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环境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影响 王玉荣

  • 格式:txt
  • 大小:22.03 KB
  • 文档页数:12

家庭教育环境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影响
家庭教育环境对少年儿童成长的影响 王玉荣




推荐
摘要:家庭教育环境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家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作用。家庭教育能否顺利进行,教育效果是否满意,子女的身心能否得到充分发展,发展水平能有多高,朝什么方向发展,最后能不能成才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家庭教育环境决定的。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分析家庭教育现状,研究突出问题,找到优化家庭教育环境的有效对策,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教育环境,提升家庭教育水平,是每个家庭都必须正确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儿童成长;对策



研究起因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家庭是孩子心灵停靠的港湾。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程度,直接影响着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我国古代“孟母三迁”的故事证明了古人对家庭教育环境的重视程度,给我们许多教育启示。有人曾专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一对双胞胎女孩,从小分开,一个留在条件优越的大城市家庭里,另一个则被送往边远的森林里随亲戚一起生活。两个孩子的遗传素质大体相同,由于所处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同,这两个孩子个性发展完全不同。留在城市的孩子喜欢读书,智力发展较好,个性文静;而在森林附近的亲戚家长大的孩子,虽性格开朗,身体很好,动作灵巧,喜欢爬树,但不喜欢读书。透过这个实验,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可见一斑。

在物质条件不断丰富,精神世界日益充实的今天,注重家庭教育环境建设,营造民主、和谐、健康、科学的家庭教育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笔者走访调查,我国目前家庭教育现状还是令人担忧的:相当多的家庭处于不和谐的生活之中,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多元化的发展,单亲家庭、再婚家庭、隔代家庭不断增多,家庭关系、家庭结构都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约有六成以上家长困惑于“不知如何教育孩子”;三成以上家长疏于对孩子的教育管理,寄希望于学校;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重言传轻身教,重身体发育轻心理成长等现象,还有留守儿童、托管儿童、隔代教育等诸多问题,苦恼着家长,困扰着教育工作者。透过一桩桩“问题儿童”案件,分析一个个“失败家教”的成因,我们不难发现:隐藏在“问题儿童”背后的,是“问题家教”、“问题家长”和不良

家庭教育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家庭
教育环境,普及家庭教育常识,提升家庭教育水平,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话题。



一、问题直击——来自第一线的“家庭教育环境”现状调查

前不久,笔者在一所拥有2000多名学生的城市重点小学,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从中发现了诸多教育问题。其中,“家庭教育环境对子女成长的影响”这一问题尤其突出。资料统计如下:

㈠家庭文化氛围不浓。

调查显示:21%的家庭“有书柜”,且有少量存书;近三分之二(约占被调查人数的63%)的家庭,“除了参考资料,几乎很少购买其它书籍”。“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的家庭,约占12%;大多数家长的业余时间是在看电视(占77%)、上网(10%)、玩牌、聚会、打麻将(27%)中度过的,家庭生活比较单调,缺少书香气息。

㈡亲情沟通不畅,孩子情感饥渴。

在调查中,笔者了解到,96%的孩子“有过成长的烦恼”;然而,当孩子们有了烦心事,会主动告诉父母吗?80%的被调查者“不愿将成长的烦恼告诉父母”,理由主要有:父母不相信孩子,会产生误解;父母的唠叨更让人烦;担心会被父母责骂;想独自承受;自己也说不清楚……。79%的被调查者“希望爸爸妈妈多在家陪陪孩子”。很明显,孩子跟父母之间还是存有戒备之心的,亲子之间的沟通不畅。父母对孩子情感的关注度不高,孩子出现情感饥渴。

㈢两代人的观念冲突锐现。

通过调查,“父母对子女的关注程度”,排第一位的,仍然是“学习成绩”(约占86%),然后是:“异性交往”占56%,“做人”占47%,“身体发育”占37%,“心理成长”占18%;再来看看,孩子们希望父母关注什么更多一些:“心理成长”(多沟通,多交流,多说心里话等等)占78%,“娱乐、游玩”占60%,“精神生活”占43%,“做人”占29%;“学习生活”占20%,“身体发育”占17%。

㈣家长的诚信度不高。

79%的被调查者认为,“父母的言行很难一致”,“骗孩子的时候更多一些”,孩子们对父母的一些做法感到不满、不解:比如:父母当着孩子的面撒谎、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明知错了就是死不承认;给孩子的许诺不兑现。正如一位被调查者所言:“父母经常教育我们小孩子要诚实,不能说谎话,为什么他们却经常‘睁着眼睛说瞎话’。我老是听爸爸在电话里或者他人面前说谎话,我听得都脸红,替他害臊,可他一点儿也不紧张,显得很老练。我觉得大人们很虚伪,喜欢说一套做一套。”39%的孩子认为,父母“能兑现给孩子的许诺”;46%的孩子认为,家长“偶尔

能兑现对孩子的许诺”;15%的孩子认为家长“经常说话不算数,很难兑现许诺
”。在孩子面前,父母的诚信答卷很明显不合格啊。

㈤教育方法欠妥,教育耐性不足。

据调查,有78%的孩子如此评价父母的教育能力:“不会教育子女”,“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缺乏耐性,把分数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不断给孩子施压”。62%的孩子反映,“家长在责骂孩子时,说一些伤害自尊的、过分的话”。一位被调查者(二年级的女同学)说:那天我本来想请爸爸给我讲道题的,谁知爸爸没好气地说:你长的是猪脑子呀,自己不会想啊……从此,我再也不问爸爸了,我觉得自己很孤独。

㈥心罚——威胁孩子成长的“冷面杀手”。

考试成绩一直是家长关注的焦点,也是孩子们倍感头痛的问题。有71%的被调查者“讨厌考试”。主要是“担心考不好会被家长责罚”。在“家长如何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上,观念上的差异也是明显的,24%的家长“在孩子成绩不理想时,会帮助孩子分析试卷,并会鼓励孩子别灰心,下次争取好成绩”;18%的家庭,父母双方在“如何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这个问题上,“经常发生冲突,一方主张鼓励,另一方则责骂”;52%的被调查者反映:如果成绩不理想时,他们多会遭遇打骂,或者遭受冷遇(即心罚,父母好长时间不理睬孩子,把孩子“凉”在一边,让孩子心里特别不是滋味,成天生活在惶恐之中。)孩子们认为,心罚对他们身心的伤害更大。有同学说:这样做,比痛打一顿还让我们难受呢。

㈦小孩的成长压力并不“小”。

在一般人眼里,小学生无忧无虑,没什么压力,真的很幸福。从调查来看,现实并非我们所预想的那样。33%的被调查者“经常有压力感”,53%的被调查者“有时有压力感”。也就是说,80%以上的在校小学生程度不同地背负着“成长压力”。这些压力来自何方?38%的被调查者认为,成长压力主要“源自学习竞争”;49%的被调查者认为,成长压力主要“源自父母的高期望值”;11%的被调查者在“人际交往”“心理成长”等方面有压力感,希望得到父母或老师的及时指导。

二、良好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透过上面的几组调查数据,我们发现:目前,小学生所处的家庭教育环境不容乐观,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或误区,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家庭环境和教育起着决定作用。家庭教育能否顺利进行,教育效果是否满意,子女的身心能否得到充分发展,发展水平能有多高,朝什么方向发展,最后能不能成才

等等,从一定意义上说,是由家庭教育环境决定的。也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家庭教育。


好家庭教育环境,似春日里和煦的暖风,冬日里温柔的阳光,滋润着孩子的心田,沐浴着健壮的幼苗。没有充足的阳光、水分、土壤、空气,植物将无法成活;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孩子的身心发展将会受到影响。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所必需的“土壤”。有了这块养料充足、根基肥沃的土壤,再加上充足的光照,适宜的空气和水分,家园里的小苗才能成长得更加茁壮。

(一)不良家庭教育环境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有关专家经过大量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成绩不好的儿童”,不是因为智力方面的差异造成的,而是受“不良家庭环境”的影响。不良家庭环境带给孩子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学习、生活、健康等方面,更为严重的是对孩子的情感、个性、品德等方面造成恶劣影响。常见的不良家庭环境主要有:

⒈家庭成员中扭曲的“三观”。

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是一个人生活态度、人生追求,价值取向等的直接体现,在不同的教育环境中,青少年的“三观”会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影响。比如,有些家长财大气粗、消费畸形、挥金如土、漠视法律,在为人处世中表现得极为高傲、玩世不恭。受此影响,这些家庭中的子女也会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形成挥霍浪费、目无法规,自恃清高等不良习惯;还有一些领导干部家庭,父母自身修养不高,政治觉悟较低,不能率先垂范,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好榜样,而是利用职权,以权谋私,行贿受贿,满足一已之私利。子女受其影响,倍感“优越”,目空一切,不学无术,很容易在思想上滑坡,有的甚至被一些行为不端的孩子拉下水,成为“问题少年”。还有一些父母自私、任性、思想偏执,是非观念不强,缺乏起码的做人准则,处世态度卑劣,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⒉家庭不和,战事不断,硝烟弥漫。

孩子是家庭幸福指数的“晴雨表”。一个家庭里,夫妻感情是否融洽,家庭的和谐度高低,孩子是否感到幸福,透过孩子的这张“晴雨表”就能准确地“解读”出来。如果一个家庭里,夫妻关系紧张,经常战争不断,硝烟弥漫,那么,孩子的情绪就会长期低落,倍受压抑,精神萎靡不振,表情呆滞,注意分散,情绪异常,喜欢独处,不善交往,缺乏少年应有的朝气与活力。有些家庭因为父母关系恶化,导致家庭破裂,夫妻离异,让孩子掉入情感的低谷,越发不能自拔。家庭战争的最终受害者、

牺牲者就是无辜的孩子!面对凄凉孤单,缺少温暖的破碎生活,孩子在情感上找不到依靠,表现得情绪低沉、抑郁寡欢、个性压抑,自卑感强、不合群、学习
成绩下降,严重的还可能出现心理障碍。

⒊不同教育观念的“碰撞”。

教育是一种资源,只有合理利用,才能发挥更好的效果。在一些家庭里,由于教育观念的不一致,家庭教育冲突不断,将有限的教育资源白白浪费,实在可惜。在这些经常发生观念碰撞的家庭里,孩子得不到良好教育,一方严格教育,一方倍加袒护;一方溺爱,一方严管,无法达成教育共识,形成教育合力,孩子的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拉锯式的冲突中被耽搁着。这样的现象在主干家庭(就是由祖辈、父辈和孩子组成的家庭)中比较普遍。

⒋家庭成员的不良嗜好。

在一些家庭里,赌博、玩牌、打麻将、酗酒等吵杂声不绝于耳。在这种烟雾缭绕,嬉闹声不断的环境下,孩子根本没办法安心学习。还有些家长成天痴迷于游戏、麻将等“精神鸦片”,对孩子的学习不闻不问。一些青年人的责任意识淡漠,不关心家庭,不关心孩子,在家里通宵达旦地邀众赌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孩子学习和休息,甚至有些家长在人手不够时,把自己的孩子也拉过来凑一把。这种“麻将运动”不仅干扰了孩子正常的学习和休息,而且还直接给孩子提供了无所事事、不思进取的样板,埋下了赌博的隐患。有一位三年级的小女孩在一篇作文中写道 :“……我的妈妈一有空就约人来家里打麻将,好像麻将就是她的生命似的。我简直讨厌死这个家了!整天包围在烦人的麻将圈里,我的脑袋都快炸了,写作业也无法静下心来。很多个夜晚,我都是把头蒙在被窝里才睡着的。我多么渴望在妈妈的怀抱里入睡。可是……”

⒌不健康的家庭文化。

一个家庭的文化氛围,是其家风的具体体现,取决于家长的兴趣、爱好 、素质和修养。家庭文化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特殊的意义。健康的家庭文化可以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无节制的家庭娱乐活动必然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干扰学习情绪,对孩子的精神构成污染。不健康的家庭文化主要有:过度地贪看电视,尤其是一些爱情片;无节制的娱乐活动;泛滥的卡通、电子游戏等。

⒍不良教养方式。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抚养、教育儿童的活动中通常使用的方法和形式,是父母各种教养行为的特征概括,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行为风格。不同的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不同的身心发展方向,在家庭教育环境中,不良的教

养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⑴过分溺爱,又称家庭亲情过剩。主要表现有:过分担心、包办代替、全力满足、姑息迁就、许愿哄骗。溺爱压抑了孩子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滋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而
限制了独立意识,容易形成任性固执、唯我独尊的个性,缺乏抗挫折的能力和责任感。他们对社会缺乏责任感,对他人缺乏爱心和同情心,凡事多从个人角度考虑,自私任性。这种未成年人进入社会后,当他们的个人利益和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很可能不顾社会道德和法律规范的约束,从而发生违法犯罪行为。

⑵简单粗暴。许多家长不懂得如何科学地对孩子施教,而是态度粗暴,方法简单。有些家长发现孩子出错误以后,不能冷静对待,合理处之,而是只图自己一时之痛快,无视子女的自尊心和人格,想打则打,想骂则骂,对孩子的自尊造成很大伤害。这种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很容易使孩子形成残忍、粗暴、无礼、好斗的性格,养成通过暴力来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如果孩子再大一些,则容易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造成父子(女)、母子(女)关系紧张,感情破裂,形成情绪对立、互不信任的被动局面。修改倔强的孩子甚至会因为家长极端的教育方式而离家出走,流落社会,被坏人所拉拢,卷进犯罪的泥潭。

⑶疏于管教。不少家长会以“工作忙,抽不开身”为借口,逃避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有的家长甚至以自己“不懂教育”为理由,请求老师在学校里多加管教自己的孩子,有的干脆将孩子的教育义务转嫁到老人身上,以求自己清闲。在这样的家庭里,教育形同虚设,孩子无法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极易形成冷酷自傲、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玩世不恭的不良性格。

⑷情感饥饿。孩子需要的不仅是物质性的东西,还应有心灵上的爱抚和情感上的寄托,只有在爱的环境中,他们的身心才能健康发展。相对于丰盈的物质条件而言,孩子们其实更期盼心灵上的关怀与慰籍。从调查来看,孩子们缺乏的正是来自父母的交流、沟通,渴望的是真情的雨露。在一些家庭里,父母一方或双方长期忙于工作、生意、应酬,跟孩子在一起的时间非常有限,在情感上就容易疏远了孩子。这些家庭的父母,多会通过金钱来弥补情感的缺憾,尽可能地在金钱方面给孩子最大的满足。其实,这些孩子最不缺少的就是钱,最渴望的恰是亲情。太多的金钱反而容易使孩子滑向堕落的边缘。由于长期情感饥饿,孩子容易出现抑郁、敏感、多疑、易怒、冷漠、孤僻、缺乏责任感、同情心等人格缺陷。


⑸霸道作风。一些家长平时在家里十分霸道,对自己的爱人也是颐指气使,缺少礼教。这样的家庭带有很强的专制性、独裁性,唯我独尊,自恃高大。有些家长所坚持的“严厉”,并非科学意义上的“严格要求”,而是一种带有浓郁封建礼
教色彩的家族教育。在这样的家庭里,长辈一方霸道专横,习以为常,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自然会要求苛刻,有时甚至是不近情理。孩子没有辩白权,只有遵照执行的份。稍有不满或者违背,就会招致斥责或打骂。这些家庭里,家长通常只认“死理”,听不进别人的劝,把学习成绩看得比什么都重要,家长多是板着一张冷峻的严肃面孔,家庭气氛沉闷,空气凝固,孩子的个性严重压抑,极易形成子女扭曲的个性。

⑹烦人的唠叨。通过问卷调查,87%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家里最烦的就是“妈妈的唠叨”。可见,唠叨是家庭教育中最失败的教育方式之一。常见的唠叨方式有以下五种:一是每天都把固定内容重复若干遍;二是抓住孩子的问题就没完没了;三是看到孩子不顺眼,就把以前犯过的错误都翻出来唠叨;四是看到孩子有错,为了出气和痛快唠叨个没完;五是由于婆媳关系不和或出现夫妻矛盾,不便直接发作,将渲泻的目标转向孩子。唠叨的直接危害就是容易使孩子形成逆反心理,唠叨还容易造成儿童的依赖心理,因为平时被妈妈唠叨惯了,孩子缺乏自主性,如果容易突然没有了妈妈的唠叨,孩子就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了。

三、全力打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一)建立良好家风,父母率先垂范。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视培育良好家风的优良传统。古人讲:“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要留好样与儿孙”,要求家长作风正派,思想纯正,言行慎重,为儿孙做出表率。托乐斯泰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美上。”斯特娜夫人说得更透彻:“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培养孩子的品德,父母亲的行为要自慎,应处处作孩子的表率。孩子好的行为或坏的行为都是父母教育的影响的结果。”

善于模仿是孩子最大的特点,孩子总是喜欢模仿父母,以期从父母身上学到更多东西。父母的政治表现、工作态度、兴趣爱好、言谈举止、待人接物、生活方式,甚至举手投足,都可能成为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呢。因此,家长要注重自身修养,慎于言,敏于行,用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脚踏实地的生活作风,追求高品位的精神生活,培养高雅文明的生活情趣

,给孩子做出榜样来。在这一点上,家长必须率先垂范,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禁止孩子涉足的地方,家长不得搞特殊。

此外,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乐观向上、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不在孩子面前发表消极反动的言论,不把工作中的不满情
绪带到家中。不沾染麻将、赌博、酗酒等生活恶习,以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向上的精神追求,激励、鞭策、影响和感染孩子。

心理教育学家斯特娜夫人曾说过:“孩子的心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就会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就会获得命运的收获。因此,孩子的命运掌握在母亲手中。”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总是与优良的家风相互并存着。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它是思想、生活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如语言环境、情感环境、人际环境、道德环境。家风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性格特征、道德素养、为人处事及生活习惯等,每个方面都会打上家风的烙印。好的家风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营养液,滋润着孩子的心灵,亮丽着孩子的人生。

(二)创设健康、和谐的心理成长环境

培养孩子成才不仅需要有利的外部环境和条件,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品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标志。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生再也没有比青少年时期更需要心理辅导了,儿童少年期是一生心理发展的奠基期,一个孩子在小学要度过六年时光,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生理、心理会出现急剧的变化,自我意识初步形成,独立性和依赖性矛盾出现,学习活动和人际关系也发生变化,加上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学生接受着来自各方面的良莠并杂的信息,加剧了其心理动荡,如果不能适应这些变化,这一时期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障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这就需要我们为其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运用现代化心理理论给予适时的、科学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走出心理旷野的“沼泽地”。

心理环境能使人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良好的心理环境,有助于儿童积极向上、乐观、自信品质的培养;相反,不良的心理环境,只能使人感到处处受压抑,导致各种不良品质的形成。儿童生态学强调利用环境来陶冶人,即通过创设最适合儿

童成长的教育环境,来改变儿童的不良行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告诉我们,在原有的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儿童可以依据不同的环境,建立起新的行为习惯和方式。因此,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的意义就在于有效地掌握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各种环境因素,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手段,利用和控制这些因素,使之
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以保证儿童教育目标的实现。

(三)积极营造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

搞好家庭教育环境建设,必须重视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的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的各个细节由家庭的风气来解决,而家庭风气不是想出来的,也不能用人工来保持。亲爱的父母们,家庭风气是由你们自己的生活和你们自己的操行创造出来的。如果你们生活上的一般作风不好,即使最正确、最合理,并且是精心研究出来的教育方法,也将是没有用的。相反的,只有正当的家庭作风,才能给你们提供对待孩子的正确方法,特别是提供劳动、纪律、休息、游戏……的正确方式。”

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第一所学校,也是一个人终身受教育的场所。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优良的个性品质,健康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家庭成员的言传身教,更离不开民主和谐的家庭氛围。为此,家庭成员之间应团结和善,相互尊重、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和支持,在亲情、血缘的维系下建立民主平等的朋友关系。

国外流传着这样一首《育儿歌》:“挑剔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苛责;敌意中成长的孩子,学会争斗;讥笑中成长的孩子,学会羞怯;羞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疚;宽容中成长的孩子,学会忍让;鼓励中成长的孩子,学会自信。”这首育儿歌,含有丰富的哲理,说明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等,对孩子的身心发育都有密切的关系。

(四)把握教育之“度”, 走出家教误区。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这里提出了“慈而有度,严而有格”的教育原则与方法。在家庭教育中,对教育的“度”的把握很重要。

给孩子的爱,应该有所选择,有所斟酌,保持理性,把握好一个尺度,过与不及均不好。教育专家卢勤曾举过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她说:“我带孩子去夏令营,有一个很小的孩子看着一个煮鸡蛋发呆,我说你不爱吃煮鸡蛋吗?爱吃,我说那你怎么不吃呢?这鸡蛋跟我们家鸡蛋长得不一样。我说你们家鸡蛋长得什么样啊?我们家鸡蛋是白的、是软的好咬,这鸡蛋太硬咬不动。我

一问这孩子,她从来没有看到过家人煮鸡蛋、剥鸡蛋的过程,都是摆好了切成四块放在面前吃 ”。我们的孩子,就是在这样的“关爱”中,被宠养得功能退化,本能几近丧失,什么也不会做,什么也不愿意做,甚至连吃饭都成问题了。这样的“爱”,已经演化为对孩子的伤害了。

爱是人类最丰厚的语言,爱是父母最无私的奉献。适度的爱,真诚的爱,理性的
爱,博大的爱,无私的爱,如阳光雨露,滋润孩子心田;盲目的爱,娇宠的爱容易演化为溺爱,对施爱者和受爱者均构成伤害。对孩子的爱,必须把握好一个尺度,否则,就容易使爱移位、走样、变味,甚至于爱得越深,伤害越深。“知心姐姐”卢勤有一个观点:“让孩子没有爱的感觉的爱就叫溺爱”。溺爱是一种挣脱了原则和理性的爱,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偏激性,容易将孩子引向教育的反面。如果家长的爱让孩子麻木,没有感动,甚至觉得“理所当然”的时候,爱的初衷已经背离,爱的悲剧已经拉开帷幕了。

孩子的世界里,不能没有爱,正如成长的天空里,不能没有阳光。

在长期的家庭教育咨询实践中,我接触到了大量教育实例,也帮助了无数深陷教育困境中的家庭。从这些失落的家长身上,我发现了一个共同的问题:他们都程度不同地陷入了家庭教育误区,而且还一点儿都没有觉察到。

许多家长“很舍得在孩子身上花钱”,为了孩子,他们宁肯自己吃苦,也要满足孩子的愿望。然而,在这心甘情愿的付出之后,他们并没有收获自己所期望的成果,有些家庭甚至收获的是酸涩难咽的苦果。这是为什么呢?这种没有长远规划,只追求短期效益的“盲目投资”,当然会面临“亏本”的尴尬局面。

有些家长平时工作忙,无暇照管孩子,所以,他们对孩子心存愧疚之感,总想在经济方面“补偿”孩子,让他们不再孤独,不再失落。事实上,孩子心灵的需求,远非金钱能够填补得了。在金钱的关怀下,孩子变得越来越冷漠了,跟家长反而越发生疏了。家长也为此苦恼着:我的孩子怎么了?我对他那么关心,要什么给什么,从来都不缺他什么,为什么对我如此冷淡呢?这些钱如果给旁人,也不会如此对待我的。真是养了一只白眼狼。真的是孩子的错吗?这可不能只怪孩子“无情无义”,只能怪家长不懂教育,深陷教育误区,竟然无所察觉。

家长不仅要成为教育的投资者,更应该成为教育的出色经营者、策划者和管理者,让自己的投资产生最大效益。要做到这些,就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用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理念,让教育的

初衷变成现实。

(五)创建学习型家庭,把家庭变成学习的乐园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学习。这种学习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孩子学,父母陪着学”,而是父母与孩子共同成长,父母要虚心向孩子学习,视孩子如朋友,变家庭为学习乐园。

创建学习型家庭,已成为现代家庭教育的理想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的重视。这是推进家庭教育环境建设的大气候,也是孩子们所期望的。

在一个书香气息
很浓的家庭里,孩子会受到环境的熏陶,感染,从而喜欢上读书的。建立学习型家庭,父母必须给孩子做出榜样来。父母还必须具有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有积极向上的生活追求,对孩子多加鼓励,多加引导,家庭民主氛围浓厚,能尊重孩子的意见,和孩子一起成长。在教育理念上,家长要不断学习,不断思考,及时更新教育观念,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要有一种紧迫感和使命感。

屈指算来,除去节假日,小学生在家的时间,约占到一天的三分之二以上。如果再加上双休日和寒暑假等,孩子在家度过的时间就更加充裕了。由此可见,家庭应该成为孩子学习成长的第二课堂。好的家庭环境,不仅延续了学校教育的效果,而且会激发孩子的求知欲,促使孩子走进知识的海洋,品尝知识的琼浆。

在学校里,孩子除了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做人的道理,培养健全人格,养成各种习惯,锻炼多种能力,学会与人交际……可以说,学校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主阵地,家庭是不可缺少的加油站。在家庭里,孩子的各种习惯得到延续和巩固,自信得到增强,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尤其是在亲情的感染和家庭气氛的影响下,那些在学校里无法学到的东西,在家庭里有了学习和实践的机会。聪明的家长都会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培养孩子多方面的情趣和爱好。比如,举办家庭书画赛、故事会、朗诵会、卡拉OK赛、家庭舞会、成语接龙、棋牌赛、登山、远足、旅游等愉悦身心的活动。在活动中,放松身心,享受亲情,体验乐趣,增长智慧。

结束语

家庭教育环境是一种优质教育资源,也是一座蕴藏丰富的教育宝库,合理开发利用这一资源,为孩子成长提供健康向上、民主和谐、温馨幸福的成长环境,是孩子所期盼的,也是父母所期盼的。愿每位家长都能遵循教育规律,了解儿童心理,做一个懂教育、懂孩子的好父母、好家长。愿每个家庭都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出资源优势,让我们的教育之花遍地开放。



参考文献:

[1]朱智贤:《儿童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2]吴凤岚:《中国家庭与儿童青

少年心理发展》,《心理发展与教育》,第2期。

[3]王希永:《家庭教育误区简论》。

[4]关鸿羽:《家庭教育基本原理》 。

[5]陈 陈:《家庭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199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