨道能级图。
从这个能级图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看到,碳正离子的1,2-迁 移重排是最为容易的。
碳自由基的1,2-迁移反应 与碳正离子的1,2-迁移相比,自由基的1,2-迁移重排相对 较少。分子轨道理论对此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三中心过 渡态只有一个成键能级,可以容纳两个电子,碳正离子重排 时,两个电子正好进入其中;但是自由基重排时,另一个电 子必须进入反键能级,过渡态的稳定性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