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隐私权的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16.31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9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隐私权就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并具有以下特征:1、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法人不能成为隐私权的主体;2、隐私权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和隐秘性;3、隐私权的保护要受公共利益的限制;4、隐私权是一种支配权。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个人权利与人身尊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隐私权已成为当代公民保护自身人格的一项重要权利。自1890年美国学者华伦和布兰代斯第一次提出隐私权后,演变至今,已成为一项公认的独立的人格权。许多国家的法律都对隐私权加以承认并保护,制定了不少单行法规。而首先提出并创立隐私权理论及法律制度的美国,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隐私权保护体系。在我国,也有许多有关保护个人隐私的法律规定和司法解释,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宪法保护;

2、实体部门法保护;

3、程序法保护;

4、其他法规的保护。关键词: 隐私隐私权法律保护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不断推进,个人权利与人身尊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隐私权已成为当代公民保护自身人格的一项重要权利。科技手段和现代传媒的普及,使猎取他人隐私、满足好奇心理、或达到商业及政治目的的社会现象已屡见不鲜。一、隐私权的概念及特征隐私是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知道或他人不便知道的个人信息,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或他人不便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隐私有三种基本形态:个人私事、个人信息、个人领域。自1890年美国学者路易斯·布兰代斯和埃.威斯汀第一次提出隐私权加以承认并保护后,时至今日隐私权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一的定义。中外学者对隐私权下了很多的定义,外国学者关于隐私权的定义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1、《牛津法律大词典》对隐私权下的定义为:“不受他人干扰的权利、关于人的私生活不受侵犯或不得将人的私生活非法公开的权利要求。”2、《布莱克法律词典》对隐私权下的定义为“私生活不受干涉的权利”或“个人私事未经允许不得公开的权利”,传统上理解为“独自一人享有的权利”。3、美国侵权法对隐私权的概念也未做出明确规定,但列举了侵犯隐私权的四种形式,即“盗用、侵入、公开透露私人事实,在公众眼里歪曲他人。”4、随着情报化、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有人给隐私权下了几个新的定义,叫“个人情报保密权”,又叫“控制自己情报流转的权利。”①其含义是指公民对有关自己的个人情报的产生、储存、利用、修改、流向等享有支配权。在我国隐私权是个比较新的法律概念,对其进行研究是近几年的事情,对隐私权的概念问题也未取得一致的认识,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1、第一种观点认为:“隐私权也称为私生活的秘密权,是指公民对自己的个人生活秘密和个人生活自由为内容,禁止他人干涉的一种人格权。”②这个概念在我国是比较权威性的,为大部分学者所接受。2、第二种观点认为“隐私权是指公民和法人对其个人秘密或者企业法人秘密所享有的,不可侵犯的权利。隐私权也被称作个人(企业)秘密权。”③这个定义的特别之处在于它认为法人也能成为隐私权的主体。3、第三种观点认为:“隐私权是公民依法享有的住居不受他人侵扰以及保有内心世界、财产状况社会关系、性生活、过去和现在其他纯属个人的不愿为外界知悉的事务的秘密权利。”④除以上列举的七种定义之外,中外学者还对隐私权这个概念下了很多其他的定义,但在外延和内涵方面都未超出以上定义的范围。分析隐私权的多种定义,可以发现他们的共同之处,即设立隐私权的目的是为了使公民的私生活和内心世界不受干扰,这也是隐私权的宗旨。[!--empirenews.page--]针对以上的论述,我们就从以上几个方面根据隐私权的宗旨来论述隐私权的概念问题:在我国,隐私又称为阴私,二者不分。1989年版的《辞海》对“隐私案件”是这样解释的:“亦称为‘阴私案件’,涉及男女私生活、奸情或淫秽内容的案件”。《法学词典》对“隐私案件”所作的解释也与此大同小异。我国在立法上对这两个的使用也比较混乱,《刑事诉讼法》第111条,《律师暂行条例》第7条第3款使用的都是“阴私”这个,而在其他地方,如《民事诉讼法》第66条,第120条使用的则都是“隐

私”这个概念。如按立法者的意图,并不会引起这两个概念意思上的不同。这更进一步说明,无论是我国的法学界还是立法界对这两个概念都不加分别,将二者混为一谈,对隐私这个概念还缺乏明确的认识。那么究竟何为隐私?我认为构成隐私有两个要件:第一为“私”,第二为“隐”。所谓的“私”就是纯粹是个人的,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事情,这是隐私的本质所在,也构成隐私的前提条件,任何公共的,群体的事情或与之有关的事情都不能成为某个人的隐私。这一点并不难理解,问题是如何区分某件事情是个人的事情还是公共的事情。这没有一个适合于任何人的标准范围,对此应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某些事情对于某些人来说是个人私事,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则不是;某些事情在某些场合下是个人私事,在另一种场合下则不是。如果某人有不讲卫生,随地吐痰的坏习惯,如果他这种坏习惯只局限于他个人的居所则他人无权干涉,因为这是个人私事;但是如果此人在公共场合下也有随地吐痰的坏习惯,那么这种坏习惯就不是纯粹的个人私事了,他人有权干涉,因为这种无场合的随地吐痰的坏习惯已经破坏了公共卫生,就此和公共利益、群体利益发生了联系。再如个人财产对于一般公民来说纯粹为个人私事,但对于政府官员来说则是例外,因为政府官员的财产的多少和该官员是否廉洁往往有一定的关系。总之某个事情是否个人私事,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其标准是:是否与公众利益发生联系。隐私的第二个要件就是“隐”。所谓“隐”并非描述某个事情、某个信息不为人知的事实状态,它有以下几个含义:第一、当事人不愿这种个人私事被他人知悉。当事人往往由于某种心理因素或从道德的角度考虑,担心这样的事情让别人知道会产生心理上的压力和恐惧感,自我形象被破坏,名誉受到毁损等各种不利影响。第二,按照正常的心理和道德水准,这种个人隐私不便让他人知道,否则会对当事人产生各种不利的后果。如当众揭露别人已经改正了的错误,宣扬他人身体缺陷等,在一般情况下使当事人难堪,产生心理压力,甚至意想不到的恶果。第三,这种个人私事当事人不愿或不使他人干涉。如大至个人婚姻、职业选择这样的终生大事,小至日常生活中个人小事,当事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要求、标准做出决定,其他人不便干涉。第四,某些私人领域当事人不愿或不便他人侵入。如个人住所、卫生间等等。以上四种情况,如果当事人愿意,则视为隐私权的放弃,因而也不存在侵权问题。综上所述,隐私权就是自然人享有的对其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信息、私人活动和私有领域进行支配的一种人格权。它具有如下几个特征:[!--empirenews.page--]1、隐私权的主体只能是自然人,法人不能成为隐私权的主体。隐私权具有严格的人身性,基于自然人的精神活动而产生,也是基于个人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处理而产生的所有人的内心世界的安宁以及与外界相隔离的宁居环境的权利。它产生与存在的依据在于基于人的心态而产生的各种利益需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无精神活动即无心态,因而无隐私[1][2][3]下一页权可言。法人对其经营活动的信息或秘密属于商业秘密,体现的是一种无形资产和经济利益,而非人格利益,从立法和司法实践中来看,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也从未被认可为隐私权的主体;2、隐私权的内容具有真实性和隐秘性。隐私权作为一种不愿公开私人领域秘密或不受他人干涉的权利,其内容必然具有秘密性。同时,其内容均为客观存在的事实,具有客观真实性。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把侵犯名誉权的行为与侵害隐私权的行为区分开来。因为名誉所关注的是与民事主体名誉有关的事实表述真实与否和评价适当与否。因此,在隐私权侵权案件中,加害人不能以其所公开的事情是真实的而免责。3、隐私权的保护要受公共利益的限制。隐私权本质上是保护纯属个人的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事情,这就意味着任何人对自己隐私权的使用,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不得违背社会的公序良俗,不得损害第三人的利益。因此,对违反法律和公共利益的行为,他人应予以揭露和干预。4、隐私权是一种支配权,具体的权能有以下几个方面:(1)权利主体对其隐私享有控制权。所谓控制权是指权利主体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思控制具体的权利对象。隐私权的主体对其隐私控制,按照隐私表现的三种形态具体的表现为:对个人信息的控制、个人活动自由、私有领域的不可侵犯。对个人信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