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积极心理学>>读后感

—浅谈以此观点看待问题学生

以马斯洛、罗杰思为等人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重新关注人类的正向层面,重视积极的心理活动,积极心理学便是在此基础上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1998年马丁·塞里格曼邀请部分心理学家在艾库马尔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会议,商讨了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和方法,结构问题。谢尔顿和劳拉·金定义道出积极心理学的本质是“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等积极品质的一门科学”。

在暑假期间看了积极心理学法方面相关的书后,受益匪浅,深受启发。尤其在对待问题学生方面让我茅塞顿开,寻得了一些新的态度和方法,真有水穷山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受。下面结合我读书的体会和生活中的实际,浅谈下用此方法看待问题学生的观点。

强调积极的看待问题学生的角度。过去的心理学过度的关注是人的消极方面心理活动,所谓的消极心理研究主要是以人类心理问题、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为中心的,如在过去一个世纪的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所熟悉的词汇是病态,幻觉,焦虑,狂躁等,而很少涉及到健康,勇气和爱。注意到这种现象,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

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所以积极心理学呼吁:心理学应该转换为研究人类优点的新型科学,必须实现从消极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模式的转换,研究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在学校中我们也常常遇到各种问题类型的学生,有的是学习困难,智力低下;有的是交际困难,人际关系差;有的是缺乏学习兴起,好做小动作等等。而我们有些教师也习惯了用有问题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不对他们抱有较大的期望,对他们的学业和生活中的事处理也是草草了事,总觉得他们不惹事就算万事大吉了。然而实际上却并非能达简单了事,不学习的学生总会惹各种事,影响班级氛围。更有甚者,问题的学生在学校里如果得不到较好的心理辅导和教育,将来走向社会可能成为社会的问题。所以我们是时候转变教育的态度了,并不能仅仅关注成绩,关注较好的学生。我们要相信问题学生也是有较大的发展的潜能的,相信他可以激活他们身上的潜能来提升他们,改变他们,发展他们。

怎么才能激发问题学生的潜能呢?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要培养人的积极人格特质。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培养,首先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对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方面。快乐作为一种积极情绪,是影响心理行为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着人类行为模式的选择。日常工作中我们要想改善学生,一定要让他有一点快乐的体验,比如当一个自卑学生,读书说话声音不都高的学生出现的时候,应试图鼓励他提高嗓音,提高一点我们都要给予鼓励,让有有点快乐的感受,而不是讽刺挖苦他,你声音像蚂蚁一样,

其他同学都听不见,这是大忌。尤其是小学生学习生活中,做事都需要一定的快乐体验,第一次有了甜头,下次他就积极自信了。其次培养积极人格,提高自我效能感。当一个学困生出现的时候,不可以普通同学的水平去要求他,应布置适合他的水平学习任务。多在平时辅导中给予支持,讲些基本的知识,让其有成就感,相信自己也可以做出成绩。长此以往,学困生就能形成“习得性乐观”,而如果总是以高水平要求,他们就会形成“习得性无助”。最后我们要创造积极的环境,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及其经验是在环境中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个人。所以我们要创设较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不能让学生总是在抑郁,压力下生活。比如一个总是喜欢惹事的学生,我们要静心下来,倾听他为啥惹事,生活中有何不如意。在处理他们的摩擦时,要让他们先倾诉我自己的苦恼,当把烦恼说出来的时候,情绪已经宣泄了一大半,最后再引导他们如果再发生,你认为当时的做法是否合适,做出正确的选择。不可一味的批评,让他们在高压下的道歉,更不能当众人羞辱。总之创造一种积极的环境,比在重压,不开心下的环境更有利学生的生活和学习。

积极心理学是当代新兴的心理学思潮。它要求心理学家用积极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动机和能力等,通过激发每个人自身所固有的某些实际的或潜在的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从而使每个人都能顺利地走向属于自己的幸福彼岸。我们教师在工作中也要关注学生自身的优点和潜能,通过激发学生自我的潜能,来达到培养学生的目的。这就像我们要战胜病魔,也要从提高自我免疫力着手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