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基酸工艺学

  • 格式:doc
  • 大小:56.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一,什么是氨基酸发酵工业?

答:氨基酸发酵是典型的代谢控制发酵,由发酵所生成的产物氨基酸,都是微生物的中间代谢产物,它的积累是建立于对微生物正常代谢的抑制。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水平上改变、控制微生物的代谢,使有用产物大量生成、积累。氨基酸发酵工业是利用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活动,发酵生产氨基酸的现代工业.

第一章,淀粉水解糖的制备

二,氨基酸的生产方法

1.抽提法

2.化学合成法

3、生物法:.酶转化法,微生物发酵法

三,水解淀粉为葡萄糖的方法。

酸解法,酶酸法,酸酶法,双酶法。

1.酸解法

(1)工艺流程:

淀粉、水、盐酸→调浆→进料→水解→冷却、中和→脱色→过滤→糖化液

(2.)工艺特点

高温、高压

糖化时间短

副产物多、糖化收率低

3)水解工艺条件:

a.淀粉乳的浓度控制在18-22%。

b.盐酸的用量为干淀粉的0.6-0.7%,通常控制淀粉乳的pH值为1.5左右。

c.进料压力0.02-0.03MPa。

d.水解压力0.28-0.3 MPa。

e.水解终点检查采用无水乙醇检查无白色反应为止。

4)中和、脱色的工艺条件

淀粉水解后,在水解液中尚含有少量蛋白质等胶体物质,除去这些物质的方法:以Na2CO3调整水解液的pH值到这些杂质的等电点,约为4.8-5.0,这个过程称为中和。中和的温度控制在70-80℃。

糖液的脱色一般采用粉末活性炭脱色,具体工艺条件如下:

用量:为糖液的0.1-0.2%

温度:65-80℃

时间:30min

pH:4.8-5.0

5)过滤

2.酶酸法

原料→粉碎→调浆→液化→灭酶→过滤→调酸→糖化→中和→脱色→过滤→糖化液

α-淀粉酶的用量:10-12u/干淀粉。

3.双酶法

原料→粉碎→调浆→液化→灭酶→调整pH→糖化→灭酶→中和→过滤→糖化液α-淀粉酶的用量:10-12u/干淀粉。

糖化酶的用量:100-120 u/干淀粉。

α-淀粉酶

(1)生产菌

枯草芽孢杆菌、地衣芽孢杆菌、米曲霉、黑曲霉、拟内孢霉等等。

(2)类型

常温和高温

固态粉末和液体

(3)作用方式

可以切断α-1,4糖苷键

不能切断α-1,6糖苷键

4)特性

热稳定性

60 ℃以下稳定

作用温度

60-70℃;90-110℃

pH稳定性

6.0-

7.0稳定,5.0以

下失活严重

糖化酶

(1)生产菌

黑曲霉。

(2)类型

固态粉末和液体

(3)作用方式

可以从非还原性末端切断

α-1,4糖苷键;

缓慢切断α-1,6糖苷键

4)特性

作用温度

40-65℃;最佳58-60℃

pH稳定性

3.0-5.5稳定

最适4.0-4.5

四,双酶法工艺特点

1)副产物少,糖液纯度高;

2)生产工艺条件温和;

3)淀粉浓度高,可以使用粗原料;

4)糖液质量高;

5)周期长,设备多。

五,双酶法制糖工艺。

双酶法生产葡萄糖工艺,是以作用专一的酶制剂作为催化剂,反应条件温和,复合分解反应较少,因此采用双酶法生产葡萄糖,提高了淀粉或大米等原料的转化率及糖浓度,改善了糖液质量,是目前最为理想的制糖方法。

六,淀粉的液化

淀粉的糊化(参看淀粉的性质)

液化的方法

(1)间歇液化法

85-90 ℃保温30-60min 。碘液检查合格(呈棕红色)。

经常使用中温酶

2)喷射液化法:喷射器形式:1,高压蒸汽喷射液化法2,低压蒸汽喷射液化法。 七,DE 值

表示淀粉水解程度或糖化程度。也称葡萄糖值。

八,DX 值

糖液中葡萄糖含量占干物质的百分率。

第二章 谷氨酸发酵机制

一,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

主要包括EMP 、HMP 、TCA 循环、乙醛酸循环、CO2固定反应。

二,生成谷氨酸的主要酶反应

谷氨酸脱氢酶(GHD)所催化的还原氨基化反应

转氨酶(AT)催化的转氨反应

谷氨酸合成酶(GS)催化的合成反应

(还原氨基化为主导性反应)

三,谷氨酸生物合成的理想途径

计算题会考葡萄糖生物合成谷氨酸:C6H12O6+NH3+1.5O2 →C6H9O4N+CO2+3H2O %100)(⨯⨯=)

糖液相对密度()干物质浓度(还原糖浓度d DE ωρ%100)(⨯⨯=)糖液相对密度()干物质浓度(葡萄糖浓度d DE ωρ

四,控制谷氨酸合成的重要措施

谷氨酸生产菌应具备的生化特点

1.α-酮戊二酸氧化能力微弱

2.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强

3.细胞膜对谷氨酸的通透性强

第三章谷氨酸生产菌的特征,育种以及扩大培养

一,现有谷氨酸生产菌主要是棒状杆菌属、短杆菌属、小杆菌属及节杆菌属中的细菌。

其中常用黄色短杆菌,棒状杆菌,。

二,谷氨酸棒状杆菌

为生物素营养缺陷型:没有生物素合成酶。

现有谷氨酸生产菌的主要特征:

细胞形态球形,短杆形、棒形;

革兰氏阳性菌,无鞭毛,无芽孢,不能运动;

需氧型微生物;

生物素缺陷型;

脲酶强阳性;

不分解淀粉、纤维素、油脂、酪蛋白、明胶等;

发酵中菌体发生明显形态变化,同时细胞膜渗透性改变;

二氧化碳固定反应酶系强;

异柠檬酸裂解酶活力欠缺或微弱,乙醛酸循环弱;

α-酮戊二酸氧化能力微弱;

柠檬酸合成酶、乌头酸酶、异柠檬酸脱氢酶、谷氨酸脱氢酶活性强;

具有向环境泄露谷氨酸的能力;

不分解利用谷氨酸,并能耐高谷氨酸,产谷氨酸8%以上;

能利用醋酸,不能利用石蜡。

还原型辅酶2(nadph2)进入呼吸链能力弱。

三,谷氨酸发酵的代谢控制育种

1)日常菌种工作2)选育耐高渗透压菌种3)选育不分解利用谷氨酸菌株4)选育细胞膜渗透性好的菌株5)选育强化CO2固定反应的菌株6)强化柠檬酸到α-酮戊二酸代谢菌株7)选育减弱乙醛酸循环的突变株8)解除谷氨酸对谷氨酸脱氢酶反馈调节9)强化能量代谢10)减弱HMP途径后段酶活性的突变株

第四章谷氨酸发酵过程控制

一,谷氨酸生产的影响

内因:具有一定生理特性的菌种。

外因:环境因素。

二,发酵培养基:1,、碳源:目前所发现的谷氨酸产生菌均不能利用淀粉,只能利用葡萄糖、果糖、蔗糖和麦芽糖等,有些菌种能够利用醋酸、乙醇、正烷烃等作碳源。

我国主要使用:玉米、大米、淀粉、糖蜜。

2、氮源:合理的碳氮比:100(15-30)。氮源的来源:无机氮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