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察与赞美诗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20.78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8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警察与赞美话

一、导入:

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北京人在纽约》,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段话:“如果你爱他,那么就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恨他,那么也把他送到纽约,因为那里是地狱。”这句话深刻地反映了纽约甚至是美国社会的那种巨大的贫富差距,对丁有钱的人来说,那里是淘金的天堂,而对丁穷人而言,那里则是人间的地狱。今天我们来学习《警察与赞美诗》来进一步地了解美国的社会现实。

二、作者介绍:

欧•亨利(1862〜1910)十九世纪美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优秀短篇小说家。原名威廉-西德尼•波特,(欧亨利”是法国优秀的药剂帅艾蒂安欧西安亨利的名字的缩写。而之所以用笔名,是因为他创作发表短篇小说之时,身处监狱)

出生丁美国南部北卡罗来纳州一个乡镇医师家里,家境贫寒,3岁丧母,

父亲酗洒,后寄人篱下。小时受教育很少,当过牧童、药房学徒,以后乂做过办事员、制图员、会计、出纳员等各种工作,饱受歧视。1891年在休斯顿仓U办了《反对传统者》等杂志,兼任编辑,还当过记者和专栏作家。1898年,他在

银行做职员,因银行钱被盗,被指控挪用公款,判刑5年。在狱中表现良好,担任药剂帅,有机会接触各类犯人,听到各种古怪的故事,这为他进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狱中就以欧•亨利为笔名开始创作短篇小说。1901年提前获释,后居纽约专门从事写作。

他是个多产的小说家。他一生写了300多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与法国莫泊桑《羊脂球》、俄国契诃夫《套中人》,并称为“欧美短篇小说三大家”。他的小说常常通过合乎情理的艺术夸张,出乎意料的故事结局,收到“含泪的笑”的艺术效果。被人称为“欧?亨利笔法”。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一片叶子》等。

婚姻生活:

1885年,他认识了一位名叫阿索尔埃斯蒂斯的17岁的姑娘,当时她还在中学念

书。欧亨利当时是吉他手和曼多林琴师。欧亨利追求了她两年。1887 年7月1日夜,也就是阿索尔埃斯蒂斯才念完中学的那天晚上,她瞒着父母与欧亨利双双跑到奥斯汀的一位牧近丞结婚,请他证婚。这位牧师虽没料到两位年轻人夜里跑来结婚,但见他们已经成人,便顺水推舟,给他们证了婚。丁是,他便丁1887年7月1日夜与阿索尔埃斯蒂斯结了婚。婚后,阿索尔埃斯蒂斯改名为阿索尔波特。姑娘的母亲本希望她嫁个有钱人,得知此事后十分生气,竟数月不肯上教堂,更不理那位牧师。不过,这一次婚姻只持续了10年。1897 年,欧亨利的妻子因病去世。

1907年,他跟早年时代的恋人莎拉林德赛科尔曼结婚。他们是在欧亨利一次回乡期间重逢的。然而这次婚姻并未给欧亨利带来任何幸福,反而带来更多的不和与不快。1908年,他与第二任妻子离婚。

三、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

小说的三大要素是人物,环境和情节。我们很喜欢看小说主要是被其中的曲折的情节所吸引。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那么这篇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各是什么?请同学阅读小说,来分一下。

明确:学生议论、思考并回答:

1、故事开端(第1-5自然段:苏比躺在麦迪生广场他那条长凳上一一自有一位识相的推事来料理),苏比为逃脱严冬的威胁,筹划着怎样才能被捕入狱。

2、发展(第6-38自然段:苏比离开长凳一一而我们偏偏认为他是个永远不会犯错误的国王),苏比屡次惹是生非,都没有达到被捕入狱的目的。

3、故事高潮(第39-47自然段:最后,苏比来到通往东区的一条马路上一一“那你跟我来。”警察说)。苏比伫立丁教堂外良心发现,决心重新做人时,突然被捕。

4、故事结局(第48自然段),苏比被判入狱三个月

四、分析开端部分

朗读课文的第一二自然段,思考:

1、这两段是届丁什么描写?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两段是环境描写。

作用:①为主人公的出场渲染了一种凄活、寒冷的环境,为苏比营造了生

活窘迫的余围。(句中写到了“雁群” “高鸣”南飞,暗示了季节一一冬天将近。

每到秋天,北方的严寒气候不再适合大雁生存,大雁便会飞往温暖的南方。大雁飞行是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是因为它们整天的飞,单靠一只大雁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互相帮助,才能飞得快飞得远。有劲的大雁在扑翅膀飞的时候,翅膀尖扇起一阵风,从下面往上面送,就把小雁轻轻地抬起来,长途跋涉的小雁就不会掉队。

一般靠前面的大雁,是很有力量、很有经验的,由丁头雁扇动翅膀的作用, 带动气流,若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飞行,后面的大雁飞起来会很轻松, 就不必休息很多次。

“海豹皮大衣”反衬苏比生活的窘迫。)

②交代了主人公的身份。(“长凳上辗转反侧”点明了主人公是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生活的贫困与无奈。)

③暗示了情节的发展:苏比的冬居计划刻不容缓了。

④同时从侧面刻画了人物,点明了苏比在后文中六次为非作歹的缘由。

⑤展示了美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下层人们的痈苦生活。

2、第二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拟人

阅读3-5段,思考:

1、那么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有什么打算呢?

明确:希望能被警察抓住,能到监狱里过冬。

2、这个想法正常吗?

明确:这个想法是相当荒谬的,是反常的。分析:小说的主人公苏比在冬季来临之际,生活无着,为了度过寒冷的冬季,他竟然“衷心企求的仅仅是去岛上度过三个月”,并认为“人生的乐趣莫过丁此”。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监狱

在苏比看来竟是“小安乐窝”、“安乐岛”,“他想象中已经感到了巡捕房的舒适

和温暖”。主人公的这种心理是十分反常的。

3、为什么苏比不愿去慈善机构接受救济,而宁可去监狱过冬呢?

明确:“真是凡事有利必有弊,要睡慈善单位的床铺,先得让人押去洗一个

澡;要吃他一块面包,还得先一五一^交代个人的历史。”这句话撕开了慈善机

构虚伪的面纱,表面上的施舍,附带的是对人性的践踏,也正是对所谓的自由和平等的有力驳斥,无情的批判。苏比虽然贫穷,但他严守着精神上的尊严, 一直维护着他灵魂上的高傲,为了“床铺” “面包”而出卖个人的历史,和私事, 他是不会去做的。

《熔炉》聋哑障碍人学校中性暴力事件五、分析发展部分

1、为了实现自己的想法,苏比做了哪些努力?结果怎么样?

明确:

苏比的行为愿望或打算结果

1.走进豪华饭店想白吃之后被关监狱因裤子破被推到人行道上

2.用石头砸橱窗想借此被捕警察认为他不是肇事者

3.饱餐一顿不给钱想借此被捕侍者没喊警察把他推到人行道上。

4.扮演一个小流氓想借调戏年轻女子被捕反被女子纠缠,他撒腿走开

5.在剧院门口大吵大闹想以“扰乱罪”被捕警察没有理睬

6.苏比跨进烟店拿伞要被偷者喊警察捡者把伞让给了他

思考:

1、苏比作恶的对象都是一些什么样的人?

心术不正的人,如女子,捡雨伞的人,这个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风气日下。

2、两家饭店对苏比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反映资本主义社会弱肉强食,强势至上,没有严格的法律可言。

3、砸玻璃、大吵大闹都让警察看到了,但是都宽容了他,说明了什么?

说明资本主义社会是非混淆,善恶颠倒的本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