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复习重点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住宅区规划原理

复习重点

第一章:住宅区的意义与组成

住宅区的定义:住宅区是城市中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各种类型和各种规模的生活居住用地的总称,它包括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等。(住宅区同时还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它包含了居民相互间的邻里关系、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等维系个人发展和社会稳定与繁荣的内容)

住宅区的类型从大到小有: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住宅街坊和住宅群落。

社区的定义:是指一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的一种亲密的社会关系(即社会关系)。

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1、有一定的社会关系;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3、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4、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形成邻里单位的原则:

1、城市交通不穿越邻里单位,内部车行、人行道路分开设置;

2、保证充分的绿化,使各类住宅都有充分的日照、通风和庭院;

3、设置日常生活必须的服务设施,每个邻里单位有一所小学;

4、保持原有地形地貌和自然景色,建筑物自由布置。

住宅区四大用地:住宅用地、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停车用地和公共绿地

住宅区四大系统:住宅、公共建筑、道路交通设施、绿地与场地

社区的四大系统:社区生活保障系统、社区育才与就业系统、社区交流与参与系统、社区运营系统。详见课本第8到9页的相关内容。

第二章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由低到高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从满足人的需求出发,住宅区规划应该充分考虑居住环境的适居性、识别性与归属性以及营造具有文化与活力的人文环境。

社区发展原则

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建设社区文明与发展社区文化,建立完善的服务与管理机制,适应与满足人的需求是社区发展原则的基本核心内容。

适居性的基本物质性内容:卫生、安全、方便、舒适。

卫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环境卫生和生理健康卫生

安全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人身安全和治安安全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指在不损害将来人类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利益的基础上,能够满足现代人需要的发展。

住宅区规划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全体居民对住宅区的财富的公平共享,包括共享设施、共享服务、共享景象、公平参与。

第三章住宅区的规划结构

结构的五个基本性质:整体性、系统性、规律性、可转换性和图式表现性。

一般情况下,将住宅区的构成要素划归为用地、设施、空间、景观四个部分。

结构的规律性和可转换性在住宅区规划中主要体现为对构成要素根据确定的目标进行

重组的基本规划要求与因素,其中包括:用地规模与配制、设施分级与布局、空间层次与组合、视觉景观与形象四个方面的内容。

居住密度的含义:是指单位用地面积上居民和住宅的密集程度,它是一个包含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和建筑面积密度指标的综合概念。

关于人口密度、人均用地、建筑密度、建筑面积密度和容积率的计算是重点,具体的公式祥见课本第35到36页。

建筑密度:

住宅区建筑密度(毛)=住宅区总建筑基地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

住宅区建筑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筑总基地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

建筑面积密度:

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毛)=住宅区建筑总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公顷)

住宅区建筑面积密度(净)=住宅区某项建筑总面积/住宅区该项建筑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公顷)

容积率:

住宅区容积率=住宅区总建筑面积/住宅区总用地面积(平方米/平方米)

住宅区住宅用地容积率=住宅区住宅总面积/住宅区住宅建筑用地总面积(平方米/平方米)住宅区的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与停车设施、教育设施、绿地与户外活动场地、管理设施和市政设施六大类。

服务半径考虑两方面的因素:居民的使用频率和设施的规模效益。

住宅区的生活空间可分为私密空间、半私密空间、半公共空间和公共空间四个层次。定义在课本第40页。

领域感:是人对空间产生归属认同性的基本心理反应,也是住宅区生活空间层次划分的基础。一般认为领域感的产生是由于人都有一种本能的强烈愿望,要求规定其个人或集体活动的生活空间范围,即领域。

基本要求:住宅区各层次生活空间的建构宜遵循私密—半私密—半公共—公共逐级衔接的布局组合原则,重点关注各层次空间衔接点的处理,保证各层次的生活空间具有相对完整的活动领域

考虑因素:考虑不同层次生活空间的尺度、围合程度和通达性。同时应特别注重半私密醒的住宅院落空间的营造,以促进居民之间各种层次的邻里交往和各种形式的户外生活活动。半私密空间宜注重独立性,半公共空间宜注重开放性、通达性、吸引力、职能的多样化和部分空间的功能交叠化使用,以塑造城市生活的氛围。

第四章居民调查

居民调查的目的:为了掌握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充分了解居民的需求和规划设计需要解决的问题,其作用在于评价居民居住的居住环境,分析居民的居住意愿,并预测住房市场的发展趋向,决策住宅区规划设计的概念、定位与原则,直接或间接地指导住宅区的具体规划原则。

从调查目的来看,有实况调查、评价调查和意向调查三种。

居民调查的方法常用的有: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和观察调查。

封闭性问题的优点:1、答案是标准的,因而易于作比较,可避免不完整和不相干的回答;

2、回答者通常会对问题的含义比较清楚,有助于提高问卷的回收率;

3、避免回答者对一些敏感问题不作回答。

缺点是:1、可能使一个不知道如何回答或者没有看法的回答者随便乱答;2、可能答案中没有列出适合某些回答者的答案或者写的不够详尽;3、对有些问题可能会有太多的答案

需要列出。

开放性问题的优点:1、当一切可能的回答种类均未被得知时,开放性问题将比封闭性问题得到较全面的答案;2、有助于研究人员得到回答者认为的恰当的答案;3、问卷表上列出的回答种类太多或无法列全时,开放性问题更为适宜;4、它能给予回答者较多的创造性和自我表达的机会。

缺点是:1、可能导致收集到无价值或不相干的信息;2、信息不标准化;3、回答者需要较高的教育水平。

观察的两种主要形式:参与性观察法和非参与性观察法。

观察的两种类型:结构式观察和非结构式观察。

统计分析是对所有调查资料的综合处理,目的是用来描述、解释和预测调查的对象。第五章空间

空间指标:构成要素:外部空间的构成要素

基本构成要素:限定基本空间的建筑物、高大乔木和其他较大尺度的构筑物

辅助构成要素:用来形成附属空间以丰富基本的尺度和层次的较小尺度的三维实体。

空间的限定方式:围合、占领、占领间的联系。

围合空间的特点

具有很强的地段感和私密性;易于限定空间界限和提供监视;减少破坏行为

可以增进居民之间的交往和提供户外活动场所

围合空间的特点适合居住生活的需求,符合居住空间需要安全感、安定感、归属感、邻里交往的要求,易于提供亲切宜人的、可靠的生活空间,同时也为居住空间层次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积极的外部空间能给人以心理上的安定感,并让人易于了解和把握,从而使人在其中能安心进行活动,同时,积极的外部空间需要良好的通达性,使人易于接近和到达,相对完整的、较多出入口的空间是其基本条件。

空间的类型:流动的带形空间、静止的院落空间

围合空间的形成

关键在平面,在平面上,使空间具有围合感的关键在于空间边角的封闭。同时在立体上,围合空间的比例关系到空间的心理感受,过大的D/H会使人感觉不稳定甚至失去空间在平面上构筑的围合性,过小的D/H会使人感到压抑。

如何空间衔接、联系(过度/对比/转折等)

街道空间的比例与尺度

一般使人感到亲切舒适并适宜生活的街道空间的D/H为1,大于4的空间会使人感觉是一个广场或庭院

一般一个城市感觉亲切的外部空间距离为20~25m,在住宅区中街道的宽度一般不宜超过这个尺度,一个能够观察人行为的最大距离是150~200m,所以,住宅区中低等级的街道或道路,其直线段一般也不宜大于这个距离。

住宅区居民的生活活动一般可以分为个人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或必要性活动和自发性活动两类。

住宅区空间的变化可以从变化空间的形状、大小、尺度、围合程度、限定要素以及改变建筑的高度和类型来实现,从而产生不同的空间效果。

住宅建筑标准

构筑适宜在其中进行各类户外生活活动的空间环境

满足住户户内的基本生理和物理需求,满足住宅间基本的安全和心理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