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试述丁甘仁临床用药特色
- 格式:pdf
- 大小:56.36 KB
- 文档页数:1
丁甘仁治疗月经不调医案浅析沈右:气升呕吐,止发不常,口干内热,经事愆期,行而不多,夜不安寐。
舌质红,苔薄黄,脉象左弦右涩。
辩证:肝郁化火,营血亏耗治则:养血柔肝,和胃降逆兼以通经处方:生白芍2钱朱茯神3钱仙半夏2钱川石斛2钱炒枣仁3钱代赭石(煅)2钱旋复花(包)1钱5分银柴胡1钱青龙齿3钱广橘白1钱茺蔚子3钱丹参2钱仙竹茹1钱5分生熟谷芽各3钱左金丸(包)7分症属七情所伤,尤当怡养和悦,庶使药达病所。
二诊:气升呕吐未发,夜寐不安,经事行而不多,苔灰黄,按脉弦细而涩,皆由营血亏耗,肝失条达,脾失健运,胃失和降。
昨投养血柔肝,和胃降逆助以调经之剂,尚觉获救。
仍拟逍遥散合覆赭二陈加减,但得木土不争,则诸恙可愈。
处方:归身2钱朱茯神3钱炒枣仁3钱炒竹茹1钱5分生白芍2钱仙半夏1钱5分青龙齿3钱广橘白1钱5分北术米3钱银柴胡8分代赭石(煅)3钱茺蔚子3钱川石斛3钱旋复花(包)1钱5分青橘叶1钱5分评按此病案辩证之关键在于辨明脉象。
《古今医案按》中言:证有真假凭诸脉。
此言脉象最能反映疾病之病机。
从此症状上看,患者一派热象,然热从何来?参之脉象左弦右涩。
弦为肝旺,涩为血少。
经事愆期,行而不多乃是血亏之征。
由此可知,此病之病机乃为肝郁化火兼有营血亏虚。
此乃情志不舒,肝气郁结,木郁不达,郁极化火,火性炎上,上冲则呕吐;肝胆同宫,肝郁则清净之府岂能无动,挟胆火以上升,则气升呕逆;口干内热,乃内有火热,煎灼津液,津液无以上承之象。
夫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情志郁结,肝失舒泄,木旺乘土,脾胃受制。
胃者,二阳也。
经云:二阳之病发心脾,有不得隐曲,女子不月。
丁氏言:“以心生血,脾统血,肝藏血,而细推营血之化源,实由二阳所出。
”经云: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
又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又云:营出中焦。
木克土虚,中焦失其变化之职,所生之血日少,上既不能奉生于心脾,下又无以泽灌乎冲任,由是经来愆期而少。
综上所述,此病乃肝气郁结,郁而化火而生诸热象;月事不下,责之于二阳,而发于心脾。
《丁甘仁医案》风温案风温秋燥之邪,蕴袭肺胃两经。
肺主一身之气,胃为十二经之长,肺病则气机窒塞,清肃之令不行,胃病则输纳无权,通降之职失司,以故肌热不退,业经旬余,咳嗽痰多,胁肋牵痛,口渴唇燥,谷食无味,十余日未更衣,至夜半咳尤甚,不能安卧,象似迷睡。
子丑乃肝胆旺候,木火乘势升腾,扰犯肺金,肺炎叶举,故咳嗽胁痛肋痛若斯之甚也。
脉象左尺细数,左寸关浮弦而滑,右尺软数,右寸关滑数不扬,阴分素亏,邪火充斥,显然可见。
据述起病至今,未曾得汗,一因邪郁气闭,一因阴液亏耗,无蒸汗之数据。
脉症参合,症非轻浅,若进用汗法,则阴液素伤,若不用汗法,则邪无出路,顾此失彼,棘手之至,辗转思维,用药如用兵,无粮之师,利在速战。
急宜生津达邪,清肺化痰,去邪所以养正,除暴所以安良,然乎否乎?质之高明。
天花粉(三钱)光杏仁(三钱)金银花(三钱)冬桑叶(三钱)生甘草(八分)川象贝(各二钱)连翘壳(二钱)淡豆豉(三钱)嫩前胡(二钱)薄荷叶(一钱)冬瓜子(三钱)黑山栀(一钱五分)广郁金(一钱)活芦根(去节,一两)枇杷叶露(二两)【二诊】风燥外受,温从内发,蕴蒸肺胃两经,以致肌热旬余不退,咳嗽痰多,胁肋牵痛,不便转侧,口渴溲赤,夜半咳甚气逆,直至天明稍安。
夜半乃肝胆旺时,木火乘势升腾,扰犯于肺。
加之燥痰恋肺,肺炎叶举,清肃之令不能下行,谷食衰少,十天不更衣,胃内空虚,肠中干燥可知。
唇焦,舌不红绛,但干而微腻,脉象两尺濡数,两寸关滑数无力。
经云∶尺肤热甚为病温。
脉数者曰温。
皆是伏温熏蒸之见象,平素阴液亏损,温病最易化热伤阴,是阴液愈伤,而风温燥痰为患愈烈也。
欲清其热,必解其温,欲化其痰,必清其火。
昨进生津解温,清肺化痰之剂,胁痛潮热虽则略平,余恙依然,尚不足恃,颇虑喘逆变迁。
今仍原意去表加清,清其温即所以保其阴,清其燥即所以救其肺,未识能出险入夷否?鄙见若斯,拟方于后。
天花粉(三钱)甘菊花(三钱)冬桑叶(三钱)川象贝(各二钱)山栀(一钱五分)生甘草(八分)银花(三钱)连翘(一钱五分)光杏仁(三钱)竹茹(一钱五分)丝瓜络(一钱五分)芦根(去节,一两)竹油(一两)枇杷叶露(二两)【三诊】两进清解伏温,清化燥痰之剂,昨日申刻得汗不畅,伏温有外达之势,肌热较轻,而未尽退,咳嗽胁痛气逆亦觉轻减二三,固属佳兆。
130第15卷 第2期 2013 年 2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5 No. 2 Feb .,2013着深远影响的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特色鲜明,有待于我们更进一步研究总结。
◆参考文献[ 1 ] 史晓,杜修东.孟河医派的研究意义与特点[ J ] .中医药文化,2009 ( 1 ):31-33.[ 2 ] 费建平.费伯雄学术思想探讨[ J ] .江苏中医药,2007,39 ( 10 ):22-24.[ 3 ] 张琪,曹震.孟河医派学术思想特色探析[ J ] .江苏中医药,2007,39 ( 4 ):16-18.[ 4 ] Volker Scheid,廖卫群.孟河医家新探[ J ] .中华医史杂志,2004,34 ( 2 ):67-72.[ 5 ] 李夏亭,丁一谔.孟河医派的主要学术思想和特色探析[ J ] .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7,5 ( 9 ):5-7.[ 6 ] 李夏亭.丁甘仁对近代中医药的影响[ N ] .中国中医药报,2005-08-29.[ 7 ] 伊璐.费伯雄的学术思想探析[ J ]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9 ( 4 ):76.[ 8 ] 陶一鸣.费伯雄“和法缓治”的学术简介[ J ] .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1,25 ( 4 ):12-14.[ 9 ] 李笑然,郝丽莉,闫忠红.试述丁甘仁临床用药特色[ J ] .中医药学报,2003 ( 3 ):3.宫颈癌是女性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是迄今为止唯一找出治病原因,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癌症。
众所周知,宫颈癌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简称HPV)引起的,但是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α)在宫颈癌患者中的高表达也不容忽视,HIF-1α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普遍存在于人和哺乳动物细胞内的缺氧应答调控因子,其过度表达是早期浸润性宫颈癌预后不良的标志物[1]。
孟河四大家论治皮肤湿疹经验撷菁发布时间:2022-09-28T06:15:45.300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13期作者:吴科佳[导读] 400多年医渊流长的孟河医派,为后世医家留下的医集医案汗牛充栋。
吴科佳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常州市中医医院皮肤性病科江苏常州213000 摘要:400多年医渊流长的孟河医派,为后世医家留下的医集医案汗牛充栋。
湿疹是地处江南的常州临床常见的皮肤科疾病,因其瘙痒难耐及迁延难愈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也成为皮肤科医生的棘手难题。
孟河四大医家在其留存的医籍中有对湿疹的诊治较为详尽的描述,辩证从六淫七情、卫气营血、脏腑、六经、三焦、运气学说等,多维度、多角度的判断疾病的缘由,治疗时以清热祛湿,治血祛风为总纲,配合饮食起居调理,为湿疹的诊治提供可靠及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孟河四大家;皮肤科;湿疹;诊治经验水路通航,人口渐多,商贸交通,鱼米富庶,造就了孟河的文化繁荣,获得了龚自珍“天下名士有部落,东南无与常匹侍”的赞誉。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盛行,文化的繁荣促进了医学的发展,因此孟河镇以儒从医者甚众,在不断的传承创新、切磋阐义、实践总结中,逐渐形成了我国影响力巨大的地域性流派——孟河医派。
[[]][[]]400多年来,有关孟河医派的的资料非常丰富,秉持着孟河医派的传承理念,在受益于人才培养的改革模式下,因需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创新的前提是先传承,中医经典的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课程之一笔者在跟随江苏省名中医张琪主任的带领指导下,对作为孟河医派学术理论经验的最全面整理的《孟河四家医集》归纳总结了临床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湿疹的治则论述、用药经验及验方。
1.孟河医派的基本概况追溯孟河医派的历史,魏晋南北朝就有萌起,经隋唐积淀,明末清初就有马荣成、费尚有、法征麟、沙晓峰等为先驱。
至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年间,孟河医派崛起于吴中,以费、马、巢、丁四大家为代表的孟河医派名扬大江南北,成为江苏医家一大流派。
刍议《孟河丁甘仁医案》中风门案一李应峰【摘要】研习<孟河丁甘仁医案>发现丁甘仁先生中风门验案一治疗虽最终有效,但先生在辨证和治疗上都出现了失误.现对先生的误诊与误治进行辨析,以期展示此案曲直,挖掘此案真意,以便后学研习.【期刊名称】《西部中医药》【年(卷),期】2010(023)008【总页数】2页(P70-71)【关键词】中风;丁甘仁;诊治;评析【作者】李应峰【作者单位】靖远县兴隆乡中心卫生院,甘肃,白银,73061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06丁甘仁(公元1865—1926),名泽周,为孟河派名医,早年秉承孟河费伯雄、马绍成二家医学经验在苏州行医。
后至上海,拜安徽籍名医汪莲石为师,穷研张仲景《伤寒论》。
中年的丁甘仁医名驰誉上海,业务当时首屈一指[1]。
丁甘仁先生生平诊务繁忙,但著述不少,大多由次子丁仲英和门人程雪门等整理出版。
笔者研习《孟河丁甘仁医案》后,颇觉先生辨证论治准确。
用药轻颖、灵巧,治法独具风格,获益匪浅。
但笔者唯独对先生中风门案有异议,现以案一为例述出,与同道探讨。
此案见民国名医著作精华《孟河丁甘仁医案》中风门案一。
案中主要症状及体征如下:“罗左,年甫半百,阳气早亏,陡然跌仆成中,舌强不语,神识似明似昧,嗜卧不醒,右手足不用。
脉象尺部沉细,寸关弦紧而滑,苔白腻。
小溲未遗。
”案中先生首诊用张仲景小续命汤加减治疗,后宗小续命汤祛邪之旨加减又服60剂,患者基本恢复。
如案中所述:“舌能言,手能握,足能履。
后又接服膏滋方,药味与煎药仿佛,以善其后。
”中风在唐宋以前以“外风”学说为主,在治疗上,主要以疏风散邪,扶助正气为法,《千金方》小续命汤和《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篇》大秦艽汤,均为代表方。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期,突出以“内风”立论,是中风病因学说的大转折[2]。
虽然金元以后的医家多以内风立论,但明清众医家所著医书中仍保留了外风学说。
近年来中医界基本摒弃“外风”之论。
《丁甘仁医案》湿温案李左湿温四天,身热有汗不解,胸痞泛恶,口干不多饮,舌苔薄腻而黄,脉濡滑而数。
伏邪湿热,漫布三焦,气机不宣,痰浊交阻,胃失降和。
治宜宣气淡渗。
光杏仁(三钱)清水豆卷(四钱)鲜竹茹(一钱五分)江枳实(一钱五分,同炒)茯苓皮(三钱)通草(八分)白蔻仁(一钱)块滑石(三钱)佛手露(冲,一两)生熟苡仁(各三钱)仙半夏(一钱五分)酒炒黄芩(一钱五分)鲜藿香佩兰(各一钱五分)俞左湿温五天,身热不解,有汗恶风,遍体骨楚,胸闷泛恶,不能饮食,舌苔腻布而垢,脉象濡迟。
伏温夹湿夹滞,互阻中焦,太阳表邪郁遏,太阴里湿弥漫,清不升而浊不降,胃乏展和之权,邪势正在鸱张。
拟五苓合平胃散加减。
川桂枝(八钱)赤猪苓(各三钱)泽泻(一钱五分)清水豆卷(四钱)制川朴(一钱)陈皮(一钱)半夏(一钱)制苍术(一钱)枳实炭(一钱)六神曲(三钱)鲜藿梗(一钱五分)鲜佩兰(一钱五分)王左温邪暑湿,夹滞互阻,太阴阳明为病。
发热五天,有汗不解,胸痞泛恶,腹痛痢下,日夜四、五十次。
舌尖绛,中浓灰腻而黄,脉象滑数有力。
暑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暑湿蕴蒸阳明,湿滞郁于肠间,气机窒塞,胃失降和,湿温兼痢之重症。
姑宜泄气分之伏邪,化阳明之垢浊,表里双解,通因通用之意。
炒香豉(三钱)银花炭(四钱)六神曲(三钱)炒竹茹(一钱五分)黑山栀皮(一钱五分)扁豆衣(三钱)焦楂炭(三钱)青陈皮(各一钱五分)酒炒黄芩(一钱五分)仙半夏(一钱五分)鲜藿香(一钱五分)炒赤芍(一钱五分)鲜佩兰(一钱五分)枳实导滞丸(包,三钱)李左伏邪湿热,蕴蒸气分,漫布三焦。
身热早轻暮重,已有旬余,白疹布而不多,湿热原有暗泄之机。
无如入夜梦呓,如谵语之状,亦是湿热熏蒸清窍所致。
口干溲赤,大便溏薄,热在阳明,湿在太阴,经所谓热搏注泄是也。
吴鞠通先生云∶湿温之症,氤氲粘腻,非易速解,虑其缠绵增剧。
拟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解肌清温,苦化湿热。
粉葛根(二钱)朱茯神(三钱)炒麦芽(三钱)朱灯心(三扎)酒炒黄芩(一钱五分)炒银花(三钱)通草(八分)水炒川连(三分)连翘壳(一钱五分)净蝉衣(八分)鸡苏散(包,三钱)青荷梗(一枝)鲜竹叶(三十张)湿温身热两候,有汗不解,早轻暮重,口干不多饮,红疹白,布于胸膺之间。
【转载】乳腺癌的中医治疗+丁甘仁经典医案外科乳岩验案赏析+沈绍功教授临床经验汇讲第五十九案乳腺癌乳腺癌的中医治疗一、证候分类与临床表现乳腺癌的发病与多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正气不足,长期饮食不节、情志失调、感受邪毒、它病转归等多种因素作用于人体,引起机体阴用平衡失调,发生气滞、血瘀、痰结、邪毒童踞等一系列病理变化。
因此,其证候分类大致可分为正虚证与邪虚证两个方面。
(一)正虚证1.脾胃虚弱食欲不振,食后胀满,面色萎黄,精神萎靡,体倦乏力,神疲懒言,痰多清稀,大便溏薄或排便无力,小便清长。
浮肿或消瘦,舌质淡或胖大,舌边有齿痕,舌苔薄,脉细弱。
2.阴虚津佶胸闷胁痛,头晕眼花,口唇干燥,咽喉疼痛,牙龈肿胀,虚烦难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舌质红无苔,脉细数。
3.气血两虚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失眠盗汗,月经衍期、量少色淡或闭经。
唇舌色淡,舌苔薄白,脉细弱无力。
4肝肾亏损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头晕目眩,月经失调,面色晦暗,耳鸣健忘,消瘦,病灶局部溃烂。
舌质红绛,舌苔少,脉细数或细弦。
(二)邪实证1.肝气郁结心烦易怒或精神抑郁,胸闷胁胀,失眠健忘,阵阵叹息,乳房结块,胃纳欠佳,口苦咽干。
舌质暗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细弦或沉弦。
2痰湿蕴结乳房肿块,质硬不痛,表面凹凸不平,边界不清,固定不移,局部皮肤收缩凹陷如橘皮状。
胸胁胀满,痰多难咳,纳少腹胀,肢体沉重倦怠。
或兼痰核瘰疬。
舌质淡,舌苔厚腻,脉弦滑。
3.辩血内阻乳房肿块迅速增大,坚硬灼痛,皮色青紫晦暗,边缘欠清,周围固定,推之不动。
头痛失眠,面红目赤或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月经失调,痛经或闭经,经色暗或有瘀块。
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下脉络租胀青紫,脉细涩或弦数。
4热毒壅盛乳房迅速增大,伴有发热,间有红肿,甚者破溃呈翻花样,血水外渗,或疮面恶臭,溃难收口,口干舌燥,大便秘结,小便黄赤,消瘦乏力。
舌质红绛,舌苔黄腻或厚,脉弦数。
二、乳腺癌的治疗原则(一)扶正固本法“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是乳癌发病的根本原因,手术创伤更能耗气伤血,加重正气亏虚。
孟河医家和缓醇正思想在湿疹论治中的用药及制方体现作者:郑慧娥王云吴淑辉朱明芳来源:《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年第09期〔摘要〕孟河医家论治湿疹重视清热消风、清营利湿、养血祛风、健脾化湿。
临证中选药宗和缓醇正,用药以轻灵著称,善用鲜品、重视虫药、病证结合、对症施药。
孟河医家代表费伯雄、马培之、丁甘仁3位医家均依据湿疹病机不同侧重点自拟经验基础方,组方谴药过程中以辨证为基础,结合病情审察,并改变剂型、灵活用药,体现了孟河医派用药与制方中的和缓醇正思想。
〔关键词〕孟河医家;湿疹;辨治特色;和缓醇正;费伯雄;马培之;丁甘仁〔中图分类号〕R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3.09.026Reflection of Menghe Physicians' thought of "being harmonious, gentle, moderate, and right" in the medication and formulation of treating eczemaZHENG Hui'e, WANG Yun, WU Shuhui, ZHU Mingfang*The Second Hospit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005,China〔Abstract〕 When treating eczema, Menghe Physicians put emphasis on clearing heat and eliminating wind, clearing heat in the Ying-nutrients phase and draining dampness, nourishing blood and dispelling wind, and invigorating the spleen and resolving dampness. With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being harmonious, gentle, moderate, and right", they were noted for selecting medicines with light and flexible properties. They made good use of fresh products and insect medicines, fully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iation of disease and pattern and applying medicines according to the symptoms. FEI Boxiong, MA Peizhi, and DING Ganren, representatives of Menghe Physicians, all had made their own basic empirical formula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mphases of eczema pathogenesis. They selected the medicines and constructed the formulas based on pattern differentiation as well as the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state of the disease, and could change the dosage forms and use medicines flexibly, which reflected the thought of "being harmonious,gentle, moderate and right" in the medication and formulation of Menghe Medical School.〔Keywords〕 Menghe Physicians; eczema;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iating and treating; "being harmonious, gentle, moderate, and right"; FEI Boxiong; MA Peizhi; DING Ganren濕疹归属于中医学“湿疮”“浸淫疮”“火革疮”“绣球风”等范畴[1],是一种难治性变态反应疾病,临床可表现为红斑、丘疹、渗出、瘙痒等。
火神派名家用药规律分析火神派是由清末四川名医郑钦安创立的一个重要医学流派,以注重阳气,擅长使用附子而著称,具有十分鲜明的学术特色。
对我国近代中医学有着深远影响。
“火神派”的开山之祖长期以来,四川医生以善用附子、干姜著称。
近人如重庆补小南、成都祝味菊、云南吴佩衡、华阳刘民叔几位先生都有“附子”的外号,卢铸之先生更有“火神”之称,而追溯其渊源,郑钦安先生实乃这一流派的开山之祖。
郑钦安,名寿全,钦安其字也。
四川邛崃人。
生卒年不详,查其著作《医理真传》、《医法圆通》二书刊印的时间分别是在清同治8年和13年,即公元1869年和1874年,又据《医法圆通》书中提及“余业斯道三十余年”,可以推论出他是道光生人,其著书的年纪,大约50多至60岁左右。
据《邛崃县志》,郑钦安出成都名医刘沅刘止唐门下,刘生平事迹不详,看来这又是一位“识用精微过其师”的了。
为什么要称“火神派”?是因为这一派不仅善用附子、干姜起大证、重证,惊世骇俗,在全国独树一帜,而且还不断地发扬光大(如祝味菊用附子治高热心衰,吴佩衡用附子治麻疹险证),历百余年而不衰。
火神派的学术思想以郑钦安为代表的火神派学术思想最主要的是:推重阳气,善用扶阳方法治病,擅用大剂附子干姜等辛热药物,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
对阴证的辨识全面而深刻,这些观点十分突出甚或超越前人。
火神派的宗师和传人火神派的开山鼻祖是郑钦安。
郑钦安(1824~1911年),名寿全,四川邛崃人,清同治年间,在成都开创了“火神派”,《邛崃县志》称其为“火神派首领”,人誉“郑火神”、“姜附先生”,誉满川蜀,成为当时独树一帜的火神派领军人物。
郑钦安晚年设帐授徒,自然桃李众多,传人不在少数。
入室弟子有卢铸之(1876~1963年)先生,光绪十六年从师于郑钦安,“三载亲炙,有闻必录”,继承郑氏学术思想,时人尊为“卢火神”。
儿子卢永定、孙子卢崇汉亦以擅用大剂附子著称,为当代火神派代表人物,可谓一门三代,薪火相传。
丁甘仁诊治咳喘撷华
王传博;王婕琼;李泽庚
【期刊名称】《中医药临床杂志》
【年(卷),期】2013()4
【摘要】丁甘仁为清末民初著名医学家、教育家,被誉为“孟河四名家”之一。
丁氏学识渊博,有极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于内科杂病等临床各科的治疗,能不执一家之见,不以经方、时方划界,能因人制宜、随证施方、博采诸家之长。
丁氏曾谓临证有两大法门:一为《伤寒论》之六经病,一为《金匮要略》之杂病,此二书为中医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二者不可缺一。
丁氏于临床内、外、妇、幼、喉科及疑难杂症无一不精,提出医生临诊三要务:要估计患者体质的强弱;要酌量病势的轻重缓急;对患者的居处习惯、饮食嗜好等也要作适当的考虑。
《丁甘仁医案》为丁氏代表著作,医理精深,文采熠熠。
丁氏治咳喘思想可从《丁甘仁医案》卷四咳嗽病案中得其精华,
【总页数】2页(P365-366)
【关键词】丁甘仁;咳喘;学术思想
【作者】王传博;王婕琼;李泽庚
【作者单位】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安徽中医药大学中医肺病学科;安徽中医药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6.11
【相关文献】
1.丁甘仁诊治湿温病医案探要 [J], 郑培基
2.徐春甫诊治咳喘思想撷华 [J], 王传博;李泽庚;彭波
3.钟以泽教授诊治皮肤病验案撷华 [J], 李维克
4.刘学勤教授治疗咳喘经验撷要 [J], 刘明照;刘静生;庞国明;刘静宇
5.唐宗海治咳喘经验撷萃 [J], 鹿林;方莉;童佳兵;李泽庚;李达;张开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陈存仁特色疗法简述王志敏,朱生樑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上海200437)【摘要】陈存仁先生是民国时期上海名中医,其在多种著作中记录的特色疗法可作为多种内、外、妇、儿科杂病的辅助疗法或简便疗法,具有独特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陈存仁;吸入疗法;外用疗法;茶饮剂;食疗;呼吸疾病;消化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疾病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A DOI:10.19621/ki.11-3555/r.2021.0113陈存仁先生师从孟河流派丁氏内科创始人丁甘仁先生,其医术精湛,立身立德,文采出众,民国时期被称为“子”,治疗内、外、妇、儿科疾病有较多特色疗法,大致有粉剂、茶饮、外用、酒剂、吸入疗法等,详录著。
今笔者择选分类,择其要者,分门别类,分别从呼吸疾病类、消化疾病类、心脑血管疾病类、等介绍,以资借鉴。
1呼吸疾病类治疗神经性感冒时,肌肉痛或骨节痛,可用粗盐一大碗,大茴香五钱至一两,艾绒三钱、广木香三钱、小茴钱治,炒焦,盛于布袋,外包毛巾,烫煨痛处,反复使用可止痛M=茴香、木香、艾绒有理气活血、温经止痛之效,加之炒熟煨烫,温通之力更强,外用经皮表吸收后可起效。
伤风感冒发热时,可用柚皮、红茶同煮,能疏解发汗。
小儿伤风咳嗽,夜间加剧,将生姜开的横断面在火上稍烘烤,带热儿前后颈;,即能止咳安眠闪。
伤风为风邪侵入足太阳膀胱经,内袭入肺,生姜可发散风寒,而颈肩部为足太阳膀胱经所,有风府、风池、肩井等穴,可散寒通络;风寒袭肺,肺失,发为咳嗽,对于风起患儿,风寒祛,肺脏,咳可止。
哮喘主要因外感促发、痰气阻肺而成,以南瓜蒂、麻黄末焙干研末治之,用量多少,斟酌考虑,每日1次,连服3d,服后痰涎俱出,哮喘即止闪。
麻黄入肺、膀胱经,可发散风寒、解痉平喘,南瓜蒂可促呕,以南瓜蒂焙干研细末,水调成糊外岁日服二钱外岁日服三钱,通信作者:朱生樑,E-mail:zhushengliang999@△第一作者:王志敏,E-mail:dongxiaoqy® 20岁日服五钱,服后促进痰涎吐出,可治疗小儿痰多哮喘闪。
程门雪:治疗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经验1生涯启蒙老师是当时在上海行医的汪莲石。
汪莲石学宗《伤寒论》服膺于舒驰远《新增伤寒集注》,临证善用经方,用药偏于辛燥,汪莲石悬壶沪上,声誉隆盛,当时许多名医如恽铁樵、丁甘仁等都曾就教于其门下。
程门雪初入医门,以他聪慧颖悟的秉性,得到老师的青睐和心传,尤其对伤寒证治有深刻体验,从而形成了他行医初期用药迅猛慓悍、大刀阔斧的风格。
当时,汪莲石年届古稀,诊务繁忙,不能悉心授业,遂将程门雪介绍给同仁丁甘仁。
丁甘仁为孟河四大名医之一,信从叶天士,薛生白的温病学说,临证用药以平淡轻巧见长。
1916年,丁甘仁在谢利恒、夏应堂等同道支持下,创办了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和广益中医院。
程门雪入学就读,成为该校首届学生。
丁甘仁办学主张读书和临床相结合,要求学生融汇古今,这对程门雪有较深刻的影响。
1921年,程门雪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1926年,聘任他为教员。
甘仁逝世后,程门雪出任该校教务长并兼任沪南广益中医院医务主任,在教学和临床上施展自己的才华。
这段时间,程门雪边教书、边读书,学业日精。
同时,他在临床上,根据病人大多来自劳苦民众的特点,力主用药迅猛慓悍,以仲景方药大剂出入。
如阳明实热用白虎汤,石膏用至四两(120克);风火水肿用越婢汤,麻黄用至一两六钱(48克);少阴虚寒用四逆汤、白通汤等,附子累计总量计一市斤许(约500克),治愈了不少危重急症。
1935年起,程门雪脱离教务工作,专注临床,自设诊所开业。
这时,他已成为上海有名的中医,因而慕名求诊的大多出自富贵人家。
程门雪根据这些病人“易虚易实”的体质特点,遣方则从丁甘仁平淡法出入,用药轻灵机巧,重视配伍和炮制。
如麻黄3至5分(0.9-1.5克)用蜜炙,桂枝1至3分(0.3-0.9克),煎水炒白芍,苍术用米泔水浸,熟地炒松,用砂仁或蛤粉捣拌等,从而形成了他临床用药的独特风格。
1954年,程门雪出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
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创建,程门雪任该院首任院长。
国医大师丁樱活血化瘀法论治IgA肾病的经验总结
李宇迪;徐炎;李东林;丁樱
【期刊名称】《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年(卷),期】2024(22)15
【摘要】IgA肾病(IgAN)是我国儿童最常见的一种原发性肾小球疾病,以血尿和(或)蛋白尿为主要临床表现。
丁樱教授提出,IgAN属于中医“肾浊病”范畴,病变脏腑主要为肺脾肾,由外风侵袭或脾肾亏虚所引发;其病机主要为瘀血等浊毒积于肾脏,伤及肾络,故临床以“活血化瘀”为主要治法,从瘀血角度论治肾浊病。
文章基于国医大师丁樱教授50多年临床经验以及用药思路,从IgAN病因病机特点、辨证论治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传递IgAN诊治新的认识,积累诊治经验,并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总页数】4页(P58-61)
【作者】李宇迪;徐炎;李东林;丁樱
【作者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儿科医学院;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9
【相关文献】
1.基于数据挖掘的国医大师丁樱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用药规律研究
2.国医大师丁樱从“调中健运”思想论治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
3.国医大师任继学治疗
IgA肾病经验总结4.国医大师丁樱“凉血散血”论治儿童紫癜性肾炎5.丁樱基于肾浊理论论治IgA肾病经验介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丁氏严系治疗胸痹的用药规律。
目的探讨丁氏严系治疗胸痹的用药规律。
方法选取四代代表性传承人丁甘仁(第一代)、严苍山(第二代)、严世芸(第三代)、潘华信(第三代)和徐燕(第四代)的胸痹治疗有效医案,包括丁甘仁医案9例,严世芸医案200例,潘华信医案125例,徐燕医案260例,严苍山病案主要通过其弟子潘华信提供伺诊病例及口述治疗经验,采用关联规则分析,寻找传承规律。
结果诸位医家在治胸痹时紧抓"阳微阴弦"心脉痹阻的病机特点。
丁甘仁善以"薤白-瓜蒌皮-半夏"为通阳散结的核心组合。
严苍山善用甘药,温里通阳,煦养血气。
严世芸强调益气活血、化瘀通络,多用桃仁、川芎,主用柴胡、桂枝、黄芪。
潘华信治胸痹除擅用瓜蒌薤白外,主用附子,旨在逐瘀通络,配以薏苡仁化湿通痹下气。
而第四代徐燕除益气活血通络治则之外,注重扶助中土,"劳则补其子",擅用山药、山楂、水蛭等以健脾养心、散瘀化结。
结论丁氏严系门人遵仲景之道,紧抓胸痹病机特色;并且各承家技,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丁氏内科治疗胸痹的学术经验。
...。
孟河医派丁氏医学孟河中医是江苏医家一大流派。
明末清初,费尚有弃官从医,定居盂河,开始了孟河费氏的医学事业。
略晚于费氏,法征麟、法公麟兄弟在孟河行医以治伤寒出名。
乾隆年间,沙晓峰、沙达周,在孟河以外科名重当时。
乾嘉年间,费士源以内科闻名。
丁氏以儿科见长。
马氏、巢氏也已有人业医。
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盂河名医云集,业务兴盛,经验成熟,学术思想逐渐形成,费尚有的六世孙费伯荣、费士源的孙子费兰泉、马家的马省三和马文植祖孙以及文植堂兄弟辈马日初、巢家的巢沛山等,均名震数省。
百十户人家的盂河小镇,有十几家中药铺,足见当时医事之盛。
费家以调治内伤杂病见长,马家以内、外、喉三科兼擅著称。
盂河医家在杂病、外疹方面的突出建树,使盂河医家的声名大扬。
从清道光、咸丰年间起至清末民初,孟河医家又陆续向外发展。
沙石安迁镇江大港,巢崇山、费绳甫、丁甘仁迁上海,余听鸿迁常熟,贺季衡迁丹阳,邓星伯迁无锡。
孟河医道之盛,医家辈出,正如丁甘仁在《诊余集》序中所说:“吾吴医家之盛甲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
”当时清政府统治日益腐败,帝国主义侵略日趋猖狂,祖国文化倍受摧残,传统医药学更不例外,孟河医家的崛起,增添了医学的活力,起到了鼓舞自强的作用,这是盂河医家作出的历史性贡献。
丁甘仁,名泽周,常州孟河镇人,居孟河镇,镇多名医,而以马培之、费伯雄、巢崇山最为著名。
丁甘仁先受教于费伯雄之门人丁松溪,继受学于马培之嫡裔马仲清,习外科于巢崇山,后又拜安徽伤寒名家汪莲石为师。
精内、外、妇、儿、喉各科,外、儿、喉及时病尤为擅长。
丁家三世业医,堂兄丁松溪学医于费伯雄(1800—1879),是孟河医派的奠基人,尽得其传。
丁甘仁初受教于丁松溪,继而学医于圩塘马绍成。
19岁娶妻马氏,又从业于一代宗匠马培之。
他勤学深研,无问寒暑,对马氏的治疗经验,如内科方案的记录、外科方案的炼制,积累甚富,因此,能兼收并蓄马氏内外二科(包括喉科)之长。
丁氏在继承孟河费氏医学经验中,崇尚他的醇正和缓和归醇纠偏的学术风格,费伯雄所著的《医醇剩义》即以归醇纠偏为宗旨,丁氏认为名曰和、缓,“和”则无猛峻之剂,“缓”则无急切之功,“和缓”乃先贤遗风。
医家大法
试述丁甘仁临床用药特色
李笑然1,郝丽莉2,闫忠红3
(1.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7;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3.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0级硕士研究生,黑龙江哈尔滨150040)
摘 要:丁甘仁,近代江南名医。
治学严谨,临证处方以仲景六经辨证为纲,分析病情,对症下药;善用反治法,从容灵活,常变有度,极其精妙。
治湿温病多热因热用,调治经产善用通因通用法;临证用药,先辨其性,择其要而用之,提倡用药贵在轻灵。
关键词:丁甘仁;临床用药;治法探析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392(2003)03-0000-01作者简介:李笑然(1957-),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医药基础
医学研究。
收稿日期:2003-02-08
丁甘仁,名泽周,江苏武进人,为近代江南名医,被称孟河四大家之一。
丁氏勤奋专研医典,治学严谨,辨证处方,悉遵经旨,并能援古博今。
其造诣精专,为中医学术的发扬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读丁氏医案,收获颇丰,现将笔者对丁氏临床用药特色的一点体会略述之,如有不当之处,冀希教正。
1 善用经方
仲景方的组成原则与临床疗效为众多医家称颂,被尊为经方。
[1]
丁氏临证处方,笃信仲景5伤寒论6,以六经辨证为纲,认为六经分治准则是分析病情、对症下药的关键。
丁氏曾谓临证有两大法门:一为5伤寒6之六经病,二为5金匮6之杂病,皆学理之精要,治疗之准则。
此两书为中医辨证施治的主要依据缺一
不可。
[2]
丁氏临床运用经方每能得心应手,治伤寒常以5伤寒论6方化裁,或仿5伤寒论6组方之义自拟处方。
如5丁甘仁临证医案集6中伤寒病的选案21例均按六经辨证,选用经方化裁。
三阳证中表里寒热者,用桂枝白虎汤或大青龙汤,热入血室用小柴胡加清热通瘀之剂,三阴证属太阴少阴合病用四逆汤,对伤寒杂证,亦能活用经方。
治疗温病时,与六经分证相符合者大都选5伤寒论6加减,否则按六经分证思想活用时方。
5丁甘仁临证医案集6风温病选案31例,用经方化裁的经验有19例。
如肺胃热甚,热痰交阻用麻杏石甘汤加竹叶、芦根;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者,选用白虎汤加桑叶、淡豆豉。
5丁甘仁临证医案集6湿温病51个案例中有21例用了经方加减,如邪在卫、气见恶寒发热,胸闷泛恶,选桂枝汤;热重于湿,壮热口渴,用苍术白虎汤;热重于湿兼表证者,用葛根芩连汤加味,湿化热自阳明经入腑,用调胃承气汤加减;伏温夹湿,陷入厥阴,用四逆散,等等。
治疗内科杂病时,也以5伤寒论6、5金匮要略6方论为主,其辨证精当,处方有准则。
5丁甘仁临证医案6胸痹病中选案6例有5例运用了经方加减,选用瓜蒌薤白半夏汤或瓜蒌薤白白酒汤加味。
肿胀(水肿)病14例案例中有9例运用经方,五苓散、越婢汤、麻黄附子甘草汤。
吐血病中3例病案均用经方加减,吐血色鲜红用5金匮6柏叶汤、千金犀角地黄汤;色黑如墨用附子理中汤。
痢疾病中20例有13例用经方,寒湿下利用桃花散;湿热下利用白头翁汤等。
黄疸病中22个病例中有14例用经方化裁,阳黄用栀子柏皮汤;阴黄用茵陈术附汤;湿热并重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茵陈五苓散。
2 善用反治法
丁氏运用反治法从容灵活,极其精妙。
热因热用,在温病的案例中运用最多,尤以湿温病为著,风温、暑温、冬温之反治案例亦存在。
丁氏认为,人之禀赋各异,病之寒热虚实有别,伤寒可以化热,有亡阴之变,温病可以转寒,有亡阳之危,皆随体
质偏颇,六经气化而异。
温病后期,易出现阴虚低热之证,但且误治伤阳,而出现真寒假热症。
如郑左、患湿温日久,身热18天,颧红、口干、神寐尿遗,舌苔灰腻,脉沉无神,病情危殆。
丁氏断然指为戴阳证,急投参附龙牡汤加益智仁、远志、鹿角霜,服药而愈。
伤寒及杂病中运用热因热用的病也不乏其例,如吴左身热久痢,用补中益气汤甘温除大热。
寒因寒用,丁氏悉尊经旨,随证应变。
方左、突患暑厥,昏仆牙紧,肢冷脉伏,用银翘散清解,服后邪气外达神清窍开而愈。
丁氏调治经产善用通因通用法,妇女产后恶露量多或日久不泽多有瘀滞。
丁氏指出/产后应以祛瘀为第一要义0[2]。
李右产后24天恶露量多不尽腹痛剧,拟用红花、丹参、当归、川芎、益母草、大麻仁等通瘀行滞,养营润肠而愈。
其治痢善用通法,导滞运腑,去积为先,除邪务尽,邪去正安。
塞因塞用,丁氏治疗鼓胀病时,分别虚实而施治,实者运之,虚者补塞,症瘕症亦有用补法为主,效显著。
妊娠逾周不下,其不拘泥于催产下胎之常法,辨证施治灵活,如胎萎不长逾期胎不成熟者,补养气血、育胎壮萎[3]。
3 用药首在辨性,贵在轻灵
丁氏临证用药每每先辨其性,择其要而用之。
他编著了5药性辑要6,详细论述了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其应用,并指导其临床治疗。
如:/贝母0味辛苦微寒,入于心肺,消痰润肺,涤热清心,喘、咳、红痰、胸中郁结神哉,乳难与风痉或宜,瘕疝攻喉痹兼要。
丁氏注云:/象贝母体坚味苦,去时感风痰,土贝母形大味苦、治外科,贝母性润若痰在脾经则禁用。
0[2]丁氏在治疗血证时,根据药物性味归经不同而辨证施治。
如芦根、茅根甘寒,入肺胃经,用于因肺胃热盛而致咯血、咳血、吐血。
藕汁甘涩平,入于肝、肺、胃、大肠、小肠经,用于阴虚火旺之各种血证。
丁氏用药的另一特点是用药轻灵。
其轻指药之性缓而量微,所选用药物既能发挥治疗作用而又没有留邪伤正的弊端。
如丁氏在治疗湿温病时,用药多轻灵,芳香化湿惯用藿香、佩兰;利湿则用泽泻、滑石、薏苡仁、茯苓皮等;清热用金银花、连翘、竹叶、青蒿;调中和胃则用砂仁、白扁豆、白蔻、枳壳。
所用药物的量轻,多则三钱,少则五分,生姜加一片,荷叶取一角,中病即止[4]。
此上,是笔者对丁氏临床治疗用药特点的了解和体会。
他善用经方,密切联系实践,悉尊经旨而多有发挥,临证治验,常变有度。
良医用药,首在辨性。
他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值得进一步继承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玉才.丁甘仁辨治外感病的特点[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1998,
(3):182-183.
[2] 沈仲理.丁甘仁临证医案集[M ].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
2001.1.
[3] 贾美华.丁甘仁治疗血证经验浅析[J].江苏中医杂志,1986,(2):28.[4] 马秉光.丁甘仁先生治疗湿温病初探[J].江苏中医杂志,1986,(7):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