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两个小故事引出的作文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子的两个小故事引出的作文

阅读下列两则材料,从中引出一个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60分)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小孩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起来,这个小孩的父亲很感动,于是这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当时一头牛价格昂贵,类似现在的一辆豪华摩托,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这让他很苦恼,孔子听说此事后对这个学生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心安理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去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把一个沦为奴隶的人赎了回来,没有到官府报账,人们都夸奖他品德高尚,孔子听说此事后,不仅不为自已的学生受赞扬而高兴,反而非常生气,很严厉地批评了他一顿,说他的因为人们假如垫钱续回了奴隶而又不报账,自己就会蒙受损失,而报了账又表明自己的人格不如这个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见。

目录

一对原题的阐释

二有利作文展开的几个角度。

三对原作文简评及建议。

四根据原作文的修改文“榜样引领我们前行”

五学生优秀作文

六相关作文题

题解:

一解题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曾精辟的分析过这两个故事: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看问题要看谁是最大的受益者:我收买奴隶,报了账,没吃亏,最大受益者是沦为奴隶的人有了救;我下水救人,得了头牛,受益小,最大受益者是掉到水里的人有人救。我们看问题一定要有正确角度,有了正确角度后,对问题就有新的看法。为什么要发展民营经济?发展民营经济最大受益者是国家,而不是这个企业老板,国家就业问题缓解了,GDP上去了,很多新产品都出来了,最大受益者不是国家吗?同样,民办教育的最大受益者不是办民办教育的那个人,他可能也赚点钱,但最大受益者是国家。国家不用花钱投资就有这么多人从高等学校里培养出来。学生也从中受益:我想念书没地方念,终于有个地方让我成才了。国家如果给你高奖金,你得拿着,因为你不拿别人都不好意思拿,你不拿显得你高尚,

别人怎么办?国家政策不就没有用了?你先拿了再说,等发洪水再捐出去。国有企业要改革,有些国有企业要卖掉,卖掉就卖掉,卖掉后谁受益啊?最大受益者是国家。国有资产天天流失,你不卖,国有资产就会通通化为零,变为负数,现在卖掉钱还可以拿来重新建设。如果拖下去,最终受损的是国家。

孔子赞成做善事应有善报,更不能让行善的人蒙受损失。对这样的分析,你可能会有疑问:行善为善,为什么不敌善有善报?这个疑问的答案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所在,它涉及的不仅仅是个人而是社会的利益与道德的问题。

二可以写作的角度:

大题小写,小题大写;远题近写,实题虚写这是高考作文基本路子。

高尚带来的社会道德思考:(榜样)道德与社会效应;

救助与社会制度如何去评判救助者的行为:谈正确的舆论导向;

社会的和谐不能只期望个人的道德完善,而应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制度与道德如何在一目了然的现象中看到现象背后的实质:远与近;小与大;个人与社会三对学生作文的简评及建议

注黑色字体是原文,红色字体是我的点评,黄色字体是学生作文中精彩的语句。

因果

(题目如果取为“榜样的引导”是否更具体些?题目具体了,就有了限制,要写的东西基本就明确了。所谓:题好文一半,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一件事的发展必有它的原因,好的原因会带来美好,坏的原因会沦为堕落。

一一苏格拉底

(题记的内容贴切,即照应了题目,也暗含了材料的要旨)

孔子的一个学生因救人而受到厚礼,并为赏。孔子的另一个学生救赎同胞而不向官府索取,却为孔子所批评,在一般人的眼中,前一一位学生是平凡甚至是功利的,后一位学生才应该是被人们赞扬的,但恰恰相反,孔圣人却为我们道出了相反的答案,另一种价值观。(首段引用材料入题,两则材料都有涉及,且能一语中的。同是救人,孔子一赞一贬,何也,价值的引导不同)

榜样的力量, 外界的诱惑

(一般以讲道理为主的作文,不提倡这样分段并列)

初识文字,榜样一词便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发芽,萌蘖。从好人好事到伟人先烈从爱国捐躯到无私奉献,黄继光,雷锋,张海迪、鲁迅…(这些名字在高考作文中最好不出现,因为中国人写了三十年了,许多教师已经形成习惯性的反感)一个个耳熟能详,都沉甸甸地在我们心中占据了他们自己的位置,于是,这一代中国人的理想便应远而生了,无私,不求回报;爱国、牺牲自我…-一-,一系列理想化的生活模式义在中国人心深深扎下根。但另一方面,与国际的进一步接轨,让更多的中国人看到了外边的精彩,那红红绿绿,那醉纸迷金开始让中国人疑惑,理想依旧存在,却在心中打下不大不小的问号,我们理想崇高,却为何身居人后?我们不畏艰苦,却为何总是艰苦?(写得真好!言简意赅。)于是浮燥开始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大地对深根一般,可舒予适,安逸的诱惑也是巨大的,如天空之于飞鸟一样,就这样,中国人开始了特殊的社会现象—浮燥(对中国的历史现状入手,作文有纵深感。可惜这段文字与文题“因果”的联系似乎远了些)。

不断的求变, 勇敢的向前

现在的中国社会是发展的,同样也是浮燥的。它早已失掉了自己的本真,不是在学习,而是在考试,不是在培养人才,而是在造就机器;我们寒窗十二年只为一朝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时险中求胜,我们辛辛苦苦“沉迷“书海题库之中到头来居然有烧了它们的“歪念“中国学生就在风燥的老师口中那句“不要浮燥,沉下心来学”的重压下迷失了自己,重新恢愎了树人先生口中那个词—国民性—中去了。但还好我们是个热爱解决问题的民族,,“是否取消文理分科的热议,成立试点以改变高考体制的做法,出国求学的新门道,为被关上一扇门的我们,又打开了更多扇的窗.(此段的确写出了求变向前,可是,这似乎与作文材料和你自己的题目关系不是那么明晰。如果文字与主旨无关,宁可删去呢)

重来就在眼前,改变不会太远

当热情的中华民族增添一份理性,当理想的华夏儿女结合一份实际,崛起的中国就会在和平中而生.我们不需要一切向"钱"看,但美好品德,努力坚持换来的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空中楼阁.人们生活下去是为了更好,精神固然重要,但物质也必不可少.在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有时从一些方面看问题并非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而是互惠,共赢.我们需要将心中的榜样挖掘出来,为他们涂抹上时下最生动的色彩,于是榜样的力量才得以永恒,外界的诱惑也不再称之为诱惑,而是一种发展,一种交融.(这些话很精彩啊!如果能有适当的联结过渡,应该能说明些道理的)

观察之下,我发现事物的发展是不能走向极端的,一味求利或一味追梦都只会在历史的辐辏下被无情地撵过.也许只有兼容并包,和谐发展才能成为带来美好的成因(这里不很通顺)吧.(结尾时点题的习惯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